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轼:人生之喜,在于放过自己。

 光宇阵 2023-12-05 发布于安徽

拙著《苏东坡传》正式上市了,从第一波销售和反馈看,创个人作品销量新高,应该没什么意外。

下面这篇文章,是我为这本书撰写的自序,原文长达15000字,此处有删减。

反正我自己是写过瘾了,也把自己写感动了。

文中的漫画和微信对话无从体现,大家可以买书来看。

文后有购买链接,目前还是独家销售状态。

图片

过去的几年,多姿多彩的苏东坡,一直是我写作的重点。

但总觉得缺少点什么。

现在我知道了,是离他还不够近。

所以,沿着苏老师当年的足迹,我去了好几个历史现场。急迫地想要把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告诉大家。

时间是最久远的事物,它总能轻易打败世人,不管他是帝王将相,还是英雄美人。

时间也是最短暂的瞬间,让人的感觉时而真实,时而虚幻。

人类情感最细微的波动,与时间的碎片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心灵史。

苏东坡的绝活是,他能抓住灵感,描摹出人生的剖面。

通过一篇篇妙文,他试图告诉我们,人一生中,最重要者为何物。

很多人都问,苏轼为何总能在逆境中求生,一次次在精神上超越自己?

我答:“很多事情他也没办法,但遇到挑战的时候他真的很强。”

无奈,是人生的宿命;奋起,是苏轼的笃定。

1

四川眉山是一个开始,让我有了更多的灵感。

那天一早,车到眉山,我就莫名激动。

内心的这种深层触动,之前仅有过一次,那就是2017年在襄阳古隆中,寻找诸葛亮。

眉山是苏轼生活了26年的地方,占他生命总时长的40%

在那里他完成了学业,还有一段完美的初恋。

苏轼长什么样呢?他中等个子,高额头,宽下巴,还有稀疏的胡子。

年轻时偏瘦,中年后微胖。

尤其是高额头,据说是苏家的遗传,是非常明显的面部特征。

这可能是高智商的一种表现。

高智商, 不是说他当了多大官,也不是说他写了多少好词,而是面对生活逆境时,所迸发出的超能量。

不管文学创作的开掘,还是生活状态的选择,都源于诡异的灵感。

谈及这种感觉,苏轼说,'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

他写东西行云流水,平易自然,短短几十字,就能激起人们的万丈情绪。

他笔下,有青春意气,有爱情悲欢;有改革风云,有残阳如血;有灿烂花朵,有痛彻骨髓;有从容淡定,有惊涛骇浪……

可以说,他写尽了人间的一切情感。

那他的能量从何而来?我理解,是从大自然里来。

眉山和青神县,给人印象最深的,是无边无际的竹林。

竹子有什么特点?宁折不弯的风骨,中通外直的度量,是中华传统文化坚贞刚毅、清雅谦虚最妥帖恰当的寄意。

想一想,苏东坡的一生,是不是竹子的化身?

一生疾恶如仇,“如蝇在食,吐之乃已。”

当然不止于刚直。

他性格里的豁达和幽默,来源于祖父苏序;

他性格里的仁慈和善良,来源于母亲程氏;

父亲苏洵教他的,是告别一切假大空的东西,强调“以手写我心”。

2

在眉山,我还专门坐船去了中岩,即他青少年时期求学和初恋的地方。

那里有一个唤鱼池,也就是说,你不用撒鱼饵,只是拍拍手,锦鲤们就成群结队地赶来。

当初苏轼和原配爱人王弗,也是这样唤鱼而结缘的。

中岩寺的僧侣们,显然对远道而来的游客并不陌生,其中一个介绍说,'……咱们苏轼到底是什么样呢?对此,外界有很多误解……'

