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时间来辨治发热

 liyh65 2023-11-27 发布于山东

我们都知道,不少疾病都会出现发热。那么,发热与时间有没有相关性呢?本文就此问题展开思考。



仲景在《伤寒论》中谈到:“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这里就提到了发热的七日节律。而且,这个节律与阴阳相关。事实上,每天的时间就是由阴阳变化所产生的。由此说,发热与时间存在着相关性。

仲景还提到:有些发热在诊断以及判断愈后上都有时间规律。比如,若病人在下午3点至5点明显高热,就判断为阳明病。

从医理来分析,发热肯定与时间相关。按《内经》理念,“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显然,人的生命与健康与四时相关。这也完全符合“天人相应”理念。

我的思考是,我们不但可以用“天人相应”理念来养生,更可以用来阐释各种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其中当然也包括发热。

图片

每天太阳有着早晨升、下午落的规律,由此而形成了昼夜变化节律,而这个节律也会对气温产生影响。有资料表明:每天的气温变化是有规律的。最低温度多发生在早上5点至6点,最高温度多发生在14点至15点。显然,气温的变化也会影响人体的生理与病理状态。

事实上人的体温存在着昼夜变化规律。有资料表明:人体体温在后半夜4点前后最低,在清晨8点后会迅速上升。经历上午和中午的缓慢上升阶段,到下午4点前后达最高值。然后又转为下降,入夜后下降速度加快。

分析以上资料,有以下几点结论:其一,人与天地阴阳的昼夜变化节律同步;其二,天地阳气最旺时,人的阳气也开始变得最旺;而天地阳气最弱时,人的阳气亦开始变得最弱;其三,天地阳气最盛时刻为正午,但气温最高时刻为下午两点至三点,相差约两三个小时。人的阳气变化规律与气温几乎同步,但略晚一两个小时。

这也充分地证明,人的阳气变化是跟着天地阴阳变化规律的。天地阴阳先变化,而人跟随天地阴阳而变化,中间有两三个小时的时间差。

小雪时节,天地之间阳气闭藏。我们养生,养藏是关键。中医特此推出小雪养生专区。点击下方图片进入页面,了解更多养生知识。(广告)

图片




从以上分析可知,根据人的寒热昼夜节律变化,我们基本上可以预测出一天之中发热程度的变化规律。大体说来,一般应是早晨最低,后半下午最高。特别是下午3点至5点的这段时间人的体温最高。

为什么早期最低呢?这源于早晨阴盛之极而阳气初出,天地之间气温最低;而后半下午之所以容易发热,源于此时段人体的产热能力最强,阳气处于一天之内最旺盛的状态。

而从临床来看,在发热性疾病中,常会出现日晡(即午后3点至5点)潮热,或暮热早凉,或下午阴虚发热等,这些都说明,在下午的这同一段时间内人体体温容易升高。

为什么下午容易出现发热呢?显然,其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从生理来看,受天地阴阳变化的影响,在下午3点至5点的这段时间内,人体阳气最旺,产热最多,体温也最高;另一方面从病理来看,受邪正斗争影响,或阴虚而火旺,或湿热内滞而郁热,都容易诱发机体在这一时间段产热更多。

懂得了以上原理,即有助于提高临床治疗发热的疗效。比如,对于发热性疾病的退热处理时,不要选在后半夜,因为此时体温会呈自然下降的趋势。那么,应该在何时开始退烧呢?当然是在发热加重之前。

进一步说,对于体温较低的虚寒性疾病,治疗上应调补阳气,并尽量选在上午给药。此时人体阳气正处于生发时段,顺势给予补阳药,最有助于阳气的生发。

图片



其一,阳邪与阴邪发热时间不同

按《内经》理念:“阳气者,一日而主外,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按《内经》理念,人体阳气与时间相应。

