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经典的6首《咏史》排行榜,李商隐佳作仅排第二,谁高居榜首

 fxiaog 2023-12-07 发布于安徽

“咏史”诗是诗中常见主题,诗人或借古伤今,或咏史抒怀,自古至今留下众多佳作。

更有很多诗直接以《咏史》为题目,那以《咏史》为题的精彩诗作都有哪些?本文就分享其中最精彩的6首,并进行排名,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欣赏好诗,为生活增添诗情画意。

第6名 唐朝高适的《咏史》

尚有绨袍赠,

应怜范叔寒。

不知天下士,

犹作布衣看。

这首诗咏的是战国时的范雎,由于小人须贾告状诬陷范雎,导致范雎被毒打得几乎死去,后来他历尽艰险逃到秦国当了宰相,从此一鸣惊人,名震天下。

此诗写于高适未入仕时,借古伤今,通过咏颂范雎,表达了他对有才华的贫寒人士得不到重用的悲愤,发泄自己满腹才华但长久无用武之地的愤懑之情。

第5名 唐朝李商隐的《咏史》二首其一

北湖南埭水漫漫,

一片降旗百尺竿。

三百年间同晓梦,

钟山何处有龙盘。

这是一首咏史伤今诗,写的是六朝古都金陵,诗中的北湖即玄武湖,南埭即鸡鸣埭,都是六朝帝王寻欢作乐的地方。

此诗通过六朝君主寻欢作乐,最终导致国家灭亡,抒发世事沧桑、兴旺无常之感慨。实际上作者借古伤今,是对当时逐渐走向衰亡的晚唐朝廷提出的讽谏和忠告,他希望唐朝不要重蹈六朝灭亡的覆辙。

不幸的是,恰恰被李商隐言中了,不久之后晚唐也无可挽回地走向了灭亡。

第4名 魏晋左思的《咏史》八首其一

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著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

边城苦鸣镝,羽檄飞京都。

虽非甲胄士,畴昔览穰苴。

长啸激清风,志若无东吴。

铅刀贵一割,梦想骋良图。

左眄澄江湘,右盼定羌胡。

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

左思的《咏史》八首颇有风骨,都很精彩,这8首诗借古人古事来浇作者心中之块垒,以深厚的社会内容,熔铸着诗人的平生理想,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

此诗是《咏史》组诗中的第一首,作者自认为“文”可与贾谊、司马相如比肩,“武”则熟读司马穰苴的《司马兵法》。他认为自己既有文采又有武略,希望能够为国效劳、建功立业,然后功成身退、归隐田园,可见作者既有才学,又有报国之志,还不贪恋官位。

第3名 唐朝戎昱的《咏史》

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

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

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

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

这首诗作者的观点很鲜明,直截了当地反对和亲,指出将整个国家的安危寄托在一个妇女身上的和亲政策是最为拙劣的政策。

全诗意浅显直,意气风发,揭露了和亲政策的懦弱,对当时的统治者产生了极大的震动。据说当时的唐朝皇帝读到这首诗,大为触动,一改唐朝和亲的传统,坚决不和西域诸国和亲,终于有骨气了一把。

第2名 唐朝李商隐的《咏史》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

运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

几人曾预南薰曲,终古苍梧哭翠华。

这首诗中作者既伤悼文宗,又对晚唐大厦将倾的命运深感忧虑,全诗苍凉悲壮,感人至深。

此诗首联就是千古名句,指出勤俭能使国家昌盛而奢侈腐败会使国家灭亡的真理。作者提出一个王朝的兴衰,自有其更复杂、更本质的原因所在,比勤俭更为重要的是国运和国力,这是此诗的主旨,表明作者对国家命运极为关注,深有忧国忧民之心。

第1名 清朝龚自珍的《咏史》

金粉东南十五州,万重恩怨属名流。

牢盆狎客操全算,团扇才人踞上游。

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

田横五百人安在,难道归来尽列侯?

这是一首“战斗之诗”,作者以笔为刀,割向社会毒瘤。此诗作于道光五年(1825年)12月,当时他正客居昆山时,亲眼目睹东南富庶地区,坏人当道,政治黑暗,众多知识分子在清廷“文字狱”的高压政策的钳制和恐怖下,养成了苟安自保的风习,更有所谓的“稻粱谋”者,流连于声色,热衷于勾心斗角,争名逐利,当时社会乌烟瘴气,可谓一团糟。

作者毫不畏惧“文字狱”,此诗真实地写出当时官员彼此勾结,狼狈为奸的丑恶嘴脸,通过“田横500壮士”为当时文人呐喊、打气,可谓满纸正气。

此诗果敢无畏,感情真挚,壮怀激烈,既表达了作者的的愤慨和讽刺,又展示出其铮铮铁骨,这类诗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没有一定的胆量和骨气是不敢写的,作者的人格和正气令人赞叹。

史上最经典的6首《咏史》分享完了,由此可见诗人关注国计民生,借“咏史”伤今,通过咏史抒怀,表达自己的观点,对社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朋友们,欢迎欣赏好诗,除了文中这些,还有哪些精彩的以《咏史》为题的佳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