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的传世之作《盛世危言》,唤醒了一个时代,影响了数代人

 阿奇旅拍专栏 2023-12-06 发布于广东

南粤初冬,风和日丽。某日我偶然在美篇珠海文友圈中翻阅到一则郑观应故居的图文介绍,遂生前往拜谒之意,在高德地图导航仪上检索,显示出郑观应故居离我的居所不远,仅三十多分钟车程,于是就说走就走,来了一次自驾半日游。

图为雍陌村内的偫鹤园景区。

郑观应故居位于广东省中山市三乡镇雍陌村。该村始建于北宋年间,因当地郑姓先祖郑子纲(号雍陌)为人孝悌、行善积德,乡人以其号命村名为“雍陌”。以人名命名的古村庄,肯定有不少故事吧。

进入村内,古屋、古祠、古树穿越千年时光,矗立在悠悠古韵与朗朗新风之中,令人目不暇接,神清气爽,怀古思幽。

千年古村人杰地灵。雍陌村虽然历经千年沧桑,但古韵风采依旧,村中古道悠悠留存着苍老而又清晰的记忆:明末清初的“海上丝绸之路”岐澳古道从此而过,村里飘洋过海出国谋生者甚众、中西文明在此交融汇合,千年古村成了遐迩闻名的侨乡;民国时期,雍陌村民西学东渐,兴办实业致富,名噪天下。

今年9月,千年古村雍陌成功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澳门科技大学还在这里建立了博士生社会实践基地。

近代历史名人郑观应是雍陌村人,自然也是当地人的自豪与骄傲,郑氏民宅因人而显贵,成为了当地的乡村旅游开发利用的重要景点。

郑观应故居座落在新修建的偫鹤园内。2008年中山市人民政府出资重修,同年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这座郑氏小院建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当时是由郑观应及其兄弟出资修建的,是郑观应父亲在家乡开办私塾授徒之所。

小院坐北朝南,主体建筑砖木结构,二进三开间,有天井,带东偏房和前院,占地面积达300平方米。

厅堂宽敞明亮,上方是奉祀祖先牌位的神龛,颇具匠心的传统岭南特色木雕艺术装饰历久弥新,依然如此美妙绝伦。

步入正厅,悬挂在大厅神龛上方的两块金字红底牌匾格外引人注目,显示出郑观应当时所任官衔的显赫地位。1903年郑观应曾被委任广西分巡左江兵备道等官职,据有关部门考证:系清廷四品命官。

郑观应的父亲郑文瑞(1812-1893),字启华,号秀峰,曾在外经商,后在家乡开设私塾,教学得法、受人尊敬。他节俭持家,教诲儿孙,救济贫苦亲邻,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多次受到清廷的表彰。郑文瑞共有妻妾3人,生9子8女。郑观应为郑文瑞的次子。

郑观应的母亲郑陈氏(1814-1849),是郑文瑞元配夫人,热心公益,多次受到清廷表彰(图为郑文瑞和郑陈氏画像)。

可点击观看郑观应故居小视频。

在离郑观应故居不远处的务仁巷8号郑氏祖屋务仁堂,该屋由郑观应叔父郑廷江建于清光绪年间,现设立为郑观应生平史迹陈列馆。

郑观应生平史迹陈列馆分“雍陌郑氏、从买办到洋务实业家、救时救国、盛世危言、经世主张、交游结纳、流芳百世"七个部分,以时间脉络将郑观应生平史迹一一梳理呈现,并运用声、光、电、多媒体等数字化手段展现郑观应的主要事迹。

郑观应(1842年7月24日~ 1921年6月14日)字正翔,号陶斋。他一生除从事洋务、商务活动外,还关心时政,进行学术研究。

早在19世纪60年代起,郑观应就"究心政治、实业之学",他亲历晚清、民国诸多重大历史事件,深入考察和思考近代中国与世界情势,撰写了《盛世危言》《救时揭要》《易言》《南游日记》《西行日记》《陶斋志果》《富贵源头》《罗浮侍鹤山人诗草》等大量著述,包含政治经济、人才培养、宗教信仰、社会管理救济、中西医学及诗文创作等丰富内容。郑观应不仅是实业家,还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是“中国近代最早具有完整维新思想体系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是揭开民主与科学序幕的启蒙思想家。”

