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杂谈)从解构苓甘五味姜辛汤去诠解寒饮伏肺辩治

 周原樵翁 2023-12-08 发布于广东



(中医杂谈)从解构苓甘五味姜辛汤去诠解寒饮伏肺辩治

经方100首--茯苓甘草五味干姜细辛汤(73)

在治疗咳嗽、咳痰的药品里,貌似最常见的就是清热药,包括消炎的抗生素,都偏寒凉。如果你属于寒性病证,那乱用寒凉药会适得其反,甚至会加重病情。今天我们讨论的是“寒饮伏肺”证,大家一起学习,欢迎讨论。

【基本概念】是寒邪与痰饮结合壅阻于肺,导致肺失宣降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咳喘,咯痰量多色白清稀,甚则哮喘痰鸣,背心寒冷,胸中窒闷,形寒肢冷,口淡不渴,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紧或弦滑。

【证候分析】本证多因素有痰饮伏肺,复感风寒;或脾阳不足,寒从中生,聚湿生痰,寒痰阻肺所致。

【辨证要点】以咳喘哮鸣,咯痰量多清稀与实寒见证为辨证要点。

寒饮阻肺证临床常见于咳嗽、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慢阻肺等疾病,需与风寒犯肺证相鉴别。风寒犯肺病在肺卫,症状以咳嗽为主,兼见表证。寒饮阻肺证则是寒邪和痰饮结合,壅阻于肺,既有咳嗽,又有痰。

【代表方】小青龙汤、苓甘五味姜辛汤、苓甘五味姜辛夏汤、苓甘五味姜辛杏夏汤、射干麻黄汤。

寒饮阻肺证的典型的方剂是苓甘五味姜辛汤。苓甘五味姜辛汤根据不同的症状有一些加味,比如呕吐的加半夏,水肿的加杏仁,有热证加大黄。

苓甘五味姜辛汤是《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的经典方剂,更是治疗以寒饮伏肺为基本病机的痰饮病的代表方剂。不少人遇冷风而咳,咳嗽的同时有色白而清稀的泡沫痰,就属于“痰饮病”的范畴。

痰饮病多因脏腑功能失调而导致津液代谢失常,水液停聚于身体某一部位而引起疾病。现代临床实践表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都属于“痰饮病”的范畴。

苓甘五味姜辛汤由干姜9克、细辛5克、五味子5克、茯苓12克和甘草9克五味药组成,具有温肺化饮之功,主治症见咳嗽痰多、色白清稀、胸膈痞满,舌白苔滑,脉弦滑的寒饮咳嗽之证

作为饮病,标在肺而制在脾,所以治本之法则当以温化水饮,振奋脾阳,而苓甘五味姜辛汤的五位“大将”起到的就是这样的作用:

道法自然。中医治病,不离自然之道。人活天地之间,天地是一方世界,人体内亦是一方小世界。《灵枢·九针论》曰:“肺者,五臟六腑之盖也。”中医认为“肺为华盖”(华盖即古代帝王车乘的伞盖),在五臟六腑之中,位置最高。肺就像是人体内的天空一样,南北朝脍炙人口的乐府诗集《敕勒川》中有一句“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其中,就把天比作穹庐,而穹庐本义是指草原上的圆顶毡帐。华盖与穹庐,本质上是一样的。当一个病人寒饮伏肺,表现为形寒畏冷,咳吐大量白痰时,在中医眼里,仿佛看到阴霾密布的冬天。而治愈这样的疾病,需要的就是温暖的太阳。中医先贤有“离日当空,阴霾自散”之训。

辨证思路:苓甘五味姜辛汤,出自《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第37条,是治疗寒饮伏肺的基本方,医家称之“化饮而无麻桂之燥,祛邪而无伤正之弊”。寒饮伏肺的人通常肾阳不足,不足以温煦脾阳,又兼痰湿体质,脾阳不振,平素脾失健运,痰湿内生,上犯于肺,使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发为咳嗽;若遇寒邪犯肺,痰湿从寒而化,停而为饮,则见咳吐白痰;稍遇寒冷刺激则发作加重。《金匱要略》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故方中以干姜为君,温肺化饮,运化脾阳,《神农本草经》云:“干姜,味辛温,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臣以细辛、茯苓,细辛性温味辛,能散风祛寒,除胸中滞气,与干姜配伍加强温肺化饮之功;茯苓味甘性平,能利水行痰,除湿益燥,同时给痰饮之邪以出路;佐以味酸性温之五味子,一则收敛肺气以止咳,二则防止干姜、细辛辛散太过而伤肺;甘草味甘性温一助干姜细辛温阳,二合茯苓健脾利水三能调和诸药是为佐使之功