若感受阳邪,阳邪多旺于阳分,故值阳气旺时两阳相逢,容易出现体温升高。比如,外感火热之邪,病于阳分,多在卫分或气分,其发热多为昼重夜轻。

若感受阴邪,阴邪多旺于阴分,故值阴气旺时两阴相逢,容易出现夜重昼轻的变化规律。《内经》明言:“夜半为阴隆,夜半后而为阴衰,平旦阴尽”,指出当阴邪旺于阴分,又值阴气旺时,则邪逢阴而更强。从临床来观察,伤于寒邪所导致的发热,多为夜重昼轻。

寒湿痹痛之发热也是如此。故金元四大家李东垣提出:“夫百病昼则增剧,遇夜安静,是阳病有余,乃气病而血不病也;夫百病夜则增剧,昼则安静,是阴病有余,乃血病而气不病也”。清代大医陈士铎也说:“日间发热,乃邪在阳分也,阴邪之盛必发夜间无疑矣”,指出了阴阳邪气不同,其出现发热的时间不同。

其二,瘀血发热多在午后或夜间

就昼夜而言,气血有着变化规律。《内经》曰:“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难经》亦云:“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五十周于身,漏水下自刻。营卫行阳二十五度,行阴亦二十五度,为一周也。”由此说,气病所致发热多见于白昼,而瘀血发热则多在晚上。

正如清代大医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所形容的,瘀血发热的特点是“晚发一阵热”;“血府之血,瘀而不活,最难分明。后半日发热,前半夜更甚。后半夜轻,前半日不烧。”明代大医王肯堂也说:“瘀血为病,其脉必涩,日轻夜重。”因此,对于瘀血发热,投药的最佳时间为夜晚临卧之时。

其三,阴虚发热多在晚上

按医理分析,若受邪气干扰,气血不畅,不能应时而至,营卫运行节律失调,就会在相应时辰出现发热。

比如,阴虚发热,多见午后热起,延续至夜,因午后为阳中之阴,午后阳气开始下沉,夜间阳气行于阴,阴虚不能舍阳,即形成相对阳亢,故发热,且多于午后延至夜晚。

再者,晚暮之时,正是肾经流行之时,也就间说酉时则肾当令,于酉时滋补肾水,既可达到滋水之功,又可达到水能制火的效果。

血虚发热的时间规律亦同于阴虚发热。因为血属阴。

其四,痰郁发热多在午时

明代大医龚居中在临床实践中发现,痰郁发热每作于午时,而退于子时。我的思考是,这与天地阴阳气机变化相关。午时天地之间阳气最为旺盛,感天地阳气则痰郁而发热;而子时天地之间阳气最弱,痰郁则不容易发热。

图片

其五,气郁发热多在午后或夜间。

气有余便是火。气郁发热多为低热或潮热,热势常随情绪而起伏。因为午时一阴生,阴升阳降,诸郁积加重,势必郁积而发热。且这种发热往往在子时之后开始下降,一直降到天明为止。因为子时一阳升,随着阳气升发,诸郁疏散而发热自然消退。治疗此类发热,服药时间以中午为佳,因为中午天地之间阳气旺盛,有助于加强中药疏散郁气的效果。“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

其六,饮食积滞发热多见于午后及夜晚。

在胃、脾、小肠的当令时间,饮食得以消化。而午后及夜晚,以上助益消化的器官不再当令,消化饮食的功能下降,就容易产生饮食积滞,进而会诱发发热。

其七,阳虚发热多在早晨或上午。

早晨阳气欲升,若素体脾肾阳虚,阴寒内盛,当阳气欲升之时迫使虚阳外浮,故容易发热。按《内经》理念“朝则人气始生”。

气虚发热的时间亦同于阳虚发热。一方面上午阳气旺盛,人体阳气振奋,邪正相争而发热。另一方面上午木气偏旺,木旺则乘土,导致脾胃虚弱,中气不足,虚火内生而发热。



综上所述,发热与人体生理的日节律紧密联系。我们在临床治疗发热时,不妨在辨证的基础上兼顾发热的时间。这样更有助于精确辨证,亦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以下试举例说明:

清代张意因治一妇人,产后发热已及半载,诸医皆为劳损阴亏,治之不效,张氏查其热至五更而发,力排群意指出:“五更发热者,寅卯木旺之时,肝火挟邪随时而动也”,投小柴胡汤,以转动枢机,服之果效。