郑观应故居书房小视频

纵观郑观应的一生,他从买办到洋务,到资本家的经商过程,逐步由体制外买办、商人被吸纳至晚清政府体制内,成为近代中国著名的“红顶商人”之一,是近代中国洋务新政重要实践者、见证者。

与晚清洋务新政其他参与者不同,郑观应是“同光中兴”盛世背景下最为警醒的思想者。他不抱怨体制,抱怨朝廷,而是感到中国的进步迟缓,总在积极主动地思索发展中的问题,寻找“富强救国”的改良策略,他是是盛世中的先知先觉者。

如果说生活在同一时代的珠海南屏人,中国留学生之父容闳是在国外睁眼看中国的第一人,那么中山雍陌人郑观应就是晚清时期全面看中国的第一人。

在众多中国近代史与中国近代思想史着作中,郑观应都被历史定位为早期改良主义思潮代表人物之一;又是一位在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中,从事近代实业界前驱;在中国启蒙运动发展中,郑观应是一位最先全面触及启蒙思潮各项基本问题的启蒙运动前驱。作为实业家,郑观应的启蒙思想酝酿、成形和发展,便具有自己亲身实践的丰富经验与坚实基础;作为启蒙思想家,郑观应的实业活动便具有明晰的目标与开阔的前瞻性视野。

在陈列馆里,我发现有一张萍乡煤矿(老安源煤矿)的历史图片,仔细一看,原来这是印制于1907年万国邮联萍乡煤矿明信片,上面印有萍乡煤矿建成时的彩色照片。

据记载,郑观应与盛宣怀志同道合,私交甚好,1898年,郑观应奉盛宣怀札委任江西萍乡、安徽宣城煤矿总董,曾参与过汉冶萍公司的筹建与运营管理。

想不到,郑观应先生曾经在我的家乡江西萍乡煤矿工作过。在郑观应家乡,第一次见到保存如此完美的萍乡煤矿彩色照片,倍感亲切。

被誉为传世之作的思想巨著《盛世危言》是郑观应最具代表性的著作,是他一生著述的最高成就,完整地体现了他的改良主张及维新思想。《盛世危言》初版于1894年,历经多次增订续编,共收入郑观应的110多篇文章,其中《农功》篇等,据说是出自与郑观应家乡相邻的翠亨村人孙中山先生之手。

《盛世危言》出版后,随即轰动朝野,并以极快的速度传播。光绪皇帝极其赞赏,并命总理衙门印刷2000册荐发大臣阅看,这是中国近代出版史上最有名的时政类著作。

《盛世危言》全书贯穿"富强救国"的主题,主张全面系统学习西方社会,提出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各方面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时人称此书为"医国之灵枢金匮"。其对当时社会问题的全面深刻的思考,于百年之后,仍极具现实意义与时代价值。《盛世危言》所提出的革新观念和"以商立国"的商战理论,对中国近代思想史及商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盛世危言》唤醒了一个时代,呼吁国人主动跟上世界现代化潮流,进行民主与科学的社会总体变革。该书给甲午战败以后沮丧、迷茫的晚清末世开出了一帖拯危于安的良药,对清末的维新派和革命派具承先启后的作用,对中国近代史的走向影响广泛深远。

孙中山先生在《实业计划》中提出的实业救国理论,就彰显了《盛世危言》中的核心思想。1915年,年轻的毛泽东曾向其表兄文泳昌借阅过《盛世危言》。1936年,毛泽东在延安与美国记者斯诺谈话时,几次提到该书对他的影响:“我当时非常喜欢这本书,作者(郑观应)是个老的改良主义者,认为中国之所以弱,在于缺乏西洋的器械——铁路、电话、电报、轮船,所以想把这些东西引进中国”,更主要的是“《盛世危言》激起了我恢复学业的愿望”。

由此可见,《盛世危言》不仅启迪了光绪皇帝,而且直接影响了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三位伟人以及康有为和梁启超等大批为振兴中华而奋斗的民族精英,为中国近代思想史写下光辉的一页。

时光荏苒,抚今追昔。郑观应等先贤“富强救国”的美好憧憬,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梦寐以求并为之奋斗的伟大梦想已经或正在成为现实,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创造了令世界刮目相看的伟大成就。

景光明辉煌,但前行之路不会平坦。吾辈当以史为鉴、不忘初心,开创未来,担当历史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勇前进!

请欣赏郑观应生平史迹陈列馆小视频

谢谢你的关注和观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