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第十章:是谓玄德

 禹杰 2023-12-09 发布于四川

原创 行三 大道师语 2023-11-29 23:40 发表于广东

老子《道德经》第十章:给我们的七个机缘启示,暗藏大智慧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婴儿乎?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爱国治民,能无为乎?

天门开阖,能无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大家好,我是行三,今天非常高兴能跟大家继续分享共振老子爷爷《道德经》的智慧第十章。

这一章可以说是非常博大精深的一章,我们可以从很多不同的角度、维度去理解,但他们其实都是相通的,只是道的不同面向不同阐释。那我们具体来看看这一章的内容。

老子爷爷先用了六个反问句去启发我们对道的思考,先看看

01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营魄,指的是魂和魄。那这句话是的意思是,我们的魂魄能合一,不分离吗?简单来讲,就是当做事情的时候,我们身心能够达到合一吗?那我们去思考下,当我们身心合一是什么样子的一个状态。你的内心是不是冒出诸如全神贯注、安定、喜悦、兴奋、激情等词汇。确实是的,我们内在其实已经有了答案。当我们符合这些特征时,我们的身心就是合一的,魂魄也是合一的状态,这也是高我与小我合一的状态,此时的我们能量是完全聚焦和具足的。

这时我们再回看下,我们在每一个当下,在我们每天做的每件事情中,是不是都能达到身心合一的状态呢?还是分离的呢?你会发现,但凡我们脱离当下,开始有贪嗔痴慢凝,怨恨恼怒烦的时候,其实就处于了魂魄分离的一种状态。比如说快到周末了,你打算出去玩,心里老惦记这事,这时你会发现,你的身体虽然还在办公室,但心早已飞到千里之外了,这时魂与魄就处于分离的状态。再比如说,我们吃饭、走路时,是不是经常分着神,拿着手机去处理的事情呢?这时候走路不像走路,吃饭不像吃饭,我们的营魄、身与心其实也是处于分离的状态。

所以《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其实皇帝爷爷早就跟我们一针见血的指出“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说的就是我们一切的病的根源,都是来自于精神不内守,就是魂魄的分离,身心不合一所造成的。在这个状态下,我们无形的能量是被支零破碎的,在拉扯中产生了大量的消耗,情绪开始在体内的淤积,进而形成身体能量的漏洞,而有无相生,有生于无,这种无形的能量漏洞,最终转化成了有形的小疾。如果我们依然继续处于身心不合一,精神不能内守的状态,长此以往,这种小疾就会慢慢就形成病。

而当我们开始专注于每一个当下的时候,我们也开始收回被我们外放的支零破碎的能量,而当能量聚足的时候,我们的创造力也将充分的展现发挥出来。我们经常讲当一个人真正在做自己热爱的事情的时候,他的两眼都是放光的,是炯炯有神的。我们一看就知道这个人肯定是做他热爱的那份事情,处于身心高度合一的状态。

02

专气致柔,能婴儿乎?

老子爷爷说我们的呼吸,能不能跟婴儿一般,达到至柔至顺的状态?

我们先来看看,婴儿跟我们有什么差异呢?《道德经》里面有句话是“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就是说宝宝他哭一整天,嗓子都不会哑,这是阴阳和合的表现,而大人往往哭一阵嗓子就哑了,为什么会有这个巨大的差异呢?一个是因为初生的婴儿由天地人和造化而生,身体中的气血是非常的饱满,内在也是天真无邪,身心都是通达无碍的,所以在他呱呱啼哭之时,只是顺应当下需求和情绪的表达,能量流经宝宝身体中,并不会在体内形成淤堵。而大人往往在日常中并不能像婴儿般真实的表达情绪,所以情绪能量本身就在体内形成了淤积,通常只有在极端悲伤或者高兴的情形下才会哭泣,而这个情绪的释放和发泄,对于身心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流经,也是阴阳再平衡的过程,但同时也造成了消耗,且是释放不充分的,所以哭一阵就伴随着嗓子的嘶哑。

另外我们可以看到婴儿原来在妈妈肚子里,在先天的状态下是用腹式的呼吸,是非常柔顺且充分的。而我们随着成长环境的影响,呼吸往往变成了胸腔呼吸,这就造成了我们整个身体的气的运行往往是不够充分的和顺畅的,这时往往需要重新去练习婴儿般用柔顺的腹式呼吸法,使气能通达顺畅的支持到我们的全身及末梢。

所以,当我们能做到每个当下都载营魄抱一,身心合一时,则开始神足,专气致柔时则开始气足,气足则心定。

03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就是说我们能够去除分别心,能如实如是的观万物的发生。正如我们《道德经》第二章所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我们是以主观的有限的定义或标签去看待世间万物的发生呢?还是说我们开始能够站在造物主的视角,看待万事万物?我们是站在二元对立的角度,还是站在一的角度?我们处于2还是1的状态呢?

