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类艺术万年史-254》中国的舞蹈艺术

 地球生物与人类 2023-12-07 发布于上海

中国的舞蹈艺术

1840年到1911年这一历史阶段,随着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舞蹈艺术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大体情况是:宫廷舞蹈逐渐走向衰亡;戏曲舞蹈有新的发展;汉族和少数民族的民间舞蹈在继承中国民间舞蹈优秀传统的基础上,有的发展成了地方小戏。

1.宫廷舞蹈

宫廷舞蹈是封建社会皇室贵族用于宴享或祭祀的舞蹈,一般为民间舞蹈经宫廷艺人整理加工而成,形式华贵雍容,精致严谨。中国自唐宋以来,宫廷舞蹈异常发达,至清末已由逐渐衰落到最后走向衰亡。清代的宫廷礼仪宴乐舞蹈可分为两大类,一为佾舞,用于祀神,武舞叫《武功之舞》,文舞叫《文德之舞》;二为队舞,用于宴飨,最初名《蟒式舞》(亦称《玛克式舞》,原是满族的民间传统舞蹈),乾隆八年(1743),改各色队舞总名为《庆隆舞》,其中包括有《杨烈舞》、《喜起舞》、《德胜舞》等。此外,清代的宫廷舞蹈还包括另外八个兄弟民族及外国的乐舞:《瓦尔格部乐舞》(原为女真族中的一个部落的民间乐舞)《朝鲜国俳》、《蒙古乐》、《回部乐》(指新疆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乐舞)、《番子乐》(即满族乐舞)、《廊尔喀部乐》(即尼泊尔乐舞)、《缅甸国乐》、《安南国乐》(即越南乐舞)。

晚清宫廷的喜庆节日以戏曲表演为主,但按例行陈规,这些宫廷舞蹈仍在演出。由于表演程式繁琐,内容多为统治者歌功颂德、点缀昇平的陈腐东西,缺乏艺术生命力,只不过是讲究排场的虚应故事罢了,而最终为戏曲所取代。

值得一提的是清末宫廷舞蹈家裕容龄。她出身官僚,自幼喜爱音乐舞蹈。12岁时,随父裕庚(清政府外交官)来到日本,学习日本古典舞蹈,准确地把握了日本古典舞蹈的艺术技巧和风格。四年后,又随父来到法国巴黎,在社交活动中,认识了美国著名舞蹈家、现代舞创始人邓肯。在邓肯亲自指导下,她和姐姐德龄一起学习了三年现代舞,并在邓肯编导的舞剧中担任主角。后到法国歌剧院从名教授萨那夫尼学习芭蕾。又进巴黎音乐舞蹈院深造,曾在巴黎公开演出。回国后,与其姊同为慈禧的御前女官,又以浓厚兴趣向宫廷艺人和民间艺人学习戏曲舞蹈和民族民间舞蹈,并常在慈禧面前献舞。一次,慈禧观舞兴趣很浓,还特意把袁世凯的军乐队从天津调进宫中,为她的舞蹈伴奏,容龄自编自演,先后编演了《如意舞》、《菩萨舞》、《西班牙舞》、《剑舞》、《扇舞》、《荷花舞》等。容龄是我国学习西方芭蕾和现代舞的第一人。她有较高的舞蹈艺术造诣,但由于其艺术活动仅限于清宫内廷,因而对中国舞坛影响不大。

2.戏曲舞蹈

舞蹈是戏曲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戏曲中保存了丰富的传统舞蹈艺术。中国戏曲在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中,被吸收到戏曲中的舞蹈,有的程式化了,有的被改造了,有的保留了完整的舞段,如剑舞、袖舞、绸舞等。随着戏曲艺术的进步,舞蹈的技巧,尤其在刻划人物性格的表演方面,不断得以提高。到了晚清,京剧迅速发展,出现了不少杰出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在他们的创造下,戏曲舞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京剧表演上讲究歌舞并重,多用虚拟动作,有音乐伴奏,形成了唱、念、做、打有机结合的具有程式化艺术特色的中国民族戏曲的艺术体系,清末名重一时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如程长庚、张二奎、余三胜、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等,都为以京剧为主的戏曲舞蹈艺术的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清末民初建立的各类戏曲科班,整理了戏曲演员舞蹈基本动作的教材,确立了袖谱、手谱、足谱、腿谱等各类动作的规范,创作了许多歌舞并重的剧目,不仅为戏曲舞蹈,也为中国舞蹈艺术以创造性的发展。

