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背古诗古文有什么用

 营养及健康管理 2023-11-30 发布于贵州

背那么多古诗词、古文有什么作用?先说结论,我们看起来是在背这些作品,实际上要学习的是体悟、理解和表达,背只是最基础的第一步。明末清初有个人叫金圣叹,他说过一句话:“诗非异物,只是人人心灵舌尖所不获已,必欲说出之一句说话耳。”凡是好诗,一定是人人心头都有的某种情思的自然流露,诗人的本领在于把它说得细致入微、回肠荡气。

中国古人作诗,是带着身世经历、生活体验,融入自己的理想、志意而写;他们把自己内心的感动写了出来,“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千百年后的我们再诵读这些作品,依然能够体会到同样的感动,这就是中国古典诗词的生命。王夫之在《俟解》里说“圣人以诗歌以荡涤其浊心,震其暮气,纳之于豪杰而后期之圣贤”。诗歌对人的灵魂起到净化的作用(荡涤其浊心),对人的精神起感发、激励、升华的作用,使人摆脱昏庸猥琐,变成一个有志气、有见识、有作为的朝气蓬勃的人,从而上升到豪杰、圣贤的境界。

《荀子·劝学篇》曰:“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也就是说,古典诗词我们只是从耳朵听了、用嘴巴会背了,而对我们的心灵不产生碰撞、对我们的情感不产生触动、对我们的思想不发生影响、对我们当下的修为不发生作用的话,那真好似一个人如入宝藏空手而还一般遗憾。就像古人讲的,“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

凡是流传到今天的古诗词和古文,它们都有一个共性,就是替我们准确地表达出了那些心里有口里无的话。举个例子,如秋天空旷深远,晚霞绚丽多彩,远远望去,望不到边际的赣江水和晚霞连接为一体,一只大雁从天上缓缓飞下来,印在彩色的晚霞之中。可能大多数人会说:卧槽,好漂亮!但王勃却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真真妙不可言和无与伦比!

再如,遇见一漂亮姑娘,这一瞬间太美好了,想记录下来怎么说?纳兰性德说:“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通扇。”;对于她的容貌,王国维说:“众里嫣然通一顾,人间颜色如尘土。”;如果太想再见到她,司马相如说:“有一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

从这个角度来说古人是我们的嘴替,可我们也不能总指望别人,得自己长嘴,这就是学习的真正目的:体悟、理解、表达。这三个词语的起效时间是一辈子,当我们看到壮美的景物,能联想到相关的句子并把它吟诵出来,这是表达的初级阶段;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的情绪变得复杂,在某一个瞬间醍醐灌顶,忽然懂了某一句话,这是体悟和理解;随着体悟和理解的加深,我们把这些蕴含着复杂情绪的文字,从脑子里印到心里,再遇到相似的场景,绣口一吐,便印下了人生一刻,这是表达的进阶。

有些诗的意境,让人懂又不完全懂。真的体会到那种意境,反而是历经那种悲了。蒋捷的《虞美人·听雨》是我喜欢的一首词。这首词,从少到中的意境,我都明白,唯独这最后一句,我向来不懂,也不着急懂,但最终还是懂了。“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少年时听雨,是在阁楼上。按照词人的境遇,那时,他是翩翩少年,躲在阁楼里听雨,无论春雨秋雨,终究是一场霏霏淫雨,红烛昏昏,雨声似缓似急。芙蓉帐暖,春宵无限。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不忍读,便已终结。“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壮年听雨,多是漂泊。

有一次,我去外地,坐在车里,那时正好下雨。雨滴在玻璃上胡乱地趴着,在玻璃上,形成点点泪痕似的雨滴,透过雨看世界,世界好像变了形,路边江中的小船孤零零地浮在水上,任凭吹打,漂泊茫茫,江阔云低。这江是什么?是整个社会。云是什么?是我自己。江阔云低,广阔的江海里,我是一片漂泊在江上的云,低低垂着,渴望遥远的天空和诗意的远方。但云儿终究离江太近,永远也逃离不了。漂泊的云,总会变成江海里的水,消失于水中。

