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创办一家小公司,并且活下来 | 小马宋

 AndLib 2023-12-03 发布于河北
图片

图片

跟一部分创业者聊天,他们常常不停地说自己创业很难。

其实我不喜欢这种态度。

我当然知道创业很难啊。我创业过三次,难道我还不知道创业难吗?

不要老抱怨创业难,要是老抱怨你就别创业了

因为创业容易的话,那大家不都发财了,凭啥是你呢?对不对?

这一篇,就聊聊我过去创业的经历。

01

前情

先交代一些前情。

2011年,我在广告行业八年了,那时我正在蓝标做策划总监。

但自己感觉广告公关行业在走下坡路,加班多,收入一般,所以决定离开这个行业。

谈过几家公司,都不是很理想。

那时也比较迷茫。35岁,太太已有身孕,父亲车祸失忆,母亲身体不好,像个苦命的中年人。

其实当时只是抱着想要改变的想法,也没有明确的规划。

后来在微博看到一条招聘信息,一个创业团队在找一个市场合伙人,跟创始人马源简单了解后,我决定试一下。

那时候正值互联网创业大潮,而我以前做的是传统广告。

总的来说,就是感觉那边发生了事很多,可又跟自己没啥关系。

自己也没想得跟清楚。但总觉得应该去互联网看看,所以决定加入这个团队。

02

一次全“交大”班底的

创业经历

马源那时公司团队在上海,我在北京,他答应我半年后公司搬到北京,我就先去了上海。

其实前后脚,跟马源聊过后,暴风影音的冯鑫也面试了我,他当时跟我聊得很好,马上要我入职,而且答应给我一些暴风的股份。

似乎看起来暴风更靠谱,但觉得已经答应了马源,所以还是决定南下。

我们当时做的那个网站,是模仿一家美国的社交问答网站,叫formspring,一年在美国做了2800万用户。

马源当时是哥大的研究生,因为被扎克伯格的创业故事鼓舞,拿到徐小平老师的一点投资后立刻休学回国来做这个模式。

另一个技术合伙人叫李鸿,原来在微软工作,他俩都是上交毕业,而我是西交毕业,也可以算是全交大班底。

那时候虽然拿了徐小平老师的投资,其实只有区区10万美元,我们四个联合创始人,加上一个员工,还有创始人的女朋友,共6人。

创始人团队的工资,我们叫按需分配,就是多少钱够你生活,你就领多少。

马源是创始人,比较年轻,生活压力小,一个月领3000块。

我因为有家室,支出略多,所以领6000。

图片

我们最早在上海交大闵行校区拖鞋门对面一个小区办公,租了一个三居室,客厅用来办公,我从北京跑过来,就住在公司,马源也一起住公司。

马源还拉了他女朋友帮他写代码。我负责给大家做饭,每天要去菜市场买菜,跟上海的阿姨讨价还价。

那时候,我们要做一个面向大学生的问答社区,为了获得第一批用户,我们充分利用在上海交大的资源,因为马源是上海交大毕业的。

他天天去交大给那些大学生演讲,由此招揽了很多学生追随者。

我本人并不擅长交际,而马源特别擅长交际,当时认识了挺多上交的创业者,其中有一个大学生创业项目,在上交附近做学生外卖。老板还跟马源他们一起打过德州扑克,这个项目就是后来的饿了么。