我经常诊治一些癌症患者,我观察到,不少肺癌患者容易在下午3点至晚上9点这段时间发热,按中医理念,这个时间段为申酉戌时。我的思考是,这源于人体肺阴不足而阳气不能敛藏。再参考其舌象,考虑从滋阴敛火的思路施治即有明显效果。

再者,发热与五脏六腑亦有相关性。按《内经》理念,早晨寅卯二时为春,配属肝;日中巳午二时为夏,配属心;日入申酉二时为秋,配属肺;夜半亥子二时为冬,配属肾。再以辰戌丑未为土气以配属脾。根据这一理论,当病邪侵犯某脏时,其证候表现必在该脏当令之时尤为明显。由此说,我们可以根据临床症状发作剧烈的时间来找到相应的某脏腑,从而判定病在某脏某腑,进一步可确定治疗方法。

姚止庵说:“五脏虚则应王不王,邪乘虚入;五脏之受病仅在应王之时,故云'各以其时受病’也。”在五脏系统中,各脏系统在其当令时段内其生理功能相对旺盛。如清代高果哉验案中即有一例,治一患者“病身热,亥子时下半身热,热至足底更甚”,高氏诊为肾虚,以亥子配属于肾,认为患者发热实由肾火浮游之故,以此治之而效。

关于这个理念,历代医家也有类似观点。比如,金代李东垣在《医学发明》中亦说:“肺热者,日夕尤甚;心热者,日中尤甚;脾热者,遇夜尤甚;肝热者,寅卯间尤甚”;明代戴元礼说:“有发搐潮热,于寅卯辰位是肝证;潮热于巳午未者,心热也”。



发热与六经亦有相关性。昼为阳,故当与三阳经相配;夜为阴,故与三阴经相配。三阴三阳经各有欲解时。

图片

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即9-15时之间。因太阳病的病机为阳气被风寒之邪郁遏,故在9-15时这段阳气最旺的时间,人得天之阳气助益,则正气盛而有病邪得解的可能。《内经》曰:“自得其位而起,此之谓也。”

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即15-21时之间。因为阳明病为热盛邪实之证,故于阳气衰减之时病邪欲解。

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即3-9时之间。提示邪结少阳不得舒发之证,于一日阳气升发之时,邪有发越得解的可能。

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即21-1时之间;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即23-5时之间;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即1-7时之间。

三阴之为病,属于阳衰阴盛之证,故在夜半至天明的稍前稍后时段,即阳生、阳长之时,有病邪得解之机。

我的思考是,“欲解时”当活看,即可能是症状缓解之时,亦可能是症状加剧之时。以发热为例,“欲解时”既可能是发热加重之时,亦可能是发热缓解之时。不管是发热加重或缓解,只要是有规律性的出现,即可按六经理念去辨证用方。

试举一例,我曾诊治一慢性发热患者,每逢午时前后即发热退去,之后即又开始发热,且日日如此。按六经辨证,即符合太阳病之欲解时“从巳至未上”,即用桂枝汤施治,数剂而烧退。

再举一例:一病人每逢半夜一点即开始发热,对应于丑时,而丑时为厥阴病的欲解时。即用乌梅丸施治,疗效甚佳。



《内经》记载了营气在十二经中流注的次序,即以寅时配属肺经始,至丑时配属肝经为末。这是把五脏六腑与一天的十二时辰一一对应了起来。这个理念亦可用于治疗发热。

比如,若辨证属肝经之发热,则应在丑时用药,或施以针刺。其他十二经各依此法。

我的思考是,如果能掌握疾病的时间发作规律,一方面可借助人体生理节律活动变化之势,及时用方用药,从而借天地之力以提高治疗效果;另一方面亦可根据疾病定时发作的特点,提前用药,从而制止疾病的发作。

任何疾病皆可如此操作,当然发热亦可用此理念来治疗。这样就可以把天之阴阳变化规律、人之脏腑气血以及人体昼夜生理病理节律三者相互参合起来,从而审阴阳,察气血,定脏腑,正确择时用方用药,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疗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