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多情亦深情:苏轼与三位妻子的诗意生活

 唐大米 2023-11-27 发布于河北

苏轼一生共有三任妻子(侍妾),第一任:王弗,年轻貌美,知书达礼,16岁嫁给苏轼。第二任:王闰之。是王弗的堂妹,在王弗逝世后第三年嫁给了苏轼。她比苏轼小十一岁,自小对苏轼崇拜有加,生性温柔,处处依着苏轼。王闰之伴随苏轼走过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25年,历经乌台诗案,黄州贬谪。第三任:王朝云,原是他的侍妾,比苏轼小二十六岁。在苏轼最困顿的时候,王朝云一直陪伴其左右。不幸的是,朝云成为侍妾后过了十一年,即先于苏轼病逝。朝云逝后,苏轼一直鳏居,再未婚娶。

作为大文豪的情感生活,是充满着诗意的,我们透过诗人的笔墨,可清晰地看到当年诗人行走的影像与他丰富的情感世界。 林语堂云:“苏东坡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一则是由于他对自己的主张原则,始终坚定而不移,二则是由于他诗文书画艺术上的卓绝之美。他的人品道德构成了他名气的骨干,他的风格文章之美则构成了他精神之美的骨肉。” “人品道德”正是他有着诗意生活的品质基础。

图片

一、“十年生死两茫茫”——苏轼与王弗诗意生活

在四川眉州青神县的岷江畔,有一片苍翠挺秀的山岭,这就是被南宋范成大称为“西川林泉最佳处”的中岩山。进入山中不久,就可以看到一方由山泉汇集而成的清池。表面上,除了池水较深较冷之外,并无任何独特之处。但奇怪的是,如果你临池拍手,池中游鱼就会循声游到岸边。此时再看池边石壁上的“唤鱼池”三个大字,才知道这个名字是如此贴切而富有灵性。而这三个字正是苏轼所题。

当年进士王方召集乡贤名士在池边聚会,想为这个水池取名。正在山中读书的少年苏轼以“唤鱼池”中选,并即席挥毫写下这三个潇洒的大字。苏轼的才华赢得了王方的喜爱,几经周折,王方将爱女王弗嫁给了苏轼。仙山清池,佳人才子,这个美丽的故事为本来就美丽的山川增色不少,让壁上的清泉至今每每低语不止。

王弗性格“敏而静”,作为进士之女的她开始并没有告诉苏轼自己知书。每当苏轼读书的时候,她则在旁边终日不去。后来苏轼有遗忘的地方,她反倒给予提醒。好奇的苏轼问她别的书里的问题,她都能答上来,顿时让苏轼又惊又喜刮目相看。在苏轼与访客交往的时候,王弗经常立在屏风后面倾听谈话,事后告诉苏轼她对某人性情为人的总结和看法,结果无不言中,可谓苏轼绝佳的贤内助。 

然而好景不长,情深不寿,王弗年仅二十七岁就病逝于京师,让苏轼悲痛万分。此时苏轼母亲程氏已经去世。苏洵对苏轼说:“王弗跟着你很不容易,将来要将她安葬于她婆婆的墓边。”谁知未及一年,苏洵又卒于京师。于是苏轼兄弟护丧回家,将王弗也葬于其翁姑墓侧。