3.民间舞蹈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56个兄弟民族都有自己的民间舞。各民族的民间舞蹈,体现了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审美情趣,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深厚的群众基础;同时,各民族又在政治、经济上相互密切交往,文化上相互吸收、融合,互为影响,逐渐形成既有共同特征又有本民族特色的丰富多采中国民间舞蹈,并日益发展提高。

汉族在中国人口最多,占总人口的94%以上,主要居住在黄河、长江、珠江三大流域和松辽平原。辽阔的居住区和迥然不同的自然环境,形成汉族民间舞蹈种类繁多、风格各异的地方特色。汉族民间舞蹈多达百种以上,如龙舞、狮舞、秧歌、绸舞、二人台、二人转、英歌、拉花、洛子、蚌舞、盾牌舞、跳春牛、男欢女喜、彩球舞、二人摔、高跷、跑旱船、跑驴、跑竹马、霸王鞭、老背少以及各类灯舞、鼓舞等,构成为中华民族舞蹈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历史时期,汉族的民间舞蹈不但流传、发展,有的还演衍为地方小戏。民间舞蹈趋向戏剧化,是这一时期中国舞蹈的显著特点之一。

在汉族居住地区,每逢喜庆佳节或迎神赛会上,民间舞蹈就以娱乐的形式在广场演出。按各地习惯的不同,把民间舞蹈分别称为"走会""出会""赶会""灯会""闹秧歌""扮社火"等,有的一直延续到今天。

组织民间舞蹈活动的,主要是爱好民间舞蹈的艺人,这与大多数少数民族有些不同。汉族由于长期处于封建社会,受封建礼教束缚较深,故广大人民群众很少直接参加自娱性的舞蹈演出活动。其中有些技艺高超的进入大中城市以卖艺为生,聚集在如北京的天桥、南京的夫子庙、上海的徐家汇、开封的相国寺等地。民间舞蹈进入游艺场所,改变了它的自娱性质,促进了舞蹈技艺的提高,同时也渗入了迎合市民趣味的表演,赢得了城市各阶层民众的喜爱。在广大农村,在民间舞蹈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地方小戏也日益增多,如花鼓戏是在民间歌舞花鼓的基础上形成的,采茶戏是在采茶灯的基础上形成的,黄梅戏是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以黄梅采茶调为主的民间歌舞基础上形成的,泗州戏是在民间歌舞秧歌、号子、花鼓、猎户腔的基础上发展而成,五音戏吸收了花鼓灯、秧歌的营养而发展成一种地方小戏,花灯戏又是从花灯发展而来,台湾的歌仔戏则是由从福建传到台湾的锦歌、采茶、车鼓弄等发展而来。事实上,民国以来,各地民间歌舞向戏曲转化发展的趋势仍一直在延续着。

汉族民间舞蹈还在农民战争中起到鼓舞士气的作用,如太平天国将士编演的矛子舞、麻雀舞、剑桨舞等。

中国除汉族以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这55个少数民族人口所占比例只有6%,但居住面积却占中国陆地总面积的50-60%,分布在东北、内蒙古、西北、西南、中南和东南等地区。由于封建统治者对少数民族的歧视、压迫及政治、经济等历史原因,他们的社会发展情况是极不平衡的。这一时期,有的少数民族处在封建社会阶段,有的处在奴隶社会阶段,少数还停留在原始社会。大多数少数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各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舞蹈艺术,历史悠长、传统深厚、丰富多采,形象地反映了人们的斗争和生活。少数民族的民间舞蹈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他们通过歌舞活动唱述历史、祭祀祖先、赞颂英雄、传授经验、祝祷丰收、歌唱家乡、坦陈爱情、寻找欢乐、倾诉痛苦、教育后代、促进团结、展望未来。由于社会的封闭和生活的艰难,自娱性的歌舞活动成了他们生活中的唯一娱乐。中国的许多少数民族,如维吾尔、朝鲜、塔吉克族等,几乎人人都能歌善舞,歌舞成了他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正是因为许多少数民族的民间舞蹈尚未发展成供人欣赏的表演艺术,因而它们与人民生活的关系也就更为密切,更具有普遍性,群众性,也更直接地作用于生活。

