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本是驰骋疆场的大将军,却被时代压抑成千古词宗

 思明居士 2023-12-09 发布于内蒙古
他本是驰骋疆场的大将军,却被时代压抑成千古词宗

公元1162年3月的一个春晚,风里还透着阵阵寒凉。一小队人马穿过济州城数万金兵驻扎的军营,直奔新任知州张安国的营帐而来。为首的是一个二十出头的健壮汉子,眼中满是冷愤和杀机。

此时,张安国正在宴请金兵将领,双方交杯换盏,热闹非凡。有人上报张安国,说有人求见,他问清来人姓名,并知道他只带了几个随从后,便欣然前往。

他本是驰骋疆场的大将军,却被时代压抑成千古词宗

为首的汉子见张安国出来,便快步上前。张安国以为他要行礼,谁知他却立展巨臂,一把将张安国擒住,用绳索捆绑,掷于马上,随即纵马挥鞭,疾驰而出。

这几个动作一气呵成,在极短的瞬间完成,快似电光石火,等金兵反应过来时,这队人马已冲出营门,会合在外接应的骑兵,绝尘而去。

他本是驰骋疆场的大将军,却被时代压抑成千古词宗

他们一路上不断汇合沿途接应的骑兵。不时返身冲杀追击而来的零星金兵,那位领头的青年汉子屡屡回身、拉弓搭箭,金兵无不应弦而倒。金兵胆寒,不敢再追。等金兵集合大军来追,他们早已消失在滚滚烟尘中。

这位胆魄非凡,敢于带领五十人冲进五万金兵的军营,力擒敌首;却又周密谋划,全身而退的英雄,就是辛弃疾。

这一年,他23岁。

他本是驰骋疆场的大将军,却被时代压抑成千古词宗

他的理想是成为驰骋疆场、收复中原的大将军。但命运却把他一次次折磨,时代给他一次次挤压,他的绝世武艺、惊天谋略无处施展;他的热血豪气、爱国之志报效无门,只能喷薄成激愤的诗词,对天而泣、慷慨悲歌!

他本是驰骋疆场的大将军,却被时代压抑成千古词宗

一、中原少年家国之恨

公元1140年5月28日,辛弃疾出生在山东济南东北方小青河边的四风闸村。这时,离靖康之变、北宋灭亡已经过去了13年。淮河以北的中原腹地,已被金人的铁蹄践踏了13年,所以辛弃疾一出生,就注定面对着山河破碎、国破家亡的残局,肩负着驱除外辱,光复中原的使命。

父祖给他取名为“弃疾”,一则希望他远离疾病,健康成长。一则希望他长大后能像汉朝大将军霍去病一样,驱除外敌、光复中原,洗靖康之耻,弃亡国之疾。

他本是驰骋疆场的大将军,却被时代压抑成千古词宗

辛弃疾幼年丧父,由爷爷辛赞抚养长大。辛赞是当时著名的学者,也是有着家国大义、铮铮铁骨的义士。金兵入侵时,由于家族庞大,不易南渡,为保全家族,他只能留在北方,忍辱负重在金朝做官,期待有朝一日能举兵反正,南归宋朝。

他本是驰骋疆场的大将军,却被时代压抑成千古词宗

但宋高宗赵构只想着偏安一隅,守住半壁江山,面对金人卑躬屈膝,一味妥协,苟且求和。随着《绍兴和议》的签订,南宋实际上已经将沦陷之地拱手让人,双方以淮河为界。北方中原成为南宋朝廷弃置的棋子,这让辛赞大失所望,但他依然相信,宋朝有朝一日会收复中原,拯救水深火热中的北方遗民,他开始把抗金复国的理想寄托在儿孙身上。

