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毛泽东1917年学生作文《心之力》评说

 几度秋风awqze3 2023-12-01 发布于山东

                                                                                                     李文亮

一,题解

      毛泽东1913年春进入长沙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习,1918年6月毕业。作文《心之力》写于1917年。当时,他正跟随杨昌济老师,学习《伦理学》,所用教材是德国哲学家鲍尔生的《伦理学原理》。伦理学的主题是研究道德与人伦关系的,主要内容包括道德的起源和发展,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等。教材原文10万多字,毛泽东写的点评,就长达12000多字。作文《心之力》,就是在此基础上完成的。杨老师对这篇作文非常赞赏,破格打了105分。

      毛泽东好学不倦,善于钻研,治学严谨,言行一致,作风谦逊,有伟大抱负。他富有反抗封建专制的精神和非凡的胆识,有领导和创造才能,具备令人心悦诚服的吸引力。先生们以为他是“异才”,是“伟器”;同学们认为他是“智囊”,是“怪杰”。1917年7月,一师学生组织“人物互选”,即群众评选优秀学生。分六项:敦品、自治、文学、语言、才具、胆识。12个班的575人参评,结果34人获选:第一名毛泽东,49票;超过40票的只有2人;“胆识”一项获选的,仅毛泽东。

      题目“心之力”,意思是:心智的能力。是一篇面向社会实际,论述个人见解的作文。体现了《伦理学》理论联系实际,服务于社会、人生的价值取向。

二,内容解说

    《心之力》分五段,共23小节,约3400字。

     各小节的原文及解说如下:

【原文1】宇宙即我心,我心即宇宙。

    【解说】这两句说“我心”和“宇宙”的关系:“我心”是“源”,“宇宙”是“流”。为什么呢?因为这里所谓的“宇宙”,不是大自然中宇宙的实体,而是存在于“我心”中的关于宇宙的“影子”。这个“影子”,是我用心智构想出来的。所以说:宇宙即我心,我心即宇宙。它是唯心主义观点。唯心主义认为:意识、精神,是第一性的; 物质、存在,是第二性的;并且意识、精神决定物质、存在。下文的论述中,不时流露出这种思想倾向,请大家多留心。当时毛泽东的思想倾向是唯心主义的。他的老师杨昌济先生,以及《伦理学原理》的作者,德国哲学家鲍尔生,都是唯心主义者。开篇扣题,从人“心”说起。

【原文2】细微至发梢,宏大至天地。世界、宇宙乃至万物皆为思维心力所驱使。博古观今,尤知人类之所以为世间万物之灵长,实为天地间心力最致力于进化者也。

    【解说】细小如毛发的尖端,巨大如天地,乃至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要听从人心的安排。无论古代还是当今,人类总是宇宙的主宰。因为人类是世间万物之灵长,人类的智力,在宇宙中是最发达、最先进的。这是上文的继续,由“心”说到“心力”,文章渐次展开。

【原文3】夫中华悠悠古国,人文始祖,之所以为万国文明正义道德之始作俑者,实为尘世诸国中最致力于人类自身与天地万物间精神相互养塑者也。盖神州中华,之所以为地球文明之发祥渊源,实为诸人种之最致力于人与社会与天地间公德、良知依存共和之道者也。

    【解说】东方神州,是万国文明、正义的发祥地;是人类道德、良知,开发最早的民族;是最先倡导共和之道、天地精神的国家;因此,被尊称为世界的人文始祖。

      以上3小节,为第一段。从“心力”说到中华文明史,赞扬了中国古代的文化成就,体现了伟大的爱国精神。

【原文4】中华先贤道法自然,文武兼备,运筹天下,何等的挥洒自如,何等的英杰伟伦。然天妒英杰,愚昧丛生,国人于邪魔强盗阴险心力渗透、攻击治下,渐渐失忆,泱泱中华众生却败于甘愿自卑沉沦、散弱。

    【解说】中华先贤,百家争艳,道法自然,文治武功并举,英雄伟业绝伦。历史的发展波澜曲折。近代西方崛起,借用强权、诡计,侵略、打压、欺诈国人,国人逐渐丢失先贤之德,意志衰退,自卑,愚昧,沉沦。这里说,中华民族由盛到衰的转折及其原因。

