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6、科学哲学:实在性和真理性

 花间挹香 2023-12-09 发布于湖南
图片

现代科学是一座宏伟大厦,宏伟大厦都有一个坚固地基,虽然我们可能看不见甚至忘了它。科学的地基是这样一种常识观:存在一个不依赖于人的客观世界,人具有正确认识这个世界的能力。科学就是这种能力,甚至是唯一的能力。“人们通常将把握了客观事实的状态称为知识,而知识也往往意味着人对真理的认识,因此知识和真理两者一般是如影随形的”(哈曼:新万物理论,导论,P2)。

将常识升级为哲学,“客观世界或客观事实”属于本体论,“人的认识能力或知识”属于认识论。在哲学“质疑”的显微镜下,坚固无比的常识地基似乎出现两道深层裂痕:1、真的存在这样一个客观世界吗?或者说科学知识给我们展示的就是这个客观世界吗?这是本体论中的实在性问题;2、如果确实存在客观世界,人真的有能力去认识它吗?或者说科学知识真的就是这个世界的正确认识吗?这是认识论中的真理性问题。 

图片

科学哲学的实在性问题根植于西方哲学的“本体论”。“……“本体论”这个词……直到1613年才被发明出来,……(但)在哲学中,“本体论”与“形而上学”……这两个词是如此近似,以至于不少学者……视其为同义词。……“形而上学”一词是由亚里士多德……著作的古代编辑者首创的。亚里士多德……在《物理学》……一书中细致地描述了自然界的运作。但在《物理学》之外,亚里士多德还写了另一部作品,它研究的是超出了自然界的哲学问题,例如:个别物(或“实体”……)如何能承载它们变化着的“质”(或“偶性”……),或者神在宇宙的结构中起着什么作用,等等。据说,当年亚里士多德著作的编者不知道如何为这部分著作命名,就直接把它们编排在了《物理学》的后面,于是这部分著作就被称为“Metaphysics”,字面上就是《物理学》之后的意思。而在古希腊语中,“meta”这个前缀也有“超越”的意思,因此“metaphysics”(形而上学)便被普遍认为是“超越”了物理世界的学科(哈曼:新万物理论,导论,P13,11-12)。

在哲学碾压科学的古典文明时期,形而上学是人类知识的皇冠。科学革命时期一些人“自甘堕落”回到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开创出近代科学。科学的高歌猛进不但架空形而上学,而且使得““形而上学”有着强烈的负面色彩”(哈曼:新万物理论,导论,P12)。经典物理学坚信“眼见为实”,我所描述的宇宙就是那个“客观世界”,在它之外根本没有什么“形而上”的东西,那是哲学家的痴人说梦。

20世纪的相对论和量子理论颠覆了经典物理学“眼见为实”的确信,物理理论描述的宇宙似乎不再是常识观下的客观世界,科学内部也出现了实在论之争。另一方面,科学家越来越相信世界的统一性,表面繁杂不一的现象只要深入到足够“深度”都有统一的本质。那么这个本质会是什么呢?科学依然希望用自己的方法发现它,于是就有了标准模式和万物理论。殊不知科学的“万物理论”已经透露出浓浓的哲学味道,促使人们不得不回到哲学层面思考“世界的本质”、“科学描述的宇宙是否就是实在”这些“本体论”问题。

图片

“几乎没有哪本讨论物理学哲学的书不讨论物理学对象是否实在的问题。物理学是否提供关于实在的理论?是否在揭示世界的结构及其作用方式?实在论者的回答是肯定的,但他们的立场又有很大区别。粗分,一些论者是防御性的,针对反实在论者坚持物理学理论的实在性。另有一些论者持物理主义还原论立场,主张只有物理学对象是实在的,唯有物理学才认识实在,常识所认识的世界不是实在世界。反实在论的立场同样形形色色。粗分,一大批论者从物理学理论的“操作性”出发否认物理学对象的实在性。另一批是所谓“强纲领”的社会建构主义者,主张科学无非是一种意识形态。还原论可视为实在论中的极端派,社会建构主义可视为反实在论中的极端派。我们(暂且不论)……。(实在性问题值得认真)讨论的问题是物理学理论是否只是操作理论,抑或事关实在。……有些科学家、科学史家、科学哲学家把物理学理论视为约定、建构、操作理论,另一些努力证明物理学对象的实在性。前一个阵营被称作反科学实在论者,……另一个阵营被称作科学实在论者,……”(陈嘉映:哲学、科学、常识,P303-304)。

