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读《说文解字·叙》之十七

 吴山野士 2021-03-24

解读《说文解字·叙》之十七

原文:

《说文解字·叙》:“《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

解读:

古人将识字断文的学问称为小学。

《周礼》谓地官司徒所属有保氏,设下大夫一人,中士二人,及府、史、胥、徒等人员。旧注谓"保,安也,以道安人者也。"《尚书》:召公为保,周公为师,相成王为左右。保氏与师氏同为教育国子之官。

“六书”是古人解说汉字的结构和使用方法而归纳出来的六种范例。“六书”之名,最早见于《周礼·地官·保氏》。后世学者定名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后世学者以为中文是象形文字,故将象形立为“六书”之首。古人“以垂宪象”故知古人并非以象形为文字第一要义。传递信息乃是文字第一要义。而事件是传递信息的中心,所以指事为“六书”之首。)传授“六书”即是传授造字之法。认识造字之法才能更准确地理解文字所蕴藏的信息。

“六书”是对造字法的一个总结。以此来破解古人是如何造字的。有单纯的象形或会意。但更多的造字是融合“六书”的。尤其将多个单体拼接成一个字的时候,就不能单纯的用“六书”中的某一个来论述是哪一种造字法。“六书”只是一个重要的结字参照体系。把握结字原理,那么就非常容易辨认出错字。对理解文字所蕴含的意义也有非常大的帮助。

认识“六书”就对中文成字的来龙去脉有了一个最基本的了解。尤其是对错字能够从成字原理上来作一个鉴别。在古代文字并不普及,所以认识字的差不多都能当官。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认识所有字,遇到写不出的字,就很容易自己编造。那么出错就是常事。在政府机关培养对文字有甄别能力的人,对提高政府工作效率非常有帮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