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心力”和“心力管理”

 sanmin 2012-12-19

北宋欧阳修有言:“万事以心为本。未有心至,而力不能至者。”

做事必须用心,亦要赢得人心,即使面对绝境,也勿心灰意冷。

任何一名企业家,个人纵有天大的本领,如果离开了员工这片土壤,失去群心群力,企业无法长大、做强、做久。

释义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进入工厂,在这个大环境中践行三十余年,渐渐摸进企业管理的门槛,窥见其中无限学问。我的价值取向逐步从单纯追求利益最大化,转变为在追求利润的同时,注重有形资产、无形资产增值并举,注重软硬实力同步增长,并追求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的和谐共赢。 “心力管理”这几个字在我的脑海里渐渐清晰。

何为心力?

摸爬滚打中,我领悟了一个简单质朴的道理:任何事情,只要用心去做,赢得人心,即使面对绝境,也不会失去希望,因为一个人内心深处的某些东西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这就是“心力”。

我认为,“心力”在实践中就是指人依据自身的心思和能力、精神与体力、思想和才智,发自内心做好某一件事的精神力量。心力管理,是将企业员工的心之所及,转化为力之所达的过程;是将企业团队层面的意识培育转化为物质层面的生产力资源,并有效地进行集聚、发散和利用的过程;是不断引导员工在工作与生活中,善用其心,自净其心,消除恶心,增加爱心,发自内心,共同构建心心相印的和谐发展环境的过程。

背景

按照清华大学张德教授的企业管理发展三个阶段说法,第一阶段是经验管理阶段,是人治,靠“一把手”的强势领导管理;第二阶段是科学管理,是法治,靠制度管理;第三阶段是文化管理,是文治,企业文化是管理的最重要方面。

今天,经验管理和科学管理已成常规,而文化管理成了重要的时代课题。如何从内涵上丰富、从广度上拓展、从深度上推进文化管理,我艰辛探索数年,探寻着从“物本管理”到“人本管理”具体化为“心力管理”的规律和具体做法。

改革不断深入,管理模式不断变革,社会环境在变,员工的愿景在变,管理标杆在升高。昨天的企业管理职能是“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可今天,“忽如一夜春风来”,现代企业管理的四大职能已改变了二分之一,成了“计划、组织、关注、帮助和安全”。

起初,我们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后来,通过温故知新,我们领悟到,这里的“关注、帮助和安全”就是,除了不变的计划、组织外,还得修宽容之心、平常之心、感恩之心,并养育员工之心,帮助员工实行现代提升转化,进而形成心力,并驱动心力的传递。

因此,无论是企业管理的发展还是管理模式的变革,都促使我用“心”透视经营,透视人生,不断考问自己,在“以人为本”的管理基础上,开始探索“心力管理”,渐渐将“赚钱”转变到“修心力”,用“心动”形成“心力”的智慧去赢得“人心”。这自然就可以四两拨千斤。一个企业有了心力,就会“人心齐,泰山移”,就会众志成城,天大的事就会有员工一起来扛,就没有走不过去的火焰山,企业的发展发达就有了原动力。

作用

老子讲,“大象无形”。企业“心力管理”之妙在于无形胜有形,这是一种不囿于经验和知识的束缚,不受条条、框框的羁绊,表现为无形管理的现场力。有了这种无形的现场力,就能使人不计较条件,不讲代价,千方百计解决问题。

古人云:得人心者得天下,讲的就是人心的力量。家和万事兴,兴盛靠的是心。要有心、用心、真心、诚心、全心。一个企业,当员工感到企业就是我的家时,员工就不会是“飞鸽牌”,把企业看作“永久牌”,就会把企业的利益看作自己的利益,努力工作,在所不惜。在一个员工处处被尊重,事事受关心的企业文化氛围中,对有传统文化的中国人来说,会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必然会用一颗企业心,自觉自愿地为企业发展献出全心全意全力。

只有用心管理,员工才会安心。心力管理就是人心工程,员工的安心、忠心,是企业用心换来的。

上到国家,下至企业,要想人好一件事,离不开人力、智力、心力。营造一种融洽的和谐团结氛围,形成合心合力,是一个企业的福分,也是员工的福分。在企业多年来对职工的关爱实践中,我们体会到,这种关爱的作用远远超越于金钱之上。

