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技术垄断:文明向技术投降》(2022年7月整理)

 三禾子恒 2023-12-06 发布于湖南

一、作者:﹝美﹞尼尔·波兹曼   译:蔡金栋  梁薇

二、简论:

1、缘于媒介批评三部曲之盛名而阅,其闪亮点在于作者对电子信息时代的影响极为敏锐而深刻、大胆而直接、理智而冷静的披露,特别是书名的点睛之妙。

2、本书核心理念——即系统讲解了技术垄断对人类社会的文化、宗教、传统和心理造成的影响和破坏,指出技术的发展不受控制所带的恶果:技术所创造的文化缺乏道德根基,破坏了某些心理过程和社会关系,破坏了人类生存的价值所在。            

3、客观地说,即是自然科学的发展与社会科学的发展是否相匹配的问题。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谚语“磨刀不误砍柴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等理念和实践证明,人类社会的发展断然离不开技术的进步。然,依据任何事物运行的两面性规则,如何控制技术应用的危害性,特别是克服人类对工具的依赖性,是人类进程中的必然考验,也是对现阶段偏向于自然科学应用而轻忽社会科学研究与实践的警示。其思想类似于道家(庄子)机巧之论,即提倡脱离机巧之心,一切返璞归真的智慧,见汉荫丈人与子贡的汲水辩论。

4、作者尼尔·波兹曼于本书中重在发现问题,并以一种悲观主义心态予以呼吁与批驳,没有以一种事物发展的必然理性来辨析,较易将读者导入另一种极端:即对技术的厌弃,以及继后无奈情绪之下对人类未来的悲观思想。

5、全文思维较为松散,严谨度和完整度都差欠火候,予人之感觉为:点亮而面糊。

6、语言或是拘于译作,不甚流畅、通透,过于刻意保持原有语法之态,反而损伤了语义。较之《娱乐至死》颇有差距。

7、写作手法上带有浓郁的随笔特征,自由、舒缓、发散,在阅读理解上重在悟其神,而较难梳其形。

8、辨析作者波兹曼的理工至上思维,其对自然科学的推崇和对社会科学的鄙弃一样让人觉得偏执,不可理喻,非媒介研究者所应持有的认知。(P148)

9、不怀疑作者波兹曼对人类社会发展所表露的极深忧患意识,如P152中“未来幻象问题”,但却又是一个主张理工至上、唯技术论者,实相矛盾,难免冲淡作者围绕主题而论证的深度、力度,影响可信度。

10、思考:弗洛伊德晚年关于一种幻想的未来之辩论,即在缺乏上帝幻象的情况下,人类是否能从精神上、文化上、道德上活得更好?(P151)

11、应拓展阅读:《童年的消逝》《娱乐至死》《KK三部曲》等。

12、关键词:塔姆斯评判、文明分类、对工具运用文明阐释、对技术统治文明的阐释、对技术垄断文明的阐释、信息时代阐释、信息控制崩溃论、现代对技术的依赖性、科学至上主义、过程和实践的区别、弗洛伊德关于幻想的未来之论、技术垄断的危害、美国社会存在的三大时代核心问题、反技术垄断的社会现象、如何应对技术垄断、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区别等。

三、了解、理解及辨析

1、辨析:关于塔姆斯的评判之分析?(P2)

①引自——柏拉图的《裴德罗篇》,系上埃及某个大城市的国王,其与智慧之神提乌斯关于文字之论:人们学会读文识字之后,就不会再锻炼自己的记忆力,因此会变得健忘

②学会以谨慎的态度思考现代技术社会——认为某种技术发明仅存在单一效应的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任何一种技术都既是负担、又是福音;不是非黑即白,而是利弊并存。

③现实中狂热的提乌斯、“独眼”的先知——只看到新技术之所能,却看不到新技术之所不能。(技术爱好者)

