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甲骨文和识字教育的结合形式初探

 赵文耕 2023-12-03 发布于北京


【全球甲骨文大会会旗】

甲骨文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且最成系统的文字。可以称之为中国文字之源,经过几千年的传承,今天依然还在被人使用,是中国文化未曾中断的最有效依据。今天我们使用的简体字和甲骨文一样,同是文字演变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所以说,今天我们使用的文字是甲骨文的传承。

甲骨文在1899年才被发现,也就是说,从商朝末年被埋在地下之后,一直到1899年的3000年时间内,甲骨文从来没有被人见过。但是,中国最早的教育从来都没有离开过文字教育。

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 上下就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就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 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就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就是也; 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就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 依声托事,令长就是也。

《说文解字》·序

在许慎的说文解字序言中,引用了周礼中对于早期教育的重要内容: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每一句话都非常重要。


【说文解字】

第一,八岁入小学。如果这里说的是虚岁,这个年龄和今天全世界通用的儒学年龄是相符的,可见古今中外,对于孩子们的教育年龄形成了高度一致的看法:7-8岁是适龄年龄。这个岁数正好在《黄帝内经》中也有明确的记载。都是男孩女孩的第一个生命周期。在7-8岁以前,叫做学龄前。可见,中国古代对于孩子们的教育是非常重视的。

第二,保氏教国子。在中国经典中,对于孩子们的教育有专人负责,这个人就叫做保氏。《周礼》谓地官司徒所属有保氏,设下大夫一人,中士二人,及府、史、胥、徒等人员。旧注谓"保,安也,以道安人者也。"《尚书》:召公为保,周公为师,相成王为左右。保氏与师氏同为教育国子之官。保氏在古代官员中地位重要,所以有几个官员的名称都围绕着保氏,比如太保,少保等等,在古代官职很高。

第三,先以六书。这里的六书背后就是有关文字的核心概念。有不同的说法,不外乎造字法和用字法。之所以文字能够源源不断被人创造出来,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这六种。这里的书,其实有不同的词性,有名词性质和动词性质。这里的六书其实就是文字创造和书写的六个法则。

古代重视文字教育,尤其是对于刚刚入学的适龄儿童们,还有一个重要依据,就是后人说的史籀篇。对于史籀篇的记载,都是后人推测的,如果有很多人,在很多时候都说到了史籀篇,这个就应该是确实存在的了。如果说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说的是教学宗旨的话,那么史籀篇其实就告诉了我们教育的内容。


【王国维,史籀篇梳证】

史籀篇,蒙学课本。《汉书·艺文志》著录《史籀》十五篇,谓周宣王太史作, 以教学童,字与孔子壁中古文异体,秦人所作《仓颉》、《爰历》、《博学》, 文字多取自此篇。近人王国维著《史籀篇叙录》及《史籀篇疏证》,认为战国以前未见称述此篇,西汉末刘向校书,始予著录;因籀意为诵读,非人名, 其句首盖云“太史籀书”,故名。

网络

这个还有一个重要的信息,就是秦统一中国之后的书同文教本,分别来自于三篇文章,这三篇文章背后对应着三个人:李斯,赵高,胡毋敬。而这三个人写的这三篇文章都是依据史籀篇的。

所以,对于幼小衔接和入学后的孩子们的学习内容,从历史中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就是要以识字和书写为主。显然,我们今天孩子们对于中国文字的教学来说,还有很大提高的空间。个人认为,现行体制教育的文字教育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升:

第一,加强文字演变的学习内容。

第二,增加对于文化和历史的学习。

第三,增加软笔书写环节。

我相信,有了以上三个方面的改进和提升。孩子们对于文字的认知一定会提高,由此,增加对中国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