十年之后的一个夜晚,苏轼又在梦中见到了王弗,醒来伤感不已,于是写下了著名的《江城子?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是近千年以来写夫妻之情最成功、最动人的词章之一。全词用白描的手法,写出了夫妻之间生离死别最撼人心魄的一幕。据说用词来写悼亡,苏轼是首创,这一首创,却成了后世难以企及的高峰,这固然是因为苏轼才高学深,但更因为他和王弗之间有着真挚的感情。只是鲜有人知道,这份感情的最初,却是那隐藏在山林深处神秘的唤鱼池。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为什么“相顾无言”?分别10年,应该有很多话要说,更何况是夫妻。“顾”改为“视”、“看”好不好?“惟有泪千行”,是喜悦的“泪”,还是苦痛的“泪”?“无言”,是因为千言万语无从说起,“此时无声胜有声”吧。阴阳相隔10年,竟意外重逢,却“无言”,是多么悲切的一件事呀。这10年,苏轼自请外任到了杭州任通判,眼见王安石变法后带去的灾难;又到密州,恰逢蝗灾,举家食杞菊,仕途坎坷、天灾人祸,“尘满面,鬓如霜。”无言,都化作泪水,“顿作倾盆雨”,这是久别重逢时欢喜的泪,也是也是阴阳相隔悲痛的泪,还是人生苦短感慨的泪。“顾”是描写神态,是一种意外相见时的“顾盼”,“看”“视”是静态,缺少一种意外与悲喜交加。唯其“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才胜过万语千言;唯其“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方显沉痛;唯其“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更显悲切!复旦大学王水照教授是这样评价的:(这首词)“含悲带泪,字字真情,将满腔思念倾注于笔端,创造出缠绵悱恻浓挚悲凉的感人意境。”

苏轼有诗句:“老翁山下玉渊回,手植青松三万栽。”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种树很多的缘故,这一片山林中的苏家墓地到了后来竟怎么也找不到了。明代广东人许仁到眉州做太守,多次率人按图索骥去山里寻找苏洵墓,却一度次次徒劳而返,让他慨叹:“青山难觅先贤墓,白发重逢此寺僧。”到了清代康熙年间,眉州太守金一凤也带着士绅遍寻山野,最后进入一片寸步难行的荆棘林,当他们斩去杂草丛荆时,苏洵等人的坟墓终于显现在眼前,只是早已碑志剥蚀苔封叶积。金一凤感伤世间博学闻达之人,身后却落得如此光景。于是他捐囊封土,筑墓建祠,即今所存的“苏坟山”。这里是苏轼“更听潇潇风雨哀”的地方,也是让他在异乡“无处话凄凉” 的地方。 

周国平老师在《闲情的分量》中说,“爱情的滋味最是一言难尽,它无比甜美,带给人的却常是无奈、惆怅、苦恼和忧伤。不过,这些痛苦的体验又何尝不是爱情的丰厚赠礼,一份首先属于心灵、然后属于艺术的宝贵财富。” 苏轼的思念大概就是这种境界了吧。

图片

二、“身后牛衣愧老妻”——苏轼与王闰之诗意生活

王闰之.第二任妻子,这里有两处密码:一是王闰之这个名,苏轼的两位夫人和一位侍妾都有名字,而他母亲程氏、祖母史氏都没有,从这个角度来看,她们嫁给苏轼是幸运的;王闰之原名“二十七娘”,名字是苏轼给她起的,不仅有“名”,还有“字”。“闰”很有意思,“门”里面是“王”,三位女性都姓王,巧合乎?“闰”,王闰之闰正月出身的。第二个密码是王闰之21岁嫁给苏轼,北宋女孩结婚年龄一般14~16岁,21岁,大龄青年了,有人说,王闰之从小暗恋姐夫,非姐夫不嫁;也有说,一切的姻缘,都是王弗安排的。苏轼“口无遮拦”,王弗儿子苏迈尚幼。后来果然,王闰之细心照料苏轼和遗孤。

王闰之去世后,苏轼在《祭亡妻文》里说“……旅殡国门,我实少恩。惟有同穴,尚蹈此言。呜呼哀哉!” “旅殡国门”,王闰之棺椁一直存放在京都西寺,直到十年后,苏轼也去世了,两人才合葬在四川青州老家,“惟有同穴,尚蹈此言”了。后来,苏轼写了一首《蝶恋花》:

泛泛东风初破五。江柳微黄,万万千千缕。佳气郁葱来绣户,当年江上生奇女。

一盏寿觞谁与举。三个明珠,膝上王文度。放尽穷鳞看圉圉,天公为下曼陀雨。

在王闰之过生日之际,苏轼放生鱼为她资福,并作上述的《蝶恋花》纪事。词中“三个明珠,膝上王文度”,是赞美她对三个儿子都一视同仁,疼爱不分彼此。王闰之和王弗的家乡都是眉州青神,那里江山秀美,岷江穿境而过。在漫天曼陀花雨中,山岭青翠,碧水孱湲,佳气葱郁,生于江畔人家的王闰之,在苏轼眼里,就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女子。                                

