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匮15-1黄疸病

 新用户01828690 2023-12-06 发布于河北

  这里是黎明素问对《金匮要略》的注解,共同学习经典,吃透中医精髓,学习路上我们不再孤独。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金匮要略·卷中·黄疸病脉证并治十五》。

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痹。痹非中风,四肢苦烦,脾色必黄,瘀热以行

按:

寸口脉,指手上的寸关尺脉象,相对脚上的趺阳脉而言;

“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痹”,浮指邪气在表,缓是痹阻、痹痛;

“痹非中风,四肢苦烦”,痹痛不是中了风邪导致的,同时四肢出现烦疼;

“脾色必黄”,脾土的颜色对应是黄色,脾土有病邪,身体肌肤将要表现出黄色;

“瘀热以行”,是湿气瘀堵产生的瘀热,是根本病因。

趺阳脉紧而数,数则为热,热则消谷,紧则为寒,食即为满

按:

“趺阳脉紧而数,数则为热,热则消谷”足阳明胃经的趺阳脉,“数”代表热,热会加快胃的消化速度,饭量大,胃口大好,称为“消谷”;

“紧则为寒,食即为满”,紧代表寒,实际是脾寒,如果吃得多的话,就会出现“腹满”的症状。

尺脉浮为伤肾,趺阳脉紧为伤脾

按:

“尺脉浮为伤肾”,尺脉浮,代表肾阴亏损,血虚阴虚阳亢;

“趺阳脉紧为伤脾”,足阳明胃经紧,就是有寒湿在太阴脾;

风寒相搏,食谷即眩,谷气不消,胃中苦浊,浊气下流,小便不通,阴被其寒,热流膀胱,身体尽黄,名曰谷疸

按:

这条提出“谷疸”的概念;

“风寒相搏,食谷即眩”,外面有风邪,内有寒邪,食物无法消化,食积滞留在胃中;

“浊气下流,小便不通”,浊气向下,小便出现不通;

“阴被其寒”,下焦被寒邪侵入;

“热流膀胱”,水湿瘀热,因为小便不通,无法排出,所以“热流膀胱”;

“身体尽黄”,以上症状,与同时身体发黄,这就是“谷疸”。

  额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热,薄暮即发,膀胱急,小便自利,名曰女劳疸,腹如水状不治

按:

这条讲“女劳疸”;

“额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热”;额头上发黑,微微汗出,手脚发热;

“薄暮即发,膀胱急,小便自利”,“薄暮”是指下午太阳下山前,下午的时间开始发作;

“膀胱急”是指小腹膀胱急痛;但是“小便自利”说明不是膀胱瘀堵,不是水湿瘀热的五苓散证;

而是属于肝经血虚、肾阴亏损,“膀胱急”实际是属于肝经的筋脉缺血拘急而痛;

如果出现“腹如水状不治”腹部按上去像装满水一样,是表示有了很多腹水;

这种状况,就很难治了;

心中懊憹而热,不能食,时欲吐,名曰酒疸

按:

这条讲“酒疸”;

“心中懊憹而热”说明上焦有热了;

“不能食,时欲吐”,不能吃,总是想吐,说明阳明胃经不能正常下降;

这实际上是长期饮酒的,造成的阳明胃经湿热,这就是“酒疸”。

阳明病,脉迟者,食难用饱,饱则发烦头眩,小便必难,此欲作谷疸

按:

看起来象阳明病,怕热汗出;

但是,脉迟,说明不是真正的阳明热证;

“食难用饱,饱则发烦头眩”,吃饭不能吃太饱,太饱就会“烦”和“头眩”,烦是心包有瘀热,“头眩”是瘀热、浊气上攻;

“小便必难”,小便难是谷疸的关键病症表现,湿热无法排出。

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按:

谷疸,小便难,虽然用了寒凉的下法,还是“腹满如故”;

究其原因,是因为“脉迟”太阴脾经寒湿,“下法”之后,更加加重脾经的寒湿。

  夫病酒黄疸,必小便不利,其候心中热,足下热,是其证也。酒黄疸者,或无热,靖言了,小腹满欲吐,鼻燥,其脉浮者先吐之,沉弦者先下之

按:

这条讲酒湿热导致的黄疸,它的症状和治疗的原则;

酒黄疸,必然出现“小便不利,心中热,足下热”;

因为湿热导致小便不利,因为湿热郁结在胸中,所以心中热,因为心包受热,所以脚心发热;

