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续二)长乙者,大一也,且看吾师之妙论都说了什么!

 勇敢的芯2 2023-11-28 发布于湖南

按:历代祖师,名字多有隐喻者。如吕祖之名字,先师即有撰文说明——吕祖洞宾姓名字号与丹诀揭秘

西派李涵虚祖师,号长乙山人,亦有隐喻。乙,就是“一”,比如古籍中,常有“太乙”、“太一”之用。长乙,就是长长的“一”,也就是“大一”。

《庄子》有“大一通之”者,因之先师陈毓照老师专有《大一专论》一文,已收录在先师著作《天乐丹诀》(2011年3月出版)一书之内。现转载如下:


Image

Image

大一专论(三)

陈毓照

大一专论(一)
长乙者,大一也,且看吾师之妙论都说了什么!
  

第二节  大一古圣评估之集议
 (续一)长乙者,大一也,且看吾师之妙论都说了什么!

第三节  人身的一究竟在那里
 
读者读了我上面诸位古圣关于“一”字的正论,多少总可窥测出一点端倪。特别是达摩之论,紫阳之诗,沧海老人之解都是有力之借鉴。

三教各家,既都对“一”如此重视,公认为“一”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而且是常来常去,无头无尾,弥纶天地,不着边际的,可见此“一”决不能在色身之内以求。但它确是天地人身万物生命的总根子,可见他决亦离人身不远。笔者原是和大家共同学习的,所以还得再深入探索一下,免得大家再怀疑不定,犹豫不决。

那么人身的“一”究竟在那里?怎样来定人身的“一”?这先得搞清两个因素:第一,“一”就是单的意思,独一无二,有独无偶,谓之一。故古人说:“一者,名为不二门,得门入去便安身,当年曾子一声唯(唯读音委,答问辞),误了阎浮多少人。”所以从人身说,性命统体,便是阴阳合一,只有一穴,并无二穴。盖此穴本具阴阳二气,只可意会不可言说,曾子因应了一声,从而便落入言诠,以致后人误解误拟,可见这“一”字是真正的“无字真经”。若有二穴,便有对待,便非一矣。人身的泥丸丹田印堂与脐下一寸三分等处,是有色身后性命分张的凡穴,上下对称便是二穴,若再加心脐中间一穴,便是三穴,他们本来就不是统一体(阴阳和玄牝总是出入开合互为出入,相随不舍难分先后的),也决不是有独无偶的一物了,所以不能以“一”称之。不是元始一气产生之地,又怎能是“抱元守一”之所呢?言念及此,不言可明矣。

第二,“一”既是无形的,又是不着边际的,无非仿佛曲肖,实非有形之物,故决不能进入人身之色身以求,也是明白不过的,不然就不能以虚无称之,也更没有无字真经之说了。所以达摩还说:“无者原来一字无(无非说明只有“一”字和“无”字),但从心意用功夫(但此“一”无形无象,不落言诠,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若从纸上寻佛法,笔尖蘸涸洞庭湖。(四大部洲挂不下之物,还能用笔墨形容吗?”还能在人之色身中求之吗?“一”就是一气,虽然不是人的肉眼所能看见,但确含有阴阳二物之精微物质,无中不无,真空中之妙有,故为“真虚无”也。故阴阳未判前可称一(或虚无),阴阳合一后也称一(与虚无),在阴阳分张以后,就只能称二,不能称一了(也更没有虚无之可言)。若人身之泥丸、丹田,不仅已成为二,而且都是有形之物,故决不能以一称之,不亦明乎?

即从丹田二字来说,顾名思义,应是作丹之田,况此丹字大有讲究。田字从十从囗,十字从一从丨,囗即○象,○即无极,即虚无之化身。一与丨即指先天一气,此气横贯十方,竖通三界,故以十表之,并定名为十字街上,三叉路口。从河图洛书来说,以五十居中代表中央之戊己土,实亦明显指出,此中应在○字之正中,即张紫阳《悟真篇》说的“中央正位”产玄珠之中。○与十合则成田字,即虚无中一气贯串于四方上下之中也。此中适当天人交接之地,乾坤合体之间,是人与仙、人与鬼交界之所,是分清别浊之分水岭,故称阴阳界、鬼门关,并以阴阳窍名之。能符合上述田字意义的,才是真丹田。泥丸丹田,上下分张,性命各居,自身性命尚且上下分离,又何能使天人相通,天地相通乎?如此“日月失道,铅汞异炉,欲望结成还丹,不亦远乎?”紫阳在《悟真·自序》中已深批之矣。所以人身上这二个田,虽然也叫丹田,只能代表后天一个局部各自为政的小田,非先天一气四大部洲挂不下之大一之真丹田也。既不知金木相克之幽微,又没有阴阳互用之奥妙。所以说泥丸丹田已是汞铅异炉,决不是真正造丹之田。古人有两句话叫做“十字街上将身度,水火既济炼真金”,说明这个十字街上应是吾人水火既济之乡,阴阳交合之所。人身上下丹田,有阴无阳,有火无水,是后天两极分化之地,又何能水火既济,阴阳合一呢?以十字街上称之,可乎?还有一说,这个丹田异名又叫四会田,顾名思义,应是四方上下会合之田,《参同契》曰:“二用无爻位,周流行六虚,往来既不定,上下亦无常。幽潜沦匿,变化于中,包囊万物,为道纪纲。”这不是把田字中阴阳一气的体用描绘的完完全全了?田外囗象,四方上下各具一虚,非六虚乎?中间一个十字,表明虚无一气四方上下内外莫不贯通,非周流行六虚,上下亦无常乎?色身之田有如此大作大用乎?

