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全国首次发现! “干支木牍”

 RK588 2023-12-08 发布于美国
据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消息,位于武隆乌江腹地的关口西汉一号墓出土漆器、木器、竹器、陶器、铜器等珍贵文物600余件,这些文物展现了汉文化确立过程中巴、蜀、楚、秦文化交汇融合的时代特征,是巴蜀文明融入汉文明的生动案例。
图片
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工作人员正在进行考古发掘。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组建专家团队进行抢救性发掘

据了解,关口西汉一号墓属于白马航电枢纽工程重点考古发掘点之一,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从今年9月至今,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关口西汉一号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图片
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工作人员在勘测。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图片

关口一号墓是目前中国发现最早的纪年明确的西汉墓,是西南地区保存最为完好的木椁墓,是长江上游地区一次性出土漆木竹器最多的墓葬,也是重庆地区至今发现的唯一一座“清水墓”,是乌江流域秦汉考古的重大发现。

为加强发掘和保护工作,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成立了由考古发掘、科技考古、文物保护、植物考古、动物考古、测量、绘图、摄影等专业技术人员20余人组成的工作队。此外,还成立了20人的专家团队,涉及考古、科技、保护、简牍等领域,开展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咨询工作。

图片
出土文物木璧。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此外,为确保墓葬信息提取完整,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不断完善考古现场软硬件建设,并与多家科研单位进行合作,力图深化考古现场的多学科协作,提高考古和文物保护科技水平。

文物“干支木牍”为全国首次发现

据了解,关口一号墓为长方形竖穴土坑木椁墓,墓圹长6.50米、宽4.25-4.30米、距现地表深4.13-4.78米。由于墓内常年处于满水状态,且未被盗扰破坏,故椁室、木棺及随葬品均保存较好。

据考古发掘领队黄伟介绍,关口一号墓椁室结构由头厢、边厢以及棺室三部分组成,均以榫卯结构镶嵌连接。头厢、边厢及棺室各部分以门相通,其中边厢与棺室之间另设两处窗棂相隔。目前,椁室内遗物均清理完毕。木棺已完整套箱提取至现场文物保护实验室进行清理。

图片
出土文物耳杯。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关口西汉一号墓出土的遗物器类丰富,数量众多。其中漆器以耳杯、漆盘为多,另可见漆几、漆案、漆樽、漆卮、漆盒、漆奁、漆壶等;木器以木牍、车、船、俑等模型为主;竹器可见竹筒、竹笥、竹弓及竹排箫;铜器包括铜矛、铜鼎、铜洗、铜壶、铜鍪等;陶器见有陶罐、陶甗等。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出土的文物“干支木牍”是本次考古发掘中的重大发现,也是首次在全国发现此类文物。“干支木牍”共23枚,除一枚墨书“今日”外,其余22枚皆单字墨书十天干及十二地支。

图片
首次出土的文物干支木牍。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此套'干支木牍’保存十分完整,木牍侧面均有圆形穿孔,推测原应以绳相连。但因为是首次发现,其在当时的用途及随葬的目的目前还正在考证当中。”黄伟说。


转载:华龙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