这里,我想到“画龙点睛”的故事。其实,经营企业如画龙,没有心力的企业就是没有眼睛的龙:徒有形,没有神韵,似是而非。只有拥有自己的心力,才能像点睛之龙破壁而出。

心力,合心合力,这是在当今经济环境多变、危机毕生中,企业所表现的一种整体的突破力、创新力、持续力和内生活力。

目的

中华传统文化认为,管理意味着爱。作为一个企业家如何去爱你的员工,尊重你的员工,帮助你的员工,关注你的员工,使员工成长为一个成熟的、充满爱心的人,任重道远。

管理大师德鲁克在《21世纪管理挑战》里说过:将来的管理是要把越来越多的精力花在人的管理上, 80%的高管要把精力放在处理人的问题上。

对经营者来说,企业最好的“资产”是人。员工来工厂工作,就把人生托付给了企业。对于有德性的经营者,这好比两个人在共同锯一根木头。只要拿起了锯子就是一家人,两边的人就是平等的。要锯好木头,就需要默契交流和配合。

一个企业家要在工厂构建家的氛围,营造家的温馨,就需要从心灵深处发现“真我”,对内心加以管理。管人就是管心。如何认识人的本质和本性,把握人性的特点,关注人的各种需求,做好人心的养育,是现代企业管理中的重要问题,也是心力管理之根本。

“真我”是利他之心,“自我”是利已之心,就是只为自己考虑。只为自己考虑何能谈得上心力?心力管理需要我们解开束缚在身上的绳子,打破常规思维和做法,付出抚育子女一般的细心、真心、耐心、诚心、信心,才能征服员工心灵。工厂产品靠员工生产,而员工这一“产品”的生产及其优劣,靠的是企业家自己的心灵。

自己有“真我”并发现他人“真我”且善加管理,实践证明,能做到这一点的经营者,其企业经营业绩和这一点是正相关的关系。

统而言之,心力管理,就是为了赢得人心。

做法

心力管理注重的是员工心智模式的培育,是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的训练。

这一般需要经过三个过程。第一是认知阶段,让员工初步了解到这样做的重要性,了解到什么应该、什么不应该、什么是底线;第二是认识阶段,让员工从内心认识到,并授受企业的价值观,然后转化为行动,并形成合力;第三是认同阶段,当员工有了体验感悟和情感投入,继而由行动养成习惯,并能长期坚持。这就形成了企业核心价值,企业就有了魂。

一个企业,只有员工的心智模式改善了,思考问题的角度改变了,我们才有可能从本质上学会如何面对工作中层出不穷的问题,如何从源头上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由内而外地改变行为模式,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从“人本”到“心本”的飞跃,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心力管理还注重形成合力。什么是人?一撇一捺,前后有序,相互帮衬,这就是人。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必须形成合力。这就不仅要打破上下级的不平等关系,更重要的是将其转变为事业伙伴关系、兄弟姐妹关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尤其在社会转型时,员工更需要精神上的慰藉,心灵上的关怀,精神生活质量的升华。作为企业家,需要用新理念、新的价值观、新的关系学,用心之力,在生产物质产品的同时,生产精神产品,去适变应变、探索创新,创造幸福美满的企业大家、员工小家,实现和谐共赢。

心力管理需要用心用力,需要大处落墨,小处着笔。十年前,我写过一篇题为《精神?精口?精兵》的文章,说的是一个企业有了自己的精神、精品、精兵,加上不屈不挠的信心、信念,就会在风云变幻中获得巨大的力量,战胜困难。这就是提高心性、进行内心管理、逐渐磨炼心性形成心力的反复过程。现在,我更加坚信这一观念。一个经营者,如果疏于心性提高、心力培育,即使取得一时的成就,也不会长久。就像长短脚走路,走不长更走不远,还会走下坡路,甚至夭折。

(作者简介:中国化工作家协会副主席,中石化工业协会企业文化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泰兴市黄桥工商业联合会会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