《参同契》还说:“上观河图文,下察地形流,中稽于人心,参合考三才。”也是对此“田”字的明示。上察河图文者,观天之象也。下察地形流者,观地之象也。中稽于人心者,观人之象也。天地人合为一观,于“中”字中藏之。盖此“中”即大小两重天地之正中,通天通地通人,故云“参合考三才”,故可以“三才窍”称之。若非此一气上下内外贯通,则不成其为“十字街”,亦不成其为“四会田”矣。

正因为此“田”是人身与天地相交接之地,是一条确切不移的“十字街”上的三叉路口,是真一之集散地,这才是真丹田,才符合“三才窍”之尊称。

《金丹四百字》说:“混沌包虚空,虚空包三界,及寻其根源,一粒如黍大。”说明一粒如黍大之虚空,一经进入混沌,则人我双忘,包罗三界矣。这也是三才窍和田字的好注脚,是值得现在丹道界的重视和玩味的。

《太平经》说:“惟太上善人,乃预知天地表里,出入阴阳,道其纲纪。发中念之,不忘其理,令得天心地意,从表定里,成功其身,使得长生,在不死之籍,得与大神从事对职。”(《善人自贵年寿曹诀》)至大无上善人,盖指老君而言,故能预知此大道之密诀。明白说明天地是乾坤二卦为体,人身之坎离二卦为用,明示天人交接之中,是阴阳二气出入门户,是天人互通消息的通道。如果我人能定神此中而念思之,自能不忘其理,而得天心地意。从表定里者,即神定于身外之虚空。而效验则产生于色身之中也。如此日久,即能成其法身,长生不死,与天地同长久。大神指天地言,对职者,指自身言,即天人阴阳二气互相平衡之意,实即阴平阳秘。

《太平经》还说:“天太阳也,地太阴也。人居中央,万物亦然。天者常下施,其气下流也,地者常上求,其气上合也,两气交于中央,乃共生万物。万物悉受二气以成形,合为情性。无此二气,不能生成也。”(《太平经钞》辛部94页)这就明白说明天地人三才之理,也隐含阴阳合方有此窍,方能发生造化的事实根据。天地阴阳一气相交于中央,与人中和之气混合在一起,则顺逆之变化生。《契》所谓:“幽潜沦匿,变化于中,包囊万物,为道纲纪”是也,由此推之,人身呼吸二气,亦当相交于人身乾坤二卦之中,即人中外与天地阴阳二气相交接处,则天人相应之理成,而天地人互通消息之窍之三才窍之名实矣。是故古人以口鼻之中定名为“人中穴”,不仅因“人中”之上为眼耳鼻三双窍以代表(坤)卦,“人中”下以口及二便三单窍代表(乾)卦已也,而实因此中之阴阳二气通人通天,通上通下,两重天地四个阴阳莫不一气贯通之故也。是则《中和集》之“踏破二重消息子,超凡越圣譬如闲”之说,亦有着落矣。请再参阅《契》之“天地者,乾坤之象也;设位者,列阴阳配合之位也。易为坎离,坎离者乾坤两用(明白点穿易即坎离,即阴阳,即呼吸,故可乾坤两用通人通天),二用无爻位,周流行六虚,往来既不定,上下亦无常,幽潜沦匿,变化于中。”对照互参,能不余味无穷乎?身内之坎离,身外之乾坤,若易之日月往来交织于两重天地四个阴阳之间,上下往来周流六虚,不外在一“中”中变化,真“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也。

可见以乾坤两卦相交定“人中”,只是从外象上说的,天人阴阳呼吸四气相交定“人中”是从实体上说的。这样“真中”的位置就像敲钉铸铁一样,丝毫移动不得了。莫怪《庄子》一书也便一搥定音:“大一通之。”非此大一,又安能通人通天,彻上彻下,彻内彻外呢?所以这个大一的位置,本是天造地设,是个天衣无缝之体,是任何浓云重雾与花言巧语不可否定或掩盖的,也不是任何力大如牛的五丁六丁所能移动毫厘的。

为了能使广大读者人人能懂,特绘《大一图》一张附后。《参同契》云,真乙难图。笔者所以以不可图而图之者,亦不过以象解象而已。可见我们祖先的智慧,真是了不起的。即使现在这样文明的世界,以至科学特别发达的大国,已能登上月球,通向星际了,要想跳出我们祖先所创造的这个大一,和大一所扭曲成的○环,只恐还未有其人哩!

(待续)

Image

宁在直中取,不向曲中求;
不为锦鳞设,只钓王与侯。
——摘自《封神演义》

Image
Image

生活大道场,修炼乃生活

——在生活中修炼,在修炼中生活。
——将生活中的智慧指导修炼,用修炼中的智慧指导生活。
——生活与修炼完美融合,生活有助修炼,修炼促进生活。
——修炼不在深山内,斗室红尘大道场。
——修炼不必离群居,夫妻牵手共携程。
——共话生活大道,同享天乐生活。
(圆峤洞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