“实在论也许根本不是我们能够“充分证明”的。……(若要证明我们就不得不回到常识。)G-E-摩尔也曾多次提供外部世界存在的证明,在《外部世界的证明》这一讲演中,他举起自己的双手说“这里有一只手”“这里还有另一只手”,从而“证明”了外部事物的存在”(陈嘉映:哲学、科学、常识,P308,309)。在哲学家看来,这近乎耍赖。“为了给科学实在论提供有力的论据,我们必须完成以下三项工作:首先,我们得对付强大的反科学实在论的论证,即“非充分决定”……论证。……其次,我们需要知道,是否存在任何有利于科学实在论的积极论证。……最后,我们必须直面一个被称为“悲观归纳”……的论证”(卢恩斯:科学的意义,P98-99)。这些论证即便是通俗介绍也晦涩难懂(参见卢恩斯:科学的意义,第4章“但那是实情吗?”),我们知道有那么一回事就够了。

图片

本体论与认识论实际上是纠缠在一起的。认为存在世界本质的人往往也主张我们有能力认识这种本质,而否定存在世界本质的人很可能重点不在世界本质,而是主张我们没有能力认识这种本质。世界是否存在本质只有基于人类的认识才有意义,否则是无法谈论的。

古希腊人既野心勃勃又单纯天真。野心勃勃所以敢探究世界本质,单纯天真所以对探究世界本质的认识能力从不加以怀疑。也就是说,古希腊人是撇开了认识论直接进入形而上学的本体论。到了近代才有所谓的“认识论”转向,发展出认识论意义上的怀疑主义,哲学的重点也从本体论转向认识论。

认识论意义的“全面反实在论认为,不仅在科学中,实际上在任何领域,我们都不能以任何方式接近实在。……(退一步是反科学实在论,即便不否认人的认识能力,但)任何知识作为对世界的一种表征都不具有特权地位,因为我们没有接近世界的方法可用来证明这一点”(查尔默斯:科学究竟是什么?P266)。而容纳了认识论的完整的科学实在论的最简表述就是:科学知识是关于世界的唯一真理。我们该如何证明这种容纳了认识论的科学实在论呢?

图片
图片

最朴素、最坚定的科学实在论称为真理符合论。“这种普遍的观点简明易懂,而且可以通过常识以一种使之看起来几乎是不证自明的方式来解释。按照真理符合论,一个语句为真,当且仅当它与事实相符合。当猫在垫子上时,语句“猫在垫子上”为真,而当它不在上面时,该语句为假”(查尔默斯:科学究竟是什么?P267)。猫与垫子如此,世界与理论也是如此。当科学理论符合客观世界时它就是真的,否则为假。

很显然,这是一种常识,一种内心确信,所以它“简明易懂、不证自明”,所以它经不起哲学质问:你说的客观世界是什么?它真的存在吗?你的科学理论又从何而来?如果理论是否正确依赖“相符”,你又如何证明是否“相符”?

