分享

山西武乡一带很多人,为什么长得“深目高鼻多须”?

 wangda360 2023-11-25 发布于山西

前几天,一位叫“初夏女生”的网友私信我,希望我能“了解一下羯族在武乡、沁源的渊源轨迹”,她还说“我的姥姥家有明显的异族血统,深目,白肤,卷发”。

武乡、沁源,位于太行山西麓、山西省东南部,离我的家乡山西平定不远,自驾走高速,差不多三个小时就到了。

山西武乡一带很多人,为什么长得“深目高鼻多须”?

网友“初夏女生”私信截图

我对羯族的了解,最初是源于东汉才女蔡文姬《胡笳十八拍》。《胡笳十八拍》很长,全诗1297字,字字血泪,声声悲吟。蔡文姬在诗中,叙述了自己被匈奴所掳、流落塞外十二年的不幸遭遇,写得凄凄惨惨戚戚,令人不忍卒读。

其中第二拍有一句是这样写的:“戎羯逼我兮为室家,将我行兮向天涯。”这里的“戎羯”,就是西戎和羯胡,泛指古代西北少数民族。

山西武乡一带很多人,为什么长得“深目高鼻多须”?

网友“初夏女生”私信截图

魏晋之前,传世文献中有关羯人活动的记载极为罕见,长期以来,人们甚至不知道在北方还有一个叫“羯”的部族的存在。

可是,到了东晋十六国时期,一批以武力颠覆汉族西晋王朝的少数民族政权先后入主中原,史称“五胡”,其中就有羯族。

五胡中,匈奴、鲜卑、氐、羌皆习见经传史乘,族类源流,班然可睹,独羯族前史未闻。

胡人形象石雕

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建立后赵政权的羯族,仅仅存在了33年(319~351),便在中国历史舞台上消失得无影无踪了。虽然“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但羯族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力却非常之大,以至于后人把北方诸多少数民族统称为“胡羯”“戎羯”。

那么,羯族到底属于哪个种族?从哪里来、最后又去到了哪里?羯人的相貌特征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

羯族属于哪个种族

关于羯族族源,六朝正史载其由来者,仅《晋书·石勒载记上》:“其先匈奴别部羌渠之胄”,及《魏书·羯胡石勒传》:“其先匈奴别部,分散居于上党武乡羯室”二则。

古代书籍

所谓“匈奴别部”,单从字面意思上看,即种族上与匈奴非一,在政治上则隶属于匈奴的意思。而“羌渠之胄”,则是说羯族即南匈奴羌渠单于的直系后裔。

你看,史书中关于羯族族源的记载,不仅语焉不详,而且前后矛盾,令人颇为费解。

也正因为如此,关于羯族的种族问题,很多学者虽然都有过较为深入的探讨,但可惜至今仍未获得圆满的解决。

古代书籍

有些学者,比如王国维先生在《西胡续考》中就直截了当地说:“晋时胡羯皆南匈奴之裔。”韩国磬先生在《魏晋南北朝史纲》中也认为:“羯族是匈奴的一支,源于匈奴羌渠种。”

但有些学者不同意这种看法,比如王仲荦先生在《魏晋南北朝史》中认为,羯人是石国(粟特族之一)人,白种人,崇祆教,同匈奴不是一个部落。

另外,吕思勉先生在《两晋南北朝史》中也认为:“羌渠之胄,犹言羌酋之裔耳。”他认为,羯人属羌族。

山西武乡一带很多人,为什么长得“深目高鼻多须”?

唐章怀太子墓《客使图(局部)》中胡人的形象

还有一些学者根据羯人体质特征、宗教信仰、姓氏、习俗等,对匈奴说和羌胡说提出质疑,他们认为羯人源自西域,是月支胡。

月支汉初为匈奴所破,故一部降服成为匈奴别部,一部则远遁建国西域。比如,万绳楠先生就认为,羯族来源于匈奴西侵时被裹挟参军的昭武九姓。昭武九姓本是月氏人,旧居祁连山北昭武城(今甘肃临泽),因被匈奴所破,西迁中亚河中地区,枝庶分王,有康、安、曹、石、米、史、何、穆等九姓,皆氏昭武。

山西武乡一带很多人,为什么长得“深目高鼻多须”?

