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篆书到隶书的演变

 纸山墨海一得阁 2023-12-01 发布于山东

汉字的形体是由简而繁而又由繁而简向前发展的。

甲骨文时代象形字居多,形体上不甚规整,以不甚繁复。后来金文、籀文,也就是大篆,形体渐趋規正、繁复。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字体整齐,均称字行统一,异体较少的小篆,为通行全国的规范文字。

众所周知,书法有真,草,篆,隶,行等五种书体,其实上严格来讲五种书体之外,尚有很多的过渡性书体。再者,每一种书体有非常多的风格,不但要关注每一种书体风格的变化,也要关注五种书体之间的联系。

篆书是五体之祖,风格和体系最为复杂,在篆书体系中,上有许多的子系统:甲骨文、金文、籀文,以及一些(小品种)的篆书文字。

甲骨文是目前发现最早也是最成熟,最系统的文字,在风格和识读上,他是相对独立的体系。


开天辟地甲骨文

当我们想认定一个古代遗迹,是属于规范有序的文明社会,还是属于茹毛饮血的原始部落,文字的有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考标准。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文字是文化的密码,文字的出现是文明发源到成熟的重要标志。

世界上有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和中国,只有中华文明从诞生之日起到今天源远流长,从未中断。虽然我们也不断融合兄弟民族的文化和血统,但是我们的主体民族和主体文化从来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源远流长是中华文明的一个最主要的特征,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的每一样东西都符合这个特征,比如我们说的甲骨文比较特殊,从商周时期结束以后,中国历史上对甲骨文再没有只言片语的记载。

最早一次被我们发现是在1899年清末,甲骨文在清末被发现,这不是一个偶然事件,而是一个大概率事件,因为当时在包世臣、康有为这一波人的带动下,社会掀起了一波巨大的金石学研究热潮。所谓金石学,很大一部分就是研究古文字,所以当时一些知识分子都有非常丰富的古文字知识储备,也有这方面的好奇心,这就为他们发现甲骨文创造了非常好的条件。

第一个发现甲骨文的人,他叫王懿荣,为中国近代金石学家、收藏家、书法家光绪六年进士,授翰林编修,为国子监祭酒,古代主要负责掌管教育),是国子监的最高领导人。一次他生病求药,因为粗通医术,所以每次抓回来的药都要检查,这一次王懿荣在一味叫龙骨的中药上发现了一些人为的刻痕,碰巧这个时候一个叫刘鹗的朋友来串门,他们共同断定这个上面刻的是一种无人见过的古文字,刘鹗也是一位大文学者,就是写《老残游记》的那个人。

百余年来,当地通过考古发掘及其他途径出土的甲骨已超过154600块。此外,在河南、陕西其他地区也有甲骨文出现,年代从商晚期(约公元前1300年)延续到春秋。






以上甲骨文图片

金文的分类

也成铭文,一般指铭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主要用于纪念和记录。铭文类别繁多,有祭祀铭、公益铭、王室铭等。

周早期金文

周早期金文主要指周文王、武王、成王、康王和昭王时期的金文。这一时期的金文基本上继承了商代金文的风格而又有所发展,铭文的书写和铸刻都十分严谨,风格雄强凝重,行款布局自如随意,笔画肥美,有尖状肥笔,其形如刀或蝌蚪,有游动的曲笔,婉转多变,被称为波磔体,和甲骨文的方笔形成明显的对比。其笔法特点主要来源于商代的“族徽”,多保留有象形文字的特点。结构无规律,字形大小、长宽、方圆不等,字无定形。


金文【大盂鼎】是西周第三位君主周康王之器,铭文291字记载了周康王在宗周训诰盂之事。


金文【史墙盘】周恭王时期的器物铭文18行共270字,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记载的是西周时期各王的主要史记,后半部分叙述作器者史墙一家列祖的重要功绩。



金文【散氏盘】又称(夨cè人盘) 为周历王时期之物,铭文90行,共357字,内容是记述夨人付给散氏田地之事,是研究西周土地制度的重要资料。


金文【毛公鼎】为周宣王时期之物,腹内铸有铭文32行,共499字,是现存青铜器铭文中最长的一篇。 内容是周王为振兴周氏室,革除积弊,策命重臣毛公,要他忠心辅佐周王,以免遭丧国之祸,并赐给他大量物品。毛公为感谢周王特铸鼎记事。



