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范进中举后发疯,被众人嘲笑,您却不知道后来范进有多牛

 公元2012 2023-11-26 发布于新疆

“范进中举”节选自吴敬梓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直到今天,范进中举后丑态毕露,一直是人们争相嘲讽的对象,他那滑稽和讽刺的嘴脸真正体现了“一夜暴富”的丑陋嘴脸,然而人人都以为这就是一个讽刺故事,却没想到这其实是一个极其“励志”的故事。

图片

那么范进中举之后又是如何?在《儒林外史》中没有交代,接下来百味就给大家讲讲这个励志故事,以及范进中举后到底有多牛?

在明朝,有个人叫做范进,出生于农民家庭,家境特别贫穷。

因为家里很穷,所以范进四十多岁了还娶不到老婆,最后娶了胡屠户三十岁的女儿。

大家要知道,在古代,女子基本上在十六岁之前就要嫁人的。

而胡屠父的女儿到了三十岁却未能嫁出去,这是因为什么呢?原来有两个原因:

第一是大家嫌她长得太丑所以没人要,第二是由于胡屠户地位低下,名声不好,所以没人敢娶。

但是范进居然接受了,并且还觉得是自己沾了人家的光,足以可见范进当时是落魄到了何种程度。

范进深知自己社会地位比较低,没有人能看得起自己,而古时社会信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所以要想出人头地,只有读书才是自己唯一的捷径和通天大道。

图片

所以范进也清楚这一点,在学习上他十分刻苦用功,但是他读书可不是为了读书,而是为了做官发财而读书。

朋友们,我们在学习上应该表扬范进,他在这一点上非常执着,绝对是一个努力勤奋的好孩子,他读书从来就没有过偷奸耍滑。

但范进只得到了“读书人”应该基本具备的条件,那就“童生”。

“童生”就是明清时期的读书人,在没有考上秀才时,不论年龄大小都称做“童生”,二十多到四五十的人都有,这个文凭就相当于现在的小学生。

刚开始时,范进身边的亲人和朋友对他还有所期盼,每每加以鼓励,劝他努力学习、天天向上,总有一天会梦想成真的。

但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范进的年龄也越来越大,他还是屡试不中、一事无成,大家的态度就开始有了转变,最后都开始鄙视他。

为什么呢?因为此时的范进已经人到中年,家庭状况更是一塌糊涂,他父亲早逝,家中尚有身体不好的高龄老母,还有妻子要靠他养活。

但他却连个正经工作都没有,只是终年累月的读书考试,而且还要在笔墨纸砚上花费银两,日子过得简直是捉襟见肘、入不敷出。

图片

在这种情况下,自然没有人会给他好脸色看,就连他的老丈人、一个杀猪的屠户,平日里靠卖肉为生(在古时屠户属于社会最底层)的人,都不把他放在眼里,整日里呼来喝去,张口便骂、伸手就打,可想而知范进做人到底有多失败。

但是这范进真是执着,到了五十三岁的时候,家里就连锅都揭不开的时候,还去到处借钱继续考“秀才”。

据原文描述:他老婆自嫁给他之后“这十几年不知猪油可曾吃过两三回哩”,他老娘在他中举前更“饿的两眼都看不见了。”

再给大家举个例子:范进的老丈人胡屠户,在得知范进来上门借钱,一口痰吐到了范进的脸上,接下来就是一顿破口大骂。

面对屠户的训骂,范进也只能“唯唯连声”,可见其社会地位如此的低下。

图片

到了范进五十四岁那年,他又一次参加科举考试,终于中了“秀才”,在这之前他已参加了二十多次科举考试,但都以失败告终。

但这却卵用没有,因为“秀才”根本就没有当官的资格,充其量还是个穷酸的文人而已。

但此时的范进是进退两难,考也不是、不考也不是。

但是话又说回来,都这么大年龄了,除了读书考试,其它的啥都不会,还能干啥。

所以范进只能心中暗叹自己命苦,只得硬着头皮继续考下去。

范进考到秀才的这一年刚好是乡试,范进当然贼心不死的还要去考,但他不敢让家里人知道,生怕再挨老丈人骂,只能瞒着家里人和几个同乡偷偷去了考场,足以可见,范进对功名的热衷之情。

当范进考完,马上就跑回家,结果家里已经断炊,妻子和老母亲都已经饿了好几天了。

家里就连下锅的米都没有了,没办法,他那老母亲让他去卖掉家里最后一只老母鸡来换些米来吃。

但可是,幸福来得太突然,原文写到:那邻居飞奔到集上,一地里寻不见;直寻到集东头,见范进抱着鸡,手里插个草标,一步一踱的,东张西望,在那里寻人买。

图片

范进被邻居拉着跑回家,看到家里挂起了喜报帖:捷报贵府老爷范进高中广东乡试第七名亚元。京报连登黄甲。

只见范进看了一遍又一遍,念了一遍又一遍,突然发出一阵怪笑,口中连连叫道:嘿嘿,太好了!中了!中了!”随后身子往后一仰,牙关紧闭,人事不省。

他那可怜的老母亲立刻慌了手脚,连忙给他喝了几口水后,只见范进又爬起来,拍着手、跳着脚,大声笑着:“嘿嘿!太好了!我中了!我中了!”