他本是驰骋疆场的大将军,却被时代压抑成千古词宗

辛赞常常带着辛家子弟登高望远,指画河山,让子弟不忘根系大宋,不忘河山沦陷之耻,不忘国破家亡之殇。

他辗转在宿州、亳州。沂州、海州等地做官,都把辛弃疾带在身边。辛弃疾从小就目睹金人无道,黎民受苦,尝尽了被异族统治的悲屈。在祖父的影响下,少年辛弃疾就牢牢树立了“驱除金人,光复中原”的宏愿。为此,他苦练武艺,熟读兵书,辛赞还请了名师刘瞻教导辛弃疾的学业。此时的少年辛弃疾已经是上马能挥戈、下马能赋辞,文韬武略,远胜常人。

他本是驰骋疆场的大将军,却被时代压抑成千古词宗

辛弃疾15岁那年在乡试中夺魁,按例可前往金朝都城燕京参加科举。但他此去的目的不是皇榜高中,而是在祖父的嘱托下打探敌情。一路上他纵观山河形势、关塞险要、金人部署,在脑中绘制了一副中原河山图。三年后,他再次借科举之名北上燕京,对北地中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他本是驰骋疆场的大将军,却被时代压抑成千古词宗

他随祖父在中原数地迁居,两入燕京,这让他对北地中原的山川地形、雄关险塞、兵力部署已了如指掌,一整套收复中原、攻金北伐的奇谋韬略已了然于胸。这不但让他在日后写出了惊世骇俗的军事巨作《美芹十论》、《九议》,而且他的眼光谋略极具前瞻性,每次对宋金之战的预测不差分毫,无不应验。

他本是驰骋疆场的大将军,却被时代压抑成千古词宗

公元1160年,祖父辛赞去世,辛弃疾从此了无牵挂,孑然一身,可以全力以赴投身抗金大业,完成祖父的遗愿。

在刘瞻门下学习时,他与同窗好友党怀英齐名,两人学问才华出类拔萃,而且意气相投,非常要好。两人曾用锯齿草茎占卜未来运势,党怀英得“坎”卦留在北方,辛弃疾得“离”卦,决定南归宋朝。

他本是驰骋疆场的大将军,却被时代压抑成千古词宗

二、万军之中擒叛逆

就在他准备南归投奔大宋时,形势又风云突变。

公元161年,金主完颜亮举全国之力,率60万大军,分四路大举攻宋,准备百天之内灭亡南宋。为筹措军资,军人在统治区横征暴敛,差役赋税严苛繁重,民不聊生。河北、河南、山东等地都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其中农民出身的山东济南人耿京声势最为浩大,有人马20多万。

他本是驰骋疆场的大将军,却被时代压抑成千古词宗

辛弃疾知道抗金的良机已经到来。他毫不犹豫的卖尽家财,迅速组织了一支2000多人的队伍投奔到耿京旗下。耿京大喜过望,又见了才气过人,善通文墨,立即予以重任,让他担任掌管大印和机密文件的掌书记。

他终于投身于轰轰烈烈的抗金运动中,开始了驰骋疆场、杀敌复土的壮举。他作战勇敢、屡献良谋,颇得耿京信任。但一场危机正向他悄然袭来。

他本是驰骋疆场的大将军,却被时代压抑成千古词宗

辛弃疾有一个僧人好友叫义端,和他一起投奔在耿京军中。义端为利所诱,趁辛弃疾不备偷走大印叛投金军。丢失印信,又是昔日好友所为,辛弃疾责无旁贷。他当着耿京和一干义军头领的面立下军令状:三天之内寻回大印,否则任由处罚。

他快马加鞭,赶到通往金营的必经之路上设伏,不出所料截住义端,他不顾义端的求饶,毅然手刃叛徒,夺回大印。他言出必行,大义灭亲的举动让他在军中声名远扬,也让耿京更加器重。