“放尽穷鳞看圉圉,天公为下曼陀雨。”“尽”、“穷”,还有“曼陀雨”表达了苏轼怎样的情怀?苏轼六岁启蒙,从师是一位道士;黄州时期更是接触了很多僧人;惠州时期还与朝云一起炼丹。将“佛理”入诗是苏轼的独创。“放生鱼”“曼陀雨”都是取自佛学故事。“天空为下曼陀雨”表达了苏轼的一种良好祝愿。从词中我们不难看出,生于江畔人家的王闰之贤惠良善,在苏东坡眼里,这样性情如水的女子才是世界上最美丽爱人。生日那天为她祈福是一种纪念。

让苏轼感动一辈子的还有两件事,一件是苏轼任杭州通判时,王闰之主动提出收王朝云为侍女;还有一件事她在临去世时,还把苏东坡的贴身伺妾王朝云叫到床前,拜托王朝云,好好照顾苏东坡,无论以后境遇如何,都不要离开他。当然,更让苏轼感动的是“三个明珠”,苏迈、苏迨、苏过。王闰之像“膝上王文度”一样,一视同仁。苏轼的第二个妻子王闰之是王弗的堂妹,比起王弗和朝云来,王闰之的名气最小。她的才干见识也许比不上王弗,但也是一个贤淑的妻子。王闰之也先于苏轼去世,让苏轼再遭打击,“泪尽目干”。

王闰之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家庭妇女。苏轼“乌台诗案”被捕入狱,王闰之惊怖之下,担心那帮小人还会从诗文中找出苏轼的罪状,于是把苏轼的诗稿焚毁。这件事也成了千百年来喜欢苏轼的人们心中一个永难弥补的遗憾。

尽管如此,王闰之也并非没有艺术细胞。苏轼一家在汝阴的时候,一天晚上,堂前梅花盛开,月色鲜霁,王润之叫苏轼请朋友到花下饮酒,她说:“春月胜如秋月,秋月令人凄惨,春月令人和悦。”苏轼大喜说:“我还真不知道你会诗。刚才你说的话,真是诗家语言。”所谓真诗在民间,并不会写诗的王闰之不经意间却说出了富有诗意的语言,给了苏轼灵感,让他写了一首《减字木兰花》: 

春庭月午,摇荡香醪光欲舞。步转回廊,半落梅花婉娩香。

轻云薄雾,总是少年行乐处。不似秋光,只与离人照断肠。

王闰之性格柔顺贤惠。在黄州的时候,苏轼心情郁闷,而小孩还在他面前牵衣哭闹,苏轼要发火,王闰之开导苏轼说:“你怎么比小孩还痴,为什么不开心点呢?” 苏轼听后正有所感愧,王闰之又洗涤好酒杯放在他面前。这件事被苏轼写进了诗里。在黄州苦涩艰辛的岁月中,有贤妻如此,对苏轼来说是一种大安慰。

图片

三、“高情已逐晓云空”——苏轼与王朝云诗意生活

王朝云是十二岁时在杭州由王闰之买来做侍女的,朝云多才多艺,聪明漂亮,深得苏东坡夫妻的喜爱,长大后王闰之做主收房为侍妾,成为苏轼第三任妻子(侍妾)。在苏东坡“乌台诗案”后,苏家的仆从侍妾都被遣散了,只有朝云坚决不走,愿意追随主人去一片蛮荒的贬谪地黄州,在黄州四年朝云为苏东坡生有一子,可惜未满周岁就夭折了。在苏东坡的后半生中,朝云始终对苏东坡“钟敬如一”,万里相随,九死不悔,直到34时岁病逝于惠州。朝云是苏东坡凄凉晚年中唯一的红颜知己。苏轼写给她的诗最多,是诗意生活的巅峰。

