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被淹没和被拯救的》(2022年7月整理)

 三禾子恒 2023-12-06 发布于湖南

一、作者:﹝意大利﹞普里莫·莱维   译:杨晨光

二、简论:

1、是继美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的《路西法效应: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之后,首次系统接触二战记忆和见证类专著,以期了解在特定环境中人之心理和状态。不得不说,其对特殊环境下人性的复杂与多变,揭露得深刻而直露,让人胆寒而生畏。

2、本书为莱维最后一作,其针对拒绝承认犹太人大屠杀的历史修正主义在欧洲泛起加以驳斥。作为历史的见证者,作者以知识分子的冷峻和敏锐,揭露了隐藏在社会大众中的种种忧患,如P239的“人类需要斗争论”局部暴力必然论长期和平反常论等。于此,不得不慎重反思我们的文化认知中的“与天斗与地斗,其乐无穷”、“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等理念。            

3、作者指出,本书要倾述的中心要旨是——在文明之花的基础上,纳粹暴行发生了,所以还会发生;它可能发生,它可能发生在任何角落。如此,不得不忧虑并警惕;第三次世界大战并非不可能发生,“文化大革命”并非不可能重演,“浮夸风”并非不可能重现,“通不通三分钟,再不通龙卷风”之运动式暴烈作风并非不可能再盛,“精英至上、屌丝无用”思想并非不可能泛滥,人本主义的道德底线并非没有必要坚守。

4、书名的“被淹没者”来自但丁《炼狱》,是一个比喻的说法,指的是那些在精神上和肉体上都已死去,因此沉沦到地狱底部的芸芸众生。其内涵也隐指:消失于灾难的杀戮,再也回不来的人们,往往是最好的。而那些得救的、存活下来的,少数是因为幸运,而大多数则是因为他们最能适应已经非人化了的恶劣环境,因此是人类中最糟糕的,那些最糟的人幸存下来:自私者、施暴者、麻木者、灰色地带的合作者、密探们。这并非一定之规,尽管如此,这仍然是一个规律。于此,也揭露出特定环境中扭曲的生存哲学。

5、理解作者以平常平等、冷静而客观理性的心态看待加害者的阴暗人性,有着犀利的剖析力量,其根源在于极权统治体制导致几乎所有人的集体灵魂崩溃,损害其道德和尊严,同化他们,其都是被极权统治侵蚀和扭曲,而丧失了灵魂的可怜虫。作者认为:如果我们要认识人类,要知道如何保卫我们的灵魂,就必须面对人性阴暗和丑陋的一面

6、了解到:在极端的处境下,人有一种自我保护和求生的本能,这是一种实用的、不受道德约束的自然本能,不是自由、理性的选择结果。压抑羞耻和罪恶感便是这样一种本能机制。即在极端的处境下,人们平时所说的伦理和道德不仅是一种奢侈,而且是基本生存的有害障碍。如在另一个世界中也许会令人羞愧不已的行为,在集中营世界却成为一种规范。

7、作者发现,脱离了集中营后的自杀人数反而超过了在集中营里的时候,其认为,只有当人活得比较有人的意识时,才会考虑到自杀的问题。

8、作者于书中自我声明:本书笔墨重于思辨,而非记忆流连于事实状态(如当今之反思),而非编年史般的追溯记叙

9、作者虽以简明易懂、平铺直叙的方式述说,却仍见深沉的悲痛及对人类未来的隐忧,也明确宣示对德国民众不作为、自私短视的批判。

10、阅此书,不得不深思,置于特殊环境中,人是否扭曲心性以适者生存至上,还是坚守道德底线,以尊严的死而捍卫?

11、比较阅读:乌克提茨《恶为什么这么吸引我们》、尼布尔《道德的人与不道德的社会》、《路西法效应》、《人生海海》、《古拉格群岛》、《蝇王》、《失明症漫记》等。

12、关键词:四种推辩之词、对灰色地带的几种思辨式归纳、兰科斯基的故事、特殊环境中人类羞耻状态分析、特殊环境中交流缺失的危害、剖析无意义暴力的滥用、知识分子和知识人之区别、知识分子在特定环境中的状况分析、弱势美德及与平凡道德之别、记忆的生理性遗忘、选择性相信等。

三、了解、理解及辨析

1、作者莱维关于幸存者的三种特殊的羞耻感和罪恶感之分析?(P10)