金文【虢季子白盘】

为周宣王12年之礼器,盘底有铭文八行,共111字,讲述虢国的子白奉命出战,荣立战功,周王为其设宴庆功,并赐弓马之物,虢季子白因而作盘以为纪念。


金文【虢季子白盘】

金文【虢季子白盘】



追本溯源  求于吉金

清末民初诗人、教育家、美术家、书法家:李瑞清(张大千老师)强调“求篆于金,求分于石”的观点,主张学篆应从金入手。认为金文笔态、神韵千变万化,天趣横生;石刻篆书因摹刻,原意尽失,不能尽篆之妙。“余常曰,求分于石,求篆于金,盖石中不能尽篆之妙也。”“篆书惟鼎彝中门径至广,汉以来无人求之,留此为吾辈新辟之国。余为冒险家,探得大洲贡之学者。”



石鼓

唐朝

初次发现627年,在陕西凤翔府陈仓山(今宝鸡市石鼓山)的北阪bǎn,一牧羊老人发现了10面怪异的花岗岩大石。这些硕大的石体形似鼓,圆而见方,上窄下大,高约3尺,中间微凸,模样奇特。令人不解的是,当一块大石上的泥土被清除后,居然显露出大量的神秘文字,笔法奇异,竟无人能识。于是,流言四散,怪论频生。更有乡民闻风而至,焚香跪拜,惊为天赐之神物。

自此,陈仓突然变得热闹非凡。文人墨客纷纷慕名而至,一窥究竟,并拓下石上的文字,遍寻名家研究。更有大户悬重金求解谜题。但文字之谜不仅未被揭开,反而借着民间传言,而变得神乎其神。






石鼓上的文字

先秦时期

石鼓文是先秦时期的刻石文字,因其刻石外形似鼓而得名。宋代郑樵《石鼓音序》之后“石鼓秦物论”开始盛行,清末震钧断石鼓为秦文公时物,民国马衡断为秦穆公时物,郭沫若断为秦襄公时物,今人刘星、刘牧则考证石鼓为秦始皇时代作品。



秦昭版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六国,结束了战国时期的混乱政局后,为了巩固中央集权统治和发展经济,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统一度量衡就是他的一项重要改革。他用当时的最高法令形式——“诏书”






译文:“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嫌疑者皆明壹之。”

这段铭文的大意是:秦始皇二十六年,皇帝消灭了六国的诸侯,统一了中国,老百姓得到了安宁。现在立尊号为皇帝,于是命令丞相隗(wei)状和王绾(wan),宣布全国统一度量衡制度,使有疑惑的都明确起来,一律校正统一。

商鞅方升



秦二世发昭书

【释文】:元年 制诏丞相 斯 去疾 法度量 尽始皇帝为之 皆有刻辞焉 今袭号 而刻辞不称始皇帝 其于久远也 如后嗣为之者 不称成功盛德 刻此诏 故刻左使毋疑


《秦诏版》为秦代篆书刻版,以小篆文字刻于金属薄版上。秦始皇统一中国,李斯为丞相,进行了统一全国文字的工作,变大篆为小篆,结束了“文字异形”的状况。

秦时期的六国文字


通过诏版这种形式,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文字书写的范本。因此,在书法上,秦诏版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尤其对后世的书法创作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并在篆刻方面影响了,齐白石、黄牧蒲、吴昌硕等。

李斯

秦始皇统一国家后,丞相李斯主持统一全国文字,这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伟大功绩。秦统一后的文字称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著名书法家李斯主持整理出了小篆。《绎山石刻》《泰山石刻》《琅琊石刻》《会稽石刻》即为李斯所书。

泰山刻石:(公元前219年)直接继承了《石鼓文》的特征,比《石鼓文》更加简化和方整,并呈长方形,线条圆润流畅,疏密匀停,给人以端庄稳重的感受。

泰山刻石

泰山刻石图片

泰山刻石字体是小篆,字形工整瘦长,笔划圆健古厚,是秦代小篆书法的经典代表,体现秦代书法艺术风格。



峄山刻石原碑

峄山刻石拓片

秦·李斯

原文:【秦始皇刻辞】

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既献泰成,乃降尃惠,亲巡远方。登于峄山,群臣从者,咸思攸长。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世无万数,陀及五帝,莫能禁止。乃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复起。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著经纪。

秦琅琊刻石:(公元前219年)是中国最早的的刻石之一,因刻立在琅琊台上,故称“琅琊刻石”,也称秦碑,均为秦相李斯所书,是秦朝统一全国文字的典范之作,为历代史学家和书法家所推崇。