他本是驰骋疆场的大将军,却被时代压抑成千古词宗

辛弃疾觉得义军单独对抗强大的金国,势单力薄,要有所作为,必须联合强援。于是他力劝耿京,联宋抗金。耿京欣然应允,派他和贾瑞南下,联络宋朝。

然而,当他带着南宋高宗的亲口许诺、委任文书和南归接洽文件赶到海州时,形势却发生了惊天巨变。耿京的爱将张安国受金人高官厚禄诱惑,杀死耿金,叛变投敌。义军群龙无首,一哄而散。一支战斗力不俗,人数数十万之军的抗金力量就这样土崩瓦解。

他本是驰骋疆场的大将军,却被时代压抑成千古词宗

辛弃疾义愤填膺,对叛徒张安国恨之入骨,他发誓一定要杀了张安国,为耿京报仇。

但此时张安国已任金济州知州,而济州城里驻扎着驻扎着5万金兵,要杀张安国,无异于火中取栗,虎口拔牙。但他决心已定,义无反顾。

他本是驰骋疆场的大将军,却被时代压抑成千古词宗

他挑选了50名精干的骑兵,在到济州城沿途的路上每隔十里安排五个人,备好马匹弓矢接应。他只带了三个人,径直闯进金军大营。此时张安国正在宴请金国将领,酒兴正酣,听说辛弃疾来投,又只带了三个人,便毫不犹豫的外出接见。谁知一见面就被辛弃疾制服捆于马上,疾驰而去。数万金兵没有料到有人如此大胆,区区几人就敢到万人大营中绑架对方将领,根本来不及反应,零星追击的骑兵被射杀后也不敢追击,等金兵大队人马赶到时,辛弃疾等人已不见踪影。

他本是驰骋疆场的大将军,却被时代压抑成千古词宗

以区区50人,就敢冲进数万人的金军大营,生擒贼首,全身而退。这份谋略,这份胆识,这种气魄,虽万军之将也望尘莫及。一时辛弃疾英名远播,声振南北。

带着这份英雄的传奇、带着这份冲天的豪气,辛弃疾跨淮河、过长江,回到他梦寐以求的南宋王朝。

轰轰烈烈的开场会象征着他以后轰轰烈烈的人生吗?

他本是驰骋疆场的大将军,却被时代压抑成千古词宗

三、灯火阑珊魂犹在

南宋朝廷对这个胆识谋略俱优的“归正人”并没有立即予以重任,甚至没有让他到军中任职,而只是在江阴和广德任通判,这一等,就是六年。

1162年5月,畏金如虎的高宗赵构终于退位,孝宗即位。他决定一改过去对金的退让妥协、屈辱议和,决定对金反击。战争在紧锣密鼓的准备着。但是在这北伐的紧要关头,没有人会想起正在江阴担任小小签判的辛弃疾,没有人会想起这个对北方中原了如指掌、胸藏良谋的辛弃疾,他向朝廷提出的分兵而进的方法也无人采纳。

他本是驰骋疆场的大将军,却被时代压抑成千古词宗

1163年,南宋在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仓促出兵,加之将领轻敌,将帅不和,宋军在符离大败。不得已又和金国议和,签订了《隆兴和议》。声势浩大的北伐就这样草草收场。畏敌如虎的情绪又开始笼罩着南宋王朝,主战派在朝廷再无力发声,主和派又占据了上风。

这时,有人不顾自己的官职低微,大胆的站了出来,一口气向孝宗连上了十篇关于北伐中原的军事形势的奏章。他就是辛弃疾,这十篇总计17000多字的《美芹十论》言语犀利的指出了宋金斗争中的形势发展、应对策略以及当前南宋王朝存在的弊端,一针见血,振耳发聩。

他本是驰骋疆场的大将军,却被时代压抑成千古词宗

宋孝宗看到后大为惊叹。但此时对金新败、主和派把持朝政,宋孝宗欣赏之余也无暇顾及。《美芹十论》上书后如石沉大海,再无音讯。但他的才干却被皇帝和一些大臣赏识。他很快被调往南宋重镇建康,并被皇帝两次接见,他的仕途似乎即将平步青云,他的理想也似乎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但他依然需要等待,虽然他以将军自诩,虽然他对金形势了如指掌,虽然他满腹奇谋韬略,但他依然还是一个卑微的文职,无法染指军事,这对他来说是一种折磨和煎熬。