①那种因缺乏人类团结精神而产生的自责,其只为了考虑自己的存活。

②来自“替代他人活了下来”,而死去的那个人比你更慷慨、更敏感、更有用、更聪明、更具有活下去的意义。虽然发现此中自己并没有明显的罪过、但仍然无法摆脱这种感觉。

③是一种更广意的羞耻,世界的羞耻......每一声丧钟都是为所有人而鸣。即为他人的罪恶而自责羞耻。

2、了解:作者关于纳粹集中营实施大规模迁移的重大含义之深度分析?(P5)

3、理解:作者莱维关于用一种批判的眼光审视幸存者们的回忆之论?(P8)

4、了解:作者关于纳粹罪行参与者战后推卸责任的推辨之词归纳?(P6、9)

①我这样做是为了服从命令;(服从说)

②其他人(我的上级)比我做得更糟;(比较说)

③我成长所接受的观点,生活的环境,让我不能采取其他行为;(环境说)

④就算我不这么做,其他人也会顶替我的职位,甚至做得更糟;(职责说)

5、理解:其关于一个现代极权主义国家对个人意识所实施的控制压迫所采取的三个最本的武器?(P10)

6、理解:作者叙述的关于“阿尔贝托的家人们互相帮助着为自己构建出的真相”之现实性?(P17)

①直接宣传或把宣传伪饰成教育、指示和流行文化;

②对多元文化信息树立壁垒;

③恐怖。

7、辨析:作者莱维关于集中营中灰色地带的思辨式分析?(P20-62)

①集中营里的关系网络非常不简单,不能简单地概括为迫害者和受害者两个阵营

②进入集中营的人希望至少这些不幸的人能团结起来,但在集中营里,除非特殊情况,毫无结交盟友的希望。相反,这里只有成千上万自我封闭的“单体生物”,而在其中,只有无望的隐藏和不断的挣扎。(新来囚犯心态)

③集中营系统从出现起,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粉碎犯人的抵抗能力。因此形成迎接新囚犯的整套“邪恶仪式”。事实上,进入集中营的头几天所遭受的痛苦要远远大于以后的日子。

④特权囚犯——是集中营的少数,然而却代表着幸存者中的大多数。其是灰色地带的典型代表,立场模糊,准备出卖人格和道德。

⑤只有在集中营里,下层阶级对权力的约束不复存在,使这些小吏拥有了绝对的权力。可以理解,对于那些贪婪地追求权力的人来说,这样巨大的权力拥有压倒性的吸引力,即使对于那些权力并不过份热心的人来说,也会被职务带来的许多物质好处所诱惑,之后则不可避免地迷陷于这任由他们摆布的巨大权力之中。(对权力吸引力分析)

⑥成为“卡波”,选入“特遣队”。其动机,除了那些务实的考虑,还代表着纳粹试图让他人来承担犯罪的责任,甚至借此剥夺无辜的慰藉感。

⑦罗兹犹太人隔离区主席兰科斯基的故事分析——其道德模糊性、既认同压迫者,又同情被压迫者、权力和权势让其眼花缭乱,望记了自己易碎的本质等。

⑧像纳粹这样的恶魔主义具有可怕的腐蚀力量,让人们难以在它面前独善其身。它降低受害者的人格,同化他们,因为它需要大大小小的同谋者。必须具备真正坚强的道德盔甲,才能抗拒它的腐蚀。

8、辨析:作者莱维关于特殊环境——集中营中人类羞耻状态分析?(P66-88)

①生活中充满了饥饿、疲劳、寒冷和恐惧,留给反思、推理和情感体验的空间早已茫然无存。我们忍受罪恶、混乱和赤贫。如果在正常的生活中,相同的经历带给我们的痛苦要比在集中营中大得多,因为在集中营里,我们的道德尺度已经改变。(即道德尺度随环境而变)

②每个人都在偷盗,有些人陷得如此之深,以至于偷盗自己伙伴的面包。

③正是对“危机之泉”的回顾导致了解放后众多自杀事件,其中一些人甚至在解放后很快就自杀了。无论如何,那是一个反思潮与忧郁沮丧共存的关键时刻。反之,在集中营囚禁期间却很少发生自杀,其原因有三。