龟兹壁画中的胡人形象

还有的学者提出了“杂胡说”。比如唐长孺先生在《魏晋杂胡考》中认为,羯胡“应限于河北区域内即山西、河北间的新徙诸胡”“羯胡只是杂胡,其中虽有不少西域胡,却决计不能相等同”。

也有学者综合上述各家观点,认为羯胡之族源不是单一的,其最初大抵来源于西域胡,后在不断东徙的进程中受到来自匈奴、鲜卑、羌族等不同部族的多元影响,在吸纳大量杂胡的情况下,于魏晋南北朝这一历史大动荡时期脱颖而出,在不同民族融合中发展壮大成为史籍所载的民族共同体——“羯”。

那么,这个魏晋以来传世文献中所现的新民族,又是如何登上历史舞台的呢?

羯族是如何登上历史舞台的

应该说,早在两汉时期,甚至更早,羯族就已经存在了,之所以不载于史册,估计是该族人口不多,且部落组织比较离散,加之长期依附于匈奴,地位低微,故不为史家所重。

山西武乡一带很多人,为什么长得“深目高鼻多须”?

西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分布图

但就是这样一个极其落后的部族,却在西晋时期突然崛起,迅速发展成为称雄北方的割据势力,一举将“南至盟津,西达龙门,东至于河,北至于塞恒”的淮河以北广大地区尽收囊中,进而为王称帝,建立了后赵政权。

羯族的勃兴,是与一个叫石勒的人密不可分的。

据《晋书·石勒载记》:“石勒字世龙,初名㔨,上党武乡羯人也。”石勒是羯胡,本来是没有姓氏的,也没有华夏式人名,他最初的名字叫“㔨”。

山西武乡一带很多人,为什么长得“深目高鼻多须”?

《石勒听讲图》

“㔨”读作bèi(音背),这个字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只是一个音译汉字。当时,很多羯人都喜欢用这个字作名字,比如《晋书·石勒载记》载“时胡部大张㔨督、冯莫突等拥众数千,壁于上党”,这里的“部大”,即部落大人的省称,就是部落首领的意思。石勒后来当了大将军,给张㔨督赐名曰“石会”。

“石勒”这个名字,是一个叫汲桑的人给他起的。《晋书·石勒载记》中是这样记载的:“(汲)桑始命勒以石为姓,勒为名焉。”估计石勒的表字“世龙”,也是汲桑顺带一块儿给他起的。

山西武乡一带很多人,为什么长得“深目高鼻多须”?

《石勒听讲图》中的石勒画像

石勒家境贫寒,打小就跟着乡亲在洛阳做买卖,风里来雨里去,却挣不下几个钱。迫于生计,石勒逃荒到雁门(今山西代县西南)为人佣耕,后来流落到武安(今河北武安)时,被乱军抓去,“两胡一枷”,卖给茌平(今山东茌平)财主师欢家作奴隶。

师欢家旁边有个牧场,牧场的“牧帅”,即牧场的管理员就是汲桑。据《晋书·石勒载记》记载,石勒“以能相马而自托于汲桑”,因为会相马,石勒很快就与汲桑成为至交。

石勒是个有着雄心壮志的人,他不甘一生平庸,便乘西晋大乱,以十八骑起兵,与汲桑等聚众造反,并攻破邺城(今河北临漳县西南),杀司马腾、羊恒、崔曼等世族,从此昂首阔步走上了中国的历史舞台。

山西武乡一带很多人,为什么长得“深目高鼻多须”?

《石勒听讲图》中的羯人形象

石勒后来投靠刘渊为大将,“率诸胡寇掠,所向无前,诸胡畏服”,很快发展成为称雄北方的割据势力。公元312年,石勒建都襄国(今河北邢台西南),319年称赵王,330年称皇帝,建都邺城(今河北省临漳西南)。

“五胡十六国”130多年的历史舞台上,石勒纵横裨阖,从奴隶到将军,再从将军到皇帝,成为了一位具有传奇色彩而且极其重要的历史人物。

石勒虽是羯胡,但他却是在上党武乡出生并长大的。《晋书·石勒载记上》记载:(石勒)上党武乡羯人也。”或许早在他的祖父,甚至更早的一代,石勒家族就已在上党武乡定居生活。

山西武乡一带很多人,为什么长得“深目高鼻多须”?

山西地图中的“榆社”“武乡”“和顺”

这个“上党武乡”到底在哪里,现在也是一笔糊涂账。有人说在今天的榆社县,有人说在武乡县,还有人说在和顺县。这三个县都在山西境内,铺开地图一看,这三个地方,特别是榆社和武乡挨得很近,两地相距不过三十多公里。

那么,石勒一族又是如何从西北大草原迁徙到山西的呢?

