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00件玉牛 !

 睫毛上的风尘 2023-11-30 发布于北京
Image

Image

安德烈·柯特兹:匈牙利,1917年

Image

安德烈·柯特兹:法国,巴黎,1928年

Image

奥古斯特·桑德:德国,1930年

Image

安塞尔·亚当斯:美国,加州,1943年

Image

比尔·布兰特:英国,约克郡,1944年

Image

布列松:中国,香港,1949年

Image

爱德华·布巴:葡萄牙,1950年

Image

罗伯特·杜瓦诺:法国,1951年

Image

布列松:苏联,1954年

Image

罗伯特·卡帕:越南,1954年

Image

吕西安·克莱格:法国,1957年

Image

奈良原一高:日本,1958年

Image

赫伯特·李斯特:德国,1960年

Image

张照堂:中国,台湾,1960年

Image

深濑昌久:日本,1961年

Image

罗伯特·弗兰克:

美国,田纳西州,1961年

Image

爱德华·布巴:印度,1962年

Image

马克·吕布:中国,广西,1965年

Image

马克·吕布:中国,1967年

Image

菲利普·琼斯·格里菲斯:越南,1967年

Image

东松照明:日本,渡嘉敷岛,1972年

Image

张照堂:中国,台湾,1974年

Image

马丁·帕尔:英国,1975年

Image

久保田博二:缅甸,1976年

Image

约瑟夫·寇德卡:葡萄牙,1976年

Image

约瑟夫·寇德卡:葡萄牙,1976年

Image

约瑟夫·寇德卡:西班牙,1976年

Image

寇德卡:西班牙,1977年

Image

久保田博二:中国,桂林, 1979年

Image

布鲁诺·巴贝:中国,广西,1980年

Image

吕西安·克莱格:法国,尼姆,1980年

Image

马丁·帕尔:爱尔兰,1980年

Image

拉古·莱:印度,1984年

Image

布列松:瑞士,1984年

Image

费迪南多·希安纳:意大利,1984年

Image

罗伯特·弗兰克:美国,1984年

Image

马丁·帕尔:印度,1993年


Image

亚历克斯·韦伯:秘鲁,1993年

Image

理查德·阿维顿:美国,1993年

Image

艾略特·厄维特:越南,1994年

Image

赫尔穆特·纽顿:苏格兰,1995年

Image

吴家林:中国,

云南,香格里拉,1996年

Image

平卡索夫:俄罗斯,1996年

Image

托马斯·霍普克:德国,1997年

Image

帕特里克·扎克曼:法国,2001年

Image

特伦特·帕克:澳大利亚,2003年

Image

吴家林:中国,云南龙陵,2003年

Image

吴家林:中国,云南陇川,2003年

Image

吴家林:中国,云南麻栗坡,2004年

Image

吴家林:中国,云南马关,2004年

Image

萨尔加多:南苏丹,2006年

Image

萨尔加多:南苏丹,2006年

Image

李·弗里德兰德:美国,2010年

Image

阿巴斯:伊朗,2011年

Image

Image

Image

大英博物馆 玉犀牛

Image

Image

Image

商 玉牛(正面)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Image

商 玉牛(背面)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Image

商 玉牛首(正面)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Image

商 玉牛首(背面)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Image

Image

商  牛形管饰 拍摄于国博

Image

西周  国博拍摄

Image

商代晚期

Image

 商代

Image

商代晚期

Image商玉雕水牛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Image商玉雕水牛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Image商睌期至西周早期玉牛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Image

商代晚期

Image

商代

Image

西周

Image

西周早期

Image国家博物馆

Image

西周晚期

Image

西周晚期

Image

 商周

Image

西周

Image

Image

西周晚期~春秋早期

Image

Image

西周晚期~春秋早期

Image

西周晚期~春秋早期

Image春秋早期

Image

西周

Image

西周早中期牛头形佩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Image

Image

春秋早期

Image

西周犀牛形玉珮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Image

Image

西周

Image

 西周

Image

西周

Image

西周

Image

清 牧牛图牌饰  国博

Image

《翡翠卧牛》 清代 嘉庆时期

Image

白玉牛童

Image

清玉牛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Image

清碧玉水牛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Image清玉牛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Image清青玉十二辰-牛 故宫博物院藏

Image清中期玉十二生肖俑 牛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商 玉卧牛(52.5万)