④更为现实的是因为缺乏人类的团结精神而自责,或受到他人的指责。

⑤更合适说法是,那些最糟的人幸存下来:自私者、施暴者、麻木者、“灰色地带”的合作者、密探们。即,最糟的人幸存下来,也就是说,那些最适应环境的人;而那些最优秀的人都死了。(死亡并不能侮辱他们的勇气,但他们却因勇气而死。)

⑥一种更广意的羞耻,世界的羞耻——即,证明人、人类有潜力去营造无尽的痛苦,而这痛苦是唯一凭空营造的力量,不需要耗费力气和钱财,只需要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无动于衷。

9、辨析:作者关于特殊环境中对交流的分析?(P90-111)

①在生理和社会角度上,人类都预先倾向于交流,如语言。

②在更极端的环境中“无法沟通”的现象——语言问题、环境问题、机制问题。

③大多数不懂德语的囚犯在进入集中营的10到15天内死去——表面上,他们死于饥饿、寒冷、疲劳和疾病;但若更仔细地审视,他们的死要归因于信息的缺乏,如学会如何获得衣服、鞋子、额外的食物等。

④“无法沟通”的痛苦并非只停留在个人的层面上。在阻碍沟通的国家和时代中,其他所有的自由都随之凋谢了,由于缺乏沟通的活力,人们之间的讨论枯萎了,对他人观点的忽视变得猖獗,强加给他人的观点却获得成功。

⑤典型案例——苏联的李森科疯狂的基因学观点,由于缺乏学术讨论,损害了苏联二十年的农业丰收。

10、辨析:其关于特殊环境中无用的暴力之分析?(P114-139)

①纳粹德国的暴力具有独特的一面,那就是无意义暴力的滥用,它将施加痛苦本身作为其单纯的目的,即使偶尔有其他目的,也无法与它造成的巨大而毫无意义的痛苦相比。

②审视二战欧洲,会感到被两种观点所撕裂——即,是见证了一个灭绝人性的计划的理性实施,还是集体性疯狂的表现

③其对精神病人和无用人口进行“斯巴达式”清除,以净化日耳曼民族。

④在种种大屠杀中,纳粹已经大大超越了报复行为的极限。

⑤用于押送犯人的普通货运车厢之中——其体制性的忽略成为一种毫无意义的暴力,蓄意制造痛苦本身就是它的目的

⑥一个灭绝人性的政体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扩展和延伸其非人的罪恶,特别是向下;除非遭遇抵抗或格外坚定的性格,否则它同样会腐蚀它的受害者和对手。这种扭曲文明和道德所代表的毫无意义的暴力在各个集中营里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如排便的强制政策、裸体的强制政策、故意不供给勺子除非像狗一样去舔汤、数字点名、整理床铺的规矩、身上刺青、无意义的劳动、对人类尸体不道德的利用等。

⑦纳粹的逻辑——是实施最大的折磨,最大的浪费,最大的肉体和道德上的痛苦。帝国的“敌人”不仅要死,而且要痛苦地死去

⑧羞辱他人、让“敌人”痛苦,是他们的日常工作;他们并不会为此提出合理的理由,也没有任何长远的打算——他们的目的很简单。

⑨动机剖析——即在死亡之前,必须先损害受害者的人格,从而减少凶手的负罪感。这种解释并不违背逻辑,而它是对苍天的呐喊——这是无用的暴力唯一的有用之处。

11、理解:作者莱维和埃默里关于“知识分子”和“知识人”的定义及区别?(P147)

12、辨析:作者关于知识分子在奥斯维辛等特定环境中的状况分析?(P142-)

①在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工作中,受教育者往往要比未受教育者差得多。除了体力更差,他不熟悉劳动工具,也缺乏必要的锻炼,然而,他的工友具备这些劳动技能。比较之下,他就会被一种尖锐的耻辱感和缺乏感所刺痛。

②除了工作,集中营的营房生活更让受教育者感到痛苦。这是霍布斯式的生活,所有人与所有人之间的一场不间断的战争。即:党卫军当局的拳打脚踢、狱友的拳头等。

③文化在奥斯维辛中显而易见的劣势。

④但,文化是有用的,哪怕只局限于一些小事上,哪怕只是昙花一现。其能提高某个时刻的质量,建立与同伴稍纵即逝的情感交流,保持心灵的活跃和健康。然而,在自我引导和理解现状中,文化是毫无用处的