退一步就是工具主义,“对于他们来说,理论只不过是一些有用的工具,有助于我们把观察和实验的结果联系在一起并对这些结果做出预见。……工具论者将会要求理论应当是普遍的(从而使一系列众多的观察受到它们的保护)和简单的,而且作为一个重要条件,要求它们与观察和实验相一致”(查尔默斯:科学究竟是什么?P270-271)。霍金是工具主义的代表人物,“我采用实证主义的观点,物理理论只不过是一种数学模型,询问它是否和实在相对应是毫无意义的。人们所能寻求的是其预言应与观察的一致。……这些讲演非常清晰地显示了罗杰和我之间的差别。他是柏拉图主义者,而我是实证主义者。他担心薛定谔猫处于半死半活的量子态中。他觉得这不和实际相符。但是我对此无动于衷。因为我不知道实际是什么,所以我不要求理论与之相符。……我所关心的一切是理论应能预言测量结果”(霍金、彭罗斯:时空本性,P2,P121)。

工具主义实际上是规避了哲学的本体论与认识论,认为科学只是预言和操纵世界的工具,而这个世界只是一个被我们所能观测到的世界。至于这个被观测到的世界是客观实在或者仅仅是一个表象,工具论者认为科学无法破解,应该弃之不论。所以科学真理的评判标准不是与客观世界是否“相符”,而是对实现目的是否有用或对有机体适应环境是否有用,它们并无真假之分,只有有效或无效、适当或不适当、经济或浪费之别。 

图片

工具主义一般被标注为“反实在论”,因为他们自称是搁置了“实在”问题,不愿介入哲学的无谓之争,但在哲学家眼中就是否认客观世界的实在性。“可理解的生活世界理论”可视为工具主义的升级版,它既有浓厚的工具主义意味,又试图肯定和论证某种“实在”。该理论认为“……科学交流不仅是可理解的……,而且一般能够被理解。……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与那些发表并接纳它们的人的生活经验的共享方面相关。总之,它们是我们相互发送的关于似乎是我们共有的这个“世界”的消息,因此,它们能够帮助我们理解那个世界。……(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是因为)交流中的个体……建立(了)共同的精神结构……。每一项新的共享消息都能与这个精神结构相适应”(齐曼:真科学,P350)。

基于这种精神结构我们可以理解一个实体,并与其他主体分享关于这个实体的知识。“因此,如果我说“我理解汽化器”,你会认为我有一个充分明确的汽化器“精神模型”,并且相信我认为我能够富有意义地与其他类似了解这个神秘话题的人交流”(齐曼:真科学,P350)。

同样的,基于这种精神结构建立起来的世界不但“……是自洽的、经验上可靠的、有效共识的、非常适合于智力操作(的)。……(而且)定位在生活世界。……科学知识存在于人类对自身生活的世界所了解的许多事物中。……生活世界实体既是特殊的又是普遍的。它们是特殊的,因为我们直接将其体认为特定的和具体的——我的手、我们的房子、你的母亲、这个村庄、那只狗,等等。然而同时,它们是普遍的,因为我们在谈论它们时……假设它们对所有(与我谈论的人)……都有相同的含义。尽管我们私人的想法具有主观多样性和可塑性,但主体际的公共生活世界是唯一的,它拒斥怀疑。这种共享的知识使运用自然语言进行的个人之间的交流……成为可能,……(而科学语言具有的更大的共享性使得)生活世界知识……成为全人类的公共资源”(齐曼:真科学,P350,352-354)。

“可理解的生活世界理论”似乎为我们解决了科学的实在论与真理论问题,但也是一种基于常识,基于“实践推理……不要求逻辑证明”(齐曼:真科学,P354)的方案。哲学家站在哲学立场自然又是一通言之凿凿的“批判”。好在科学哲学是“哲学”而非科学,实在论和真理论的分歧是哲学观念之争而非科学理论之争。科学可以不需要这种哲学基础,它依旧可以“耍赖式”地将自己的大厦建立在常识基础上。所以,科学哲学的阅读被我们放在最后,内容也只有短短的2篇,我们只需要知道有那么一回事就可以了。

(本篇文中插图:藏书封面自摄)

科学哲学导读目录:

1、科学是什么?肖像画

2、科学是什么?  理论体系 

3、科学、技术、哲学和宗教  

4、科学的敌人

5、科学哲学的兴起 

6、科学哲学:实在性和真理性  

7、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 

8、科学与人类的未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