什么叫“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写的究竟是什么呢?后来,我终于懂了。这世上,有很多无奈,确切地说,生而为人,本就有一定的苦。世上万千生灵,懂得感叹,懂得畏惧孤独,畏惧死亡,懂这一切的,好像只有人类。人自出生,便拿着死亡邀请函,一步步,步入死亡的坟墓,人生的许多离别,都是必然而然要发生的。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开篇用的是正名对,极为工整、深厚有力,突出了景象之壮阔、气势之雄浑。黄白的色彩之间相互映衬,“依”之留恋与“入”之决绝之间形成对比,西方是太阳的沉没,东方是大河的奔流,这种对举就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张力。“白日依山尽”是一个人向西看,从天空到远方;“黄河入海流”,是一个人朝东望,自地面到天边。这是一个人自西向东举目四望,找不到一个伴侣,甚至遇不到一个对手时的那种孤独感。面对人生中的孤独怎么办?只能靠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要不断提升自己精神的境界,来对抗这种人世间的孤独。

王安石的《题何氏宅园亭》:荷叶参差卷,榴花次第开。但令心有赏,岁月任渠催。此诗是王安石晚年,辞世前两年在江宁一位姓何的朋友家,为他家中的园林亭台所题写的一首五言绝句,但引发王安石诗兴的并非这座园亭里豪奢宏阔的建筑,而是大家身边皆可常见的花木。“荷叶参差卷”,荷叶不是一下子打开的,不是整齐地长成“擎雨盖”那么大的,而是参差有先有后地慢慢舒张,荷叶有它自己成长的规律。“榴花次第开”,“次第”,即先后有序地,“花时无早晚,不必嫁春风”,并非所有的花都开在春天,更不必都在初春绽放。石榴花就是春天开得较晚的一种花,石榴花一开,就表明春天过去了,初夏来临了,所以石榴花也有自己绽放的节奏。

这一花一叶的红绿之间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个怒放枝头、一个浮萍水上的高低之间也就有了错落的层次。此诗前两句运用双声词(“参差”)、叠韵词(“次第”)突出强调万事万物都有自身成长发展的节奏与规律。“梅先菊后何须较,好似人生各有时”,其实每一个人,就如同花木一样,也都有自己的花期,有自己绽放的时间、成长的节奏。“但令心有赏”,但只要找到了自己真正感兴趣的目标,发现了自己愿意投注的方向。“岁月任渠催”,就不会再觉得时间匆促、不会再慨叹年华易逝,就不会再感慨“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了。所以一生中最重要的就在于我们是否找到了令自己“心有赏”的目标和方向。

真正的好诗都是抒发胸中牢骚的不平之鸣,自古以来,由“欢愉之辞”组成的好诗寥若晨星。既然读诗的最高境界是读者与诗人之间达成心灵上的共鸣,那么好诗最能感动的读者理应是心多“愁思”的普通人。韩愈嘲笑富儿说:“不解文字饮,惟能醉红裙。”如今的富豪日夜沉溺在灯红酒绿的豪华场所,也没有什么心情来读诗。只有我辈平头百姓才是最合格的读诗人,我们才会在月白风清的良夜,对着一盏青灯摊开诗卷。读诗是我们的专利,不能轻易放弃。

诗的好处是终生受用的,中国这么千百年来,能够流传到现在的诗词,像李白、杜甫的诗,一定是在万千人中最好的。那些不够好的早就淘汰了。所以我们读的古诗词,是经过了千百年的筛选、淘汰......“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矣。”是说诗有什么作用?就是在贫困卑贱的地位之中,还能够安分不乱动,不想为非作歹,不想贪赃枉法。内心有一种平静,不追求物欲,不为了追求而心惊胆战。“幽居靡闷”是说,当一个人幽静地独处,就是即使没有朋友,也不会烦闷,因为有诗作为伴侣。中国古人说“尚有古人”,就是说读古诗的时候,古人都变成了朋友,苏东坡、辛弃疾、陶渊明、杜甫......都在眼前,就不会烦闷。当生活出现不幸,把它用诗来表现的时候,那诗是一种艺术,把悲哀变成一首诗的时候,悲哀就成了一个美感的客体,悲哀忧愁可以借着作诗消解了。

