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05 学习积极心理学随感-环境的力量

 叶子与豌豆 2023-12-01 发布于北京

上一期写了积极的环境能改变人,除了极端的外部因素,外部环境的变化几乎不会对人们幸福感产生大的波动。

我们感受幸福的意愿取决于我们自身的精神状态,我们可以选择去理解什么,以什么样的状态应对生活的烦恼,幸福和快乐取决于我们个人的心态。

幸福感就像杯子里装水,人的欲望就如杯子,杯子越小就能随时装满水。这也间接地说明了有一部分人群,明明过着光鲜亮丽的生活,但内心依旧无法获取幸福感的原因。

年轻的时候,总想着拥有的东西越多越好。三十岁以后,购物欲慢慢也在减少,生活开始做减法了。内心的富足不会因为他人的一句赞美而高兴一整天,也不会因为他人的贬低而难过一下午。

我理解的幸福感就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偶尔抬头看看白云蓝天,观察一下花草的形态,陪小朋友读一下午的书,写几行文字就能让我开心一整天。

回头看看二十岁的自己,写矫情的文字,发修过图的照片,情绪一有波动就会在朋友圈倾述,不知当时幸不幸福,反正现在再看还是蛮尴尬的。

第五前提

上一期写了积极心理学的第四个前提,允许自己做个平凡人,尊重天性。这一期来写积极心理学的第五个前提,快乐是一种道德体现。

很多时候,我们潜意识中认为自私等于不道德,在追求幸福和快乐的路上总是会有愧疚感。

积极心理学认为,追求快乐不仅对个体来说非常重要,它更应该是整个人类群体的最高道德追求。

所以说,追求幸福和快乐这件事对于整个社会或个人来说是一种双赢的状态。

幸福除了让我们感到快乐,同时也会拓展我们的思维,帮助我们与他人建立更好的联系。

拥有积极的情绪主要是为了提升人的潜力,加强人的心理引擎,使其有更大的心理承受能力。

当我们处于消极情绪中时,就会专注于眼前的烦心事,事情没有得到很好的进展,反而会让意识和思考变得狭隘和压抑。

这种情况就是我们常说的钻牛角尖,进入消极情绪中,很容易产生绝望的情绪,形成恶性循环。

在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利用积极情绪帮助我们消除消极情绪,让我们从负面情绪中走出来。

积极的情绪来源是有多个方面的:和朋友的一次亲密互动,或是一次深呼吸,或是家人的一个温暖的拥抱,或是一顿美食,或是一杯咖啡,或是吃一颗糖也可以。

刻意练习积极的正向思考是保持积极情绪的一种方式,我们要发挥主动能动性,先从欣赏自己开始,从发现身边的小美好开始,让积极的情绪变成一种习惯。

总之,在消极情绪无法排解的时候,尽量去做一些让自己感觉良好的事情。

在追求快乐的过程中,我们也会有很多疑问:世上不幸的人那么多,追求个人的快乐是不是一种自私的行为呢?

积极心理学课程也给出了具体的解答:获取幸福和快乐的过程是一个正向博弈,在追求个人快乐的过程中,快乐和幸福也会传染。

就如我们提到的微笑效应,看到小朋友哈哈大笑的时候,我们嘴角也会不由地上扬。

快乐和微笑是会感染到身边人的,这种快乐的情绪不仅可以让自己受益,同时也会让身边的人产生积极的情绪。

事实上,我们想要帮助那些不幸的人们,首先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让自己快乐起来。

几千年的佛教曾经讲过,一支蜡烛可以点燃千万只蜡烛,却不会因此缩短寿命。以一灯传诸灯,终至万灯皆明。

幸福并不会因为分享而减少,就如蜡烛传递光亮一样。如果你感到幸福并努力经营自己的幸福,你也间接地为他人的幸福做贡献。

行为比语言更影响人

课程中有个小互动,Tal教授做了一个ok手势,示意同学们把这个手势放在脸颊上,可是实际情况是他把这个手势放在了下巴上,同学们并没有按他说的来,而是跟着他做同样的动作。

这个小互动也从侧面说明,行为比语言更影响人。

如果想要孩子学会懂礼貌,那就要培养自己懂礼貌的好习惯;如果想让孩子养成诚实守信的好习惯,那大人首先要学会诚信做人。如果想要为他人传播幸福,那就要经营好自己的幸福,以身作则,改变自我。

不管在职场还是在生活上,我们总是嘴巴比脑子转得快,期盼一两句碎碎念可以解决冲突与困惑。

在这里分享一下孩子在幼儿园里发生的一件小事:他在幼儿园玩玩具玩不好,特别生气,就把玩具扔到了地上。

这个时候,老师看见了,并没有讲一通大道理,而是牵着孩子的手,让他把玩具放回到原处。

如果这个场景发生在家里的话,作为父母的一贯做法,就是把孩子数落一顿,并且威胁孩子,以后要是乱扔玩具的话,就不要玩了。

最终的结果是,孩子和大人的情绪都会失控,乱扔东西的毛病也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

在和小朋友相处的过程中,还是尽量以行动去影响孩子,少一点说教和批评,多一些包容和鼓励,给予孩子试错的机会。

要想孩子变好,就要以身作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信念是自我实现的诺言

五个前提是积极心理学的基础,往后的课程都是在这些前提上做进一步的扩展。在这里进行总结:

第一、搭桥。
第二、相信人是可以改变的
第三、外部环境不是决定性,内在认知改变幸福感
第四、尊重人类的天性,接纳自身的缺陷,允许自己是一个凡人
第五、快乐是一种道德体现

掌握五个前提的理论很简单,关键在于如何把这些理论应用到生活中去,从而改变我们对生活的态度,发挥自身的潜力。

这一节最后一个主题是:信念是自我实现的诺言。

Tal教授举了罗杰.班尼斯特故事,第一位1英里跑进4分钟的人。在他挑战成功之前,没有人可以四分钟跑完一英里。通过这个事情也验证了信念的力量,“班尼斯特效应”也成了人们的精神激励。

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效应叫罗森塔尔效应:1968年,罗森塔尔团队来到一所小学,随机抽选了一些学生,并对老师说这些孩子是最具有潜力、最聪明的孩子。

八个月之后重新进行智能检测:凡是列入名单的孩子,成绩提高得很快,而且性格开朗,求知欲也非常强。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因为罗森塔尔团队是著名的心理学家,教师对这份名单深信不疑,在教育过程中就会产生一种积极的情感,对名单上的孩子特别关照。

这个试验给人的启发就是:积极地期待可以激发人的潜力,使之表现得越来越好。

就如在生活中,家长对孩子的鼓励,老师对学生的肯定,老板对职员的期望,这些举动都会让对方感受到自己是有价值的,被重视的,从而往好的方面发展。

如果在孩子成长路上,总是呈现负面的评价,如你不行,你什么都做不好,时间长了就会进入习得性无助的状态。反正我怎么努力,都是他们眼里的loser,那还不如躺平呢!

这些心理实验也告诉我们,你怎样看待孩子,孩子就会成为一个怎样的人。你希望事情朝什么样的方向发展,就应该用行动给予他人什么样的期望。

这些期望可以是爱,是鼓励,是支持,是肯定。他人也会因为我们的正向反馈受到心理暗示,朝好的方面发展。

佛教说过想法铸造自身,自身源于信念,信念成就世界。我们首先要做的事就是相信自己的力量并付诸于行动,这样离目标才会越来越近。

参考来源

书籍:《影响力》

参考来源:

点击二维码即可观看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