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中西医对药物的成分理解的异同和精确与模糊关系

 中医知识圈 2023-12-09

随着对中医了解的深入,笔者在阅览各类常用的西药的功能和适用症的时候,越发感受到中医的伟大,以前对中医这种医学的模糊性总是嗤之以鼻,没有量化的特征(当然这种定性和定量只是我们人类自我束缚下的一个产物)总是使我们感到毫无真实感,从而缺乏说服力。
但是,看着看着,笔者突然感到有什么不对劲,既然我们这种解释在我们现在看来是如此证据确凿,为何那么多的西药在若干年甚至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被否定了呢一个原来被确认是言之凿凿的绝对真理,霎那间又被打入十八层地狱呢?出现这样的情况,西方的解释往往是得理不饶人,美其名曰:科学精神 ---- 具有进取和否定精神。

我们先看看下面一段摘录,然后再直观地展开对【唯成份论】的进一步剖析。

 

维生素D是一种脂溶性维生素,也被看作是一种作用于钙、磷代谢的激素前体,它与阳光有密切关系,所以又叫”阳光维生素”。维生素D是一族A、B、C、D环结构相同,但侧链不同的一类复合物的总称,A、B、C、D环的结构来源于类固醇的环戊氢烯菲环结构,目前已知的维生素D至少有10种,但最重要的是维生素D2(麦角骨化醇)和维生素D3(胆钙化醇)。

 

维生素D2是紫外线照射植物中的麦角固醇产生,在自然界存在较少。维生素D3则由大多数高级动物的表皮和真皮内含有的7-脱氢胆固醇经紫外线(波长265~228NM)照射转变而成。维生素D3是维生素D中生物代谢率最高的一种活性形式。在后文中提到的维生素D主要由人体自身合成的,人体的皮肤含有一种胆固醇,经阳光照射后,就变成了维生素D3。所以,如果孩子能充分接受阳光的话,自身合成的维生素D3,就基本上能满足。另外,维生素D3还可来自动物性食物,如肝类,尤其是由海产类的鱼肝中提炼的鱼肝油。维生素D3除存在于少数动物性食物之外,主要是皮肤中的7-脱氢胆固醇经紫外线照射后形成的,而7-脱氢胆固醇是由胆固醇转变生成的,所以有人叫它太阳维生素。(摘录14,摘录于百度百科)

 

上面是典型的【唯成份论】有关维生素D2的简介,然后就是它的发现、介绍、概况、药物分析、生理功能、传统研究、国际前沿动态、测试指标等等。

 

不要说由维生素D还可以被细化为更多的成分,即使停留在现阶段的知识结构中,笔者实在不知道有哪个专家一生有多少精力去理解透彻几个这样的维生素,更遑论这些知识过了没多久全部可能都是错的。反正笔者就没有这个能力,相信很多读者也没有这个能力。这是因为面对这种没有联系的点状式、碎片化的枝节、末梢和树叶,我们似乎并没有一个树干将它们联系起来,这样就很容易就陷入了认识的迷宫。首先我们完全没有意识到是的问题,就是为何我们会有这样的公理存在和这种公理存在的哲学思想;其次我们这种局部式的、截流式的或者是断裂式的分析方法,就是我们前面所讲的后解释假解释第三无限细分的微观医学观,从分子水平到基因水平的探索无一不体现这种医学观的深化,这种貌似高科技的研究,只是将瞎子摸象细化成了瞎子摸象毛”、“瞎子摸象毛孔”、“瞎子摸象趾甲等罢了,这样的结果势必令我们更看不到大象了;第四不单是我们的直觉判断这种研究的幼稚,连科学自己都证明了,不断强化人类左脑的逻辑功能,必定会减弱或呆滞右脑无限的潜在威力。如是者,我们慢慢都会变成了只有肉体没有灵魂的、只有逻辑思维没有人性的机械人。

 

总之,从一种学习知识难易程度的直觉中,我们知道,能够融会贯通这种知识的人想必凤毛麟角,即便是某些专家偶有所成,也难以逃脱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桎梏。而当今现代医学陷入的不正是这样一个恶性循环之中吗?这难道不是西方人在强势文化下,对缩观形而下因追求的偏执和霸权吗?