我们找到了一个朋友叫朱杨,他是交大的社交达人,外号叫“朱5000”,就是说他在交大认识5000个人。

我们还找了一个兼职的员工,叫仇鲁,他当时是人人网的达人,因为 做“真实校园美女相册”有好多粉丝,也认识很多美女。

这就是我们当时的全部推广班底。

当时,我们想先拉交大的一些校花注册来增加人气,所以仇鲁就是一个很好的人选。

为了拉校园的大学生来注册,我们还跑到大学的厕所里去贴传单。

我自己就跑到北航(后来公司搬到了北京)的教学楼厕所里贴广告,很快都被清洁阿姨清理掉了。

有一次,我们去上交新闻学院请教魏武挥老师,他是当年博客大巴的创始人之一,后来公司卖了,到上海交大做老师。

他说你们做社交肯定做不起来啊,因为融资太少了,做社交至少要融一亿人民币以上才行。

而我们只有十万美元。

我们不听劝,本质上是没什么商业和公司经验,仅仅凭一股子勇气和梦想。

后来才明白,魏武挥老师说得对。

这像极了我今天教育那些年轻创业者的情况,但他们不会听的,和我当年一样。

03

都要倒闭了

我们却又拿到了融资

12年初,冬天,我们公司搬到了北京。

来北京最早租的办公室,在惠新西街附近,李鸿两口子,马源一对,还有另外一个程序员吴林夫妻俩,都从上海搬家到北京。

仇鲁没有过来,女朋友不愿意搬家,他后来进入了公关行业,也创办了自己的公关公司。

那时我家在北京也是租的房子在中央音乐学院南边的槐柏树街一个破旧的小区里。

回去当天,我妈煮了一锅大闸蟹,给马源和他女朋友带了几只。

送他俩走的时候,我记忆尤深,因为路灯下的北京,雾霾缭绕,像世界末日。

来北京后,3月份,我孩子出生了。每天晚上要伺候他吃喝拉撒,白天还要在公司干活。

睡觉太少,撑不住,我就在公司搞了个行军床,每天中午去睡一会儿。

孩子出生了,公司却没有啥进展,还在开发阶段,我并没有发挥很好的作用,因为我那时不太懂互联网。

那时做网站要埋关键词,做互链,搜索优化,看热点图,还要画网站产品原型图,我以前干广告,对这些一点都不懂,都是慢慢学会的。

后来这个模式被证明有问题,我们一致认为做不起来,所以关了网站。这个项目从立项到关闭,大概两年时间。

接下来,我们就要思考下一步该怎么办?

徐老师的钱,已经花完了。

庆幸的是,我们又融到了一笔钱,当时投资方约定投资总额600万人民币,第一笔300万到账了。

而我们的网站马上就要关门。

为什么我们的项目关闭了,却拿到了另一个基金投给我们的600万人民币?

图片

其实,十年前正好是VC们的狂欢时期,那时候拿到钱要比今天容易很多,尤其是互联网项目。

另外呢,我们的创始人马源,我说过擅长社交,他的BD能力相当出众,加上当时我们模仿的那个美国问答网站,也是发展迅速,所以投资人决定投我们。

这笔钱,其实是投给问答网站的,那个时候叫乐问网。

当然天使投资很多时候都是广撒网,有的是投赛道,有的是投团队,至于具体的项目,真的不太重要。

尴尬的是,当投资谈下来,我们的网站却决定要关闭了。

我们几个合伙人,花了一两个月的时间,决定接下来做什么。

04

重新出发

创办第九课堂

这一次,我们相对理性了一些。

而且那时我读过了《精益创业》那本书,知道了MVP(最小可行性产品)这种方法,还看了一些别的跟创业有关的书,比如孙陶然的《创业36条军规》。

我们思考的是,目前社会上还有哪些问题是没有解决的。

然后,罗列了一堆我们认为的痛点,比如白领中午吃饭的问题,我们想过做外卖,但发现我们没这个能力。

后来我们还是从美国的一个创业模式那里获得了思路,那家公司叫skillshare。

简单来说,就是找一帮有知识和经验的人来网站上开课,收费,然后我们抽取佣金。

后来我们取了一个名字,叫第九课堂。

图片

因为资金有限,我请我前奥美的同事帮忙设计了一个logo,价格便宜不少。

这又是另一个开始,也算是我第一次从立项就参与的创业项目。

第九课堂后来真的做出了一些成就……

简单来说,就是你有一些能分享的技能或者知识,你就可以来开一门课,然后定价,招募,报名,讲课。收入归你,我们抽取9%的佣金。

用今天的话来说,这就是早期的知识付费,不过我要补充一下,这个讲课是在线上招募,线下分享。

我们认为这事情可以干,有几个理由:

首先,大家学习知识的需求,确实存在。

第二,我们四个合伙人,每个人也都有能分享的知识,可以先从我们四个合伙人开始。

第三,马源的优势就是善于交际,他前期可以拉很多人进来分享。

第四,在北京,我们找人分享也有优势。

所以我们决定干第九课堂,网站开始重新开发。

如何把一家网站推广出去呢?