④另一类如塔姆斯等——更愿意指出技术对社会造成的负担,而闭口不提新技术所创造的各种机遇和可能。

⑤弗洛伊德《文明及其不满》中对技术进步的代价进行列举——我们的发明只改进了方法,却改变不了结果。

⑥作者的主张,即我们的任务——是弄清发明者的设计,即在将某种新技术引入我们的文化之时,必须睁大眼睛,仔细检查这种技术所设计的功能。

新技术的利与弊并没有得到公平分配,总会有赢家和输家。令人困惑且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很多情况下,输家无意之中还会为赢家喝彩,至今如此。(即应用中不可控性)

⑧以电视机、计算机技术、机械钟、印刷等为例。

⑨难以预见性——即出现技术革命的时候,究竟哪些人获利最为丰厚,哪些人损失最为惨重,并非总是一目了然,特别是在技术入侵文化的早期阶段。其中,最难以预测的当属思想观念的转变。

⑩偏见常存——技术在社会、心理方面存在局限性,而发明者往往难以察觉这种基于其思想观念上的偏见

⑪技术冲突随处可见——如印刷文字强调的是逻辑、序列、历史、解释、客观性、淡然与纪律;而电视则关注图像、叙事、时效、同时性、亲近性、及时的满足和快速的情感响应。如口授交流注意是群聚性和开放性,印刷文字突出的是内省和独处习惯。

⑫生活在崇尚民主、传统淡薄、对新技术接受能力强等这种文化氛围里的人,就容易对技术变革产生极大热情,并且相信这种变革最终会给所有人带来福利。如美国

⑬认识到技术竞争所引发的是一场全面战争,即不可能将新技术所造成的效应局限在人类活动的某个区域,技术变革不是加法、也不是减法,而是生态上的变法,是一种引发全局的变化。

2、了解:其关于文明分类的介绍?(P18)

①马克思将技术条件与人类象征生活和精神习惯联系——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钢铁时代。

②美国刘易斯·芒福德将技术发展史——始技术时代、古技术时代、新技术时代。

③西班牙何塞——机会技术时代、工匠技术时代、技师技术时代。

④美国历史学家沃尔特·翁将人类文明——口述文明、书写文明、印刷文明、电子文明。

⑤作者波兹曼主张——工具运用文明技术统治文明技术垄断文明

3、了解:其关于工具运用文明的阐释?(P19)

  ①17世纪以前,所有国家都是。

②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所使用的工具基本上只限于两种用途:要么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特殊和紧急问题。如水能利用、风车等;要么是服务于艺术政治、诗歌传说、仪式和宗教的象征世界。如修建城堡和教堂、发明机械钟等。

③其出现没有破坏已有文明的尊严和完整性——即人们并没有因为这些工具的出现而减弱对传统、上帝、政治和教育方法的信仰,也没有因此怀疑当时社会机构的合法性。(重点)

④不见得在技术上就十分落后,如眼镜、风车等。

⑤社会上有对工艺和机器表现出蔑视的态度,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其原因在于认为:为了提高效率和生产力所作的努力,并无法提升高尚的思维能力,效率和生产力是奴隶应该考虑问题,而不是哲学家。(中国如庄子)

4、了解:其关于技术统治文明的阐释?(P24-42)

①在技术统治文明中,工具在整个文明的思维世界里处于核心的地位,其他任何事物都必须为技术的发展让道,社会和象征世界逐渐屈于技术发展的要求。

②中世纪的欧洲三项重大发明孕育了现代西方的技术统治文明——机械钟带来了全新的时间观念;活字印刷术攻击了口授传统所建立起的认识论;望远镜攻击了犹太教和基督神学体系的基础命题。

③哥白尼、开普勒、伽利略、笛卡儿、牛顿等,为技术统治思想的兴起奠定了基础,但他们自己却仍是工具运用文明时代的人。

④培根是高举技术统治大旗的第一人,认为科学真正、合理、唯一的目的在于用新发明和财富来丰富人们的生活。把高高在上的科学拉下人间。

⑤真正的技术统治事件出现——1765年瓦特发明了蒸汽机,之后,每十年都有重要的机械发明,时代开始于1776年亚当·斯密出版《国富论》。而英国人阿克赖特开设纺纱厂,被认为是技术统治资本家第一人,甚至是原型人物。