千年已过,家乡人还拼命维护他,不能容忍一星半点的灰尘和非议。

除了竹子,当地最浪漫的莫过于数量巨大的荧火虫,也是我这辈子见过的,最多的会发光的虫子。

那天深夜,我们在山中走了将近一个小时,因为荧火虫怕光,沿途几乎没什么能见度。

但这种漆黑,让人有一种淡淡的兴奋。

越往山里走,荧火虫越密集。

荧火虫,但凡成年,一生都会发光。

想一想苏轼,一辈子也是这样。

很多人借他的光走出了绝望和迷茫。

看了很多写萤火虫的诗,觉得还是李白那首短诗,堪称最佳注解。

(卡片:《咏萤火》

“雨打灯难灭,风吹色更明。

若飞天上去,定作月边星。”)

苏轼,就是天上最亮的那颗星。

3

如果说自古以来灵感难得,那我相信,苏轼从竹林和荧火虫身上,获得了无穷无尽,有时候还排山倒海的灵感。

他的一生,是感谢大自然的。

说到大自然对自己的疗愈,他说,'江山岁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他这种恬淡疏阔的心态,影响了无数人。

当年苏轼沿泯江北上,赶到开封、凤翔、黄州、颖州、杭州、密州、惠州、儋州……开始他38年的华丽冒险。

眉山和青神,奠定了他人生的思想感情和生命基调。

他日后展现出来的坚韧、倔强和达观,皆源于此。

古人的车马很慢,当年苏轼回家扫个墓,就花了好几个月。

但正是这样缓慢的生活节奏,让他们有时间在旅途中思考。

现在我们可以在很短时间内抵达任何一个地方,我们随时可以在视频中见面,似乎有很多时间用来思考。

实际上呢?

我们遇到了更多的难题,有更多的困惑,迷失者众。

要摆脱这种迷失,我的一个建议是到眉山等地寻找苏轼的原力。

看看他为何那么强大,既熬得住孤独万丈,又藏得住星辰大海。

4

宋仁宗嘉祐元年,也就是公元1056年,苏轼与父亲和弟弟一起,自偏僻的西蜀沿江东下,赶赴京城,参加科举考试。

有点道士下山,天下皆惊的意味。

路上他写过一首诗,超然物外的心态已经呼之欲出。

(卡片:《仙都山鹿》

“日月何促促,尘世苦局束。

仙子去无踪,故山遗白鹿。

仙人已去鹿无家,孤栖怅望层城霞。

至今闻有游洞客,夜来江市叫平沙。

长松千树风萧瑟,仙宫去人无咫尺。

夜鸣白鹿安在哉,满山秋草无行迹。”)

光阴飞逝,沧海桑田,在时空变幻中,人世间的悲欢离合,看起来就像梦幻泡影一般虚妄。

苏轼时年20岁,正是踌躇满志之时,不知道作品为何如此惆怅。

这位热切而敏感的少年,在接下来的几年,将创造中国科举史的奇迹。

众所周知,除了天赋,苏东坡还很刻苦。

而当时的国家大背景,为他的成长提供了最好的土壤。

当小苏还在四川道观里孜孜向学时,宋仁宗已登位20多年。

这位皇帝拥有历史上罕见的好口碑,他锐意革新,大力起用范仲淹、欧阳修等革新派人物,创造了北宋前所未有的新面貌。

既然皇帝有所作为,必有艺术家歌颂时代。

当时在国子监供职的石介,是我国最早的报告文学作家。他的代表作,是《庆历圣德诗》。

当其他孩子只知摇头晃脑诵读的时候,少年苏轼见他人所未见,总是缠着老师,仔细盘问这首诗背后的深刻含意。

老师张道陵嫌他年龄太小,拒绝细说。

“如果他们是神,我就不问了,既然他们是人,我知道又有什么不可以呢?”小苏轼扯着老师的衣袖问。

张老师见他认真的样子,便摸着他的脑袋告诉他。

“这些诗中的人物,不仅才华出众,而且热爱国家,关心民间疾苦,支持他们的人很多”。

同一年,父亲苏洵曾给小苏轼出过一道作文题《夏侯太初论》。

作为曹魏时期的重臣和名士,夏侯玄(字太初)与司马懿是死对头,他身上有才华、权力、失意等多个关键词。

对于人生中第一篇作文,10岁的苏轼飞速写好。其中有这样一首诗。

(卡片:《黠鼠赋》

“人能碎千金之石,不能无失声于破釜;