酒黄疸,如果没有瘀热湿热上攻,安静的时候,小腹满,想吐,阳明经热所以鼻子干燥(鼻屎也多);

如果脉象浮,说明湿热邪气在上焦,用吐法先治;

如果脉象沉弦,说明邪气在里,应该用清热祛湿的下法。

酒疸,心中热,欲呕者,吐之愈

按:

酒疸,心中发热,想吐的,就用吐的方法治疗。

酒疸下之,久久为黑疸,目青面黑,心中如啖蒜薺状,大便正黑,皮肤爪之不仁,其脉浮弱,虽黑微黄,故知之

按:

这种想吐的酒疸,如果错误用了下法,久而久之,就会成为“黑疸”;

表现的症状为:“目青面黑,心中如啖蒜薺状,大便正黑,皮肤爪之不仁”;

脉象也是浮而弱,“浮”表示在表层肌肉,“弱”表示正气不足,脾经虚弱;

“虽黑微黄,故知之”,虽然表现出来呈现黑色的面目,大便黑色,但是肌肤还是偏微黄。

  师曰:病黄疸,发热烦喘,胸满口燥者,以病发时火劫其汗,两热所得。然黄家所得,从湿得之。一身尽发热而黄,肚热,热在里,当下之

按:

“病黄疸,发热烦喘,胸满口燥”得了黄疸病,如果误治,出现了“发热烦喘,胸满口燥”热邪加重的病症,是因为病发时,被“火劫其汗”的错误治疗,使得内外热邪相互夹击的结果;

“然黄家所得,从湿得之”,而黄疸的病症,是除了有热,还有湿气的缘故,如果不是湿气,热邪也很难稽留;

“一身尽发热而黄,肚热,热在里,当下之”,身上发热,还有发黄,同时肚子发热,说明热邪在里,这种湿热以下法,清热祛湿为主要治疗原则。

  脉沉,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皆发黄

按:

“脉沉”是里有水邪,本来是寒湿,不会口渴;

但是出现“渴欲饮水”,说明内有邪热,消耗津液;

同时出现“小便不利”,湿邪和热邪都不能被排出体外,就会身体“发黄”,形成黄疸病。

腹满,舌痿黄,燥不得睡,属黄家。(舌痿疑作身痿)

按:

黄疸病的症状,还有:

“腹满”,是太阴脾经的症状;

“舌痿黄”,指的是舌黄,不是红润;

“燥不得睡”,缺津液为燥,胃经有燥热,燥热扰心,心阴受影响,心神不宁,瘀热上攻头部,所以不得安睡。

  黄疸之病,当以十八日为期,治之十日以上瘥,反极为难治

按:

脾土在自然气候之中,旺于四季之末,各18天,所以此18天是脾土的旺日,脾病在其旺日之时,则容易治愈,以十八为期;

正确方法治疗十天以上,有所好转,为好治;而不能好转的,就比较难治愈了;

这里有个问题,就是如果治疗方法错误,导致的许久不愈,很难分辨是本身难治愈,还是治疗方法不当导致的;

所以核心问题是,治疗方法是否正确,不是本身是否好治,也不是是否超过十天。

疸而渴者,其疸难治,疸而不渴者,其疸可治

按:

发生了黄疸,如果同时伴有口渴,比较难治;

如果同时伴有不渴,相对容易治疗。

原因在于,黄疸本身就是太阴脾经的湿气和瘀热夹杂的病症,不渴是正常的,因为太阴脾经水湿;

如果出现了口渴,说明有阳明胃经津液不足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有热证的加重,有水湿淤堵、有血虚血热,也有可能有手太阴肺经的燥症,总体情况就比较复杂了,不再是单纯的太阴脾经的湿热问题了,治疗起来自然要难一些。

发于阴部,其人必呕;阳部,其人振寒而发热也。

按:

这里不好理解,我们把“阴”理解为里证,把“阳”理解为表证;

如果病邪偏里,太阴脾经寒湿加瘀热,脾经胃经是一组循环,会导致阳明胃经的上逆(不降),所以“必呕”;

如果病邪偏表,有太阳膀胱经的风寒在表,阳气瘀热被风寒瘀堵在表层,所以会“振寒”+“发热”,这个其实是太阳无汗的表证了。

上文主要讲了身体发黄,黄疸病的病机、症状、兼证等;

下期,我们讲黄疸病的具体方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