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受降城 │ 枯骨重现汉家边塞

 非著名问天 2023-11-26 发布于内蒙古

北纬:42.5996 │ 东经:105.1729

凉秋九月,塞外草衰。夜不能寐,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
【汉】李陵 《答苏武书》

请在卫星地图中随我从阿拉善盟出发,一直向西北偏北的方向深入到蒙古国境内南戈壁省诺木贡南26公里处的戈壁滩中,这里有一处被称为“巴彦布拉格要塞”的遗址。2009年,由俄蒙联合考古队的发掘考证,认为此遗址是公元前105年西汉时期所建的受降城,在城墙东侧约400米的位置,发掘出大量的人骨遗存。在一个直径约7米、深约1.3米的不规则坑中,共计发现20具相对完整的骨骼和33件不同部位的人骨残部。2019年,吉林大学学者与蒙古国乌兰巴托大学考古系合作,对巴彦布拉格城址附近的人骨遗存开展了稳定碳氮同位素分析,同时还对其中部分骨骼做了碳十四测年。全基因组分析表明,在巴彦布拉格遗址发现的个体,强烈的归属于古代和现代黄河流域人群1,这些受降城发现的汉代古人来自中原地区,是2000多年前战死异域的汉军勇士。

图片△巴彦布拉格遗址及周边的要塞遗址©谷歌
图片

△根据网络上的信息定位到的巴彦布拉格遗址©谷歌

图片

△巴彦布拉格要塞遗骨©网络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遣卫青、霍去病对匈奴发动的漠北之战,导致“匈奴远遁,而幕(漠)南无王庭2“。靠着卫霍度幕的神勇,汉朝的疆域从阴山扩大到蒙古阿尔泰山南以及东部戈壁以南的大漠区域。卫青、霍去病死去后,边患又开始连年不断了。《资治通鉴.卷第二十一.汉纪十三》记载,公元前104年,为迎接匈奴左大都尉投降,汉武帝派因杅将军公孙敖在塞外修建一座受降城接应他。前103年,汉武帝觉得受降城距匈奴太远,于是派浞野侯赵破奴率两万多骑兵远出朔方西北两千多里的浚稽山接应左大都尉,单于发现后杀掉准备政变的左大都尉,并在离受降城四百里的地方活捉了赵破奴,两万骑兵被匈奴消灭。这次失败后第二年,汉武帝派光禄勋徐自为,到五原郡的榆林塞外几百里,远的甚至几千里外,兴建防敌用的长城、障蔽、列亭,西北一直延伸到庐朐,同时派遣游击将军韩说、长平侯卫伉(卫青子)屯驻在左右;又派遣强弩都尉路博德在居延泽上筑城2。漠北战争之后到此时,应该陆续也有军事防御设施修建,但大规模的修筑就是前102年修筑的被称为光禄塞的外长城。巴彦布拉格遗址的南侧平滩地区和北侧山丘地区都有呈东西向线形分布的要塞遗址,这些亭、障设施如果不是公元前105年由公孙敖所建的受降城,就是前102年由徐自为修建的外长城障亭设施。
图片△汉代疆域图©网络
修筑外长城的同一年秋,匈奴就在东路大举入侵定襄,云中二郡,西路侵入酒泉、张掖二郡。前100年,出使匈奴的苏武被部属牵连发配到北海牧羊。天汉二年(前99年),贰师将军李广利率三万骑兵出酒泉,欲在天山一带击溃屡犯西疆的匈奴右贤王,不愿为贰师将军掌管军需辎重的骑都尉李陵请命单独率五千步兵经居延塞直入单于王庭,在浚稽山遭遇单于主力,以五千步卒对抗匈奴八万骑兵,在人数、后勤,装备悬殊的条件下,依然杀敌上万,最后在离汉边塞一百多里的地方被匈奴围剿,仅余四百多士兵逃回边塞,李陵投降。
李陵是飞将军李广长子李当户的遗腹子,叔父郎中令李敢因埋怨大将军卫青使其父李广含恨而死,攻击伤害卫青,被骠骑将军霍去病射死。也许是想建立战功以雪祖父含恨自戕之耻,荣耀中衰的家道,李陵才会在汉武帝无骑兵可派的形势下说出那句”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的豪言。在战术上,李陵无愧为飞将军李广之孙,以五千步兵击杀匈奴上万人。但是从战略上看,孤军深入,步兵战力再强,无论如何是逃不出十几倍之众的骑兵包抄的。浚稽山之战,如果驻守居延塞的强弩都尉路博德没有写那封给皇帝的“方秋,匈奴马肥,未可与战,愿留陵至春俱出”的奏疏,不会引起汉武帝的猜疑和愤怒,把本来安排策应李陵的路博德派至西河,李陵在浚稽山血战中还能得到支援,不至被团灭。如果军侯管敢没有被校尉所辱而投降匈奴泄露军情,本来准备退走的匈奴单于军也不会反手急攻李陵残部,凭着以少击众的战功回师,即使无法比肩卫霍的功勋,也足以为李陵博得神勇战功和威名。然而,老天没有这样安排,李陵没有霍去病的时运,反而成为汉武帝穷兵黩武的祭品。太史令司马迁因为李陵说情而遭受腐刑。