    循证时原方基础上,习惯酌加“法半夏、陈皮、桂枝”。《医宗必读》指出:“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治痰不理脾胃,非其治也。”故加半夏、陈皮以行气燥湿而化痰。患者表证未解,形寒怕冷,加桂枝以温通阳气。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张仲景原方未加桂,乃是因为苓甘五味姜辛汤本是小青龙汤解表后使用之方剂,其时表证已解,故仅需温中化痰。另外,其时东汉末年食不果腹,百姓多饥瘦,不似今日肥胖痰湿者“横行”。故治此患者,还需辅以燥湿健脾。

苓甘五味姜辛汤

【组成】

茯苓四两(12g)、甘草三两(9g)、干姜三两(9g)、细辛三两(3g)、五味子半升(5g)

【用法】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 

温肺化饮。

【主治】 

寒饮咳嗽。咳嗽痰多,清稀色白,胸膈痞满,舌苔白滑,脉弦滑。

【证治机理】 

本证因于脾阳不足,寒从中生,运化失司,湿聚而成饮;加之肺寒,肺失宣降,津失敷布,聚而为饮。寒饮停滞于肺,肺失清肃,宣降失和,故见咳嗽痰多、清稀色白;饮阻气机,故胸膈痞满;舌苔白滑,脉弦滑皆为寒饮内停之象。据“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金匮要略》)之旨,治宜温肺化饮。

【方解】 

方中用干姜为君,入肺、脾经,既温肺化饮,又温脾化湿。细辛为方中臣药,温肺散寒化饮,助干姜温散凝聚之寒饮。仲景每以两味配伍以温阳化饮,其中干姜温热为主,温阳化饮之力强,细辛以辛散为主,开郁散饮之力优,两者相伍,温肺化饮之力倍增。茯苓健脾渗湿,既可化已聚之痰,又能杜生痰之源,亦为臣药。喘咳日久,必耗散肺气,方中诸药又是以辛散温燥之药为主,恐更伤肺气,故佐以五味子敛肺止咳,与干姜、细辛为伍,一散一收,开阖相济,散不伤正,收不留邪,既防辛散耗伤肺气,又使肺脏宣降有权。使以甘草和中,调和药性。全方配伍,共奏温肺化饮之功。

【配伍特点】

温散之中佐以酸收,开阖相济,温肺散饮。

【运用】 

本方为治疗寒饮咳嗽之常用方。以咳嗽痰稀色白,舌苔白滑,脉弦滑为辨证要点。

【附方】 

冷哮丸(《张氏医通》)  麻黄泡  川乌生  细辛 蜀椒 白矾生  牙皂去皮弦子,酢 炙  半夏曲 陈胆星 杏仁去双仁者,连皮共用  甘草生,各一两(各3g)  紫菀茸 款冬花各二两 (各6g)  共为细末,姜汁调神曲末打糊为丸,每遇发时,临卧生姜汤服二钱(6g),羸者一钱(3g),更以三建膏贴肺俞穴中,服后时吐顽痰,胸膈自宽。服此数日后,以补脾肺药调之,候发如前,再服。功用:散寒涤痰。主治:寒痰哮喘。背受寒邪,遇冷即发,咳嗽痰多,胸膈痞满,倚息不得卧。附:三建膏方 天雄 附子 川乌各一枚  桂心 官桂 桂枝 细辛 干姜 蜀椒各二两 上切为片,麻油二斤,煎熬去滓,黄丹收膏,摊成,加麝少许,贴肺俞及华盖、膻中穴。

【鉴别】

苓甘五味姜辛汤与小青龙汤均用干姜、细辛、五味子,皆有温肺化饮之功,可治疗寒饮内停所致的咳嗽痰稀色白。但苓甘五味姜辛汤功专温肺化饮,而无解表之功;而小青龙汤除温肺化饮外,尚可发散风寒,适用于外感风寒、内有水饮者。冷哮丸与苓甘五味姜辛汤均有温化祛痰之功。但冷哮丸所治寒痰哮喘为内外俱寒之实证,方中以麻黄、细辛散外寒,蜀椒、川乌温里寒,皂荚、胆南星化顽痰,白矾、半夏燥湿化痰,紫菀、款冬花、杏仁降利肺气,止咳化痰,且用药较燥烈,虚人慎用;而苓甘五味姜辛汤长于温肺散寒化饮,故多用于寒饮内停所致之咳喘痰多、清稀色白者。

【方论选录】

服前汤(桂苓五味甘草汤)已,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下焦冲逆之气即伏,而肺中伏匿之寒饮续出也。故去桂之辛而导气,加干姜、细辛之辛而入肺者,合茯苓、五味、甘草消饮驱寒,以泄满止咳也。(尤怡《金匮要略心典》)

【方歌】

 苓甘五味姜辛汤,温肺化饮常用方,

 半夏杏仁均可加,寒痰水饮咳嗽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