他本是驰骋疆场的大将军,却被时代压抑成千古词宗

公元1170年,经过数年的休养生息,宋孝宗再次将对金北伐提上了日程。他又想起《美芹十论》,想起了辛弃疾,于是召他上殿对诏。辛弃疾对孝宗坦言:金国强大,对军北伐不可一蹴而就,需要长期准备,细致安排,切不可轻易起兵,大意冒进,重蹈以前北伐失败的覆辙。

他的这些言论和孝宗即刻北伐、急不可耐的想法分歧很大,君臣不欢而散。

他本是驰骋疆场的大将军,却被时代压抑成千古词宗

随后,辛弃疾被调往南宋都城临安,但他依然只是一个负责粮食储备供应的司农寺主薄。这与他拜将挂帅、收复中原的理想依然遥远。岁月蹉跎,理想渺茫,这不是他南渡的初衷,他只能在临安的表象繁华、歌舞升平的迷茫颓废中想要寻找内心那个真实的自己。

他本是驰骋疆场的大将军,却被时代压抑成千古词宗

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在灯火阑珊处,那个落寞、孤单、失意,无人理解的灵魂,依然躲在那个角落里举世皆浊我独清,默默坚守着那个不合时宜的理想。

他本是驰骋疆场的大将军,却被时代压抑成千古词宗

四、将星隐去词宗起

公元1174年,辛弃疾再次来到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这时据他南归奔宋已经过去了整整12年,在南宋朝廷中,他比任何一个人都要渴望收复中原。因为他的故乡还在金人的铁蹄下,因为他的族人还在金人的蹂躏中,他离开时曾经信誓旦旦要打回中原的豪言,成为一次次戳击他心灵的利刃。他只能经常登高,面向北方故土,用诗词倾述和发泄着自己满腔的悲愤和无奈。

他本是驰骋疆场的大将军,却被时代压抑成千古词宗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他本是驰骋疆场的大将军,却被时代压抑成千古词宗

理想渺茫,忧愤难解,知己难觅,北伐无望,他只能将胸中燃烧的烈火,心中憋屈的血泪喷发成诗词。不能挥戈,只能挥笔,不能指挥千军万马,只能以笔为刀,开辟心中的疆场。做一个热血奔涌的词人。这是他无奈的选择,还是他必然的宿命?

在南宋阴霾的天空下,一代将星无奈隐去,一代词宗悄然登场。

他本是驰骋疆场的大将军,却被时代压抑成千古词宗

辛弃疾现存600多首词,全部作于南下以后,他不能再像以前一样驰骋疆场,快意恩仇,他只能躲在诗词构成的天地里,那里有他的理想、那里有他的战场、那里有他的千军万马、那里有他的挥洒自如,他成了诗词里的将军,横扫六合,涤平天下。

乾道八年,辛弃疾被派到宋金边界的滁州任知州,他目睹被战火破坏的凋敝、目睹百姓百姓流离失所的惨状,他宋朝的未来深深的担忧,他收集了宋、金以及北方蒙古的情报和资料,仔细分析后得出了惊人的结论。提出“仇虏60年必亡,亡后国家之患始忧”。

他本是驰骋疆场的大将军,却被时代压抑成千古词宗

这次在滁州边境又一次近距离了解金朝,他发现金朝正开始衰落,必定会重蹈大宋的覆辙,而北方蒙古正在崛起,那是一个更凶狠的敌人,宋金都难逃毒手。

他锐利卓绝的眼光,再次彰显着他有着军事统帅的谋略远见。一语成谶,60年后,金果然被蒙古所灭,蒙古成了南宋最大的敌人,他不但要财富,而且要土地,最后,南宋亡于蒙古。

他本是驰骋疆场的大将军,却被时代压抑成千古词宗

但这个惊天预言在当时没有任引起任何重视,没有掀起一丝波澜,世人都当他信口开河、痴人说梦。辛弃疾的才干和谋略无人能赏识,英雄无用武之地;他的远见卓识无人能理解,他只能孤独的问月亮,问苍天!