我们当时拿到了第二轮融资的第一笔,300万。

显然钱也不是很多,因为那时候我们还需要找网站设计师,招募更多的程序员,前端后端都需要(早期开发的乐问网站,界面实在是太简陋了)

算下来,还是紧紧巴巴的预算。

那时候我面试了一个祖籍山东的小伙子,他刚从大连刚来北京,原来在一家游戏公司画原画,想来做网页设计。

后来,他跟我去了暴风影音,再后来跟我一起创办了小马宋,他就是今天我们公司的创意合伙人王洋。

因为钱不多,所以推广还是需要低成本甚至是免费的。

网站还在开发中,只有一个欢迎界面,我首先从自己朋友开始下手,把过去4A公司认识的同事和过去公司的老板们都拉进来讲课。

马源到处去找人来上课,作为我们的储备讲师。

图片

第九课堂上课的情形)

我一个是先把网站关键词设置好,参与网站的原型设计,另外,我们注册了官方微博第九课堂。

马源确定一个讲师,我们就在微博上开始介绍“第九课堂认证讲师”,因为有些老师在微博上也有影响力,所以他们也可以转发,也就在同时宣传我们。

那时创业咖啡店很火,中关村那里有两个著名的创业咖啡馆,一个是车库咖啡,一个是3W。

当时有一家专门报道互联网创业的媒体叫36氪,受关注度很高,我想能不能让36氪报道一下我们第九课堂。

我从36氪的网站了解到他们的报道流程,你可以写邮件介绍自己,它们会根据情况采访。

另外我了解到,36氪的主编,每周二会去车库咖啡跟创业者聊天,于是我就在周二去车库咖啡跟当时的主编王壮见了面。

我跟他介绍了第九课堂的模式,但因为我们还没开课,他觉得没有太多可讲的内容。

后来我跟他说,我们已经拉了200个大公司总监级别的人成为了第九课堂的认证讲师,他们分享的话题五花八门,我给他讲了讲,他觉得这个有意思,于是就写了一篇报道文章。

这篇文章一出,我们这个小网站就被挤爆了。因为租的服务器很弱,结果就宕机了

当时我才意识到媒体报道的威力。

而且我们网站当时只有一个欢迎页面,没有任何内容。

我觉得不行,就跟技术商量,把第九课堂官方微博的链接放在第九课堂首页,这样流量进来也不至于浪费。通过这个,我们第九课堂微博获得了第一批关注者。

后来我就在很多媒体上,推广第九课堂,而且都是免费的。么做呢?

就是自己写文章,分析所谓在线培训的商业模式,然后就提到国内目前做得比较好的网站,当然主要是介绍第九课堂。

图片

(百度百科上还有当时上课的合影)

我用笔名给虎嗅、钛媒体等创业媒体投稿,确实被采用了很多次,这让第九课堂的名气渐渐有了一些。

后来我买了一本《第一财经周刊》,这本杂志当时很火,我把杂志上的编辑联系方式都记下来,然后发邮件给他们介绍我们的商业模式。

第二天,就有记者给我打电话,要采访我,他们杂志有一个栏目叫《好想法》,专门报道那些好的商业点子。

我认识了很多记者,也认识了很多互联网圈子的人。

最早的第九课堂推广几乎没有花任何费用,都是我自己写文章投稿,或者跟记者聊天换来的免费报道。

我们的用户和微博粉丝也一直在增长,也就有了自己的传播阵地。

第九课堂开的第一堂课,是时间管理专家纪元老师的“如何做到早起早睡”。

这门课成为第九课堂一直在开的课程。

这是后话。

05

当年战略上的无知

说一说我当年战略上的无知。

第九课堂开的第一门课,是纪元老师的《如何做到早起早睡》。

纪元是做时间管理的,他这门课成为第九课堂持续最久的一门课。

第一次讲课,就在第九课堂建外SOHO的办公室,大概有十个人报名,价格我记不清了,应该是99。

后来为了让这门课有趣一点,我们搞了一个独特的形式,就是早晨七点开课,如果学员能在七点前到,那就可以领取一份免费早餐。

那时候建外SOHO有一家711,我和我们公司的同事就一早去,把豆浆和包子买好,陪学员一起上课。

图片

第九课堂上课的情形)

其实算下来,一堂课我们也就能抽一两百的佣金,怎么算都是赔钱的。

但这门课有很好的口碑,大家觉得这么上课也很有意思,成为第九课堂早期的招牌课程。

接着我们还开了各种各样的课,包括excel技巧,时间管理,HR,魔术,社交传播,创意,MBTI,职业规划,产品经理等等。

老师怎么来呢?