长6.2厘米 估价8-12万 42万落锤

蓝田山房旧藏

Image

Image

明 青玉卧牛

估价8,000,000 - 10,000,000港币

Image

Image

青玉牛

成交价HKD 236,000

尺寸高2.3cm、寬3.9cm

Image

汉 玉牛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Image

清 玉雕卧牛摆件(整体) 美国克利夫兰博物馆藏

Image

清 玉雕卧牛摆件(背面) 美国克利夫兰博物馆藏

Image

清 玉雕卧牛摆件(尾部) 美国克利夫兰博物馆藏

Image

清 玉雕卧牛摆件(正前) 美国克利夫兰博物馆藏

Image

清 玉雕卧牛摆件(底部) 美国克利夫兰博物馆藏

  牛是最早被人類馴服的牲畜,被稱為“六畜之首”, 伴隨著農耕文化的發展,牛文化也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長河中不斷地被創造與書寫。“耕犁千畝實千箱,力盡筋疲誰復傷”等詩句,都贊揚了牛辛勤勞作、不求回報的高尚品質,也傳達了勞動人民對牛的尊敬愛護之情。

Image

Image
虢國墓地出土 玉牛

      在先民告別“刀耕火種”進入“有史以來”的文明社會過程中,牛也曾助過一臂之力。數千年前,牛就為古人拉車、耕地、拓荒,構成了中原農業文明的一部分。可以這樣說,如果沒有牛,中國的農耕文化就不會這麽發達。人們遂稱牛為“仁畜”,甚至譽為“神牛”,牛文化也隨之產生,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部分。

Image

Image
晉侯墓地63號墓出土 牛形玉飾
Image

      對於中國養牛史的發端,根據考古發掘的證據,應該不晚於7000至4300年 前。仰韶文化的遺址中曾發現用牛、馬肩胛骨制作的鶴嘴鋤,其飼養家畜的欄圈也和人的住所交錯在一起,飼養的家畜包括豬、鹿、羊、馬、牛等,但當時飼養牛羊的數量相對於豬和狗來說還比較少,當時的畜牧業可能還只是處於很原始的階段。

Image

Image
仰韶文化 牛骨

      龍山文化時期,對於家牛的馴養就變得普遍了。從出土的龍山遺物可以看出,當時畜牧業的發展也達到了一個較高的層次,而當時畜牧業不僅是當時人們生活物資的主要來源,而且已經成為了衡量當時社會財富的標準。經過漫長的過程,牛對於人來說已經逐漸不再是“獸”,而被拘之為“畜”。

Image

Image
虢國墓地出土 玉牛

    《史記》中記載堯禪位於舜後,舜“至於祖禰廟,用特牛禮”。祭祀用牛能按品質、性別分類,反映出當時養牛盛行。《世本·作篇》:“胲作服牛”,說的是商的祖先胲(又稱王亥)發明了牽牛鼻子的辦法使牛作役用,《禦覽》引宋註曰“胲,黃帝臣也,能駕牛”,又雲“少昊時人,始駕牛”。根據這些史料和文獻可以推斷堯舜時代的牛群和野生種群之間的基因交流已經有了較長時間的隔離,說明在堯舜時代,也就是新石器時代晚期,中國人就已經基本完成了牛的馴化過程,而且牛也已經開始用於祭祀和使役。

Image

Image
虢國墓地出土 青玉牛

      人們拘獸為畜,最初只是為了滿足對食物的需求。牛不像豬、羊那樣易於制服和圈養,人們或許也以為牛肉也能給人類帶來牛一樣的力量,牛肉逐漸成為食物中的上品,於是開始不僅僅作為普通人的食物,還成為供奉給祖先或神明的食物,也就是祭品。夏商周時,牛已經大量用作犧牲,祭祀天地鬼神。



      牛作為人類最早馴化的動物之一,幾乎從華夏文明開始,就在中國社會、經濟和政治生活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牛是“物之大”者,在甲骨文中,“物”的偏旁從“牛”,可以推測上古時期,牛對人們對於物質的認識有著極大的影響。《說文》中對於物的解釋為:“萬物也,牛為大物。天地之數,起於牽牛。”所謂“牛,件也;件,事理也”。到原始社會末期,牛逐漸不再是氏族的共有財產,而成為家庭乃至個人的財富。包括牛在內的畜牧業發展,在父系氏族制度的瓦解和階級、國家的產生上有著不容忽視的促進作用。

Image

     《左傳》中雲“國之大事,在祀在戎。”古人認為祭祀能為國家帶來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因此用於祭祀的物品也絲毫不敢馬虎。《禮記·曲禮下》中就說:“凡祭廟之禮,牛曰一元大武,豕曰剛鬣,豚曰腯肥,羊曰柔毛,雞曰翰音,犬曰羹獻,雉曰疏趾,兔曰明視…天子以犧牛,諸侯以肥牛,大夫以索牛,士以羊豕。”可見牛在國家的祭祀之禮上屬於最高規格,而且只有天子、諸侯、大夫才有資格享用牛作為祭品。