【原文5】有德者心力难济,无德者霸拥民众所赋世权以为私势,神器私用,贪腐国贼举家富贵,万众民脂民膏皆被劫掠。则国力日衰,国力衰则国家民族之心力衰竭,内可诱发天灾兵祸,朝代更迭,官僚、商贾、农工、学者尽难免沉沦;外可诱引强盗来犯,到头来看,国贼、汉奸、军民、学生均家破人亡。

    【解说】由于心力衰败,有德者有心无力,自身不保;无德者私心膨胀,借机发国难财,搜刮民脂民膏,国势日衰,民心沦丧。天灾兵祸迭起,朝代更替,民不聊生。侵略者拉帮结伙进犯神州,致使泱泱中华,强盗横行,国破家亡。这里写中华民族衰败的延续。

【原文6】近年甲午海战,八国联军……不平等诸般条约引狼入室,资敌来犯,实为召唤、鼓励诸多蛮夷强盗分食华夏之举。与蛮夷通商者使洋货泛滥,居高居奇,国人尽被盘剥,泱泱中华竟无力生产民众生活诸品。多年来世界强盗在中国多有斩获,故恶敌觊觎长存、亡我之心不死。太多国耻未雪,蛮夷、豺狼、凶魔纷沓而至,国民皆因腐败汉奸、军阀、买办所欠洋人无尽之亡国债务而自危。国债深陷,物价飞涨,民众食宿艰难,灾厄连连,何日可止?今满清鞑虏虽败,可恨国、政、经济均被愚昧独夫、洋奴把持,国民心力沉疴羸弱,蛮夷恶敌肆意分割、吞并华夏,万民为奴,国资殆尽。

    【解说】甲午海战,开启了我国的屈辱史。因昏君当道,国贼猖獗;列国强盗,蚕食华夏。国人拖着老弱病体,对外逢战必败,败则割地赔款。国家政治、经济,被独夫、洋奴把持,日益破败。国民遭受摧残凌辱,身心创伤累累,意志衰败;神州财宝被列强盘剥殆尽,民族危在旦夕。小结:中华民族的衰败愈演愈烈,渐入沉疴。

      以上3小节,为第二段。简述中华民族后期的衰败及原因。

【原文7】若欲救民治国,虽百废待兴,惟有自强国民心力之道乃首要谋划,然民众思维心力变新、强健者是为首要之捷径!

    【解说】 国难当头,如何救民治国?面对百废待兴的残局,强心、健体,即增强民众智力、提高国民体质,是“救国方略”的首选与捷径。    

【原文8】心力变新、强健者首应破除封建、官僚之愚昧邪道,惩治卖国、汉奸、洋买办之洋奴愚众,明戒不义浮财绝善终。以国家民族之新生心力志向缔造世界仁德勇武文明之新学,新学为思想理论之基石、栋梁,新学不兴,御敌难成。

    【解说】强心、健体,是让国民更换新思维,新体质;破除封建、官僚体制的愚昧、邪道,惩治卖国、汉奸、洋奴买办等反动势力,用国家民族的新生、新心力、新志向,缔造当今世界仁德、勇武、文明的新学。新学是当代思想理论的基石和栋梁。新学不兴,御敌难成。

【原文9】中华古国之敌皆为西方邪恶之魔盗与汉奸,万勿混淆。

    【解说】唤醒民心,必须分清“敌我”。西方魔道与汉奸,是中华复兴的两大敌人。

【原文10】力主洋务借鉴“师夷之长以制夷”之道,尽知“非我族类其心必异,非我族者其性必恶”之祖训。留学列强之同胞须警惕邪魔强盗对我正义灵魂之误导、侵扰,则各类洋奴、汉奸将无处安身,中华栋梁亦生自主自强之睿智。开设抗御蛮夷强盗杀戮预防国策,弘扬神州民众自强富国雄军壮志,恤农商并滋养工业。为抗击西方蛮夷列强剿灭中华神圣传承之奸计,执履行万国大同目标之正义道德教化优靖之使命。

    【解说】这里讲“救国方略”的第二项内容:学习,开发,弘扬,履行。

      1)学习,牢记。师夷之长以制夷,学习洋人的长处,增长我们的才干,然后才能战胜洋人。应牢记祖训 :“洋人”是我们的冤家对头, 他们的利害与我们正相反。留学列强,必须警惕他们的邪魔教育,避免遭受误导。