稚,但可能很多西医信徒要吐槽,笔者你说得【唯成份论】一无是处,那很多医学成果难道不是缩观化的成果吗?你怎么可以以偏概全呢?的确,笔者也没有打算一棍子打死【唯成份论】,也不会对其功劳视而不见、充耳不闻,这里我们要补充一下它的好处。

 

从思辨的角度讲,人类世界没有一样东西是绝对好或者绝对坏的,绝对好坏是人类硬生生造出来的一种道德判断标准,这在哲学中是不存在的,当然,上帝的标准除外。因此,【唯成份论】肯定也不会是一无是处的,它最明显的好处一是满足了人类对静态指标的凿实感;二是通过某一时空的成分分析,起到“承上因,启下果”的目的不过笔者还是要再次强调,尽管这种以成分可以推上因下果,但由于前述种种原因,【唯成份论】充其量只是一种弱关联性和超弱相关性的【逻辑模型】,即使是有电脑辅助,也因难以超越【直因逻辑模型】的枷锁而提高其循环性或相关性。

 

我们在第八章【中西医之争】/【唯成份论 ---- 幼稚的唯成份论】二.8.3.1-16  唯成份论 ---- 幼稚的【唯成份论】中曾经指出,按照西医营养成分的学说,我们只需要了解了成分就可以万事大吉了。换句话说,相同的营养成分,其作用必然也是肯定的,而由于食物所含的成分比例各有不同,因此,变化只是进食的比例有所不同罢了。比如,如果我们身体需要100蛋白质分别进食(单位:克)鸡肉540/牛肉561/猪肉684/羊肉684/鸡蛋752/草鱼602/三文鱼484/菜心9091/西红柿11111/辣椒3846/胡萝卜10000;如果我们需要500千卡热量则分别进食(单位:克)鸡肉299/牛肉400/猪肉127/羊肉246/鸡蛋347/草鱼446/三文鱼376/菜心3751/西红柿2631/辣椒2380/胡萝卜1351,就会产生同样的效果。这是对在西医【唯成份论】下营养学的最直观的一种表述,只要含有相同成分,是什么食物不要紧,甚至食药的效果都是一样的

 

很显然,西医的营养学看重的基本上是物质层面的东西,那中医又怎么样呢?早在2000年前,中医对食物和药物的认识就超越了唯物质的层次,在既考虑食物的物质成份的同时,更看重物质以上层面的东西,也就是形而下和形而上并重。而以形而上作为主导的认识和研究方法,用今天时髦的话来说,就是既看到物质,更看到信息和能量当然,笔者认为,中医所强调的阳,远远不止是信息和能量这么简单,只是现代人所能研究到的层面只有这些,所以阳包含了除信息和能量之外的东西,也就是说,阳的内涵远远比信息和能量丰富。

 

中医对食物和药物(药食同源下统称食物),除去繁杂的千姿百态的形而下,取其气味就基本上将一种食物定出阴阳,也就是定出了它的大方向了。谓之,很多地方气也称之为谓之,所以气味或性味即为食物之营养确定,也就是形而上与形而下共同定出食物的性质。比如,中医看牛肉和鸡肉,与西医截然不同,除了看到都是肉,都是可以营养我们的身体这种物质化的东西之外,中医更强调它们的性,好像牛肉性平味甘,利脾,补中土之大食,性平,意思就是说牛肉里面的信息比较平和。虽然有能量,但升降都较为缓慢,与脾阳、胃阳的德(上帝造的阳的规律),味甘,与脾阴、胃阴的德(上帝造的阴的规律)一致,所以与脾胃谐振,利于脾胃的滋阳,阴阳都一致,从而利于造血和长肉,有肉则有了产生肌肉的基础。因此,一个形而上,一个形而下,宛如机床加工,指令、电力适合,材料适合,就可以加工出合格的零部件。而鸡肉呢?鸡肉性温味甘,意思就是说鸡肉里面的信息比较躁动,升力十足且很急速,与肝气的上升谐振,所以助肝气上升,又味甘,与脾胃的德(上帝造的规律)一致,所以又与脾胃谐振,滋养脾阴胃阴,由于其阳升力急速,与脾阳、胃阳的德相悖,因而会消耗脾胃之阴,所以鸡肉对升肝阳好,但对脾胃有些损害。

 