能缚猛虎,不能无变色于蜂虿,此不一之患也……”)

意思是,一个人在打破价值连城的碧玉时,能不动声色,但在打破一口锅时,会失声尖叫;人能够制服猛虎,但见到蜂蝎时,却难免害怕,这是当事人不专一造成的。

做事专一,才不至于被突然的事变所左右。

很显然,他已经提前进入状态

5

苏洵是北宋科举考试的落榜生,没有成功的经验,只有失败的教训。

他一生有六个子女,三男三女,在苏轼和苏辙前面还有一个哥哥三个姐姐,而他们都不幸早逝。

苏洵便将一切爱意和希望,寄托在苏轼和苏辙身上。

苏轼后来做过一个梦,梦见父亲监督自己读书的场景。

大致相当于我们通过高考多年后,还梦见自己在考场上一败涂地。

(卡片:《夜梦》

'计功当毕春秋余,今乃粗及桓庄初。

怛然悸寤心不舒,起坐有如挂钩鱼。')

意思是说,梦见自己小时候贪玩,不能按进度完成父亲交待的读书任务,心里总是忐忑,像嘴上有钩的小鱼一样不安。

窥一豹而知全斑,苏氏的教学模式是魔鬼式的,无疑。

但苏轼少儿时期,不仅有严肃,也有生活情趣。

再看他一首诗。

(卡片:《异鹊》

'昔我先君子,仁孝行于家。

家有五亩园,幺凤集桐花。

是时乌与鹊,巢豰可俯拏。

忆我与诸儿,饲食观群呀。')

这首诗写的是苏轼与小伙伴们逗弄可爱鸟儿的场景,对小动物和花花草草的爱心,是从小就培养好的。

有了情怀,文字总是要闪光的。

苏轼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段子手,金句小王子,光成语就有一箩筐:河东狮吼、雪泥鸿爪、出人头地、水落石出、胸有成竹、昨日黄花……

而科举,是最好的跳板,让更多人看到他。

去首都的路上,苏洵总是叮嘱两个儿子,要以最大的努力,最强的专注,认真对待这件人生大事。

苏轼记得,当时的旅途是漫长的,还累死了两匹马。

路过湖北的时候,父子三人还专程赶去屈原庙,祭奠了那位爱国大诗人的英魂。

开封是苏氏一家的福地,在那里举行的考试,开启了苏轼才情万丈又磨砺坎坷的一生。

他的应试之作《刑赏忠厚之至论》,文风清新洒脱,其中运用的部分典故,即使当时的学问大家,也很少有人知晓,彻底征服了主考官欧阳修。

6

打开试卷,欧阳修看到了那个亮瞎眼的名字:苏轼。

这位来自四川眉山的乡下人,在欧阳修同志的极力宣传下,一夜之间成了大宋的超级网红。

他正在创作的旺盛期,每当有新作出现,便会立刻传遍京师,引无数人转抄。

苏轼父子三人在开封春风得意,此时家乡传来消息,苏轼母亲程夫人去世。

去世的具体日期,正是苏轼苏辙金榜高中那天,似乎老天冥冥中安排好的。

他们不得不惶惶然离开首都,回乡奔丧。

在家乡的27个月,应该是伤感的,但也是充实的。(毕竟已经考上了)

期间,宋朝名相王旦的儿子、龙图阁学士王素到成都出差,苏轼以在籍进士身份,就本乡赋税太重的问题进言。

王素觉得苏轼人才难得,就把儿子王定国推给小苏做朋友。(后来经历人生动荡,苏轼曾为王定国写出“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千古名句)

