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岛终盼来两条“改变城运”的超级通道

 振王府图书馆 2023-12-04 发布于浙江

最近,国内交通大项目接连传来令青岛振奋的消息。

12月1日,国家铁路集团、山东省人民政府、江苏省人民政府完成了《新建潍坊至宿迁高速铁路初步设计的批复》,意味着京沪高铁二线的“收官段”尘埃落定。

这其中,包括青岛连接线(洋河口站至五莲北站)正线长度108.8公里。通过这条连接线,青岛成功接入京沪二线,建立南下长三角的快速通道。

此前,潍宿高铁(潍坊至宿迁高速铁路)及青岛联络线项目可研报告已获国家发改委批复。

青岛方面近日透露,潍宿高铁至青岛连接线按照省定计划年内开工建设。

另一条与青岛关系密切的高铁——济郑高铁也有重大进展:全线开通运营已经进入倒计时。

济郑高铁让济南、郑州两大省会直连直通,济南和郑州的高铁通行时间,将由约4小时缩短至1.5小时左右。如此以来,青岛与中原和西北腹地的连接将更便捷、高效。

这两条线路,不仅让青岛拥有了西进和北上南下的超级通道。更重要的是,青岛与三大国家战略会产生更深度勾连——

西进:黄河重大国家战略(济郑高铁);

北上: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京沪二线);

南下: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京沪二线

由此,青岛成为三大国家战略重要的交汇点。可以说,两条高铁给青岛带来历史性机遇。

国家战略叠加两条高铁线路,甚或改变青岛的发展走向。

图片

1

京沪二线、济郑高铁本身就是能产生全局影响的线路。

京沪高铁是我国开行班列最多、客流密度最大、上座率最高的高铁线路,能力已接近饱和。

面对南北依然持续密切的人流、物流,京沪二线被提上日程。京沪二线分为京津城际铁路、天津到潍坊的津潍高铁、潍坊到宿迁的潍宿高铁、徐盐高铁宿迁到淮安段、连镇高铁淮安到扬州段、北沿江高铁扬州到南通段、沪苏通铁路。

目前,只有刚刚获批的潍宿高铁及青岛连接线项目未动工。其他线路,要么已开通,要么已动工。

与京沪高铁相比,京沪二线更靠近沿海运行,经过天津、潍坊、宿迁、扬州等城市。

一方面,北京到上海的运行时间应该会大幅缩短。另一方面,串起了潍坊、青岛、临沂、南通等新兴城市,毫无疑问,又是一条经济大走廊。

这条大动脉链接让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两大国家战略的联系更为紧密。

而在两大国家战略中间的广袤区域内,经济体量最大的城市青岛被纳入了进来。

所以,青岛顺理成章地成为两大国家战略的链接点或者中转站。如果能同时抓住来自京津冀和长三角的机遇,青岛未来的发展会事半功倍。

当然,于青岛而言,并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什么都想揽入自己怀中。

对于京津冀地区,青岛应该放大疏解非首都功能承接地的效能,主要针对央企发力,尤其是涉海领域的央企。

比如,今年9月21日,中船船舶设计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总部由北京迁址青岛,成为青岛造船业又一家央企二级子公司。

对于长三角地区,新兴企业与创新技术应该成为青岛着重盯紧的领域。

就在前几天,中央又对长三角一体化提出新要求——

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产业竞争力、发展能级,率先形成更高层次改革开放新格局。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拓展发展新空间,培育发展新动能,更好联动长江经济带、辐射全国。

要跨区域、跨部门整合科技创新力量和优势资源,实现强强联合,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

创新和辐射被着重提及。从这个角度讲,青岛“加入”京沪二线可谓相当及时。

图片
2
济郑高铁的开通,则彻底打通了山东东部沿海直抵大西北的便捷路线。
郑济高铁全线分郑州至濮阳段、濮阳至省界段、山东段三段,其中郑州至濮阳段已于2022年6月20日开通。日前,济郑高铁的山东段和濮阳至省界段,分别进入了试运行。
2021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快形成以“一字型”、“几字型”、“十字型”为主骨架的黄河流域现代化交通网络。其中,“一字型”大通道即济南经郑州至西安、兰州、西宁的东西向大通道。
这条大通道背后,是被寄予厚望的黄河重大战略,而青岛是黄河流域最便捷的经济出海口。
济郑高铁有望放大青岛作为黄河最便捷出海口的地位。
早在上世纪90年代,青岛港就在郑州布局海铁联运,为河南经济搭建出海通道。这么多年来,青岛也确实承担了黄河流域出海口的功能。
如今,海铁联运线路达到74条,河南、陕西半数以上的出口货物从青岛出海。
今年以来,青岛港新增航线16条、总数达223条,航线密集程度中国北方第一,国际航运枢纽竞争力指数排名居东北亚之首。
在此基础上叠加快速高铁,将增强青岛在沿黄区域的枢纽作用。
还有一点,沿黄流域的人口或将进一步向山东向青岛流动。
以人口输出大省河南为例,七普数据显示,2020年,河南省的出省流出人口主要流向广东、浙江、江苏、上海等地。山东排在第七位,超过62万河南人来到山东。
根据齐鲁人才网的数据,2020年流入山东的市场化就业人才中,河南排名第二,占比16.15,居于黑龙江之后。2021年,河南排名第三,占比落到了9.97%。
随着交通瓶颈的破解,着力发展制造业、新兴产业的山东,将对河南等沿黄流域人口产生更大吸引力。
图片
3
青岛迎来两条大通道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挑战主要来自于是否被发达区域虹吸。
目前看,有被虹吸的可能,但问题并不大,毕竟青岛的经济体量够大,产业竞争力尚可,产业立得住,就能留住企业和人才。
青岛也别想从京津冀和长三角吸引大量年轻人,吸引人口的重心应多放在沿黄流域。
总之一句话,青岛要用好京津冀和长三角的资源,做好沿黄流域的文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