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叙述】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專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知乎?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 【翻译】身体与灵魂合而为一,就能够不偏离大道吗?聚集精气,追求柔和温顺的形态,就能够像婴儿一样吗? 摒除内心的杂念,进而观照灵魂深处,就能够做到心中毫无瑕疵吗?热爱百姓,将国家治理好,就能不利用智巧吗? 生来具有的感官在接触外界时,能够做到安静保守吗?当自己的心智非常明白通达的时候,为人处世能做到真正的无为吗? (所谓奥妙深邃的大德行,往往就是孕育万物、培养万物而不据为已有,同时更不自恃有功而凌驾于万物之上,更不会因为自已是万物之长而主宰万物。) ![]() 【精解】在这一章,老子阐述了一个人修身应该达到的境界。老子主张人的精神要与“道”融为一体,即涤除杂念,摒弃私智,专精守气,返璞归真,尚弱贵柔,居下为雌,无知无识,老子将其形象地概括为“婴儿”的状态。 在老子看来,婴儿是一切万物中最天真、最精纯、最接近于“道”的一物。和成人相比,婴儿具有精气十足和柔软两大特点。 精气,是指一个人的先天之气,婴儿之所以十分柔弱,就是因为他被精气环绕的结果。 ![]() 随着人渐渐地长大,精气也逐渐地丧失,人也就变得越来越僵硬,当精气消耗殆尽,人就会完全僵化,也就走向了死亡。 成年人如何让自己像婴儿一样柔弱呢?老子给出的建议是:涤除玄览。涤除玄览,是一种高级的修炼心法,是用意念的力量把人内心的杂念排除出去。 而要做到把人内心的杂念排除出去,人首先要认清一点,即物欲世界和思想世界的一切皆为虚妄,也就是“道”即为虚空,这样人内心的杂念自然就能排出大脑了。 ![]() 如何涤除玄览呢?老子给出的具体操作方法是:“天门开阖”。天门,指人体的口鼻耳目等器官,这些都是先天所赋予的,所以称之为天门,天门是人与自然界沟通的要道。 天门开阖,就是让外界的正能量从天门进来,让身体的负能量从天门出去,用现在的说法就是静坐、调整呼吸。 当人做到像婴儿一样柔弱,自然也就能身处这万千世界而无知无欲,自然无为,就顺应了“道”。 ![]() 所谓“玄德”(核心价值观)应该是自律、自戒、自省、自明、自信、自勉、不自私,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扶植众生而不伤害众生)的天下为公。 这是老子道德的高度概括,是人类的最高尚的美德。老子说的“爱民治国”,把这四个字的顺序调换一下则是“爱国,民治”。 国以民为本,“爱国”当然是“爱民”。而“民治”不正是老子倡导的统治者“无为”吗?所以老子才说:“爱民治国,能无为乎!” ![]() 本章自“生之畜之”往下,与第五十一章文字重复,或许是由于错简所致。关于“生之畜之……”,第五十一章说得比本章更为详细。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的另一种说法就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它是当今的民主、友善、公正、爱国等价值观的历史源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