      2)开发,研究。开发国人自主、自强的睿智,研究御敌、抗敌的国策。

      3)弘扬,抵御。弘扬民众自强、富国、雄军的壮志,抚恤农商,滋养工业,抵御列强的奸计。

      4)履行,使命。履行世界大同的目标,完成正义、道德、教化的使命。

【原文11】夫闻“三军可夺其帅,匹夫不可夺其志”。志者,心力者也。民之志首推举国民众个性之天然强健,则国家栋梁层出不穷。数百年外侮内斗中民众个性屡被君主官僚残害之重弊,举国凡有压抑个人、违背国民个性者,罪莫大焉!故我国三纲所在必去,愚民愚治尽除,方有优塑民众强盛希冀。

    【解说】这里讲“治国方略”的第三项内容:立志,信念,形象。

       1)立志。树立坚定的抗敌、救国志向。“三军其帅可夺,匹夫其志不可夺”。有作为的人,他的“志” ,即人生的方向、目标,确立之后,是不能轻易改变的。 所以,“志”具有坚定性、不可动摇性,它是"心之力"的内核。国家的栋梁,必定是有志者,即心性坚强、奋斗有为的人。

       2)信念。保护国民意志,坚定治国信念,铲除愚民政策。数百年来,在外族侵略、内部斗争中,民众的意志,屡遭统治者、反动势力的戕害,使民意不得伸张。应统一认识:凡是压抑、摧残国民意志,违背国民意愿的行为,就是侵犯人权、犯罪!历史上的“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是“愚民”政策,必须废除!

       3)形象。塑造新一代目光远大、意志坚强、富有智慧、具有战斗力的国民形象,中华才有希望。

【原文12】自中国开埠以来,封建、洋务祸国殃民,究其缘由,而教会、资本家、君主、卖国贼四者,同为天下恶魔强盗者也。

    【解说】开埠:指打开通商口岸,与世界交流 。“封建”:指关门锁国的闭关政策。“洋务”:指用高价收买西洋人已过时的洋枪、洋炮等商品。这里说,“封建”与办“洋务”,是祸国殃民的主张。外国的教会、资本家;中国的君主、卖国贼,被称为“四贼”,是我们的公敌。

【原文13】四贼之中,尤以执掌政权之官僚最为紧要!盖国之神圣重器以民为先,决不可助长恶私贪欲窃为己用!国之中枢如有愚昧肤浅肖小之徒窃而居之,则外魔必侵,国民必衰亡。

    【解说】这里说:“四贼”之中,执掌大权的高官,最为重要 ,应视为“贼首”。国家的神器,应以民为先,不允许私吞或占有;不容忍乱臣贼子,窃取国家的枢纽与命脉。否则,国家中枢将失盗,国门就被打破,外贼必定入侵,国家民族必然衰亡。

【原文14】自满清鞑虏洋务运动之后,贪墨腐败家族皆以盗取、盘剥民脂民膏逃逸海外为家族享乐之诡计。假以时日,神州中华亿民之血肉、骨髓乃至福祉将被尽数剥夺转送西方魔盗!国人如寒冬之时又堕深渊,农业落后之国民众必将沦落为亡国之奴。今无人于海内查处、治罪,于海外统计、堵截,故国贼趋之若鹜。吾辈倘若不能惩戒,又与国贼、禽兽何异?

    【解说】这里说,自从满清兴办洋务以来,朝廷腐败,形势严峻:应采取“内查”与“外截”相结合的办法,扭转时局。否则,神州亿万民众,将有沦落为亡国奴的危险。

【原文15】千古圣人,教化为根。我辈恰逢此乱象当前之世,人皆逐物欲而迷心,循末节而忘真,醉娱乐轻国志,谋小私绝大利,认蛮夷做乃父,拜魔盗为师尊,毁文明于无耻。你我何必苟且偷生,熟视无睹?有志者呼吸难畅,应以天下为己任。

    【解说】这里说:圣人以教化为根本。当今逢乱象之世,正是教化大有作为的良机。我辈有志者,应以天下为己任,面对汹汹浊流,英勇献身:与物欲迷心者、娱乐醉心者、利欲熏心者、认夷做父者、拜魔为师者,以及苟且偷生、毁坏文明的种种无耻者宣战,扫荡妖雾,光复朗朗乾坤。