……

1059年十月,接朝廷之命,苏氏父子再度前往开封。

旅途同样辛苦——在船舱里闷了两个月。

好在这一次,他们在开封又火了,火爆程度,超过第一次。

1061年八月十七日,苏轼苏辙参加制科考试。

制科是宋朝人事考试中的大科,两宋300多年间,一共只举行了22次。

考官阵容庞大,主考官王安石,一看这排面,就知道这考试牛叉。

苏轼两兄弟,毫无阻碍地过关。

目标明确,全世界都会为你铺路。

7

接着是一周后举行的的御试。

这次级别最高的考试,考生只有苏轼兄弟,还有一个叫王介的年轻人。而考官是司马光、蔡襄等5人,终极主考是心地善良又野心勃勃的宋仁宗。

最后苏东坡的考试成绩列入三等,苏子由和王介四等。(一等和二等是虚位,三等是事实上的最高等)。

据说,自宋朝开国到苏东坡时代,制科考试获得三等的,只有苏东坡和吴育两人。

出场即巅峰。

仁宗也是识货的,他抑制不住狂喜,说了一句,“今天朕为儿孙选了两个好宰相”(吾今又为吾子孙得太平宰相两人)。

如果是其它人的称赞,也就罢了,可仁宗是能最终拍板的人。

这句话,本不是在皇帝这个岗位上干了36年的宋仁宗该说出来的话。

即使他再喜欢苏轼这位天才,也不能表现出丝毫的偏爱。

须知,一个皇帝的偏爱,很多时候会给别人带来杀身之祸。

这看起来有点矛盾,却被历史无数次证明。

8

开封在中国历史上,是一座精彩的城市。

上个世纪80年代,人们在开封清淤时发现:地下312米处,重叠了6座古城。

其中3座国都(战国魏都大梁,北宋首都汴梁,金朝首都南京);2座省城(明清的河南省会开封);还有1座唐代重镇(汴州)。

最值得一提的,当然是北宋时期的开封。

确实,12世纪的时候,开封城是世界上最繁华最美丽的城市,没有之一。

白天,车水马龙,市声鼎沸,船行如矢;