古典诗歌的核心内蕴是“感荡心灵”的感情。宋人严羽读《离骚》,“歌之抑扬,涕泪满襟。”清人卢世潅读杜诗,“肝肠如火,涕泪横流。”古人如此,今人何必不然?"读史书使人明智,读诗书使人灵秀。"学习古诗词不仅能使人灵秀,更重要的是使人脱离庸俗和低级趣味,更加文明和高雅。学习古诗词能造就和改变一个人的性格,能陶冶一个人的情操,能使人的志向、情操得到陶冶和升华;一首好诗就是一位良师益友。学习古诗词犹如在花的世界中徜徉,染其色、闻其香、尝其味,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净化自己的灵魂、开阔自己的视野,求得身体和精神上的健康。

古诗中有美,有永远美好的到不了的远方,有中华民族的血脉流淌,还有什么理由不读诗呢?诗歌的意义是表达。对这个世界,去表达,去热爱,或是痛苦与绝望,喧嚣与孤独,缤纷或荒芜。诗歌用凝炼的语言,或是抽象的语言,表达着对世界的感受,对人或事物的情感。托马斯曼曾说,“作家的职责是洞察时代的弊端”。我认为,诗人的职责就是不停地歌唱。当爱一个人,简单说“我爱你”可能无法充分表达爱意,那么一首诗可能表达的更加深刻。或者有时候,我们活着就要竭尽全力,不得不面对这个世界的匪夷所思,鸡飞狗跳,就需要两首诗来表达与激励,来获得力量。就像王尔德说,“我们都深陷阴沟,但总有人要仰望天空”。这是什么,这就是希望。

在抑郁之中,人总会联想到死亡,不能简单的说一句想死,而会说,“死亡就像一个黑洞,时刻将我拉扯,肉体是消瘦的完整,而精神早已支离破碎......”当完成这首诗,似乎痛苦已减轻了一半。诗歌的创作往往伴随着痛苦,越是高产的诗人可能越不快乐,当他停下笔的时候,可能已得到解脱。

有人说:5岁的时候,妈妈就教我背唐诗,觉得痛苦不堪,为什么要背古诗?又不能当饭吃,“粒粒皆辛苦”,“上山打老虎”。如此这般背着背着,慢慢的就长大了。

春天,看到了盛开的桃花,突然明白什么是“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冬天,西风凛冽,天空阴沉,行人都急匆匆的奔走,到了家,烤着炉子,外边洋洋洒洒的下起了雪。知道了什么是“晚来天欲雪”,什么是“红泥小火炉”。

夏天,跟爸妈去湖里玩,小舟在荷叶中穿过,知道了什么是“接天莲叶无穷碧”,什么是“水光潋滟晴方好”。秋天,过了天高云淡,就是凉风乍起,梧叶飘黄,知道了什么是“老树呈秋色”,什么是“苒苒物华休”。

约会的时候,知道了什么是“月上柳梢头”。灯会的时候,知道了什么是“一夜鱼龙舞”。愁的时候,“伫倚危楼风细细”;乐的时候,“春风得意马蹄疾”。

背的那些诗词,像是看不懂的画面,存在心里。一天,遇到了某个风景,某份心情,就忽然明白那首诗,那句词,那幅画。那种感觉,是穿越千年的心意相通,它是如此恰当,以至于无法用其他的词语形容。记住了词,记住了景,也记住了情。

金圣叹说:“作诗须说出其心中之所诚然者,须说出其心中之所同然者。说心中之所诚然,故能应笔滴泪;说心中之所同然,故能使读我诗者应声滴泪也。”这就是文学作品的伟大之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