Image

Image
江川縣李家山古墓群遺址出土 牛虎銅案

     《周禮》中也詳細記載了周朝畜牧機構以及官員的設置情況。“牛人掌養國之公牛,以待國之政令。凡祭祀,共(供)其享牛、求牛;……凡賓客之事,共其牢禮積善之牛;饗食、賓射,共其膳羞之牛;軍事,共其搞牛;喪事,共其莫牛。”根據鄭玄註“公,猶官也”,可知“公牛”也就是“官牛”。《周禮·地官·充人》還記錄“充人”是“掌系祭祀之牲牷”,專門官分管祭祀用牛的飼養。當時周王朝控制的官牛主要用於祭祀、宴饗、挽運和犒軍。

Image

Image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司辛”石牛

      雖然牛也曾用於戰爭,但是在絕大多數情況下,牛都是起著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作用。“賣劍買牛”就意味著軍人或者盜匪放下兵器,發展生產。“牛”更多的是象征著安寧富足的和平生活。《戰國策·趙策一》中記載,趙國貴族趙豹曾對趙王說:“且秦以牛田,水通糧,其死士皆列之於上土,令嚴政行,不可與戰。”可見戰國時秦國的強盛也有部分得益於牛耕的推行。秦漢時期,不僅對於養牛成立了專門機構並制定了詳細的法規,對於牛只還以建立了籍簿管理的制度,對於官牛的飼養、管理的體系已是相當嚴密。

Image

Image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牛耕畫像石拓片

      歷朝歷代的統治者都意識到牛是稼穡之本,利用各種形式的法令保護、擴充耕牛。“君所恃者在民,民所恃者在食,食所資在耕,耕所資在牛。牛廢,則耕廢;耕廢,則食去;食去,則民亡;民亡,則何恃為君”(《唐書·張廷珪傳》)最清楚不過地表達了古代政治家對牛之關乎江山社稷的理解。

Image

      中華民族是龍的傳人,但作為中華始祖之一的炎帝卻是“人身牛首”。《山海經》中記載了很多遠古時期的神祗,其中就有許多是“人面牛身”。《列子》記有:“皰犧氏、女媧氏、神農氏、夏後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天中記》卷二十二引《帝系譜》說:“神農牛首。”這證明炎帝氏族是一個以牛為圖騰的氏族。黃帝部落以龍為圖騰,“龍,角似鹿,頭似蛇,眼似鬼,頸似蛇,股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羅願《爾雅翼》卷二八引王符說),可見牛形也是龍圖騰的一個組成要件。

Image

Image
炎帝像

      此外,牛骨、牛耳以及牛尾常常出現於古代的占蔔、祭典或者結盟等儀式中。牛在古人心中代表著一種神秘的力量。把牛列為主要的祭品,也可以顯示祭祀活動的隆重,牛在許多地方成為一種崇拜的圖騰。

Image

Image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刻辭牛骨

      商周的青銅器皿中,常常能發現牛的蹤影。如商代晚期的父乙觥,以牛首及背為蓋,腹內盛酒;頸部為流觥蓋前端為一昂首而出的獸首,後端作牛首形,中脊為一小龍,前端獸耳後部各有一小蛇;整器裝飾手法純熟靈巧,除了器形采用牛的形象外,在裝飾上也采用了牛的形象。古代祭祀時,关注公众号:古玉虫。要把祭品,即牲畜放在鼎裏燒煮,以便獻給神靈美味佳肴,古人為祈神保佑,把牛也作為烹牛大鼎的裝飾。

Image

Image
上海博物館藏 父乙觥

     在中國人的宗教信仰中,牛也扮演著許多特殊的角色。道教中著名典故“紫氣東來”中,老子的坐騎就是一頭青牛。在佛經中,牛也經常出現。《勝鬘經》中贊嘆佛的偉大,比喻佛為“牛中之王”。在《妙法蓮華經·譬喻品》裏,以羊、鹿、牛三車比喻三乘,而以牛車借喻成佛之道…

Image

Image
殷商玉牛
Image

      殷商時期,玉牛雖是始創期,但數量和形式都較多,既有一批出土精品,又有大量早年出土的傳世品。此期玉牛既有圓雕,也有淺浮雕和片雕,形式多樣。玉牛的形態有跪臥、伏臥、回首、昂首前視等,有的單獨琢刻牛首,有的則雕琢牛的整體形態,與牛有關的嵌飾、勒佩飾等也均有發現。

Image

Image
河南安陽殷墟出土 牛首形玉佩

      殷商玉牛皆單個為器,玉牛的眼睛均為“臣”字形目,常以人紋和勾雲紋飾牛角,以卷雲紋飾毛和腿足的關節紋等,有些玉牛還於背上飾鱗形紋和獸面紋等。商代玉牛所用紋飾除個別采用剔地陽紋和單陰線外,絕大部分紋飾采用雙勾法制作。