入夜后更是精彩,各种娱乐场所全开,人们喝着白酒,玩着纸牌,愈夜愈兴奋。

数不清的旅店、布店、冷饮店、香料铺子和社区医院,它们的招牌,形成了开封的天际线,蔚为壮观。

宋朝子民崇尚安逸享受和世俗生活,梦幻的城市为他们提供了最好的寄托。

生活在这座城市,暂停它所在的时空,想想都觉得刺激。

苏轼明白,在开封这座巨大的城市,要好好发展下去,除了自己的才气,还需要勇气,甚至野心。

那处处美食,活色生香,相信这也是苏轼后来被贬后,研发美酒美食的灵感来源。

活在开封,连梦里都是开封。

几十年后,我们可以看到全貌——苏轼以开封城为中心,经过了所谓“八三四一”的历练。

八,即八地太守。

三,即三部尚书。

四,即四遭贬谪。

一,即一任帝师。

通过以上种种经历,我们可以看到,原来苏东坡还是一个富有基层工作经验的好官员。

事实上,综合来看,他应该是中国古代大文豪里最富政治才能之人。

不接受反驳。

9

一入官场,便会沉浮。

黄州是他生命第一次接近跌停的地方。

当时的黄州,是个长江边的穷苦小镇,其于苏轼,就像菩提树之于佛祖,是人生顿悟的跳板。

为了追寻东坡,今年五一,我专门去了黄州。

怀古,其实是挺难的一件事。

一切的一切,都被时间掩埋。

看旅游景点介绍,高频词汇是“屡建屡毁”,我们竟然连个怀古标的物都没有。

只能全凭个人的历史知识和想象力。

爬上那个小土台,朋友介绍说,这是当年苏轼观察长江的地方。

看上去,早就没了当年那种浩浩荡荡横无际涯、万里江涛奔赴眼底的感觉,因为长江已经大规模瘦身。

黄州进入苏轼的生命,是偶然,也是必然。

天有不测风云。

当年他在湖州做市长,做得好好的,忽然被官差投进监牢。

130多天监狱生活,对他来说,就象130年一样难熬。

从入狱之初的潇洒朱面,到出狱时的形如枯木,一个文人的肉体和精神被摧残之深,无人可以想象。

刚出牢门,他写道——

“平生文字为吾累,此去声名不厌低。

塞上纵归他日马,城东不斗少年鸡”。

根据朝廷的最新任命,他被贬到黄州当武装部副部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十分尴尬,属于从八品,被监视居住。

一个名满天下、曾被北宋最大老板看中的读书人,一番折腾后被派到最基层去抓民兵建设,真是一种讽刺。

人们常说,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

苏轼在鬼门关转了一圈,对尔虞我诈的官场已心灰意冷。

对于这种安排,他真心感到满意。

很好,他心里自言自语道。

至少比死在监狱里好,实在好太多了。

10

初到黄州,在朝中敌对势力的悉心安排下,这位新到任的团练副使连居住的地方都没有。

作为一个新生者,一个官场的失势者和流放者,狼狈的他只能暂时住在一个破庙。

白天听一群知了无尽的叫声,晚上透过破旧的窗户数星星,这位天才难于入眠。

苏轼的性格本来就达观,没多久就开始热爱寄生的那座破庙。

每根柱、每面墙、每扇窗,他打开心扉,与它们交朋友。

尽管他们一家不追求物质生活,但微薄的收入还是难以维持生计。

工作之余,苏轼带领家人开垦黄州城东一块数十亩的坡地,通过种田帮补生计。

从此,“苏轼”开始向“苏东坡”蜕变,后者很快成为最让后世人激动的名字。

他的别号“东坡居士”,来源于白居易的诗句。那首诗写道——

(卡片:《步东坡》

'朝上东坡步,夕上东坡步。

东坡何所爱,爱此新成树。')

生活仍然要继续,但不怕,他本来就是一个有人格魅力的生活家。

他热爱美食,钟情建筑,他挖鱼塘、筑水坝、养家禽,更多的时候,他读书、练字、写诗。在每一方寸挥洒自己的感情。

十二月二日黄州大雪盈尺,下雪期间,他在坡地营造了房屋,取名“雪堂”,这里后来成了他专门招待客人的地方。

总之,他拥有一种超常的能力,将生活的小环境设计得活色生香、温馨逍遥。

看着自己设计的一切,他惬意地笑了,他觉得自己的生活,真真是极好的。

从日常生活中,他品出了哲学趣味,感悟到了生活真谛,心灵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升华。

真是潇洒得要命。

所谓生活家,即便外部环境恶劣得令人绝望,他也能将这种绝望变成希望。

与肉体的困顿折磨相比,精神上的孤独无依更让东坡难受。

11

那就跟古人和古迹聊天。

有人说,苏轼是火命,因为他一生不是在抗旱,就是在治水。

他最著名的词作,也跟水有关。

1082年春天,花儿开得正盛,雨水说来就来。

他访遍了黄州,有意将赤壁放在最后一站,因为他预感那里会有惊喜。

确实,第一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他就惊呆了。

赭红色的石头,令人惊叹的悬崖,奔流的江水,几欲将人吹倒的大风。

似乎里面浓缩了时空,藏着历史的密码。

而只有最至情至性的人,才能开启这道幽深的历史之门。

东坡悲中从来,似乎在赤壁找到了最熟悉的朋友,百看不厌。

只是这种熟悉,又是那么陌生。

他在赤壁阅读、饮酒、划船,无所顾忌。

他觉得古人的身影都活起来了,在他面前,跟他说话,或微笑,或凝视。

周瑜、小乔、诸葛亮、刘备、曹操……

他开始磨墨写词,这是丰盈的个体生命与一片神奇土地相遇后的电闪雷鸣。

(卡片:《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那一年,是赤壁年,他还写了《赤壁赋》《后赤壁赋》。

