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员反响】肌筋膜触发点在眩晕方面的临床治疗效果

 wyfx100 2023-12-06 发布于安徽

(1)常年眩晕

(来源:72届高级班学员吴维国——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第二人民医院)

图片

(2)反复头晕呕吐、血压不稳

(来源:厦门市张昌健医生—2020年南京初级班学员)

图片

图片

      眩晕通常都被归类为美尼尔氏综合征或良性阵发性的位置性眩晕,其基本原因都认为与内耳迷路受到刺激和前庭疾病有关,因此基本上都通过药物治疗。而且大多数情况下,每年都会反复发作。1950年Bartschi Rocharx根据眩晕与交感神经的关系提出颈性眩晕,并将颈部紊乱伴发眩晕或头晕称之为颈性眩晕。又因其症状与颈交感神经关系密切,又被称为Barre-Lieou综合征。

      国内常将颈性眩晕归咎于颈椎病和颈椎失稳, 认为是一起由颈椎病所引起的以眩晕及交感神经症状为主的综合征。甚至有的学者把这种颈部肌源性的眩晕称为一种新的疾病综合征。因此眩晕只是一个简单名词,其复杂的是如何鉴别颈性眩晕与内耳眩晕及内科疾病引起的眩晕。

       20世纪, 欧美逐渐将骨骼肌源性的疼痛病症归结于肌筋膜触发点疼痛或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由于多种原因引起骨骼肌内形成了疼痛触发点, 造成肌肉长期的肌力不平衡,导致一系列的肌筋膜痛性综合征MFP)。针刺和手法对触发点位置的穿刺或推拿可以灭活疼痛触发点,使机体各部的疼痛得以缓解。这个综合征就常伴有头昏和眩晕的症状。但是在许多医院,颈性眩晕的常规治疗多以的是用药物治疗,如:Flunarizine 等;长期服用还有相当的副作用,而且有对药物的依赖性。而且有的患者每年总一段时间复发。所以有必要找到一种更好的有效治疗方法对其进行治疗。

     目前所有文献都把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VBI)、颈交感神经功能亢进及颈部本体感觉紊乱是颈性眩晕发生的重要机制。而且,颈椎病和颈部挥鞭样损伤都有类似的交感神经高敏感性和引起眩晕。其实,Travell and Simons在他们的肌筋膜触发点手册中早已提到某些颈肌疼痛触发点可以引起颈源性眩晕。对较重的眩晕患者, 早期行牵引及手法治疗, 可能会造成症状加重,甚至治疗过程中出现昏厥。因此, 有必要首先采用针刺触发点缓解骨骼肌的痉挛后, 再根据病情进行手法治疗。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针法比手法的短期效果更好,可以有效的控制眩晕。这一点与国外临床文献调查研究是一致。

      从对100例患者的治疗比较回顾性分析: 一方面, 颈椎间盘突出或变性、颈椎骨质增生对椎动脉压迫或刺激其周围的交感神经, 可能引起椎动脉收缩, 造成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导致前庭迷路缺血出现眩晕症状。另一方面,最可能的是长期活化的颈部肌筋膜触发点造成颈部骨骼肌的本身肌力不平衡,导致前庭迷路受到刺激;而且触发点造成的肌肉异常痉挛将椎骨轻度牵拉错位, 引起椎体不稳及椎骨的旋转使颈部本体感受器产生错误的本体感觉信息, 影响中枢神经对前庭和视觉信号的分析处理,从而产生失稳和头晕的感觉;同时造成肌梭的功能异常可以引发交感症状,可能也加重了眩晕的症状。

      尽管许多患者年纪较大,这些患者除了有某种程度颈椎生理曲度变直外,还有颈椎结构上改变改变,而且CT和MRI还有的椎管狭窄的影像,同是他们多块颈部肌肉都有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的存在,如颈部侧方胸锁乳突肌,后部斜方肌、头后大直肌、头下斜肌、深层头夹肌和颈夹肌, 针刺这些肌肉的疼痛触发点,可以放松这些肌肉, 解除软组织对颈部本体感受器产生错误的本体感觉信息,也解除对周围的交感神经刺激, 也许也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从而解除眩晕症状。说明了真正引起眩晕和头昏,以及头颈部的疼痛主要与颈部肌肉不平衡有明显关系,因此,治疗颈部触发点使颈部肌恢复一定的平衡是治疗颈源性眩晕和头颈部疼痛的关键点。

       颈源性眩晕应该与内耳性疾病的眩晕进行明确的区分,所以只要有眩晕就是内耳性疾病,都给予抗眩晕药物是一种错误的选择,是一种指标不治本的治疗。应用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的原理进行康复性治疗,是针对此类颈性眩晕比较有效的治疗。当其他治疗颈源性眩晕的效果不佳或疗效不够长时,可以选择针对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的方法治疗颈源性眩晕。

(注:全文已发表在《颈腰痛》杂志上,黄强民,谭树生, 张辉,袁志斌. 基于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的四种方法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观察. 颈腰痛杂志 2015年第36卷第4期 288-292页)

附:颈八针解剖定位

常规消毒后,用0.3 mm 直径,45-75 mm长带套管的银针,经皮对定位点的这些肌触发点进行不同方向的穿刺,在引出局部肌肉抽搐位置进行反复穿刺,直到肌肉抽搐消失为止或病人无法忍受穿刺的疼痛为止,每隔2-3天针刺一次,5-7次一疗程。为了方便治疗,根据找到穿刺点的特征,一般病人都用颈部8针进行不同方向的针刺(图1),大多数患者8针以足够,少数患者可以根据情况加补其他位点。

图片

图1.颈部8针定位图

1定位在上颈部胸锁乳突肌后,横进针,然后斜向后中、下穿刺头夹肌和颈后肌触发点,后上内刺头后大斜和直肌。

2定位在颈中下部胸锁乳突肌后肩胛舌骨肌下腹上,横进针,然后斜向后中、下穿刺斜角肌、提肩胛肌、颈夹肌、斜方肌颈角和颈后肌下部触发点。

3定位在锁骨上窝,用手抓住斜方肌,针刺手抓部分向中内外的斜方肌触发点。

4定位胸锁乳突肌中内侧,用手抓提该肌,向中上下穿刺该肌触发点。双侧共8点,因而称颈8针。如果从前穿不到枕肌、头后斜肌和大直肌(因肥胖)再加第5点.

5定位枕颈交界处,直刺,针尖注意以骨为界线。

(安全起见要求施治者对针尖方向对那一块肌的痛性结节穿刺要做到心中有数。注意:胸锁乳突肌和上斜方肌要用手提起,在治疗者的手指内顺肌纤维方向穿刺。)


【相关链接】

近期学习:第78届上海肌筋膜触发点MTrPs高级班举办通知(10月27-31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