⑥在技术统治时代,社会并没有受到社会习俗和宗教传统的严格控制,但受到了发明需求的驱使。即“看不见的手”。

⑦技术统治社会对普通人的尊重得到提高,普通人的潜力、甚至是能为普通人带来便利的事情成为受人注目的政治利益和迫切需要实行的社会政策。如原先受教育阶层在智识方面的利益是工薪阶层无法享受,而现逐渐消除了这条界线。

⑧除了文学、政治和宗教自由也开始飞入寻常百姓家,即自然而然地在人类社会各个领域催生出激进的思想。

⑨技术统治时代充满了新自由和新型社会组织的气息,同时也加快了世界的运转速度,使人类可以更快地到达目的地、更快地完成任务、用更少的时间做更多的事情

⑩在技术统治时代,人们同样可以尊重传统,并在宗教仪式和神话故事中获得精神寄托。即虽然鄙弃传统,却始终未能彻底摧毁。两种文明冲突最生动描绘在托克维尔《美国民主》中。

5、了解:其关于技术垄断文明的阐释?(P44)

美国仍然是世界上唯一的技术垄断文明

②起始时间——赫胥黎认为:亨利·福特帝国的兴起是决定性时刻;作者认为:1925年的斯科普斯“猴子”审判案是决定性时刻。

③技术垄断的思想源自于19世纪法国哲学家孔德的理论,其创立了实证主义和社会学。

1911年泰勒于《科学管理原则》首次表达——人类必须服从于技能和技术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人类的价值在一定程度上比机器低

⑤美国成为技术垄断文明的沃土原因之一——美国人的性格,即美国人对制约因素的怀疑,有人甚至认为是美国人对文明自身的怀疑,助长了激进和轻率的技术入侵。

⑥原因之二——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美国资本主义的天才智慧和英勇无畏。即一个重要思想:任何东西,无论多么重要,都不能因为想保留它而阻碍技术创新

⑦原因之三——进步如此明显,似乎已没有必要从别人的地方去寻找成就、创意或目标。旧世界的任何一种信仰、习惯或传统,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都能从技术上找到替代的存在。如祈祷的替代物是盘尼西林、阅读的替代物是电视等。

6、理解:作者波兹曼关于信息时代(捉摸不定的世界)之阐释?(P53)

不管什么事情,都笃信科学的权威。如中世纪一样,都笃信宗教的权威。

②虽然解决了信息匮乏问题,但没有警告信息爆炸的危险,长时间的信息混乱使文明逐渐变得像重新洗过多次牌堆。

③信息已经成为一种垃圾,不仅无法回答最基础的人类问题,甚至连最普通的问题也无法提供有用的解决方案。

④这个世界的目标不再是消除愚昧,迷信和苦难,而是调整自我,去适宜新技术的要求

⑤信息匮乏的确会带来苦难,但我们也逐渐发现——信息爆炸毫无意义的信息以及缺失管控机制的信息同样会给我们的文明带来痛苦和悲伤

7、理解:其关于信息控制处于防线崩溃之论述?(P66)

①任何一个社会都存在着某种制度和技术,其功能就像是生物体内的免疫系统,其目的在于维持新与旧、创新与传统、意义与概念紊乱之间的平衡,其做法就是“破坏”不需要的信息

②具有各种功能的社会制度都是控制机制。

③信息控制的实例——如在司法体系中,除非是在严格管控的情况下,否则法官不允许将“小道消息”和个人观点作为证据,旁听者禁止发表个人感受,不允许提及被告的前科等。

④最强势的信息控制机构是宗教和国家。

⑤技术垄断时代信息控制的主要手段——官僚机构、专家知识、技术机械。

8、理解:其以现代医疗为例,突出对技术疗法的依赖性之阐释?(P86)