【原文16】今愚者忘本堕渊,竟争先自掘其坟,却不思危亡之计。苟活于当下,遗失神圣之使命,忘却民族之重任;背离于真理,违逆人本之慧根,蔑毁先民之道德;醉心于享乐,不知当世之惊变,甘当媚外之洋奴;沉迷于自我,罔顾危机之四伏,轻信魔盗之谗言!故西方强盗可肆意侵杀、奴役中华。

    【解说】历数中华大地上出现的种种丑态:忘记国情、坠入深渊者,不思危亡而自掘坟墓者,不识生存危机而苟活者,忘记民族重任者,背离真理、违抗人生发展智慧者,污蔑、毁坏先民道德者,醉心享乐、不知世变、甘当媚外洋奴者,沉迷于自我、不明时局危机、轻信魔道谗言者……指出:浑浑噩噩之徒泛滥,中华情势危机!   

【原文17】普看当今,世界格局风云激荡,人类文明之前途扑朔渺茫,天下苍生之幸福岌岌可危。虽有科技带来物质之充足,仍难满人欲之巨壑,各派皆为私利而竞相奔走,人人皆被牵入滚滚洪流。强盗流氓制订裁决世界法律,邪恶魔鬼公然成为人间领袖,万国不思兴道义之师,竟全然拜魔盗为导师,此星球之一草一木万物生灵涂炭、灭绝之期不远矣。

    【解说】审视当今世界,格局风云激荡,人类文明前途渺茫 ——

       1)科技的发展,促进了物资增长,但填不满私欲的沟豁;

       2)滚滚洪流中,各派势力为争夺私利而奔忙;

       3)强盗流氓制定法律、妄图执掌权柄,裁决世界;

       4)邪魔恶鬼妄称人间领袖,各国不思公理道义,竟然拜倒在魔道之下。

      大声疾呼:天下苍生命运岌岌可危,地球离生灵涂炭的灭绝之期不远了!

       7——17小节为第三段,总结历史教训,探讨“救国方略”。

【原文18】虽有智者、勇者愿做中流之砥柱,却犹如闹市之人语,瀑下之鱼鸣。请问周边,还有几人执着于真理?还有几人探求于本源?一句开心就好,便甘愿随波逐流;一句事不关己,便通行四海愚夫;一句莫谈国事,便据民权为私器。孰不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试问为天地立心何以立?为生民立命何以立?为往圣继绝学何以继?为万世开太平何以开?若我辈之人此心已无,则中华即将亡亦!中华亡则人类必亡亦!

    【解说】这里分三层论述:

 (一)再说时局危机:

       1)纵然有智者、勇者,宣称愿做中流砥柱。可惜,闹市中的耳语,瀑布下的虫鸣,引不起多大反响。

       2)环顾四周,有几人执着于真理?探求于本源?而熙熙攘攘者皆是:开心就好,甘愿随波逐流;事不关己,莫问南北东西;国事莫论:什么民权,不过是争权夺利…… 

(二) 申述新一代青年的责任:

       1)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2)应当采取实际行动,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3)如果丧失此心此志,则中华必亡,人类必亡!

(三)小结:树心立志,拯救中华,为万世开太平。

【原文19】天之力莫大于日,地之力莫大于电,人之力莫大于心。阳气发处,金石亦透,精神一到,何事不成?改朝换代,为民谋福,惩治贪墨汉奸,又有何难!苟其公忠体国,百折不回,虽布衣下士,未始无转移世运之能也。有志之士可不勉哉!人生于天地之间,形而下者曰真心实性。血肉者物质之所成,心性者先天地之所生。故而有唯物唯心之论说。人活于世间,血肉乃器具,心性为主使,神志为天道。血肉现生灭之相,心性存不变之质,一切有灵生命皆与此理不悖。盖古今所有文明之真相,皆发于心性而成于物质。德政、文学、艺术、器物乃至个人所作所为均为愿、欲、情等驱使所生。

    【解说】这一段是“力”的理性分析:

(一)对“力”的分析:

      1)先说力的自然性:世界之力,太阳最大;地球之力,雷电最大;个人之力,心脑最大。这里说,心脑是人“力”的源泉。

      2)分析力的原理:阳光之力,高度集中,就会穿透金石;同理,人的精神,如果高度凝聚,就会百事可成。所以,“集中”才有力量。

     3)再说力的社会性:人力如能高度集中,就能改朝换代,为民谋福;同理,人力如能高度集中,惩治贪官奸佞,理应水到渠成。

(二)力的原理的应用:

      1)假如能以天下为公,忠于国家和人民,有百折不回的毅力,虽是普通民众,也应有改变时代命运的能力 。有志之士,应当依此共勉!