那时候马源一个人已经无法应付这么多的对讲课老师的需求,于是我们新招了几个同事,负责开发分享的老师。

渠道其实就是豆瓣,微博上的各种红人,以及我们认识的朋友和他们转介绍的老师。

我去开发一个老师,就是先浏览他过去的社交媒体内容,觉得有料的,我就私信他,请他来讲课。

当时在第九课堂讲课的人,今天还有挺多知名人士。

包括水滴筹的创始人沈鹏,搜狗输入法之父马占凯,讲学习方法的成甲,做时间管理的永锡,做投资的马文亚,讲MBTI的彭莹,首个骑车环游世界的华人李峰,有门广告的创始人王小塞等。

因工作需要,我必须自己去开发老师,这让原来社恐的我锻炼了社交能力,也让我开阔了见识。

每个讲师,我都要提前跟他们沟通,从而学习了各行各业的知识和见识。

可以说在做第九课堂那段时间,是我个人见识和认知提升最快的时间段之一。

我自己也在第九课堂开设了一门分享课,讲广告文案的写作。

图片

(当时同学们在第九课堂上完课,做的课后摘抄)

这门课收费199,一次能招十几个学员,我自己能赚几千块。对我来说那是一笔挺丰厚的收入,毕竟那时候我从公司也就是领6000块工资。

老师的问题,慢慢解决了,也有一些主动过来开课的人,但有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我们的模式的限制。

大部分老师可以开课,但他们很难找到一个能分享的场地,因为我们是线上招募,线下授课。

这种模式让老师不容易开课,又很难大规模发展,局限在北京,想去上海就必须开个分公司在那里。线上课的话没有人数和地点限制,线下课的限制就太大了。

其实那时第九课堂的课很新颖,许多网友呼吁到他们的城市开课,那是2012年的事。

我们为了找到分享的地方,想了很多办法,比如找那些有公司会议室的分享者,我们还跟许多咖啡店达成了协议,我们帮他们吸引人去听课,而他们免费提供场地。

但这些都不是根本解决方案。

其实,当时已经有了另一种培训方式,就是在线授课。

那时候需要自己搭建一个直播间,建立在线教室。有几个做在线教育的同行就是这么干的。

但我们模仿的那家美国公司不是这个模式,如果改变模式,网站要重新开发,而且我们觉得在线听课氛围和感受不够好。

今天看起来应该是显而易见的方向,那时候我们就是无法下决心改变模式。

图片

第九课堂上课的环境之一)

不过即使做得并不好,第九课堂当时在在线教育这个领域还是挺有名气的。

我们被搜狐教育频道评为2012年在线教育公司的前三名。我们还接到了哈佛大学举办的世界在线教育大会的参会邀请。

当时的沪江网校,好未来等公司,也对投资我们有兴趣。

不过我们比较实诚,跟好未来几个董事见面时,说我们自己也没摸索清楚这个模型,这件事就没有了后续。

今天回头看,如果当年改做在线教室授课,我们应该有很大的机会做成一家大公司。

但我现在想想,那时候的我们,真的没有这种战略的判断能力。如果凑巧做了在线授课也不过是运气好,凑巧做对了方向而已。

雷军说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这句话也不完全正确,不是我们在战略上懒惰,而是我们没有这个战略判断能力。

我们那时候从战术上来说是做得不错的一家公司,第九课堂也是一家很多人喜欢的公司,但战略上完全错了,就算我们再努力,也不会有啥大结果。

而更可悲的是,我们自己也完全不知道当时的自己做错了。

所以说,这就是所谓的:认识到自己的无知,恰恰需要非常高的认知。

06

第九课堂

当时是如何做宣传的

我们创办网站的早期,通过向创业媒体投稿获得了不错的宣传效果。

那在第九课堂真正开办之后,我们是怎么做宣传的呢?

那个时候,我们也没有多少钱,所有的宣传还是要考虑回报率,且要低成本。

其实也没什么大的秘密,就是不断寻找能宣传到你的资源,努力去争取。如果没有钱,那就只能拼时间,拼体力,拼精力。

图片

第九课堂上课的情形)

我们公司所在的建外SOHO,是第一个办公楼集群,大概有几十栋,我当时想,这几十栋大楼里边的人,不就是我们的目标客户吗?