上面只是简略地分析了,中医对牛肉和鸡肉性味的不同所产生的跟西医截然不同的营养后果。从这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就已经感受到中医比西医的层次高了不少,这种分析其实还可以进一步深化,同样是含西医所谓的营养一样的肉,但是对五脏六腑之功效完全不同。中医还不仅仅满足于这种高层次的分析,而且还要综参进食者性命、体质、所处地域、季节、情志等众多因素,也就是进食者所处的大五行和小五行的关系中,来决定进食什么样的东西。比如,我们从等观的“阳”的信息,轻而易举地得知人类有至饱机制,就是人类都有一个功能,吃饱了就会丧失食欲,即使山珍海味摆在面前也毫不动容,不会一直吃到撑死为止。事实上,生物都有这个功能,除了人类人工繁殖的金鱼(金鱼丧失了这个功能,会一直吃个不停,直到撑死)。但如果我们从【唯成份论】去寻找缩观形而下因,就必然会丧失了这个【因】,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因此,中医营养学中的信息,虽然缺失了“缩观形而下因”,但有等观和微涨观因,权衡得失,汇总后实际上病因还远远多于西医,而且这些【因】相对于西医的病因为前置因,更符合天道。只是这些信息如果没有相适配的公理系统进行梳理,则难以显示出其极丰富的全息性。

 

不过,对于普罗大众来说,掌握食物的性味比掌握西医的营养成份容易很多,而且这种对食物大方向的把握,是高屋建瓴,对掌握食物的大方向八九不离十,这好比捡了一个大西瓜,即使是丢掉芝麻也无伤大雅如果想进一步深化,肯定会提高把握的精度。但必须注意,这种深化跟西医的无限细化有质的不同,这就像同样要到达一个目的地,西医有名车,有最好的驾驶技术,但是走错了方向;而中医只是徒步或者马车代步,但方向是正确的。因此,从到达目的地这个目标来衡量的话,中医无疑是完胜,因为即使中医的术落后,假以时日,还是可以到达目的地,西医就永远与目的地失之交臂!

 

很多时候笔者看着看着西医的营养学对某种食物的解释,突然觉得人类认识世界万物的途径是否有点低层次呢?既然西医对有形的物质世界可以分析得如此地透彻,自认为该量化的都可以量化了,那为何对某种食物(比如鳄鱼)对人类功能的描述总是这么粗化,似乎哪种食物我们都应该狂吃,但我们的经验和感觉又告诉我们饮食要平衡,西医似乎没有告诉我们这些在物质层面上看都是非常好的东西,究竟是如何平衡地进食呢?

 

既然我们在万物中有目的地选择好的东西而摒弃无用的东西,营养学最后的原则就必然会导致我们只选择在形的层面上(如营养学中的分子生物学)对人体的所谓有用的物质,那么人类的生存似乎只需要这些营养学家为我们安排的几种或者十几种化学元素就够了。从很多传销所宣扬的进餐只需要吃营养条,与西医对万物在形而下的层次的研究成果来看,似乎他们根本就不应该有不治之症,对某种食物也应该有十分准确的建议,而不模棱两可描述。

 

在笔者看来,其实问题很简单,就是他们太迷信形而下。说白点,就是他们只相信他们的眼睛,相信他们的听觉,相信他们的触觉,相信他们的嗅觉……,总之,人类知觉之外的一切,都是不可信的。这种桎梏,恰恰是他们不能真正认识世界的原因,我们为什么就不能跳出这个思维的桎梏,难道除了我们可以感知的形之外,没有人类感知不到的存在吗?有时候人类似乎也感悟到不应该把自己的思维局限在形而下的物质层面上,但我们太相信自己的眼睛和耳朵,或者不用眼睛和耳朵,人类就会感到无比惊慌和不实在,感到非常虚幻,感到骗子就会满大街跑,怕被人说是异类和不科学,以至于我们刚刚迸发的一点智慧的火花马上又烟消云散了,惊恐、不自信和怕受骗又迫使我们又回到臣服自己感知的老路上去了。

 

我们几乎没有深刻反思产生这种我们认为是骗人的思维是如何产生的。一方面,从唯物主义上,思维的产生必然离不开物质基础,虽然唯物主义者找到一些证据,但是同时又出现很多反证;另一方面,从思辩的角度去看,我们好像并不需要看上面所谓赖于人感知的证据,仅仅从思维的产生这种奇异的现象就说明了思维并不是由物质所引起。因为很简单,物质(死物)对于我们的刺激无论如何都是不会产生思维的。这点很像鸡和蛋的关系,我们完全也可以说思维产生了物质,而事实上,现代物理学早就证明了这个无声无色无味无嗅的宇宙,恰恰是由我们的感知引起五彩缤纷,歌舞升平。因此,思维在前而物质在后,更加是合乎逻辑的。