由于政治、经济的相对落后,社会的停滞,以及与外界的隔绝,这一时期中国少数民族的舞蹈大都保持了自己固有民族风格和艺术特征,没有什么大的发展变化,几乎同几百年前有关各少数民族舞蹈的记载以及今天尚存的少数民族舞蹈十分相似。从这里,我们既可看到少数民族民间舞蹈传统的根基深厚,又可看出几百年间少数民族舞蹈艺术发展缓慢的历史事实。

中国少数民族的民间舞蹈种类繁多,难以胜数,这一时期流传较广的代表性舞蹈,有维吾尔族的赛乃姆、多朗舞、萨玛舞、夏地亚纳、纳孜尔库姆、盘子舞、手鼓舞;朝鲜族的农乐舞、假面舞、长鼓舞、扁鼓舞、拍打舞、剑舞、扇舞;蒙古族的安代舞、筷子舞、盅子舞;藏族的果谐、果卓、堆谐、卓谐、热巴卓、噶尔、羌姆;彝族的打歌、披毡舞、烟盒舞;傣族的孔雀舞、戛光舞、花环舞、象脚鼓舞;培吉克族的恰甫苏孜、麦依丽斯、拉泼依、刀舞、马舞、木偶舞;苗族的木鼓舞、踩鼓舞、花鼓舞、团圆鼓舞、猴儿鼓舞;瑶族的卡鼓舞,哈尼族的跳鼓,羌族的锅庄,达斡尔族的阿罕白,景颇族的木瑙纵歌,高山族的拉手舞,土家族的摆手舞等。各少数民族受封建礼教影响较少,性格豪放,情感外露,男女老幼大都参加自娱性的歌舞活动,有的则是全寨性的,甚至全民族性的,如苗族的"吃牯脏"、瑶族的"还盘王愿"等。由于各少数民族居住地区不同,因而有着各自不同的、独特的风格特点,居住在草原的不同于山区,居住在水网地带的不同于高原,居住于边疆的不同于内陆。北方的蒙古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在放牧生活中经常骑马,所以舞蹈中常用源于骑马生活的动作,其舞蹈刚劲、节奏激烈;南方农业区的壮族、黎族、哈尼族舞蹈常表现舂米、采茶等劳动生活,动作柔和,节奏轻缓。同是从事稻田生产的傣族、朝鲜族舞蹈,既有代表轻柔的共同特点,又因民族性格的差异,前者活泼秀丽,后者典雅、潇洒。地处西北古丝绸之路的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舞蹈,头颈、肩臂、腰部动作丰富,面部表情细腻,不乏古西域乐舞之遗风。

在一些兄弟民族杂居地区,跨民族的舞蹈形式较多。如龙舞、狮舞是流传最广的汉族民间舞蹈,在侗族、布依族、苗族中也有流传;象脚鼓舞原是傣族的民间舞蹈,与傣族居住相邻的景颇、阿昌、德昂、布朗等族也都盛行象脚鼓舞;芦苼舞同是南方苗族、侗族、水族、仡佬族、彝族、拉祜族、僳僳族、纳西族的民族舞蹈;铜鼓舞同是南方以及西南地区彝族、苗族、壮族、瑶族、水族、布依族的民间舞蹈;师公舞同是南方壮族、毛南族、仫佬族、侗族、瑶族的民间舞蹈等。

在这一时期,绝大多数少数民族舞蹈是自娱性的,但藏族的热巴是专职舞蹈的流浪艺人,傣族、维吾尔族、朝鲜族则已有了半职业性的和专业的舞蹈表演艺人,这有利于舞蹈技艺的提高。同汉族一样,有些少数民族的民间舞蹈也逐渐演变成民族戏剧,如傣剧是清末在傣族民间舞基础上,受汉族戏曲影响发展而成;白族戏剧"吹吹腔",于清代在白族民间歌谣基础上,在汉族戏曲艺术的影响下产生;布依戏于清末在布依民间歌舞基础上,吸收汉族戏曲和壮剧的营养发展而成;壮剧则是于清末在壮族歌舞、说唱艺术的基础上,吸收汉族戏曲的营养发展而成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