那我们能不能让所有的办公楼下边,都贴上我们的海报呢?很多人可能觉得,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我们真的做到了。

有一天,我看到建外SOHO街道办事处,在建外SOHO做了一个讲座,主要是讲理财方面的内容。

我当晚就去参加了,活动结束后,我跟工作人员聊了聊,我问他们办活动找老师方便吗?他们说,不好找老师。

我说我可以帮你找老师,但是你们能不能把我们的宣传海报,给贴到建外SOHO所有的楼下?

后来,我就见到了街道办事处的书记,这个书记说,挺好的,她说你只要给我海报,我让人帮你贴就好了。

我们后来把我的文案写作课,专门做成了一个大课,收费一两千块的那种,为了宣传这个文案课,我们在微博,豆瓣等等平台开始做推广。

那时候,我们先后招了两个负责推广的员工。

第一个叫郭文龙,他原来在美团负责推广,是一个按部就班的小孩儿,不过他擅长项目拆解,虽然没太大灵气,但能把一件事像推土机一样推进。

后来他离职到了山东潍坊,也就是我的老家,在那里做了一家公司,主要是在淘宝上给人装系统,一年也有个百万级的收入。

第二个叫王兴华,他原来在一家面向大学生的培训公司,离开第九课堂后去了深圳,现在是深圳顺道出行的CEO。

还有,我们那时候有了一位新的合伙人,叫黄有璨,也就是后来《运营之光》的作者。

第九课堂还有过一个运营负责人,后来也做运营方面的事,创办了自己的公司,他的网名叫飞鱼船长。

图片

(当时我们做的第九课堂的招聘海报)

为了传播我们的文案课,我开始写一些有趣的长文,就是后来的《一个文案的自白系列》

第一篇文案,当时付费给一个广告领域的微博博主发,因为很有意思,结果被疯转。时的大V罗永浩和李开复都转过这篇内容。

发现这个东西有效,我就开始持续写这个自白系列,后来一共写了8篇,大概一两个月写一篇,每一篇都成为业内被大量传播的内容。

当时因为做了一些付费传播,我觉得这个内容很多人看,报名的人数却有限,这些流量有点浪费,于是就注册了一个公众号,开始叫中国文联(中国文案联合会简称),后来改成了小马宋。

做推广时,就带了这个公号二维码,这就是我公号第一批粉丝的由来。

我做公号也是受了沈鹏的影响。

当时沈鹏在美团没太多事,就注册了一个做营销方面的公号,结果注册完了就忘了密码。

几个月后他想起来了,打开公号一看,没发一篇文章,已经有了6000多粉丝。

那是一个公号的红利期,沈鹏那时候在我们这里讲公号的经营,我就跟着他注册了一个。

后来沈鹏开始负责筹备美团的外卖业务,他那时还过来跟我聊外卖的业务模型,再后来离开美团创办了水滴。

那时我们想做大学生的业务,给大学生讲广告文案。

王兴华就联系各个学校的学生会,他们有请人去做讲座的需求。我们就到各地大学去巡讲,给那些广告专业、营销专业的大学生讲课。

我记得两个月时间,我和兴华跑了好多城市,讲了60场讲座,这是我微博第一批粉丝的来源。

那时候要省吃俭用,住宿都是经济型酒店,我跟兴华住一个标间,他后来跟人吹牛逼说,跟小马宋睡了很多次。

有时候是一天两场,一般一场都有200人以上听课。

北京,石家庄,廊坊,保定,烟台,威海,济南,郑州,西安等城市我们都去过,从民办大学到中传,北大这种名校,各种学校我们都去讲过。

今年我们签约了一个客户,他们负责市场部的一个同事,就是当时在北大听我讲课的一个广告系学生,这个故事生动地向我们诠释了“今天的成功其实来自昨天的努力”那句话。

我以前社恐,但因为需要去找老师,所以训练了我社交的能力。

我也不擅长演讲,但因为讲了60场,我的演讲能力也大大提升了。

有人问我当时怎么推广,其实办法都很土啊,就是一场一场讲,讲同样的内容,都要讲吐了。

我们那时候还联系了豆瓣小组。豆瓣有很多文案、广告类的小组,我们就跟组长联系,把我们的广告帖子置顶,一个置顶帖,一周费用是200块。

我们找了许多这种豆瓣小组的广告。

我们还在顶尖文案,数英网等等投放过广告,其实都不贵,主要靠内容撑着。

要说传播,也没啥神秘的,就是找到你的目标顾客常去的地方,向他们发送信息就好了。

我们也做过一些爆红的帖子,但是更多的是一个一个活动,一个一个媒体博主的投放广告,一场一场的讲课带来的业务。

那时候赚不多,不过一年也有几百万的收入了,至少不是一家纯烧钱的公司。

07

终章:

我退出了第九课堂


第九课堂,是当时很有趣的一家知识分享网站,也有了很好的口碑,知名度也还不错。

但问题是,它的发展有很大的瓶颈。

因为线上发布-线下开课,这个模式,让它的讲师人数和听课人数,不可能太多,第九课堂单靠抽成是无法存活的。

如果按照9%的佣金,网站的流水至少要到1亿以上,这个公司的收入才能到千万。

而1亿的流水,按照我们的计算,一年至少需要在线下进行5万次授课才能做到,如果我们固守在北京,且只做线下授课,这是不可能的。

我们那时有三种改变思路。

一种是去上海广州等城市开课,那授课量就能上来,但是这种拓展方法无法形成规模效应。

就是说我还是需要同样的一波人到广州上海去,才能开出今天在北京同样的课程,这条路不通。

一种是做直播间、在线授课。

我当时也跟马源讨论过,我认为这是唯一的道路,因为哪怕没有利润,也能大规模增加用户量,这是当时典型的互联网思考方式。

但我们几个人最后没有后达成一致,决定不做线上授课。

图片

 第九课堂上课的情形

还有一种,是被逼出来的。

因为第九课堂既没有大规模扩张,也无法实现盈利,那就选择先盈利。

后来我们开的课,实际上是在第九课堂的讲师中,筛选出那些受欢迎的老师,把他们作为我们的老师资源,然后大规模开设线下课程。

第九课堂本质上,做成了一家培训公司。

主要的培训方向,就是职场技能,比如办公室软件技巧,PPT设计,时间管理,运营技巧,HR,文案写作等等。

我跑了60场高校演讲,就是为了宣传文案课。

当然我们确实盈利了,尽管也不算多。

另外,由于我个人的考虑,我觉得对创办一家培训公司没有兴趣,这与创办一家在线技能分享网站是两回事,所以在2013年底,我决定退出第九课堂。

其实我们的技术合伙人李鸿是最先退出的,他后来去了猎豹,赶上了猎豹上市,也是挺好的前程。

我退出后,因为早年暴风老板冯鑫面试过我,他说我可以随时去暴风,我先是给暴风做了几个月顾问,并参与运营暴风的一个演讲品牌“听道”,再往后就加入了暴风影音,并在上市前拿到了一笔股份。

最高的时候也曾经有几千万的估值,但终是纸上富贵,后来归零。

网页设计师王洋,跟我一起去了暴风,后来成为我们小马宋的合伙人。

市场运营郭文龙,跟太太回到山东潍坊,创办了一家电商公司。

合伙人黄有璨退出后,去了一家招聘网站,再后来成为三节课的合伙人之一,畅销书《运营之光》作者。

另外一位同事网名水水,有璨的手下,去了古典老师的新精英,后成为那里的副总裁。

第九课堂的运营小丰,后来成为运营圈子中的知名博主,飞鱼船长。

马源和市场经理王兴华、阿衍后来搬到深圳,第九课堂网站几乎不再运营,专门做线下的培训业务。

第九课堂改名,叫“感觉要火”,其实后来也没有火,几年前正式关张,卖给了三节课。

王兴华从感觉要火离职后,在一家县级城市间的共享出行公司顺道出行做CEO至今。阿衍退出后协助品牌人刘厂长创办了另一家公司。

早期的那个兼职合伙人,还是去经营自己的淘宝店铺,几年后他跟我说,他的店铺营收过亿了。

这一家小公司,创办于2011年,搬过三个城市,改名三次,几经挣扎,最后还是消失了。

但是,经营第九课堂的经历,给我终身受用的经验和认知财富。

它让我懂得了如何经营一家小公司,它让我从一个社恐变成认识陌生人的高手,它让我可以面对数百人可以谈笑风生,它让我慢慢理解商业的真谛,它让我从一个广告创意人逐渐成长为一个商业实战顾问。

乐问网,第九课堂,感觉要火,关门,这就是这家小公司的故事。

这也是千千万万普通中国小公司的真实经历。

至于创办小马宋这家公司,则是另外一段经历了。

小马宋 · 热门视频推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