①现代医生之所以疏远自己的判断,依靠医疗机器,因为出于自我保护,免受不当治疗的指责

②在医疗实践进入一个完全依赖于机器生成信息的时代,患者也同样出现了这种依赖性

③文明本身也调整了方向,以保证积极的技术进取性成为医疗实践的基础,形成如下的技术主导思想

④即一:自然是无法和解的敌人,只有通过技术手段才能将其征服

⑤即二:技术解决方案带来的问题,只有通过更深入的技术应用才能克服。

⑥即三:医疗实践必须专注于疾病,而非病人本身(产生:手术或疗法十分成功,而病人却死了)。

⑦即四:必须认真对待的不是病人提供的信息,而是机器生成的报告,即机器的计算结果比医生基于个人见解和经验的判断更有价值。

9、了解:技术节制、技术崇拜、技术恐惧三种思想?(P10)

10、理解:其关“科学至上主义”的起源及核心理念?(P136)

①法哲学家圣西门、社会改革家安凡丹、哲学家孔德等坚信——自然科学可以提供方法,用来揭示人类精神和社会生活方面的秘密可以根据社会科学所发现的原则对社会进行理性化和人性化的重组

②核心理念之一——自然科学的方法可以用来研究人类行为,该思想是心理学和社会学的核心支撑力量。但英经济学家哈耶克则反驳。

③之二——社会科学创造出的特殊原则可以帮助我们以一种理性和人性的方式对社会进行重组。即意味着,技术手段可以用来控制人类行为,使其以某种合适的方式进行,而技术手段大多是专家监管下的“隐形的技术”。

④之三——对科学的信仰可以作为一种完整的信仰体系,赋予生命的意义、幸福感、道德观,甚至是永生不死的存在。

11、理解:英国哲学家迈克尔·奥克肖特关于“过程”和“实践”的定义及区别?(P137)

①过程——指的是自然界发生的事件,比如行星绕轨道运行、冰雪融化、光合作用等。这样的过程与人类智慧毫无关系,受不可变的法则管控,可以说取决于大自然的构造。

②实践——定义为人类的创造,即指经由人类决定和行动而产生的事件,如撰写和阅读书、组建新的政府、坠入爱河、对话等。这些事件都是人类智慧的功能与环境交互所产生的结果,虽然人类事务存在一定的规律性,却不是取决于可变或不可变的自然法则。

③形象区别——如“眨眼”和“使眼色”之间有着无可辩驳的区别。“眨眼”可以归入过程,此动作之发生,有着生理上的原因。而“使眼色”则必须归入实践,因这个动作充满了个人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不可知的意义,并且在任何情况下都难以通过因果关系进行解释或预测。

④作者在此处引用——论证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区别,认为将社会研究等称为科学,有很大的欺骗性和迷惑性,其中一原因即是模糊了过程与实践之区别

12、理解:作者关于“为什么“社会科学家”会如此频繁地出现在电视上、畅销书作家列表中,以及机场书报亭里的“自立自助”分区里”之论?(P150)

①在于其只大声宣告我们应该有什么样的行为,而不是会有什么样的行为?

②在于其赞成将幻觉维持下去,而非阅历更深、思考更深入、分析更细致等。

13、了解:弗洛伊德晚年关于一种幻想的未来之辩论?(P151)

 ①其进行论辩的并非“上帝是否存在”的问题,而是“缺乏上帝幻象的人类是否能够生存下去”的问题——或者说,在缺乏上帝幻象的情况下,人类是否能从精神上、文化上、道德上活得更好

②其得出结论——不管人类能否做得更好,都必须在没有上帝幻象情况下活下去。(即失去宗教信仰及精神寄托)

14、理解:作者关于文字等符号大流失之剖析?暨技术垄断对文化、宗教及传统的危害?(P155)