 

那些整天谩骂中医的人,恰恰是拥有这种狭隘实证主义的、幼稚可笑的家伙,这种凭着自己的知觉就以为掌握了绝对真理。他们往往用自己的眼睛,自己的耳朵,自己的舌头,自己的鼻子,自己的手脚去告诉我们那种瞎子摸象的真理,从这个角度来看,他们才是最大的最彻底的骗子。当然,他们可以狡辩说别的真理对于人类来说是毫无意义的,我们只需要三维空间下对人类为真的真理就足够了。但请不要忘记,这只是一种知识有效性,根本不是什么真理,或者充其量是人的真理。实际上,那些批评瞎子摸象的科学信徒何尝不是一路货色呢?从更大的时空下看,科学何尝不只是一种“另类的瞎子摸象”真理呢?只不过这次不仅仅是手了,还多了眼耳口鼻而已

 

其实何止是中医被嘲笑和谩骂,那些非唯一实证真理的医学一样遭受如此待遇,笔者觉得要反思的应该是这种狭隘思维下产生的所谓科学绝对真理观。

 

科学的去源性思维,缺乏对所谓第一性原理的回归,创造了很多假解释,在这些“假解释”下,人类越来越自我膨胀,慢慢丧失了对科学解释的根本反省,似乎人类才是创造万物的主。这种并不高层次的唯物观,主宰扼杀了他更高层次的思维,以至于世界被一种唯一的、低层次的理论诠释着。虽然科学在形而下的层次上,也代表了某种真理,但它一定会在形而上,或者在整体宇宙的绝对真理上,必然会遇到无数无法解释的问题,原因就是这个低层次的理论固然可以重叠部分高层次事物的真理,但绝对不能涵盖绝大部分真理。

 

现代科学似乎也慢慢意识到了这点,能量与信息,特别是信息,这些就是形而上(虽然只是形而上的一个子集)。它们是有别于【唯物论】解释的高层次思维,这个思维反而是现代绝大多数人(中国人尤甚)所批判的。

 

很显然,传统中医就是这种思维的佼佼者,而且只有这种思维,才可以真正地接近绝对真理。因为中医对病痛和万物的认识是形而上形而下并举,是强形而上(能量、信息和未知或永远不可知的东西)和弱形而下的理论。它很早就认识到了无形的能量和信息,虽然受制于人类感知的低劣(很多动物的感知都比人类强),却丝毫没有影响对这些形而上的深刻认识;同时它又承认了形而下虽然不是主体,但是与形而上的关系是从主的互动。通俗地说,我们既要看到形而下(如西医所谓的食物营养成份),但是我们更要悟到的形而上(食物营养成份之外的能量和信息),而且这种形而上才是主体【唯成份论】根本就缺乏了这种思维,首先,它认定了成份永远都是在某种条件下恒定不变的,这好比将刀看作是某个恒定不变的金属利器,但却忽视了用刀者才是关键因素一样;其次,它不明白物质成分与观察者之间是互动因关系,即成分的功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光的波粒二象性很好地诠释了这种复杂性。尽管这点与第一点有点相似,但本质又截然不同,前者主导不变,后者则对象互变

 

从【神观】上,我们就更加清晰了。首先上帝不可能造出多余之物多余只是人类在人类中心主义下的好恶标准,得出所谓我观下无知和浅薄的知识体系而已;其次上帝造万物,更多的是让万物求存而不是求真的让万物周而复始地享受到善美才是上帝的旨意,这点我们在第二章【哲学与科学】一.2.1.6-44  哲学与科学已经阐述过了,这里不赘述,笔者在这里只是想补充一点感性的论述。很显然,美和善都是已预装了在万物之内的。我们的感性,包括在感性中的理性都是美善的结合体,否则我们绝对不会到人的器官、组织、骨头、皮肉、津液、血液、细胞、病毒、排泄物等的时候,无一不是感到丑陋和恶心的;相反,万籁星耀、太阳月亮、蓝天白云、绿水青山、细雨瑞雪、水陆交辉、动物相戏、植物蓬发、鸟语花香等,甚至包括了人类的理性思维,无一不是美丽和赏心的,这些难道不是上帝的荣耀,上帝的旨意吗?人类从不事劳作而丰足,到需要艰辛而活命,还要衍生很多聊以自慰的活命工具后自诩为文明和进步,在上帝的眼中是否是可笑的呢?当然,可能有读者认为所谓美丑的产生,只是存有为了生存而建立的强制性识辨系统,是存有主动之规范行为。但如果我们进一步反思,这种强制性的规律难道不是一早预装了才可能沿这个方向演化的吗?那这种规律,归根到底还是因为上帝的创造!