太常引 · 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他本是驰骋疆场的大将军,却被时代压抑成千古词宗

五、扬威湖湘建飞虎

淳熙二年,因江西、湖南一带发生茶商暴动,朝廷派兵征讨屡屡失败,辛弃疾临危受命。担任江西提点刑狱。承担剿灭茶商军、安定一方的重任,他的军事天才终于有了显现的机会。

辛弃疾自己招募了一支军队,针对茶商军此前的“游击战”,他采取守住要道,久久围困,稳步逼近,步步为营的策略。使此前游刃有余的茶商军很快陷入困境,只好弃戈投降。辛弃疾只用了三个月就平定了朝廷的心腹大患。他也因功得以升迁。 但平定内乱的战争,毕竟不是打击金军那样的酣畅痛快。南方北土相距数千里,他无法领军北上,收复故乡。只能在忧愤中流下两行热泪。

他本是驰骋疆场的大将军,却被时代压抑成千古词宗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愁余一作:愁予)

此时正值投降派掌权,南宋朝廷再度沉郁消极,北伐无望。

纯熙六年(公元1179年),暮春三月,风依然寒凉。在古道边的长亭外,即将到湖南上任的辛弃疾与同僚告别。他一杯一杯饮着这离别的苦酒,想着这些年任上频繁调换,辗转奔波,无数建树。却鬓已霜白,两行热泪夺眶而出。这时他已42岁。

他本是驰骋疆场的大将军,却被时代压抑成千古词宗

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他本是驰骋疆场的大将军,却被时代压抑成千古词宗

岁月无情逝去,他还能经受几次风雨的折磨?壮志未酬、抱负难托!难道只能坐等岁月消磨,化为尘土?孤苦压抑的心,无论去往哪里,目之所及,皆是悲苦断肠之地。

此时辛弃疾任职的湖南属古楚地,民风剽悍,狂放不羁,因官吏贪污腐败,横征暴敛,农民起义时有发生。辛弃疾此时的职务是转运副使,负责财政赋税,他冷眼旁观着一次次农民起义被镇压,那起义的原因都让他痛心疾首。他深深体会到官吏贪腐暴虐下底层民众的深深悲哀。

他本是驰骋疆场的大将军,却被时代压抑成千古词宗

他慨然给宋孝宗上书——《论盗贼札子》,大胆直述民众暴乱的原因就是“官逼民反”。宋孝宗震惊之余,也大为感动,予以嘉奖勉励,并任命他为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让他放手整治湖南,并赋予他随机处理问题的权利。

他这次不顾个人安危,直陈时弊的上书,虽然得到了皇帝的首肯。却忽略了复杂的官场关系,为更多人忌恨,一场巨大的阴谋正在悄然酝酿着。

他本是驰骋疆场的大将军,却被时代压抑成千古词宗

浑然不觉的辛弃疾,在湖南属区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他首先整顿吏治,斩杀和处理了一大批民怨极深的官吏,肃清了不正之风;他减免无关收费和摊派,保护百姓利益,清除了叛乱的源头;同时,针对湖南地区地主豪强拥有众多私人武装的不稳定因素,他大力撤裁、削减乡社和私兵,使原本乌烟瘴气、暴乱四起的湖南很快安定下来。

他本是驰骋疆场的大将军,却被时代压抑成千古词宗

为确保湖南的长治久安。他以军事战略家的眼光清楚的认识到湖南在战略地位上“把扼西南、力控两广”的重要性。他上书朝廷,创造性的提出要在湖南建立一支常备军——飞虎军。这次他的奏章竟然很快得到孝宗批复,一支打着辛弃疾深深烙印,日后威震天下的军队即将横空出世。