Image

Image
前掌大222號墓出土 玉牛

Image
Image
西周玉牛
Image

西周玉牛是繼殷商以後又一個發展期,但總的情況看較殷商時數量漸少。從出土的西周玉牛看,其品種造型是在殷商已有的基礎上產生的,較之殷商玉牛,既有相同點,亦有差異處。

Image

Image
北赵晋侯墓地63号墓出土 玉牛

西周時期的玉牛亦單個為器,常見的器型有玉牛首、整體形玉牛等。玉牛大多是呈直立狀,而少見殷商時的伏臥或跪臥形,玉牛的眼睛除了“臣”字目外,出現圓圈為目紋者。

Image

Image
虢国墓地2009号墓出土 牛首形玉佩

      此期玉牛紋飾較簡單,除有目、角、耳、足和尾紋外其他則光素無紋,個別見有在角上飾人字紋者,這與殷商時玉牛均在周身飾卷雲和其他紋飾者形成鮮明的對比。此期玉牛的紋飾多用單條陰線,這也與殷商時多用雙勾的情況亦存在差異。

Image

Image
茹家庄1号墓出土 玉牛

Image

Image
戰漢玉牛
Image

      春秋戰國時期,玉牛較為少見,但自漢代始,玉牛又開始出現,並延續至魏晉南北朝。漢代的牛形玉器,自西漢時起就有所見,此期的玉牛,雖數量相對少,但其造型較大,皆多呈足前伸的伏臥式,這與此前玉牛多呈跪臥式,或作直立式等形成鮮明的對比。

Image

Image
陝西蒲城曲鄉西曲村遺址出土 玉牛

      此期玉牛的眼睛是在一圓圈紋外兩側再加弧線作成,這與早期玉牛或作“臣”字目,或作圓圈目,略有差異。此期玉牛通體光素無紋的風格又頗有西周的遺風,並與漢代凡玉雕動物均簡樸無華而相似。

Image

Image
石山寨12號墓出土 瑪瑙牛頭形墜

      玉牛是玉雕飾品中集精神與寓意為一體表現形象。牛不管在古代還是現代都有著特殊的地位,它是正直、勤勞的代表。牛於我們華人是根深蒂固的感情和認可,牛文化的精髓更是華夏兒女氣質的彰顯,牛的美好形象,也鼓舞著人們積極向上,對生活滿懷信心。

Image
Image
博物館藏玉牛
Image

Image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藏

實際尺寸:長3.83釐米,高2.4釐米

Image

Image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藏

實際尺寸:長3.77釐米,高2.3釐米

Image

Image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藏

實際尺寸:長4釐米,高2.45釐米

Image

Image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藏

實際尺寸:高4.78釐米,寬2.37釐米

Image

Image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藏

實際尺寸:高4.12釐米,寬4.21釐米

Image

Image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藏

實際尺寸:高3.61釐米,高1.96釐米

Image

Image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藏

實際尺寸:高3.8釐米,寬3.2釐米

Image

Image

三門峽市虢國博物館藏

實際尺寸:高2.05釐米,長4.75釐米

Image

Image

洛陽博物館藏

實際尺寸:長11釐米,寬5釐米

Image

Image

山西考古研究所藏

實際尺寸:長7.1釐米,高3.7釐米

Image

Image

寶雞市青銅器博物館藏

實際尺寸:高3.3釐米,寬3.2釐米

Image

Image

弗利爾美術館藏

實際尺寸:長4.8釐米,高3.7釐米

Image

Image

哈佛藝術博物館藏

實際尺寸:長4.6釐米,高3.5釐米

Image

Image

弗利爾美術館藏

實際尺寸:長3.8釐米,高2.5釐米

Image

Image

弗利爾美術館藏

實際尺寸:長5釐米,高2.7釐米

Image

Image

弗利爾美術館藏

實際尺寸:長4.4釐米,高2.7釐米

Image

Image

弗利爾美術館藏

實際尺寸:長12釐米,高7.7釐米

Image

Image

弗利爾美術館藏

實際尺寸:長3.2釐米,高2.4釐米

Image

战国 玉犀牛配饰一对(一正面) 美国克利夫兰博物馆藏

Image

战国 玉犀牛配饰一对(一背面) 美国克利夫兰博物馆藏

Image

战国 玉犀牛配饰一对(二正面) 美国克利夫兰博物馆藏

Image

战国 玉犀牛配饰一对(二背面) 美国克利夫兰博物馆藏

Image

古玉虫

致力于古玉收藏研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