王朝云生于钱塘,葬于惠州;生于西湖,也葬于西湖。惠州西湖的六如亭就是她的墓址所在。据说亭里有一副对联:

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

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上联说的是一个著名的故事:苏轼曾拍着肚子问侍女里面是什么,有的说是文章,有的说是机关,惟有王朝云说是一肚子不合时宜。下联则写尽了苏轼独自 听雨怀人的凄清。于是有古人牵强附会,根据这个对联生造出一段笔记,说苏轼有“朝云”“暮雨”两妾。其实对联中的“暮雨”并不是人名,而且苏轼大概也不会给女人取这样一个不伦不类的名字。 

“朝云”才是一个美丽的名字,只是这份美丽却带有一种好景易逝的无奈。白居易曾经很煞风景地说:“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苏轼很欣赏白居易的这句诗,也写诗说:“彩云知易散,鷤鴃忧先吟。”殊不知,“彩云易散”竟成了朝云命运的谶语。不仅仅是因为名字类似,而且苏轼甚至无意间还把朝云 说成彩云,如他曾为朝云写过一首《南歌子》: 

云鬓裁新绿,霞衣曳晓红。待歌凝立翠筵中。一朵彩云何事、下巫峰。

趁拍鸾飞镜,回身燕漾空。莫翻红袖过帘栊。怕被杨花勾引、嫁东风。

绿鬓霞衣,燕姿鸾影,苏轼确实写出了王朝云无与伦比的美,然而又把她比作巫山彩云,倏然而来,倏然而去,流转不息,飘忽不止,注定不能在人间常驻。

朝云之所以取名朝云,也许就是因为当初她青春年少,但这样的名字,“瞥然飞去断人肠”的“朝云”,却没能陪伴苏轼度过最后的海外生涯,带走了苏轼最后的爱,留给了他永远的痛。

苏轼曾多次拿自己和白居易比较,说:“我甚似乐天,但无素与蛮。”尽管他确实不像白居易那样坐拥“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但身边朝云的风采,又何尝稍逊于樊素与小蛮?朝云之所以取这个名字,很可能还就是来自白居易《花非花》里的句子: 

“来如春梦不多时,去如朝云无觅处!” 

王朝云一开始并不识字,然而她却是真正读懂苏轼的人。熙宁九年,苏轼在密州曾写过一首著名的《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 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 多情却被无情恼。 

王士祯《花草蒙拾》中说:“'枝上柳绵’,恐屯田(柳永)缘情绮靡,未必能过。孰谓坡但解'大江东去’耶?”实际上,这确实也是词史上最著名、最 出色的《蝶恋花》之一。写这首词的时候,王朝云还是一个十四岁的小丫头。多年后的一个秋天,层林尽染,落木萧萧。朝云唱起这首老歌,竟突然泪流满面。苏轼 问她何故,朝云说:“唱到'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就再也唱不下去了。”苏轼大笑:“我正悲秋,而你又开始伤春了!” 

古人认为,芳草为柳绵所化,所以枝上柳绵吹遍天涯,芳草也就随风而生。这首词也暗喻了苏轼“身行万里半天下,僧卧一庵初白头”的命运。在政敌的迫 害下,他生涯类转蓬,一次比一次贬得远,一次比一次遭受的打击大。朝云唱到那两句时,想起苏轼宦海的浮沉、命运的无奈,于是泪下如雨,不能自已。朝云去世后,苏轼“终生不复听此词”。 

苏轼和朝云,就是这样相依相扶度过人生中一次又一次的凄风苦雨、惊涛骇浪。

这年十月,惠州梅花开放,山野湖畔千树竞发,暗香浮动。宋人都很喜欢梅花,苏轼也不例外,刚到岭南的时候,他就连写了几首梅花诗,使罗浮山的梅花盛名远播。此时的苏轼睹梅思人,以梅喻人,又写了一首《西江月》: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么凤。