他本是驰骋疆场的大将军,却被时代压抑成千古词宗

亲手创建一支军队,这是辛弃疾莫大的荣耀,也是他心中期盼的军旅巅峰。他似乎将完成夙愿,成为统帅千军万马的大将军。

他亲自挑选勇武强悍的青壮年,亲自组织训练。他还从捉襟见肘的经费中拨出部分到北方购买马匹,组建骑兵。很快,飞虎军就初具规模,有步兵一千余人,骑兵近两百人,一支勇武善战的军队正在他的努力下茁壮成长。

他本是驰骋疆场的大将军,却被时代压抑成千古词宗

但就在这紧要时刻,他却接到了皇帝的紧急金牌,令他立即停止组建飞虎军。

原来,在改造五代留下的旧营寨的过程中,由于经费不足,他多方斡旋,权达变通,自然违反了一些制度律令,这成了那些对他盯窥已久的人进行诬陷攻讦的把柄,弹劾他的奏章一道接着一道,理由竟然是“嗜杀暴虐、独断专行、横征暴敛、搜刮民财”。

他本是驰骋疆场的大将军,却被时代压抑成千古词宗

急速的皇帝命令、欲加之罪的无端弹劾,如一瓢冷水浇在辛弃疾的心头。他知道皇帝的出尔反尔,一定有人在背后煽风点火,要让这千秋之功的建军大业毁于一旦。他真正明白,虽有明君,但大宋朝廷依然阴霾晦暗,要想做点实事该有多难,而驱除金人,北复中原又是何其遥远。但他依然顶着压力,让军营的建造得以竣工。

他本是驰骋疆场的大将军,却被时代压抑成千古词宗

但对他的流言和诽谤并没有就此停息,一双双阴狠的眼睛依然紧盯不放,欲将他置之死地而后快。他刚刚能找到一块能让他小试牛刀、一展拳脚的地方。但待了不到两年,就又被迫离开。

从投奔南宋起,辛弃疾辗转在各地为官,从29岁到42岁的13年间,他竟然被调任了14次。但他每到一地都整顿吏治、劝农兴商、平盗镇匪、建军练兵,准备大干一场。但由于时间过短,使他无法施展才干、有所建树。他数次上书皇帝、宰相,力陈北伐治国之策,但都石沉大海。他的执着不渝被安于享乐的官员视为另类和异己;他非凡的才干和能力又使他总被人排挤和忌恨。他,总是那个南宋朝野那个最不合时宜的人。

他本是驰骋疆场的大将军,却被时代压抑成千古词宗

这一次湖南建军虽然利国利民,但却成为了阴险小人们的一再诬陷攻讦的把柄,他不得已离开,前往江西。但打着他烙印的飞虎军却从此成为宋军“虎儿”,震撼南方,扬威大宋。

他本是驰骋疆场的大将军,却被时代压抑成千古词宗

六、稻花香里说丰年

淳熙八年,辛弃疾任江西安抚使,湖南的打击使他心灰意冷,他在信州带湖边建了一座房子,取名“稼轩” ,即耕种于田,隐居于野之意。屡遭挫折,他已厌倦官场,有了归隐之意。

他本是驰骋疆场的大将军,却被时代压抑成千古词宗

然而,新居刚刚落成,他又遭到弹劾,理由竟然是他的庄园过于豪华,巨额花费应是在湖南任职时聚敛钱财、搜刮民脂民膏所得。这次孝宗迫于压力,罢免了他的所有的官职。

此时正值1181年的寒冬,辛弃疾的心也同时跌入冰点。这一年,他已43岁。

他本是驰骋疆场的大将军,却被时代压抑成千古词宗

他只能就此乐得清闲,开始了种园栽柳、稻农为伴的生活,他暂时放下了国仇家恨,宦海险恶,尽情的享受着这陶渊明般的田园生活。

清平乐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他本是驰骋疆场的大将军,却被时代压抑成千古词宗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他本是驰骋疆场的大将军,却被时代压抑成千古词宗

他真的放下了吗?