①在技术垄断社会,将重要文化符号平凡化的工作主要是借助商业公司之手。如用耶稣来推销红酒等,之所以如此,并不仅是贪婪,而是因为对技术的崇拜已经超越了对任何事物的崇拜程度。

②在技术垄断时代,根本没有必要区别神圣与世俗。商业在利用传统符号时,虽然没有暗示,过度虔诚本身是一种恶行。

③尊重词汇和符号的严肃性,禁止将这些词汇应用到琐碎甚至是无聊的文本之中,同时发展市场经济,这完全有可能做到。即如广告法禁止事项目。

④任何文化都需要故事,只要人们愿意就一定能找到故事,哪怕这些故事会带着他们最终走向毁灭。另外一种选择就是没有意义地活着,全盘否定生命本身。可以很中肯地说,每一个故事的形式及情感特点都是一组需要尊重、效忠乃至奉献的符号所赋予的。

⑤技术垄断的故事没有一个道德中心,而是以效率、利益和经济进步取而代之。

15.了解:作者归纳的自18世纪以来美国社会存在的三个时代核心问题?(P173)

①18世纪末——一个国家能否在最大限度实行政治和宗教自由的同时,保持认同感和使命感?(即解决政治信仰和宗教信仰融合的问题)

②19世纪中期——一个国家能否在接纳世界各地移民的同时,保持连贯和共同体的意识?(即解决人口与经济发展、集合与共同体稳定的问题)

③现今——一个国家能否屈从于技术思维的统治,同时保留自身的历史、创造力和人文?(即解决发展的方向与传统的继承问题)

16.了解:作者关于现实中对技术垄断进行抗争的通俗表现?(P173)

①民意调查——不会将结果放在心上。

②工作目标——拒绝将效率作为人类关系中最重要的目标

③工具——不迷信数字的魔力,不会将计算机视为能够代替判断的方向。

④真理——不会将准确视为真理的同义词

⑤对心理学或其他社会科学——拒绝让其操纵语言和常识性思维。

⑥对进步思想心存疑虑——能够区别“信息”和“理解”的不同。

⑦经验——不会认为年长者已是无关紧要的人。

⑧重视家庭忠诚和荣誉的意义。

⑨认真对待宗教故事——不相信科学是能够创造真理的唯一思想体系

⑩知道宗教和世俗之间的区别,不会为了现代而漠视传统

⑪敬佩技术的创造力,但不认为它代表了人类成就可能出现的最高形式

17.理解:现时代对技术垄断的新认识?(P175)

①现有迹象表明,技术垄断已被视为问题,而且现有的法律和政策或许可以作为对技术垄断的一种回应,表现在环境保护运动、对计算机技术进行法律约束的思考、对医疗技术日益加深的不信任、对广泛存在的各种测试的抵制,以及为了重建社会凝聚力而进行的各种努力。

②如格外重视环保、联合国《特定常规武器公约》、抗生素的广泛限用、抵制克隆技术等。

③技术统治论者的理想状态——没有信仰和观点的人,有的只是各种可以出售的技能。

18.辨析:其关于如何应对技术垄断所带来的副作用之探索?(P177)

①把人文的上升过程作为教育设置课程的支撑。

②建议所有学科都作为历史课程来教学。

③教授科学的“哲学”更为重要。

④设置语义学课程,规范运用语言。

⑤建议认真考虑艺术形式的历史。

四、字、词、句

1、语言的微妙——(人们是否可以在祈祷的时候吸烟?——不可以)、(吸烟的时候是否可以祈祷?——可以)。(P116)

2、信息过载、信息琐碎。(P126)

3、塞耶的管理体系“文法中心原则”——即所有工作都以书面形式进行组织。(P130)

4、“科学傲慢”思维——即相信人类智慧有着无穷无尽的力量,尤其在科学研究方面,其力量不存在极限。最有名的表达出现在法国天文学家皮埃尔·西蒙·拉普拉斯1814年出版的《概率之哲学文章》中。(P135)

五、思考及探索

1、思考:关于“万物同理”的坚持与反驳?即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是否同源问题?(P136)

