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第十到第十二章(5)

 新用户5477KoTe 2023-06-08 发布于浙江



道德经

RECOMMEND

作者:老子

推荐语: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10

第十章

道德经原文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译文:

精神和形体合一,能不分离吗?

结聚精气以致柔顺,能像婴儿的状态吗?

洗清杂念而深入观照,能没有瑕疵吗?

爱民治国,能自然无为吗?

感官和外界接触,能守静吗?

通晓四方,能不用心机吗?

生长万物,养育万物。生长而不占有,畜养而不依恃,导引而不主宰,这就是最深的“德”。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意思是精神和形体相互合一,能够做到不分离吗?营魄就是魂魄,在古人的世界观中,认为人的灵魂有阴阳两重,阳的叫魂,阴的叫魄,“抱一”,就是指魂魄和身体合而为一,成为一个整体,即合于道。

我们的生活中往往就是这样,精神上知道这件事情是值得做的,但身体就是跟不上,读书是对的,但是手仍会不自觉的打开某些短视频软件,最后一两个小时就这么荒度了,我们都知道时间是珍贵的,但是却往往要等到垂垂暮年之时留下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嘶叹。

而在老子看来, 这些哀怨和悔恨都是因为自己的精神和形体相互分离,没有做到统一而导致的,如果身形合一,自然可以涤除杂质,回归自我当中了。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这里的“专”字,帛书甲本作“抟”,帛书乙本、北大本作“槫”,今可写作抟,冯友兰说:“'专气’就是'抟气’。这个气包括后来所说的形气和精气。抟气就是把形气和精气结聚在一起。'致柔’就是保持住人始生时候柔弱的状态,像婴儿那个样子。

老子极为推崇婴儿,可见于二十章“如婴儿之未孩”,二十八章“复归于婴儿”,五十五章“含德之厚比于赤子”。因为婴儿刚刚出生,保持了最原始的质朴状态,无知无欲,吃饱了就睡,睡好了就吃,和每日忙得像只无头苍蝇却不知意义的现代人比起来,老子认为,这才是我们人的本来面貌。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意思是洗清杂念而深入观照,这里的玄览帛书乙本作“玄鉴”,鉴就是镜子的意思,像红楼梦的别名就是风月宝鉴,意思就是人心深处就像是一面镜子,而玄则是代表心灵的广博和深邃,王弼注:“玄,物之极也,涤除就是清洗之意,整句的含义有点类似禅宗神秀所提倡的“时时勤拂拭,无视惹尘埃。”

这里还是要为神秀说几句话的,后世往往拿此句和六祖慧能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进行对比,将神秀贬得一无是处,先不谈后世的禅宗由于轻北宗重南宗导致的差异心理, 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其实根本做不到本来无一物,就有点像一场考试,慧能可以考了100分,神秀考了95分,这95分的自然没有100分来得完美,但也不至说全无可取之处,甚至对于普通人来说,时时勤拂拭这条路反而显得较为妥当。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意思是 爱护人民,治理国家,能做到自然无为吗?如第五章所言:圣人以百姓为刍狗。老子认为,无为是治国的最好方式,在老子看来,知道自己不做什么比知道自己做什么要重要得多,王安石说:“'爱民’者,以不爱爱之乃长;'治国’者,以不治治之乃长。惟其不爱而爱,不治而治,故曰'无为’。”(容肇祖辑《王安石老子注辑本》))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意思是感官和外界相互接触,能安静保守吗?什么是天门,《庄子·庚桑楚》中写道:有乎生,有乎死,有乎出,有乎入。入出而无见其形,是谓天门。这里的天门可以理解为和外界相互沟通的感官,譬如,眼耳鼻舌身。

而“为雌”就是守静的意思。河上公注:'治身当如雌牝,安静柔弱。“在老子看来,婴儿和雌是修身的最高境界,二十八章“知雄守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你看,在喂养婴儿时,母亲永远是那么陈静安柔,仿佛时间都在此刻凝固了,因为她知道,如果自己稍有燥动,就会吓到孩子。而道就结合了婴儿和雌的两重特点:无知无欲,安静保守。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意思是通晓四方,能不用心机吗?四方指的是天地四方,即东南西北,河上公注:“言达明白,如日月四通,满于天下八极之外。”明白就是指君王将自己对于道的理解运用于天下的治理,这里的知可以理解为用智,老子是极其反对用智的,陈鼓应曾注:由道的衍化而为德,德再衍化而为仁、义、礼、乐,再由仁义礼乐衍化而为权术,正表示人类的心路历程,每况愈下,陷溺愈深。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意思是道使万物生长,养育万物。使万物生长而不占有,畜养而不依恃,导引而不主宰,这就是最深的“德”。此文在之后的第五十一章中也有重复: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陈鼓应先生考证认为其为错简,大概想表达的意思就是道生养万物却从不要求回报,功成而弗居,那么圣人也应效仿,无善亦无恶,对百姓无爱也无不爱,只是任由万物自然罢了。

11

第十一章

道德经原文: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器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译文: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个毂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

揉合陶土做成器具,有了器皿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中空的地方,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这章的主旨解释“无”和“有”之间的相互作用。老子举出了三个例子,说明有无之间的效用,分别是“车之用”“器之用”和“屋之用”。

先说第一个车之用,老子说: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这里的辐指的是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古代的车轮都是由三十根辐条构成,而其中的毂则是车轮中心的圆孔,即插轴的地方。而这三十根辐条聚集,那么毂就必须是中空的,让它们依次穿过,而正是这些中空的地方才能发挥车的效用:成为可乘之器。