图片

说完便一边笑着、一边喊着,径直向门外跑去,却一脚踩进水塘里,两手黄泥,头发跌散,遍身是水,如同一只落汤鸡。

人们都说范进高兴地疯掉了,他那疯癫的形象,也深深地刻画在大家的脑海之中。

这就是范进中举的故事,范进经过了一生的努力,终于在五十四岁那年考上举人,最后高兴得发了疯,整篇文章都充满了讽刺意味。

那么范进后来又究竟如何了?他成了梦寐以求的举人后又变成什么样?

许多人都感叹范进读书用尽半生的精力中了举人,哪成想他却疯掉了,大家可能也都认为范进此去经年就会疯疯癫癫地过一辈子。

其实不然,范进中举之后不但真正活出了自我,而且还风光无限。

其实范进当时的疯癫,也不过是成功之后的一时狂喜,很快他就恢复了正常。

当范进恢复自我后的那一刻,他的世界才开始充满了阳光,身边几乎所有人都变得温柔起来,也让他从一个倍受冷讥热嘲的角色变成了一个高高在上的名人。

在范进中举之后,虽然他还没有做官,但是他的地位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

附近十里八屯的、平日里素不相识,高不可攀的土豪乡绅,也都跟范进称兄道弟,溜须拍马,还给范进送来了大量的钱财和房产。

图片

就连当地的县府知州,也都来巴结他,甚至还有的穷苦人家孩子也来投奔他,给他做奴仆、丫鬟,打杂干家务。

也就短短的数十天,范进突然从一个穷困潦倒的落魄书生,变成了有房、有地、有钱还有威望的大富翁。

他的屠户丈人在得知范进中了举人之后,对他的态度也是骤然改变,从以前对他的不屑一顾,变成了阿谀奉承。

中举前,屠户丈人瞧不起范进,骂他是“癞虾蟆”和“现世宝穷鬼”,言语中极度轻鄙,充满了的嘲讽、不屑和羞辱。

中举后,则称呼范进为“贤婿”、“老爷”和“天上的星宿”,对他是千般夸赞、万般讨好,赤裸裸的表现出谦卑恭敬、阿谀奉承的态度。

还有,二人在回家的路上,“一路几十回”为范进扯平衣服,他的态度变化真可谓“前倨后恭”。

图片

朋友们,从范进身上看到的种种极端变化,充分反映出当时社会对有钱有势之人的极力巴结,而对无钱无势之人的冷漠无情。

可以看出:大家的一众行为也呈现出一幅世态炎凉、趋炎附势的市井图画,真是个现实的社会。

最后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范进中举之后,他的前程到底有多牛?

范进中举后,就连他那苦了一辈子的老娘看到这一幕,也是大喜过望,竟然连声惊呼“这些都是我的了”,结果被一口痰堵在嗓子眼,没缓过气来,就一命呜呼,活活的给“乐死了”。

在古代,父母去世后,子女都要守孝三年,因此范进不得不守孝三年。

守孝三年之后,范进又不甘如此,于是又进京赶考,临出发那天,县里面有头有脸的人物全部到场,举杯送别范进。

终于范进不负众望,如愿以偿的考中“进士”,之后便被分配到“御史”的岗位上。

他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地工作,而且业绩一直不错,很被领导看好。

后来,范进由于工作出色,被多次调任各地工作,再到最后被皇上钦点为“山东学道”。

这“山东学道”可是朝廷的“正四品”大员,而且还是地方官,主掌全省的教育工作。

范进的官职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厅级官员,而且比省教育厅的厅长权力还要大一些。

朋友们,范进用了五年的时间从基层爬上来,后来终成为负责山东省的教育官员,主抓山东省的文化教育。

而且范进为官期间兢兢业业、尽责尽职、政绩突出,同时他既没有欺压百姓,也没有抛弃糟糠之妻,反而为山东省的学子们做了很多实事。

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没有任何背景的范进,不仅很有才华,而且也很有能力。

写在最后:

可以看出,对于读书来说,范进这个人足以称得上丧心病狂,而且他还是一个非常执着的人。

因为对于很多人来说,或许考个两次、三次就已经放弃了,但是范进在穷困潦倒的情况下依然坚持自己的理想。

范进想要做官,并没有什么错,人人都有自己的志向,对于自己目标的坚持,却仍然值得我们大多数人学习。

学习范进努力拼搏、锲而不舍,最终功成名就,直到今天,他这种拼搏精神仍然值得我们学习。

今天我们虽依然可以嘲笑范进,但他毕竟是靠自己的能力考中进士,最后又做了省里的高官,试问在今天,我们这些普通人又有几人能够做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