宋代公认是读书人的天堂,而苏轼的诗词,是开在那个伟大时代的心灵花朵。

诗意,可抵岁月漫长。

当千古杰作横空出世的时候,时间在那一刻仿佛凝滞了。

苏轼越来越喜欢酒后情绪的抛洒了。

旁若无人,简直要浪出天际。

如果用现代歌曲来形容,一定是下面这首。

'狂浪是一种态度,狂浪是不被约束,狂浪狂浪!

狂浪是一种态度,狂浪在起起伏伏,狂浪狂浪!'

12

除了上述的眉山、开封和黄州,苏轼像一颗生命力顽强的种子,飘过15个地方。

它们是:惠州、儋州、凤翔、定州、扬州、阜阳、栾城、杭州、诸城、徐州、湖州、宜兴、蓬莱、常州、郏县。

有时,他是被迫前往,有时,他是主动边缘化。

甚至乐于不被人认识。

(卡片:《答李端叔书》

“……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


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


足下又复创相推与,甚非所望。木有瘿,石有晕,犀有通,以取妍于人;皆物之病也。


谪居无事,默自观省,回视三十年以来所为,多其病者。


足下所见,皆故我,非今我也……”)

犯事以来,每天都活得很简单,与最底层百姓相处,甚至曾被醉汉推搡,也不气恼。

你见到的我,都是过去的我,而不是现在的我。

这大概是传说中的旷然大真吧?!

有了这个思想转变,在每个地方,苏轼都能扎根下来,在小小的花园里面,挖呀挖呀挖。

如果生活想埋葬我,那我不妨变成一粒种子。

发芽、开花,让所有人看到我。

13

这种寂寞穿越千年,现在都能感受到。

所以我们怜东坡,爱东坡,念东坡。

这几个月,为了写作这本书,我访谈了一些人。

他们说起东坡,或扼腕、或叹息,有的人还眼含热泪,不能自已。

有的说,写苏东坡?难度好大哩。

有的干脆说,小子,如果你写不好苏东坡,你就要小心了,他的粉丝会骂你。

……

何以如此?

苏轼不是没火过,千年以来,他一直是中国文化圈的顶流。

他的诗词和精神,就像春风吹过岁月,吹过山河,吹过世道,吹过人心,让人回味无穷。

关于他的图书,总是停在各大畅销榜,而且不断有新书加入。

一个人的书架上,如果没有一套《苏轼全集》,都不好意思说自己爱读书。

对很多人来说,苏轼是个外星人一般的存在,有太多的谜团。

所以话题不断,经常引发讨论。

这样的人,其实从不曾离开我们。

……

但最近在顶流之上,他的声名和精神,又向上攀缘。

好像大家都在谈东坡,少有人谈同是巨人的孔子屈原李白杜甫。

为什么?

我觉得,应该是这个时代的人们,遇到了新的问题。

这些问题,既多且难,还无解,令人无所适从。

所以人们再次求助苏东坡,希望他能穿越回来,向我们施以援手。

说来也怪,阅读他、了解他的人,总能得到一些奇怪的能量。

说到从古人身上汲取温暖的力量,学会生活,历史上还没有一个人超过苏东坡。

苏东坡就是从公元1037年一直活到现在的古人。

当之无愧的治愈系第一人。

逆生长,在这个世界上是真实存在的。

14

我总为东坡晚年的奔波而不忿。

那种奔波,是夺命的。

中国历史上很多被贬的官员皆命丧于此,东坡算是坚持得非常好了。

真的很想修改这个结局。

苏轼曾在一首作品里借用王羲之的话,说最后一定要在快乐中死去。

可是,谈何容易?