《汉书.李广苏建传》中记载,军吏曾对李陵说:“将军威震匈奴,天命不遂,后求道径还归,如浞野侯为虏所得,后亡归,天子客遇之,况于将军乎?”四年前在浚稽山被活捉的浞野侯赵破奴后来逃出匈奴,汉武帝并未追究并重新启用为将,李陵投降匈奴或许希望能像赵破奴一样找到机会再报效汉帝国。现实却不容作他想,天汉四年(前97年)被汉武帝派去迎回李陵的公孙敖无功而回,将战败的原因归于匈奴军中的李姓降将帮匈奴训练兵马,汉武帝理所当然地将怒气发到投降的李陵头上,将其家属全部斩首。实际上公孙敖所说的李姓将军为汉朝降将李绪,李陵派人刺死李绪,带着冰冷的绝望,彻底断了回归汉朝的念想。

小时候读中华书局1978年版《前后汉故事新编》,万分钦佩铁骨铮铮的持节使臣苏武,瞧不起软弱哭泣的降将李陵。年龄渐长,读到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李陵的《答苏武书》(有说为六朝人伪作,顾随先生认为是李陵或汉人作3),更能理解李陵渴望建功立业而时不我与的无奈,更能理解人,作为一个弱小的个体在那样的强权下必定悲苦无常的命运。
图片

△中华书局1978年版林汉达《前后汉故事新编》

图片

△《前后汉故事新编.苏武回国》

图片

戈壁中的外长城©网络

李陵,苏武,司马迁都随着历史的烟尘消逝了,再往后七八百年,后世唐人所建的受降城也倾颓破败了。唐代诗人用两千多首边塞诗描绘古今征战戍边的雄浑悲壮:或磅礴昂扬如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或深重哀愁如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如果要比照日本文学提炼代表民族特质的”物哀,幽玄,侘寂“的美意识,唐人边塞诗中的这种”雄浑,悲壮,磅礴“一定是代表中华民族美学意识的一枝。

巴彦布拉格的枯骨将我的思绪拉到2000多年前的戈壁大漠,还有多少将士的枯骨隐入尘烟?浚稽山战场下的枯骨是否也有重现天日的时候?受降城的枯骨只是史书中“击杀数千人”、“斩三万级”等一笔中的极少数,而对于活生生的个体,他们也是万千妇女老百姓的“春闺梦里人”。这就是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能成为唐诗七绝压卷之作的原因吧!”人未还“,是啊,又千年后,我们去河西走廊看到玉门关,方仓城和汉长城遗址,一定也会想起由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创造的这些风云历史,想起这些诗句而感慨共鸣吧!


参考文献:

1 外蒙古受降城14名汉兵DNA信息显示,他们来自黄河流域。公众号万物史话 2023.4

2《资治通鉴》 【宋】 司马光 著 【元】胡三省 注 明万历时期张一桂吴勉学校正刊本

《中国古典文心:顾随讲坛实录》 顾随 讲 叶嘉莹 笔记 李霞 王刚 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8

4《山月记》 【日】中岛敦 著 徐建雄 译 三秦出版社 2018.12

5 《古文观止》 【清】 吴楚材 吴调侯 编选 阙勋吾 张孝美 许凌云 曹日升 喻岳衡 导读注释 陈蒲清 校订 岳麓书社 2021.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