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读《易经》中最厉害的四种思维

 白桦树2008 2023-11-30 发布于内蒙古

图片

图片

解读《易经》中最厉害的四种思维

点击收听

《易经》包罗万象、涵盖万有,素有“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之说。被誉为“群经之首”。

其智慧广博、精妙无尽,《易经》所蕴含的四种思维,读完后确实让人对人生和处世有了不同的看法。

01. “贪多必败,见好就收”的思维

在《周易》中得到深刻的诠释:“肥遁,无不利;无所疑也。” 这句卦辞告诉我们,在面对飞快的机遇时,果断而迅速的隐遁往往能够带来无尽的好处。

这种隐忍并非因为犹豫或顾虑,而是明智的取舍。

经商如同卦辞所言,注意见好就收,避免过度贪婪。

在纷繁复杂的竞争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及时认清局势,果断取舍,能够最大化地保护自身利益

这不仅是商业智慧,更是对时机的敏锐把握。

做人亦如此,当事事顺遂时,应记住“有风不要驶尽帆”。

在得意的同时,要时刻保持谦卑和收敛,不忘福祸相依的哲理。高位者更需小心翼翼,防备小人的嫉妒和陷害。

修身养德,随时准备适时隐退,正如古代名士归隐山林,追求高飞远引,但也不忘关注国计民生,以微言大义影响时局,展现急流勇退的智慧。

“盛极而衰,否极泰来”,这是自然界的法则,因果循环,自古如此。

深谙这一规律,商人能够在盈利最丰厚的时候明智收手,君子亦可避开小人的谋害,开创新天地。

遵循这一思维,人们能够在风云变幻中保持坚韧,看透因果律动态,获得更持久的成就。

图片

02. “内心同化外部力量”的思维

《周易·系辞·上传》中的名言:“ 乐天知命,故无尤 ”,道出了乐观心态对待自然趋势的重要性。

这种态度的根本在于理解天地万物都有其运行法则,即天道和自然法则。

将自己的修养融入这个宏伟的规律中,被视为最正确的修行之道。

在这个思维体系中,修行的核心在于修心。王阳明的名言“心外无物”更是点明了心与外部事物的密不可分。

心与物是同体,相互之间无法独立存在。

以雨水为例,对于花草树木而言,是生长的必须条件;

而对于没有雨伞的赶路人来说,可能是一场烦恼,甚至可能引发健康问题。

万象的起源源于心,心不生念,则万事不显。

因此,积极乐观的内心会感知到美好的事物,而负面的心态则更容易被污糟和混乱所吸引。

在这种观念下,修行的过程中,学会以积极的思维方式去分析和处理问题,会使局面向有利的方向转变。

内心的志向会引发自我驱动,即内驱力。这种力量是强大的,能够让人自强不息,专注于事业,从而创造新的世界。

当内心修得丰盈圆满时,带来的是平和安宁,外部的世界也会呈现富足和圆满。

因此,通过积极的思维方式塑造内心,处理问题时能够更加从容,局面也更有可能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内心同化外部力量的思维方式是一种深刻的哲学观念,它提醒我们认识到内在意识对外部事物的塑造作用。

通过修心,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和解决问题,不仅能够使个体获得平和安宁,更有可能为整个世界创造出更加积极、美好的局面。

图片 

 03. “舍得守恒”的思维

易经中的“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利有攸往。”揭示了一种在生活中持之以恒、不断修正的态度。

这种思维方式蕴含着深刻的道理,适用于个人修行、谋事做生意等方面。

“反复其道”中蕴含了重复调整、修正的含义。

这不仅是为了精准而不偏航,更是一种在追求目标过程中的自我修行。这种修行要不断地反思、调整,以求在人生的航程中不偏离最初的方向。

“七日来复”中的“七”字有特殊的含义,代表了破的概念。

在易经中,六十四卦每卦六爻,到达六就必然发生变化。而到了“七”,则迎来一个新的局面。

这种周期性的变化是生命运行的规律,也是一个新局面产生的标志。

“天行也,利有攸往。”,则表达了在这种反复、变化中,我们要顺应天地规律,把握机遇,前行并获得利益。

这是一种在深刻理解生命运行规律后的睿智选择。

大自然的规律是失去的东西总会以另一种形式回归,这是物质不灭的定律。

在人生中,有时候看似是付出,实际上是在不断积累。当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迎来回报,循环不已。

正如这一卦的节气是冬至,虽然万物萧杀,但实际上是在酝酿着生机,预示着重新开始的新局面。

学会“舍得守恒”的智慧,就是懂得在舍去的同时,孕育着 “得到”。相信自己的付出终将有所回报,就如同不断积德之人,往往会在生命中得到福泽。

在“守”的智慧中,要专注去做,不因挫折而退缩。不急不躁,循序渐进,相信困顿中往往隐藏着转机。

只有坚守,才能渡过困难,翻过高山,看到全新的美景。这种守恒的思维方式在实践中能够带来稳健和持久的发展。

图片

 04. “事不过三”的思维

六三爻中的“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为损卦的启示。

道家哲学中强调一阴一阳结合而成万物,因此,独行一人容易得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因为在相对孤独的状态下,人们更愿意寻找共鸣和支持。

然而,当三人共同行动时,随之而来的是不同意见的碰撞和争夺主次的情况。

历史上的魏蜀吴三国便是一个生动的例证。

在彼此联合和争斗中,最终导致了三国鼎立的状态,以及蜀吴联合伐魏的情形。

这也印证了“三人行则损一人”的理念,因为在共同行动的过程中,难免会有主次之争,而导致其中一方受到损害。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找到“三人行则损一人”的例子。小团队中,常常有一个人在某方面相对突出,而另外两人可能会因此而感到排挤或失落。这种情况往往会导致团队内部的紧张局势,最终可能瓦解团结。

“好事成双,事不过三”这句古训同样印证了“事不过三”的思维。

两个人的合作通常相对顺畅,一旦引入第三者,便容易出现复杂的变数。

这并非因为第三者本身有错,而是因为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引发了更多的变数和不确定性,可能导致局势失去平衡。

“事不过三”的思维方式强调了在人际关系和团队合作中保持简洁和清晰的原则。

在合作中,尤其需要注意避免出现过多的变数,以确保关系的和谐和平衡。

这一思想不仅有助于理解历史事件,也对我们当下的团队协作和人际关系有着深远的启示。


图片

图片

这四种思维方式,是《易经》深邃智慧的体现,读懂它们,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生、规划未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