⑤在禁止逻辑、艺术和诗歌的地方,逻辑、艺术和诗歌就无法帮助你理解这个地方的生存法则。

⑥“不要试图理解”,这是人们在集中营里不得不学会的第一智慧格言,在这件事上,未受教育者要比知识分子表现出更有利的倾向

逻辑和道德让人们难以接受违背逻辑和道德的现实,即知识分子往往拒绝接受现实,其迅速陷入绝望几乎形成一种规律。但人类性格也表现出数不清的多样性,也有一些知识分子,特别是年轻人,能抛掉所有这些负担,让自己归于简单化和原始化,并最终得以幸存

⑧一个头脑简单的人,习惯于不向自己提问,超越了自问“为什么”所带来的徒劳烦恼;此外,他经常具有一技之长或体力劳动的能力,帮助他易于融入集中营的生活。

知识分子必要的宽容精神和合理质疑就成了自我毁灭的因素

⑩信仰者都能更好地生存,即有精神寄托。

生活的目标是对死亡最好的防御。如集中营中找到一小块面包、偷一点豆料等。

13、辨析:作者莱维针对社会中对集中营的囚犯之成见,即三个通常的诘问:为什么不逃跑?为什么不反抗?为什么不事先避免被捕?之分析?(P174-194)

14、理解:作者莱维对第三帝国时期德国人的批判及警惕?(P196-243)

①分析德国神学家马丁·尼莫拉的诗《我没有说话》。

②P243必须明确一点:每个德国人,在或大或小的程度都应为纳粹的罪行负责。

四、字、词、句

1、波比欧的“弱势美德”——(P24)

2、幸运的是,历史并没有像受害者所担心的(也是纳粹所希望的)方式发展。即使最完美的组织也有弱点。而希特勒的德国,尤其在崩溃前的几个月中,远远不是一台完美的机器。(P2)

3、苏联1940年春卡廷森林惨案——苏共对被俘的波兰战俘,知识分子、警察及其他公务员计约2.2万名实施大屠杀。(P4)

4、特拉夫尼基——纳粹帮凶的代名词。(P6)

5、囚犯感到被一种巨大的暴力和威胁体系所淹没,而自身却无法对其作出表达或刻画,因为迫于每时每刻的威胁,他的眼睛总是固定在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上。(P9)

6、必须警惕对纳粹历史剖析的过于简单化。(P12)

7、苏联古拉格惩戒营的羞耻、柬埔寨人的自相残杀、阿根廷的“神秘失踪”等。(P13)

8、纳粹集中营体系是一个特殊的个案,无论是在其规模上、还是其性质上。人们从未在其他时间和地点目睹过如此出人意料和复杂的现象——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屠杀如此多的人类,而且将技术智慧、狂热和残忍如此明确地结合起来。(P14)

9、关于记忆的生理性遗忘。(P2)

10、有些人天性孤僻,习惯于边缘化的生活,并不表现出为缺乏沟通而痛苦。(P108)

五、思考与现实探索

1、思考:莱维的“平凡美德”和波比欧的“弱势美德”在现实中的体现?(P23)

①即是——人的基本存活所需要的:谨慎小心、急智机灵、运用常识和动手能力、见机行事、不死板、善交朋友、长记性等。

弱势美德不能使人成为英雄,也无法使人充分高尚,它只是帮助人活在人性道德的灰色地带,而不致完全绝望或彻底堕落

③其与道德底线、最低限度的道德比较。

④极端环境——如“文化大革命”时期、战争中、监狱中。

2、思考:现实生活中一些人加入党组织的原因,更倾向于机会主义的投机,而非信仰的虔诚乃至狂热,那么,如何识别?如何应对?(P10)

3、思考:针对纳粹集中营的特遣队员提出了发人深省的问题,即其为什么接受这份工作?其为什么不反抗?其为什么不情愿去死?(P48)

①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接受了这份工作,一些人反抗了,明知他们会死。

②没有人知道自己的灵魂能在这样的考验中坚持多长时间而不会屈服或崩溃。

4、思考:如何在时势和态势中,克服“有意的不肯相信、精神阻滞、以讹传讹以及自我催化的安慰性事实而变得混淆不清”现象?(P193)

①如在基金或股票运作中;

②如房地产市场运作中;

③如今网络银行态势;

④即政治敏锐性、经济洞见性。

5、思考:现实中人类道德模糊性问题?(P51)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