羯人是如何进入山西的

羯胡何时入塞,由于史文无征,学界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据史料所载,羯人长期以来是作为“匈奴别部”及杂胡出现在文献中,他们早在西汉时期就已被匈奴奴隶主贵族虏掠至大漠南北,一直跟随匈奴迁徙、生产、作战。因此,匈奴人的内徙史实,其实也就是羯人逐步迁入中原的过程。

山西武乡一带很多人,为什么长得“深目高鼻多须”?

1990年出土于敦煌悬泉置遗址出土的简牍,载有匈奴日逐王归汉的史实

有关匈奴率领西域胡内徙的史实,西汉至东汉时期,规模较大的主要有三次。

一是在西汉武帝元狩二年 (前121年),驻牧于今甘肃河西的匈奴浑邪王杀休屠王,将众四万余人降汉,汉朝于塞外五郡(今甘肃庆阳、临挑,陕西榆林,内蒙古杭锦旗西北、托克托东北)设“属国”以处之。

二是在西汉宣帝五凤二年(前56年)冬,又有匈奴部众五万余人附汉,汉在西河(今内蒙鄂尔多斯市境内),北地(今庆阳西北))二郡设置属国安置这些人员。

山西武乡一带很多人,为什么长得“深目高鼻多须”?

古代壁画中的胡人形象

以上两次内附匈奴部众中是否有羯族部落存在,此后他们是否继续东迁内陆,由于诸史缺载,我们不得而知。但从此后,特别是东汉时期朔方(今内蒙杭锦旗西北)、五原(今内蒙西部)、北地、西河一带休屠胡活动频繁、数量特别多来看,羯族部落是存在的。

三是在建武23~24年 (公元47~48年),匈奴内部发生第二次大的分裂,分为南匈奴与北匈奴。南匈奴向东汉“奉藩称臣,献国珍宝”,汉朝先是立单于庭于五原西部塞(今内蒙包头)八十里处,后又令南单于徙庭于西河郡的美翟(今内蒙准噶尔旗北),再后来,东汉“悉复缘边八郡”,允许南匈奴部入居,“亦列置诸部王,助为捍戍”,从此,匈奴各部开始进入今山西左云、代县、阳高、离石等地。

山西武乡一带很多人,为什么长得“深目高鼻多须”?

出土文物中的胡人形象

东汉永和五年(140年)南匈奴内部再次发生变乱,使大批南匈奴部众由沿边八郡逐渐深入到并州诸郡,即山西汾水流域。

公元184~202年间,南匈奴的一支以河东郡的平阳(今山西临汾)为中心,辗转各地。这样,致使数万南匈奴部众散居于并州五郡 (太原、上党、西河、雁门、新兴))及司隶的河东,凉州的安定等郡,与汉民杂处,形成一支较为强大的势力。

公元216年,曹操又分南匈奴为五部,将20余万众分别迁徙到太原故兹氏县(今山西汾阳南)、祁县(今山西祁县)、蒲子县(今山西隰县)、新兴县(今山西忻州)、大陵县(山西文水县东北)。

山西武乡一带很多人,为什么长得“深目高鼻多须”?

山西拜火教祠庙(即胡天)

在这几次随匈奴内徙的羯族人口具体有多少,由于史籍不载,现在我们无法得知,但从后赵冉闵屠羯来看,当不会少于30余万。

西晋初,塞外匈奴部落因鲜卑势力的压迫及遭天灾,又大批向内陆迁徙。这些内迁匈奴部众的活动区域,主要是在山西境内。比如《晋书·北狄匈奴传》记载,泰始初(晋武帝年号,265年~274年),塞泥、黑难等二万余落归化,“后复与晋人杂居,由是平阳、西河、太原、新兴、上党、乐平诸郡靡不有焉。”

又,《通鉴》卷81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记侍御使西河郭钦上疏曰:“魏初民少,西北诸郡,皆为戎居,内及京兆、魏郡、弘农,往往有之。今虽服从,若百年之后有风尘之警,胡骑自平阳、上党不三日而至孟津、北地、西河、太原、冯翔、安定,上郡尽为狄庭矣。”

山西武乡一带很多人,为什么长得“深目高鼻多须”?

中亚发现的祆教壁画

郭钦认为,杂胡在山西平阳、上党一带势力庞大,别看他们现在老老实实的,将来一旦有个风吹草动,这些胡人便会不费吹灰之力,很快占领中原各地。因此,必须把这些杂胡赶快迁往边地,这才是“万世长策也”。

由此可知匈奴及杂胡几乎遍及西北诸郡,今甘肃,宁夏,陕西,河北,特别是山西,均有匈奴的部众。《晋书·北狄匈奴传》对入居塞内的部落,记载有十九种之多。其中就有“力羯”种,有学者认为此种属羯族,即十六国时建立后赵的石勒一族。

那么,石勒一族为什么被称之为“羯”呢?