安心做一个农夫,久居田园,了此残生。虽然命运已经开始这样安排,让理想和激情在安逸的田园中如烟云般散去……。但那个蓦然回首,躲在灯火阑珊处的他,没有迷失在临安繁华的都市,会迷失在这僻静闲逸的田园吗?

东篱多种竹菊诗

诗学陶渊明

酒兴诗情不相似

……

他本是驰骋疆场的大将军,却被时代压抑成千古词宗

他依然放不下!那北方的故土、那南归的使命、那胸中永不冷却的热血,依然在熊熊燃烧。他一直在等待,等待朝廷的一纸诏令,等待那渺茫的希望。

但他没有想到,这一等,竟是20年。

他本是驰骋疆场的大将军,却被时代压抑成千古词宗

七、男儿到死心如铁

长年的闲居、北伐的无望、憋屈的理想、难展的抱负,燃烧成熊熊烈火,炙烤着他的灵魂、煎熬着他的心,但冰凉的现实让他不能有所作为。他栖身僻野、困于异乡、寸步难行。理想与现实的冰火两重天,时时磨砺着他的心、折磨着他的魂,热血化作忧愤,理想成为悲叹,他只能在孤独中对着天地倾诉悲呼。诗词,无意中造就了他的另一个鲜活的生命,他自由驰骋在诗词构筑的世界里,壮烈豪放,慷慨悲歌!这是历史和命运塑就了他独一无二的灵魂,也成就他了独一无二的诗词。

他本是驰骋疆场的大将军,却被时代压抑成千古词宗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语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他本是驰骋疆场的大将军,却被时代压抑成千古词宗

千年之后,我们依然能感受到这首词透出的金戈之光、利矢之影、呼啸之声、凛然之气。在血火疆场纵横驰骋,收复中原是辛弃疾毕生的理想,也是他对一位知己的由衷激励,而此时这位好友正被人陷害,心陷囹圄。

他就是陈亮,辛弃疾隐居时难得的知己。两人同报负、共意气,曾数次对酒当歌、纵论天下,伐金奇谋、信手拈来,排兵布阵、运筹帷幄,但酒醒梦碎,天地间就只剩两颗不羁不屈的心、一抹英雄末路的泪。

他本是驰骋疆场的大将军,却被时代压抑成千古词宗

两人互相激励慰藉,在南宋昏暗的天空下,温暖和照亮着对方的心。

他本想用北伐的壮阔理想、慷慨意气来激励好友,但情到深处,不由自主的表露出自己壮士暮年,英雄末路的绝望和悲叹。“壮志未酬身已老,山河未复鬓已霜”的情怀,让这首词的沉郁豪放达到巅峰。

他本是驰骋疆场的大将军,却被时代压抑成千古词宗

南宋淳熙三年(公元1188年)冬天,在呼啸的寒风中,辛弃疾又一次等来了陈亮。两位末年壮士,冒着风雪,同游鹅湖、同饮瓢泉,互诉衷肠、极论世事。这就是载入史册的第二次鹅湖之会。如果说朱熹、陆九渊的第一次鹅湖之会,是明经辩义、正本归源的文化盛会,那辛弃疾、陈亮的第二次鹅湖之会,就是北伐中原、收复河山的军事纵论,足以令天下震动,朝廷汗颜。

但可惜这样的盛会没有出现在南宋的朝堂之上,却发生在赣南的偏僻山野。英雄的意气过后注定只能是壮士的悲歌。

他本是驰骋疆场的大将军,却被时代压抑成千古词宗

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

老大那堪说?似而今,元龙臭味,孟公瓜葛。

我病君来高歌饮,惊散楼头飞雪。笑富贵千钧如发。

硬语盘空谁来听?记当时只有西窗月。

重进酒,换鸣瑟。

事无两样人心别。问渠侬:神州毕竟,几番离合?

