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日谈|刘海粟:三个斋号贯穿一生

 与春天同行 2023-12-02 发布于山东

“存天阁”“艺海堂”和“静远堂”这三个斋号贯穿了父亲的一生,代表着他生活工作的三个场景。

十日谈|刘海粟:三个斋号贯穿一生

刘海粟

我父亲刘海粟的斋号一共有三个。最早的从他故乡而来,叫“静远堂”,我父亲画画印章用的也常常是“静远堂”。他到上海以后,自己又起了一个斋号叫“艺海堂”。要说最有历史意义的,那就是“存天阁”。“艺术叛徒”这个称号很为世人熟知,父亲也蛮得意,但不是斋号。

“存天阁”最有讲头,因为它见证了我父亲与康有为先生的情谊。据父亲说,1922年,他邀请了吴昌硕、王一亭等诸位先生举办“天马会”画展,地址选在尚贤堂,就是现在的淮海中路那边。康先生去看了画展,感触颇深。父亲当时到得比较晚,康先生就去题诗了,夸赞这次画展让他在衰微的中国画坛看到了新气象。康先生在即将离开的时候,在楼梯转角处碰上了父亲,称父亲为“海翁”,父亲不解。康老言其画风老辣大气,故称“翁”,又顺势询问他年龄、何时创办上海美专、师从何人等。父亲一一作答。康老便要收父亲为徒,教他诗书文。父亲当时本就下决心要研究中国传统绘画,如今又有大师指点,欣然答应。康老邀父亲次日到他的“游存庐”小叙,看看收藏,从此稔熟起来。

十日谈|刘海粟:三个斋号贯穿一生

存天阁匾额

后来父亲跟随康先生学习书法,先临《石门颂》碑,又学康体,每周交作业。再后来,他在上海美专有了一个工作室,请康老赐名。康老说彼此有缘结为师徒,是上天注定我们存在在一起,所以就写了“存天阁”。这便是“存天阁”的由来。父亲很珍视,将这幅牌匾一直挂在上海美专,直到解放以后院系调整才拿回家。他又请王个簃先生刻了一方“存天阁”的章,常常用。

十日谈|刘海粟:三个斋号贯穿一生

存天阁章  王个簃 治

“艺海堂”这个斋号伴随着我父亲的生活和艺海浮沉。父亲原名刘季芳,因为家中排行老九,是最小的儿子,所以也叫刘九。他到了上海以后,因为喜爱苏东坡的诗词,就取了他名句“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中的两个字作为自己的名字。父亲说艺海无涯,他不过是小小一粟。“艺海堂”还有块匾,是叶恭绰先生题的,挂在我们家的大堂里。我小时候常能看到父亲与五湖四海的朋友,包括学生,在“艺海”里谈人生谈艺术。这幅字既包含了他自己的名字,又代表了一种地位和圈子。父亲的朋友们也套用学海无涯,说这是“艺”海无涯,有一种包容的态度在里面。其实是这样的,从他个人的绘画风格,到他希望用艺术的真善美唤醒混乱中的老百姓,而非局限于文人雅客,到与当时所谓的“保皇派”康有为的交游,再到他办学时提倡广泛学习后再追求自己钟意的画法,方方面面,确实能看出他在艺术上是很包容的。

十日谈|刘海粟:三个斋号贯穿一生

最后,“静远堂”是我父亲延续家乡的一个斋号。他的画作落款多见一方长章“静远堂”,这是他用以纪念家乡常州的。

十日谈|刘海粟:三个斋号贯穿一生

总体而言,我父亲的这三个斋号对他来说都是很重要的,不像有的名家使用斋号有明显的阶段性。印章亦是如此,比较随意,哪方印章要打在什么类型的画上的规矩,于他是没有的。他总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盖,只考虑如何配合整个图案,要融合。

“存天阁”“艺海堂”和“静远堂”这三个斋号贯穿了我父亲的一生,从少年背井离乡,到创立上海美专,再到与康先生结为师徒,代表着我父亲生活工作的三个场景。现在,我延续了父亲的斋号,平时常用“存天阁”,有时打“艺海堂”,也是想把斋号中蕴含的文化艺术精神传承下来,成为一种文化记忆。(刘蟾 文字整理:王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