     2)我们生于天地之间,普通民众执着于真心实性。身躯是物质所造就,心性、意识乃先天所生成。

     3)生活于世间的人们,血肉之躯属于器具,心性是主宰,而精神、意志,才是每个人的最高统帅。身躯有生有死,心性不会改变,这是一切生命体的规律。

     4)发于心性、成于物质,是古今文明的通识。德政、文学、艺术、器物,以及所作所为,都是心愿、欲望、情思等心力,驱使下的产物。

(三)小结:以心性为主宰,精神、意志为统帅,忠于国家和人民,就能改变时代命运。       

【原文20】故个人有何心性即外表为其生活,团体有何心性即外表为其事业,国家有何心性即外表为其文明,众生有何心性即外表为其业力果报。故心为形成世间器物之原力,佛曰: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西方强盗宗教亦有旧约主神虐民之邪暴,后有耶稣新约爱民之改良。神魔心性之变幻如此,故世人多为耶稣所迷。耶稣明之故说忏悔,懂耻而不恶;孔子明之故说修心,知止而不怠;释迦明之故说三乘,明心而不愚;老子明之故说无为,清静而不私。心为万力之本,由内向外则可生善、可生恶、可创造、可破坏。由外向内则可染污、可牵引、可顺受、可违逆。修之以正则可造化众生,修之以邪则能涂炭生灵。心之伟力如斯,国士者不可不察。

    【解说】这里讲“力”的原理在社会上的应用。

(一)力的原理,在社会上的应用

    1)个人有什么样的心性,就有什么样的表现与生活;团体有什么样的宗旨,就有什么样的面貌和事业;国家有何宪政,就有相应的物质与文明;百姓有何种心性,就有相对的面貌和成果。由此观之,心脑是形成世间一切高等动物的原动力。

    2)佛学界的应用:佛曰,心活法生,心死法灭。西方的宗教,旧约的主神,对生民采取残暴的态度;后来的耶稣新约,转变态度为爱民,所以世人多为耶稣所迷惑。耶稣教人忏悔,知耻而不做坏事。释迦牟尼以三乘说传教,弟子心明而目聪。

    3)孔子教人修心,懂得何者当行,何者应止,因而处世积极主动;老子主无为之说,求清净而无杂念。

(二)人的心脑,是一切行为的发动机,力量的源泉。

    1)心脑力量的表现:

       这力量由内向外,能生善,也能作恶;能创造,也能破坏。

      这力量由外向内,可污染、中伤,也能转化、清理;可顺势、推延,也能反转、抗争。

     这力量正向修理,则可造化众生,为民积福;负向牵引,就会扩大邪恶,涂炭生灵。

    2)心脑的巨大作用如此,修行者不可不知。

    小结:正确发挥心脑的作用,能调动力量和智慧,为民修善造福。       

【原文21】大凡英雄豪杰之行其自己也,确立伟志,发其动力,奋发踔历,摧陷廓清,一往无前。其强大如大风之发于长合,如好色者朱之性欲发动而寻其情人,决无有能阻回之者,亦决不可有阻者。尚阻回之,则势力消失矣。吾尝观大来勇将之在战阵,有万夫莫当之概,发横之人,其力至猛,皆由其一无顾忌,其动力为直线之进行,无阻回无消失,所以至刚而至强也。众生心性本同,豪杰之精神与圣贤之精神亦然。