第二个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这个就比较好理解了,揉成的陶土烧制成的器具,正是在这些中空的地方,才是器物发挥功能之处,你想想你家的花瓶,盛水的壶,是不是中空才是发挥作用的地方。

第三个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器之用,意思是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正是这些门窗四壁中空的地方,才有房屋的作用。像我们住的房子,我们住的不是墙壁这些实心的地方,而是空的里面,这无的地方才是其发挥居住功能之处。

之后老子总结道: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王弼在此的注解是:“有”所带给人的便利,只当它和“无”相配合时才显示出它的用处来(“有之所以为利,皆赖无以为用也”)。

我们一般人看到有的作用,却忽略了无的重要,而老子正是证明了有只有在配合无的同时才能完全发挥自己,我们在运用有形之物时经常忘记真正发挥作用的是无形的部分,老子希望我们不要只关注事物的实有或者说能看到的部分,更要去看见那些看不见的部分所形成的效果。

这也引出了庄子的无用之用方为大用:有所带来的种种便利,正是因为无的存在。万事万物无不因无产生有,以有发挥其功用。

当然,我们完全忽略有也不行,还是以之前的花瓶作为比方,的确,无发挥了花瓶的功用,但是如果失去了“有”,即花瓶的外面一层硬瓷的约束,无也只是空虚的无,再拿房子举例来说,如果没有“有”,即外墙和窗户,你难道指着一片空气说,这就是我家的房子吗?

王安石就十分精辟地提出:“'无’之所以为天下用者,以有礼、乐、刑、政也。如其废毂辐于车,废礼、乐、刑、政于天下,而求其'无’之为用也,则亦近于愚也。”

老子哲学重视的是辩证思维,关注对应统一的不同范畴间的运动转化,这章并非厚此薄彼,重无轻有,而是强调有无的统一,没有无的有,也没有有的无,要想发挥有的功用,就必须建立一个无,想要体现无的妙用,也必须确立有的存在,二者相互补充、相互发展,缺一不可。

这里以冯友兰先生说得较为全面:“《老子》所说的'道’,是'有’与'无’的统一。因此它虽然是以'无’为主,但是也不轻视'有’。它实在也很重视'有’,不过不把它放在第一位就是了。《老子》第二章说:'有无相生。’第十一章说:'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一段话很巧妙地说明'有’和'无’的辩证关系。一个碗或茶杯中间是空的,可正是那个空的部分起了碗或茶杯的作用。房子里面是空的,可正是因为是空的,所以才起了房子的作用,如果是实的,人怎么住进去呢?《老子》作出结论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它把'无’作为主要的对立面。”(《老子哲学讨论集》)

12

 第十二章

道德经原文: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译文:

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撩乱;纷杂的音调使人听觉不敏;饮食餍饫会使人舌不知味;纵情狩猎使人心放荡;稀有货品使人行为不轨。因此圣人但求安饱而不逐声色之娱,所以摒弃物欲的诱惑而保持安足的生活。

五色令人目盲,这里的五色指的是青、赤、黄、白、黑,意思是过度注重对声色的追求会导致人陷入迷乱。

五音令人耳聋,这里的五音指的是角、徵、宫、商、羽,过度的视觉享受会让人陷入彷徨。

五味令人口爽,这里的五味指酸、苦、甘、辛、咸,过度对于美食的贪恋会导致人舌不知味,很多从事美食领域的朋友可能会知道,你偶尔吃一顿山珍海味会觉得美味可口,但真让你当个工作顿顿吃,不久便会觉得吃什么都味同嚼蜡。《淮南子》中就写:无味乱口,使口爽伤。

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指的是纵情狩猎使人心放荡,说狩猎我们可能没什么感觉,把这个换成你喜欢的运动,像篮球,足球,羽毛球之类的就好理解多了,一定量的运动是有好处的,但是如果你干什么事的时候都想着”我今天啥时候才能去打球“,无法自拔,这就出问题了。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意思是稀有的货品让人的行为产生不轨,这个和之前第三章说的: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同理,像《红楼梦》中从说过这么一个“石呆子”,自己穷的连饭都吃不上,但他手里却有二十把旧扇子,全部都是湘妃棕竹的,麋鹿玉竹的这些稀世珍宝,最后被人设计陷害,全部扇子都充了公,自己也生死不明。

之后老子总结道: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这里的“腹”可以理解成内在的自我和清静无为的处事风格,而“目”则是对于外在欲望的追求,蒋锡昌说:“老子以'腹’代表一种简单清静之生活;以'目’代表一种巧伪多欲,其结果竟至'目盲……耳聋……口爽……发狂……行妨’之生活。明乎此,则'为腹’即为无欲之生活,'不为目’即不为多欲之生活。”

这里有两重意思,一重意思是圣人对于自己的约束,即只求安饱,不追求外在的享乐。之前说的耳目口都是感官,这些感官应当为人服务,而非人去为了追求这些感官刺激而失去了自我,像我们俗话说的只吃七分饱,除了养生之道外,还蕴含着中国先人对于物极必反的深刻体会:做任何事都不要太满,留有三分余地,也是给自己的退路。

另一重含义就是治理之道,老子看到太多人为了追求这些外在的享乐,损伤了自己的身体不说,心灵也愈发空藉,就像现在很多人酒桌上非要把自己喝吐了不可,美其名曰不醉不归,其实都是在沦为感官的奴隶。

故去彼取此,就是摒弃这些外在的欲望,回归简朴的生活当中,重新使自己成为生活的主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