汗血盐车无人顾,千里空收骏骨。正目断关河路绝。

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

看试手,补天裂!

他本是驰骋疆场的大将军,却被时代压抑成千古词宗

他是辛弃疾“男儿到死心如铁”的挚友,也是他留住“试手补天裂”希望的精神支柱。

公元1194年3月,壮志未酬的陈亮郁郁而终,留下老朽残年的辛弃疾独自在世间苦苦支撑,再也没有人和他共谋北伐大业,就在他灰心绝望之际,伐金的机会却神奇地降临了。

他本是驰骋疆场的大将军,却被时代压抑成千古词宗

八、叱咤词坛飞将军

这时天下已风云突变,蒙古崛起,金渐势微,宋人都觉得北伐中原,收复失地的机会来了,新任宰相韩侂胄更是想借势北伐,引为己功。于是他征召了陆游、辛弃疾等一批声名在外的主战人士。这一年是嘉泰三年(公元1203年),辛弃疾已经64岁了。

虽已垂老,但他胸中的热血又被点燃,他欣然应诏,再度出山。他很快被放在北伐的前线镇江任知府。他老骥伏枥,一到任就招兵买马。准备训练一支能征善战的军队作为北伐的先锋。

他本是驰骋疆场的大将军,却被时代压抑成千古词宗

但他很快发现,这次北伐又犯了与前几次相同的错误,用人不当,而且没有充分的准备就贸然开战,必定会重蹈前几次失败的覆辙。他上书韩侂胄,极力陈述需周密准备,切勿轻易开战的理由,但韩侂胄立功心切,对辛弃疾的奏章不屑一顾。

1205年秋,在北伐的前夜,一直调令将他调离前线,北伐梦再度破碎。

他本是驰骋疆场的大将军,却被时代压抑成千古词宗

在那个萧瑟的秋日,他登上了京口北固亭,看长江东去,望北方故土。他知道自己的梦想不可能再实现。他也没有机会再收复北方的故土,一腔热血付诸东流。他也对即将进行的北伐忧心忡忡。当世难道再没有像刘寄奴那样纵横天下的大英雄吗?自己心中依然有着酝酿半生的伐金韬略,可惜被人认为廉颇老矣,果真如此吗?

他本是驰骋疆场的大将军,却被时代压抑成千古词宗

他自比有刘寄奴那样的勇武谋略,却无法施展。而现今用人不当、准备不足,北伐必败。千般感怀、万般叹息,纵横交织,喷薄出这首沉郁顿挫、悲壮苍凉的千古绝唱。

这也是他最后的悲壮呼号。

理想彻底破灭、人生再无希望,他回家后就一病不起。

他本是驰骋疆场的大将军,却被时代压抑成千古词宗

开禧二年(公元1207年)当北伐的宋军兵败如山倒,朝廷再次想起辛弃疾,准备让他担任枢密都承旨,主持乱局时,他已病入膏肓。

同年九月初十,重病中意识朦胧的辛弃疾突然坐起,高呼三声“杀贼”!然后倒下,带着忧愤和不甘离开了人世,享年68岁。

他本是驰骋疆场的大将军,却被时代压抑成千古词宗

公元1234年,金灭亡,蒙古成为南宋最大的威胁。辛弃疾的预言终于应验。这时,他已离世27年。他一生壮志未酬,襟报未开,始终没能成为大将军驰骋疆场,收复中原,但他用自己的悲愤和勇气、无奈和沧桑凝注成的诗词,横绝六合、扫空万古,在词坛开天辟地、在人间独树一帜,成为名副其实的词坛飞将军!他的慨然之志、爱国之心,至今仍在中华大地上铿锵回响,永久不息。

他本是驰骋疆场的大将军,却被时代压抑成千古词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