    【解说】这里重点讲英雄豪杰的特点:所作所为,都在自我掌控之中。

    1)立宏志、创伟业,行惊天之举, 则摧枯拉朽,一往无前。

       其来势之猛,如飓风呼啸于山谷,色徒披发亡命而救美,至死而不回头。

      骁勇之将,论气概则万夫不当;须发横生者,力猛气盛,胆大无忌,横冲直撞,至刚、至强也。 

    2)假若遇阻而返,则势弱力衰矣。   

   小结:盛赞英雄豪杰,立宏志、创伟业;发扬圣贤精神,刚强威武,事业可成。   

    第18——21小节为第四段,树雄心,立壮志,拯救故国,开创中华伟业。   

【原文22】故当世青年之责任,在承前启后继古圣百家之所长,开放胸怀融东西文明之精粹,精研奇巧技器胜列强之产业,与时俱进应当世时局之变幻,解放思想创一代精神之文明。破教派之桎楛,汇科学之精华,树强国之楷模。正本清源,布真理与天下!愿与志同道合、追求济世、救世真理者携手共进,发此弘愿,世世不辍,贡献身心,护持正义道德。

    【解说】这里讲,当代青年的责任。

        1)承前启后,继承古代百家圣贤的优良传统,开放襟怀,融合东西文明的精华。

        2)深研列强的奇技、巧器及产业,与时俱进,适应当代时局的变化,解放思想,创造新时代的精神文明。

       3)打破西方教派的枷锁,汇集世界科学的精髓,在东方神州,创立世界强国的典范。

       4)正本清源,用当代的真理之声,昭告天下:愿与志同道合者,追求济世、救世者,携手并进。立此宏愿,世代相继;秉正义,持道德,贡献身心。

    小结:当代青年,要继承古代圣贤传统,解放思想,创建新时代精神文明;与时俱进,吸纳科技精华,创立世界强国的典范。

【原文23】故吾辈任重而道远,若能立此大心,聚爱成行,则此荧荧之光必点通天之亮,星星之火必成燎原之势,翻天覆地,扭转乾坤。戒海内贪腐之国贼,惩海外汉奸之子嗣;养万民农林之福祉,兴大国工业之格局;开仁武世界之先河,灭魔盗国际之基石;创中华新纪之强国,造国民千秋之福祉;兴神州万代之盛世,开全球永久之太平!也未为不可。

    【解说】这是全文的总结:

 (一)宣布当代青年的使命:树雄心大志,联合同志者,点亮势在燎原的星星之火。

(二)明示奋斗目标:

    1)惩办国贼:海内贪腐势力及其海外子孙;

    2)开发农林业,开创新工业,走民富国强的光明大道 ;

    3)开拓仁武世界,扫荡魔道基石;

    4)建世纪强国,造千秋福祉;兴万代盛世,保永久太平!

        第22——23小节为第五段,宣示中华青年一代的光荣使命和宏伟目标。

三,中心思想

       《心之力》回顾了中国古代文明、近代衰败、现代觉醒的历史进程,联系道德、伦理、政治等诸方面的实际问题,阐述了作者对二十世纪初期中国发展、建设的基本设想,展示了成长中的青年知识阶层,关心政治、热爱中华,积极进取的精神面貌,对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启迪作用。

四,结构分析

      全文共23小节,分五段:

第一段 (1 — 3小节)

      从“心力”说到中华文明史,展示了我国古代文化的悠久与先进,高扬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这一段文字简洁有力,起点较高。

第二段 (4 — 6小节)

      结合中华民族由盛到衰的历史,探求社会变迁的原因。这是一个过渡段,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写法妥当。

第三段  (7——17小节)

      牢记血泪教训,细说“救国方略”。

       1)“救国方略”之首:强心、健体,首当其冲。

       2)“救国方略”之二 :从学习始,继之开发,弘扬,最终落实到履行。

       3)“救国方略”之三:抓立志,强信念,继之培养人格、塑造形象。

      4)“救国方略”之四:除四贼,治乱象,兴教化,救苍生,这是对社会的治理。

       这一段的重点是“救国方略”,它是为后面两段打基础的。在篇幅上,它占了全文的一半,显然过长,有点失衡。应当删繁就简,统一全文的比例。

第四段  (18——21小节)

      这一段主要讲树雄心,立壮志,拯救故国,开创中华伟业。其中对“力”的理性分析、“力”的原理及在社会上的应用部分,写得较深入,显示了本文的理性特色。

第五段(22——23小节)