 

近代西医用机械唯物主义观对生命的研究到处碰壁,迫使他们不得不重新批判这种线性思维对复杂生命体研究的错误。他们逐渐认识到,任何整体的功能(中医所看重的性味)只能用这个整体来解释,不能分割地用各个组成部分来解释。比如,水的特性不能用其组成成分H(氢原子)和O(氧原子)来解释。因为两者不具备水的特性,两者简单相加就会爆炸,水的柔顺与滋润特性无法从它们身上推测出来;碳和氧是燃烧过程的重要物质,然而它们两者组合起来的二氧化碳,不仅不能燃烧,而且阻止燃烧,因此,二氧化碳的特性,也不能用其组成成分加以说明。同样地,在食物和药物的成份上,中医所强调的是它们的性味,而不是它们的物质层面的东西上面笔者已经说过,一块鸡肉和一块牛肉,尽管它们的蛋白质、碳酸化合物、维生素、胆固醇、微量元素等物质基本相同,但由这堆物质所组成的鸡,具有好动、斗勇、啼鸣、飞走等性格,而同样这堆物质组成的牛,则具有力大、勤勉、憨厚、恬静、动怒后野蛮等性格,用【唯成份论】是根本解释不通的。

 

把握这种局部没有而整体所具有的特性,正是中医的高明之处(尤其是生命体)。西医的现代系统学仿佛才如梦初醒地认识到这种现象,称之为涌现。中医一早就洞悉到(笔者认为是上帝启示)这种阴只是表象,或者只是受驱动者,加上驱动者的阳,才是一个完整体。人体内的一切神经、脏腑、血管、骨骼、组织、肌腱、筋肉等各种结构,是在某种软件的操控下(上帝的灵气)才能实现其作用,这种结合在人体上是心脑信息的整合,也是阳与阴互动的结果,是整体涌现出来的生命现象。

 

从整体分拆成各个局部成分不能描述事物的整体性,相反,从各个局部成分组合成一个整体同样不能确定整体性这就充分说明了,无论是试图用成份论去分解一个整体成多个成份,来判断这个整体的特性,还是将多个成份组合成一个整体,从而判断出整体的特性,都将得出错误的结论。

 

可能有不少读者由此又产生困惑了,上面这个结论似乎与【全息论】相悖,【全息论】不正是信息贯穿局部到整体么,怎么现在局部又与整体不同呢?这就是很多人误将【全息论窄化为“形而下”的全息性所造成的。简单讲,所谓全息是指形而上下合体全息,而仅仅从形而下作时空封闭系统的拓展,通常会丢失了大部分信息。因此,局部到整体(时空封闭系统的拓展)会造成极大的失真。有关【全息论】的详细论述,有兴趣的读者可参阅本章【全息之惑 ---- 全息论之幼稚】三.9-58    全息之惑 ---- 【全息论】之幼稚一节。

 

最后,笔者想说,我们对西医营养学的批判,并不是说得它一无是处。有些人可能会反问,重视缩观的成份不也有很多时候是对的吗?很多医学成果不正是源于【唯成份论】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必须用【01公理】这个宇宙最高法则了。从上面的分析中,很显然,【唯成份论】的本质就是根据缩观形而下因建立的【逻辑模型】,根据【01公理】,【唯成份论】具有1的特性,中医的药理分析具有0特性,【唯成份论】占1/4时空的影响力或正确性,而中医的药理占3/4时空影响力或正确性。因此,【唯成份论】肯定不会是绝对错误的,但相对而言,它占有弱时空正确性。用一句老百姓听得懂的说话,就是【唯成份论】这个【逻辑模型】,比起中药理【逻辑模型】,错的时候更多认识到这点,我们使用【唯成份论】的时候就会心明眼亮,既不会对其嗤之以鼻,又不会将其奉若神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