2、辨析:作者波兹曼对社会科学的质疑?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显著区别?(P138)

①我们称之为“科学”的,是为了找出统管着自然过程、不可变化且普遍适用的法则而进行的探索,并假定这些过程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因此,针对社会调查,只为了理解人类行为和感受所进行的探索不能称之为科学。

②科学家运用数学知识发现并描述自然的构造,而社会学家运用量化方法,充其量只是为了给他们的想法增加一点准确性,但这中间根本没有什么特别科学的地方。通过计算数量生成的信息有时候可以帮助我们获得想法,甚至可以为某个想法提供支撑,但只是计算数量的话,根本算不上科学。如法官计算自已判决的离婚案件的数量等。

③通常认为,基于观察和实验的行为是科学的,但只是对事物进行观察,同样也算不上是科学。比之如写作,可以说都是基于观察和实验的,但不能因此就说你是个科学家,而只是一个理性的人。

④为了追求客观性,科学家认为,其所研究的事物不会因为被研究而发生任何改变,也并需要调查研究对象的价值观和动机。这也是以区分科学和所谓的“社会科学”。

⑤几乎没有任何实验能证明某个社会科学理论是错误的,这一事实进一步削弱了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地位,一种理论,如果不能检验是否错误,就不是科学的理论,如弗洛伊德的恋母情结。即,可以列举出众多案例证明某种理论的正确性,却无法回答,什么样的证据可以证明是错误的。

⑥作者波兹曼以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尔格拉姆的《服从权威》实验为例,说明将社会科学称为科学具有误导性。如纳粹统治下,丹麦人仍然帮助9000名犹太人逃往瑞典等。

⑦如弗洛伊德、马克思、汤因比等,社会研究家和小说家都用一种独特的方式解读人类事件,并用各种形式的例子支撑这种解读。但,他们所作的解读不能被证为真,也不能被证为假,却能够利用有力的语言、深度的解释、贴切的举例和可信的主题增强故事的感染力。其都具有清晰的道德目标,科学所使用的“真”和“假”并不适用于此处。即都运用原型和隐喻搭建故事的结构。

⑧社会研究与科学不一样,它从来不会发现任何事物,社会研究只是重新发现一些别人之前说过、现在需要再讲一遍的东西。即注重用现代的方式重新讲述古老的故事。

⑨现代社会的伟大成功,也许应该说是唯一的成功,出自于医学、药理学、生物化学、天体物理学,以及通过持续运用自然科学的各种目标、假设和方法实现的所有力学、生物学和电子工程壮举。(典型理工至上思维)

希望自然科学的假设和方法可以在不作任何修改的情况下应用到社会研究之中,可以同样提高预测和控制能力,并取得相同类型的工程成就。事实证明,这种期待不仅是一种误导,而且是一种幻象。但就算是幻象,它也是一种强大的幻象,而且考虑到“科学家”的标签能够带来巨大的心理,社会和物质效应,不难想象,要让社会研究者放弃这个称号将是很困难的事情。

⑪社会大众认同社会研究重要——是因为我们对自然研究和社会研究的目标存在着根深蒂固的误解,没有清晰了解物理世界和社会世界的不同。

⑫向科学求助、对科学抱有期望、未经质疑就接受科学针对这些问题所做的回答等,都是科学至上主义的做法,是技术垄断时代的一个华丽的幻象。

3、思考:作者提出——对道德权威在技术垄断时代的终极来源,上帝幻象、科学至上主义幻象、没有任何幻象和希望,这三者当中哪一个更符合人类的利益?哪一个最为致命?(P152)

①主张上帝幻象的——宗教信徒,受拘于信仰的局限。

②主张科学至上主义幻象的——科技狂魔,囿于科技的渐进及双面性。

③没有任何幻象的——行尸走肉,成为没有思想的动物。

4、思考:其关于“不相信科学是能够创造真理的唯一思想体系”之论断?(P173)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