六祖慧能大师有个大家耳熟能详偈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就是说当我们内在圆满的时候,你所看到的外在都是圆满的。当你内在是本自具足的时候,你看到的外在都是本自具足的。当你内在有自性佛之时,你看到的外在众生皆是佛。所以反者道之动,当我们心中起了烦恼心,我们可能喝一口水都觉得是心烦的,看啥都是不顺眼的,而当我们喜悦时,看啥也都很顺眼,而一切境随心转。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电亦如露。

我们再换个角度来想想,宇宙大哥不正是需要借助万物来完成不同的体验,所以在造物之时,在会早出不同的叶子,不同的生命,高矮胖瘦,不同的性格和面相的众生。那既然老天爷他都允许其存在,我们为什么不允许呢?难道我们比造物者更具智慧吗?更有创造力吗?

所以,当我们开始由2走向1的时候,我们开始真正的去理解为什么每个灵魂都是清净无染,不垢不净,本自具足的。

04

爱国治民,能无为乎?

在前面章节我们探讨了多次大道的无为之治,我们今天去思考下,我们的“爱”与道的“爱”有何区别?

你会发现,我们的爱往往都是偏爱的。比如说我们偏爱某一个沟通方式,某一类人,某一类品牌的衣服等等,而我们去看天地,是对万物的如实如实的包容和爱,因为爱而造化出万物,所以是真正的大爱,无条件的爱。我们也前面也探讨过,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在损有余的时候,宇宙大哥其实是用另外一种方式加持于我们,去爱我们,而当我们认识到这点的时候,我们也开始收获到了挫折、困难、不舒服背后真正巨大的礼物。

爱民治国中的“国”,其实可以涵盖了大到天下、国家,再到集体、企业、团队,小到家庭、个人。比方说我们的身心就是一个国家,那你作为这个国家的主人,能否在治国的过程中,在我们的一念一言一行中去足够的爱他们,是否能不违背他们各自本来的规律,顺应各个器官的功能特性,时刻照顾好自己的本心,顺应天时和地利?所以你会发现,当我们能做到无为而治的,治理好身心之国,做到天地人和的时候,我们的健康、喜悦、丰盛、财富是自然而然的结果呈现。

所以大到国家,小到我们个人,其实都是相通的,这也是老子爷爷的《道德经》为什么能跨越2500多年,对诸多的行业和领域产生深远影响的原因,因为道,先天地生,存于万物之中,跨越了不同的行业、时空、维度而同样适用,能生万法,而法则因缘而生,缘尽则法灭。

05

天门开阖,能无雌乎?

那我们在第一章讲过有和无,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个众妙之门就是天门,也就是道门。那我们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存于万物之中,万物离不开道,所以道需要通过与自然结合,在万事万物中得以去体现,道与自然是相互结合的过程,也是造物的过程。

所以我们学习《道德经》,学习道,开了这个天门,是去指引我们的生活的,是需要在日常工作、生活、学习中的点滴去历练践行的,只有这样道才能作为万物之母,真正支持服务于我们。

因为道理服务于头脑,而道服务于心,支持于行动,在实践出真经的。

06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与老子爷爷同时代,有一位伟大的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他也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曾经说过“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

所以,当我们认为我们都已经知道的时候,那恰恰忽略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我们所能道得清说得明的,都只是无限中微乎其微的有限那部分。而当我们处于无知的,处于空的状态时,我们将作为管道,去接通宇宙无限的智慧。

在过往的时候,我们可能会认为一定要学习什么东西,才是知识,但当我们一旦领悟到无知的、空的力量时,你会发现,我们身边的一切人、事、物,都将会成为我们的老师,成为我们灵感和智慧的源泉,为我们提供源源不断的加持,这时候我们也开始慢慢找回与万物一体连接,也会愈发的敬畏和感恩天地万物。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老子爷爷最后感叹到,道先天地生,一念起,冲而用之,积蓄万物之德的能量,源源不断的生发出万物,却从来不占有,顺应而不强求或自居,滋养万物而不主宰,这就是最大的德,因为道法自然,道之德是万物之德的总和,故名玄德。

那对照着老子爷爷给我们的六个对道的启示,其实我们已经对何谓玄德有了非常清晰的认识和指引,最后预祝我们都成为一名玄德之人。

非常感恩大家智慧的共振与聆听,记得点赞、收藏、关注,我们下回再见8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