素面常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惠州有一种珍禽倒挂子,貌似绿毛凤但形体更小,所以苏轼称之为“绿毛么凤”。它们经常倒挂在梅花树上,这是岭南梅花特有的奇特美景。 “海仙时遣 探芳丛,倒挂绿毛幺凤”,让晁补之读到后感叹不已:“此老须过海,只为古今人不能道及,应罚教去。”“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被《红楼梦》化用在 薛宝琴的词里:“三春事业付东风,明月梅花一梦。”有的版本又是“明月梨花一梦”,都和苏轼词有着渊源关系。 

明朝杨慎在《词品》里几乎不假思索地说:“古今梅词,以坡仙绿毛幺凤为第一。”这首《西江月》能否算咏梅词第一,肯定会有争议,杨慎那样说,也许有一部分原因是他和苏轼是同乡。但论意境的高洁空灵、感情的蕴藉深沉,别的咏梅词确实是无出其右的。 

梅花生长瘴疠之乡,却不怕瘴气的侵袭,因它有冰雪般的肌体、神仙般的风致。仙姿艳态,引起了海仙的艳羡,经常派遣使者来到花丛中探望;这个使者,就是倒挂树上的绿毛小鸟(状如幺凤)。梅花天然的洁白,不屑于铅粉妆饰;梅花谢了(洗妆),而梅叶仍有红色(不褪唇红),爱梅的高尚情操已随着晓云而成空无,已不再象王昌龄梦见梨花云那样做梦见梅花的梦了。

“高情已逐晓云空,  不与梨花同梦。”如何理解这句中的“空”?为什么“不与梨花同梦”?“高情”的指苏轼爱梅的高尚情操;它已随着王朝云的离世而成空无。苏轼已不再象王昌龄梦见梨花云那样做梦见梅花的梦了。既然他那么爱王朝云,为什么“不再爱梅”,甚至不再“梦见梅”了?我们认为,惠州的苏轼已经是万念俱灰,他的“空”是佛理意义上的“空”,空便是有,有便是空。苏轼在《悼朝云诗(并引)》中有这样一句:“伤心一念偿前债,弹指三生断后缘。”他欠王朝云的“前债”是什么呢?竟让他“伤心”,可能是至死也没能把朝云升为“妻子”,妻子和侍妾在家庭中地位是有着天壤之别的,“妻者,齐也”,在家庭中与男主人地位是平等的;而“妾者,接也”,“接”是提手旁右边是“妾”,妾是干什么的呢?传宗接代而已。如此红颜知己,没能成为妻子,双方都是遗憾。所以苏轼从此“断后缘”了。再也没有女人出现在自己的生活里了。

周国平老师在《婚姻:为爱筑一个好巢》中说,“我不认为婚姻能够保证爱情的稳固,但我也不认为婚姻会导致爱情的死亡。一个爱情的生命取决于它自身的质量和活力,事实上与婚姻无关。既然如此,就不必刻意追求或者拒绝婚姻的形式了。”或许,对于苏轼,还有王朝云,这是最好的结局。

图片

四、结语

我们感受了苏轼的“人品道德”的“骨干”,也领略了苏轼诗意人生的“卓绝之美”,苏轼尊父、爱妻、亲弟、恤民。正因为这点,苏轼才能在一次一次的贬谪中,一次一次的打击中站起来,拍拍尘土继续向前,因为前方有着他所爱的人在等着他。风流、多情不是处处留情,而是真心对待自己每一个妻子,患难相依,生死与共。风流而不下流,多情而不滥情。智者苏轼,仁者苏轼!

千年已逝,当代有一位女性竟然要嫁给苏东坡,她写了篇5000字的散文《来生便嫁苏东坡》,她是当代著名苏学专家、烟台作家刘艳琴老师。她说,“虽然我不知道在这千年的轮回中,有多少人曾经如我一样地期盼过,但我仍愿意倾尽我的全部虔诚来祈祷:在来生,请满足我的千年等一回:嫁一个这样有情有义的好男人。”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