残石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琅琊刻石》刻于秦始皇二十八年,秦始皇帝一次东巡琅琊期间,为秦相李斯所书写。始皇三十七年,嬴政去世,次年,二世胡亥东巡琅琊,李斯等大臣随行,于始皇所立石旁加刻诏书,以彰始皇成功盛德。至宋代苏轼为密州太守时,始皇刻石已泯灭不存,仅存秦二世元年所加刻辞,世称二世诏文,也就是现在保存下来的琅琊台刻石。

现存刻辞如下:


五夫

五大夫杨樛

皇帝曰:'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也。今袭号,而金石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也。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大夫臣德昧死言:'臣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臣昧死请。'制曰:'可。

                隶          变

隶书是由篆书简化演变而成的,秦统一前已出现,隶书的雏形就潜移默化形成,在这个演变时期称作秦隶或古隶,如:《云梦睡虎地》,《里耶秦简》《马王堆帛书》等等。秦代统一六国后因官事较多,篆书文字繁复,书写较慢,便开始快速简化的书写,因此古隶便悄无声色的形成,以趋向简约,并作为一种辅助字体,与小篆并行。至汉代逐渐代替小篆成为主要字体。

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

公元前306至271年(写于战国晚期及秦始皇时期)






湖南《里耶秦简》

(秦时期公元前222年至210年)

出土有36000余枚。



长沙《马王堆帛书》篆隸(公元前185至165年,是西汉初期第一任轪dài侯,长沙国丞相利仓的家庭墓地)。



隶书早期被称为《古隶》,其字形结构较多的带有篆书痕迹,汉昭帝(西汉第八位皇帝)、宣帝时又出现一种笔画,带有波磔(zhé)的新体隶书也称为八分书,为与《古隶》相区别,后人称之为汉隶之东汉时称为通用文字。

在小篆隶定的过程中,同一个字会出现不同的形体,而在隶书为主要字体的秦汉以至魏晋南北朝数百年的历史中,又出现了诸多变体。从文字一般使用的角度来看,这些变体应予统一,利于交流。历史上也有过多次,有朝廷颁布统一字形的举措。  

















篆变隶四个特点

1 字形转变

隶书与小篆对比,外形发生了变化,以《峄山碑》“帝”“为”瘦长纵向开展为例,


《张迁碑》“帝”字体势宽扁横向伸展。


《乙瑛碑》“为”

2:用笔方法增加了新的要素,侧锋用笔相较与秦篆的用笔,中锋线条形态塑造更为丰富多变,方笔起笔和两边不对称的线条,如“言、文”,

《礼器碑》“文”字左边撇画的收笔和右边的波挑是在篆书里没有的。藏头护尾的均匀线条不在成为主线笔画。

3:粗细变化用提案来表现增添了文字的韵律,笔画丰富美观。

《礼器碑》

《曹全碑》

4:造型手段多于小篆,大小、方位、高低、错落、左右、偏倚、侧正、错让等等造型手段层出不穷,体态生动,风格各异,流传下来的经典碑刻也非常多,

《张迁碑》“孙”字左右结构大小、高低错落,造型生动。

《张迁碑》“焕”字左右错让除了有形的穿插,还有无形的进攻和对抗,所谓避让。

《张迁碑》)“家”正与斜的对比突显字势动与静的对比。

《好大王碑》“孙”正倚


《鲜于璜碑》“中”字和小篆的空间分割相对称,隶书的空间相对丰富的多,

名碑经典作品

《史晨碑》

此碑结字端庄俊俏,工整精美,笔画粗细适中,骨肉匀称,是汉隶平整方正的代表,好像人之俊男美女,适合性情儒雅、追求完美一路的人学习,个人认为是学习隶书的首选。



《礼器碑》

历来被推为隶书极则,书风细劲雄健,端严而峻逸,方整秀丽,碑之后半部及碑阴是其最精彩部分,艺术价值极高,是汉碑中经典之作,攻汉隶者,多以《礼器》为楷模。


《乙瑛碑》

此碑字体端庄规整,笔画较厚重,筋丰肉润,也属于平正一类,适合性格稳重



《张迁碑》

此碑自出土以来,为历代金石、书法家所推崇。词旨淳古,隶书朴茂,字体方整中多变化、朴厚中见媚劲,蚕不并头,雁不双设,外方内圆,内捩liè外拓,是雕刻、书法艺术的珍品。



《石门颂》

此摩崖石刻结字极为放纵舒张,纵横开阖,飘逸洒脱,如闲云野鹤,笔画瘦劲有力,如锥划沙,如果自己性情奔放、自由浪荡、不受拘束


《鲜于璜碑》


此碑也是方笔为主,结体宽扁,风格古拙沉实,笔势厚重,适合性格宽怀、用笔果断、不拘小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