如果他早点辞职,情况会不会好一点儿?

陶渊明、李白和杜甫都是果断辞职的,就算生活得不容易,总能博得一个自在。

那样的困惑与挣扎,苏轼身上也有。

他在朋友圈转发过韩愈的话,“居闲食不足,从仕力难任。两事皆害性,一生恒苦心。”

意思是,为了谋生,不得不工作,哪怕是不喜欢的。

这种态度,在1078年的《滕县公堂记》里有明确的表达,当官是为了好的待遇,也是一种巨大使命。

他的晚年,完全是可以提前退休的。

当时是公元1094年,神宗的母亲高滔滔去世,苏轼最大的后盾没了。

他却没有任何实质动作。

据我搜集的历史资料,在1092至1093年,他确实常在诗词里期待退休,但一直没下定决心。

我宁愿这么理解:对朝堂,他已经离不开,似乎一直有所期待。

此所谓中国历史上,提起来总让人掉眼泪的'孤忠'。

15

东坡之所以赖在朝堂,是因为他内心的坚守。

他希望有一个稳定的生活,所以在黄州修筑了雪堂,在惠州的白鹤峰买了地,在海南也有定居的想法。

北归路上,他想过回眉州定居,也考虑过去杭州,最终决定去常州。

他的一生,注定飘泊。

人生就在一个个瞬间切换,快乐的、悲摧、麻木的、无言的……

用苏轼的诗来说,'应似飞鸿踏雪泥',就像扇动翅膀的鸟儿短暂地停地雪上,马上就要飞走。

一个人到哪个地方,遇到谁,都是随机的、偶然的。

几乎没有选择的权利,只能随波逐流。

……

不过,这种坚守,是要付出代价的。

在仕途上,他自己伤痕累累倒是小事。可是,他不到1岁的小儿子苏遁,在乘船北归的时候,因暑热而夭折了。

此'遁'字,取自《易经》,表达了苏轼远离官场、寄情山水之志。

可是小儿子最终成了苏轼仕途的牺牲品,因为他刚好生在了父亲最颠沛流离的时期。

苏轼对小苏遁是极爱的,为他写的诗,堪称诗坛最强摧泪弹。

(卡片:

“吾年四十九,羁旅失幼子。

幼子真吾儿,眉角生已似。

……

归来怀抱空,老泪如泻水。

我泪犹可拭,日远当日忘。

母哭不可闻,欲与汝俱亡。”)

你的眉眼初长成,真像我。

没想到我在49岁的时候,永远失去了你。

去南京埋葬你的时候,我抱着你;回来的时候,双手空空如也。

作为老父亲,我的眼泪倾泻而出。

你母亲哭得凄惨,一直叫喊,要陪你一起死。

……

苏轼的爱,在儿子身上,那是至纯至深的。

由子及人,他永远深爱这个世界,所有人。

而送人玫瑰,手有余香。

给出去的爱,是会反弹回来的。

16

最后给大家介绍一下,我本人学习苏轼后的发现。

老苏观察力一流,凡事又认真,对于浮夸和假大空的一套,决不同流合污。

这是优点。

但由此带来的麻烦,一个接一个。

尤其是人生最后几年,基本上在补刀和追杀中度过。

但这也令他成为几千年文明史里,顶流中的顶流。

那么,从苏轼身上,我们能学到什么呢?

其一,随遇而安,戒除浮躁。

就像苏轼有次出游,中途想休息一下,可抬头一看,凉亭尚在十里开外。略一思索,他忽得解脱,对自己说,'此间有何不得歇息之处?'

 最好的人生,能讲究,也能将就。

其二,此路不通,及时转向。

'命运的狂风中,任何事情都要想开,没有什么事情是想不开的!'

其三,拒绝抱怨,感恩活着。

'永远不要觉得自己是一个受害者,永远要觉得自己是一个幸运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