石勒一族为什么被称之为“羯”

“羯”,读作jié(音同“节”),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云:“羯,羊羖犗也。”羖,读作gǔ(音同“古”),指黑色的公羊,也可指山羊或阉割过的羊。犗,读作jiè(音同“借”)指阉割去势的牛。因此,唐朝师颜古《急就篇注》进一步解释说“羖之犗者为羯。”

胡商俑

这种阉割过的黑色公羊,体格健壮,桀骜不逊,会攻击人,中原汉人用此音译字来称呼石勒一族,以鄙夷之。

由于中原汉人对北方内徙胡族的歧视及压榨,胡人的社会地位极其低下,大多数羯人跟石勒一样,要么充当佃客,要么被迫成为奴隶。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所以说,羯人领袖石勒揭竿而起之后,对汉人的报复也是极其疯狂和残忍的,前后杀人近百万。

山西武乡一带很多人,为什么长得“深目高鼻多须”?

拜火教天葬场(寂静之塔)

《晋书·石勒载记》记载,310年,石勒攻下白马(今河南安阳),“坑男女三千余口”,不久又于武德(今河南武陟)“坑降卒万余人”。311年,石勒在苦县(今河南鹿邑)杀司马越部众,“死者十余万”。同年,洛阳沦陷,“百官及男女遇害者三万余人”。

至于311年以后,这样的大屠杀与大破坏,尤属指不胜屈。《十六国春秋后赵录》记载,石勒的后继者石虎“性酷虐无道,降城陷垒,坑斩士女,鲜有遗类”。石虎攻打广固(今山东益都西北),“坑其众三万”,后经刘征力争,才留“男儿七百口”。

山西武乡一带很多人,为什么长得“深目高鼻多须”?

今人想象中的羯人石虎

西晋末年,中原士族为逃避胡人的杀戮,不得不相随南逃,南逃的总人数约为90余万,约占当时北方总人口的八分之一强,即北方每8人中就有1人被迫南迁,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衣冠南渡”。

即便如此,对自己民族和文化的不自信,却从始至终深深镌刻在羯人的骨子里。羯族统治者,不论石勒、石虎都特别“讳胡”,胡瓜改称“黄瓜”,胡麻改称“芝麻”,任何人只要稍微在民族问题上表现出揶揄或轻视,那怕一句玩笑话,都会遭来杀身之祸。

山西武乡一带很多人,为什么长得“深目高鼻多须”?

胡人俑

《晋书·石勒载记》记载,石勒的姐夫张越“与诸将蒱博(一种赌博游戏),勒亲临观之。越戏言忤勒,勒大怒,叱力士折其胫而杀之”。

《晋书·石季龙载记上》记载,太子詹事孙珍眼睛疼,问侍中崔约有什么办法可以治好,崔约开玩笑说,尿一泡尿到你眼睛里就行了。孙珍不解,问眼睛咋能撒尿呢?崔约说“卿目睕睕,正耐溺中”,您眼窝深,正好可装尿。

山西武乡一带很多人,为什么长得“深目高鼻多须”?

深目睕睕的胡人俑

孙珍被崔约一番奚落,怀恨在心,便把崔约说的话添油加醋告诉了太子石宣。石宣在“诸子中最胡状”,他和孙珍一样,也是高鼻深目,一脸黄胡子。

石宣一怒之下,把崔约父子都给杀掉了。从此以后,公卿大臣见到孙珍,皆“畏珍侧目”。

再后来,冉闵政变,发动赵人灭绝羯胡,只要看到“高鼻深目多须”的人,就认为是羯人,便不问青红皂白,格杀勿论,后赵由此灭亡。

山西武乡一带很多人,为什么长得“深目高鼻多须”?

北齐壁画中的胡人形象

《晋书·石季龙载记下》中这样记载:“冉闵躬率赵人诛诸胡羯,无贵贱男女少长皆斩之,死者二十余万,尸诸城外,悉为野犬豺狼所食。屯据四方者,所在承闵书诛之,于时高鼻多须至有滥死者半。”

羯族虽然在中国历史上一闪而过,然而却深深影响了那个时代,也影响了后世。直到今天,仍有羯族后人生活在三晋大地上,与我们同呼吸共命运,一起建设着我们美丽的家园。(张文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