      这一段先讲当代青年的责任:继承古代圣贤传统,创建新时代精神文明,创立世界强国的典范;后讲青年一代的使命和目标:点亮势在燎原的星星之火,惩办国贼,开发实业,走民富国强的大道;建世纪强国,造千秋福祉;兴万代盛世,保永久太平。  责任来自历史与发展,前瞻而生使命与目标,它们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交织融合的。其间的细微关系,处理得水乳交融、恰到好处。

五,写作探讨

(一)关于题目

      “心之力”,是个关乎修身、治国、平天下的大题目。一般青年学生不容易驾驭,有大理想、大格局、大担当者,必然对此感兴趣。毛泽东选择这个题目,是他胸有大志的表现。

(二)关于布局

      就整体布局而言,第三段用了11小节,占了全文的一半,显然应当压缩。第14、16、17小节,都有压缩的空间。

(三)关于语言

     本文写于“新文化运动”之前,所用语言、句式,以“文言”为主,今人读起来有些困难。比如有些长句子,语义比较复杂,不好把握。如:

    1)夫中华悠悠古国,人文始祖,之所以为万国文明正义道德之始作俑者,实为尘世诸国中最致力于人类自身与天地万物间精神相互养塑者也。(3)

    2)为抗击西方蛮夷列强剿灭中华神圣传承之奸计,执履行万国大同目标之正义道德教化优靖之使命。(10)

   3)数百年外侮内斗中民众个性屡被君主官僚残害之重弊,举国凡有压抑个人、违背国民个性者,罪莫大焉!(11)

(四)好句、好段

1、 好句举例

    1)中华先贤道法自然,文武兼备,运筹天下,何等的挥洒自如,何等的英杰伟伦。(4)

      【评】前三个短句语势流畅,波澜不惊;后两个排比句,情感充沛,基调高昂,鼓舞人心。这样的组合,显示了情感的起伏变化,增强了文势和吸引力。

    2)虽有智者、勇者愿做中流之砥柱,却犹如闹市之人语,瀑下之鱼鸣。(18)

      【评】这个复句,前后是转折关系。连用“中流砥柱”、“闹市之人语”、“瀑下之鱼鸣”三个比喻,言简意赅,生动活泼,含蓄而有趣味。

    3)天之力莫大于日,地之力莫大于电,人之力莫大于心。阳气发处,金石亦透,精神一到,何事不成?(19)

    【评】前三句是结构相同的排比句,天、地、人,一气贯下,语势流畅而容易理解。后四个短语,可看成两个分句:前面说“阳气”,后面讲“精神”,是推论也是比附关系。前三句与后四句,又是步步深入的。这种组合,搭配巧妙。

   4)故吾辈任重而道远,若能立此大心,聚爱成行,则此荧荧之光必点通天之亮,星星之火必成燎原之势,翻天覆地,扭转乾坤。(23)

  【评】这里有成语的灵活运用,又有对偶的辗转变化,连词“而”,虚词“之”,副词“必”,穿插其间,各尽其职,显示出遣词造句的功力。

2、好段举例

   1)第10小节,写“救国方略”的第二项任务:从学习,开发,弘扬,履行四方面,逐一论述,思维缜密,轻重把握准确,条理清晰,效果很好。

  2)第22小节,论述“当代青年的责任”,分四步进行:

     ①继承古代优良传统,融合东西文明精华。

     ②深研列强奇技、巧器,与时俱进,适应当代时局变化。 

     ③ 打破西方枷锁,汇集科学精髓,在东方创立强国典范。

     ④ 用当代真理之声,昭告天下:追求济世,携手并进,贡献身心。

       其中, 每一步都做到了:古代、当代清晰,西方、东方鲜明;责任、理想并举。思路清晰、严密,说理全面、透彻。 显示了逻辑性与思辨性的统一。

(五)唯心思想在“语言”上的痕迹:

    1、我心即宇宙    (1)

    2、万物皆为思维心力所驱使    (2)

    3、天妒英杰    (4)

    4、心性者先天地之所生   (19)

    5、心为形成世间器物之原力   (20)

    6、众生心性本同,豪杰之精神与圣贤之精神亦然   (21)

       这是历史时代造成的。当时“新文化运动”尚未发动,马列主义还没有传到中国,无产阶级政党也没有出现。文化知识界,还是唯心主义的天下。作者虽是先进青年,也不可能跳出时代的局限。

                                                                                 2023年12月1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