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茅台第五大股东林劲峰:价投扫地僧的修为

 hudi5000 2023-12-09 发布于湖南
  01  
茅台

如果问当今中国白酒投资界高人何在,大家耳熟能详的有:天人段永平,神人唐朝,猛人乐趣,狂人林园,闲人张居营。

还有一人,对白酒的理解足以媲美这五位高人,他就是曾经的贵州茅台第五大法人股东林劲峰。

没听过?

让我们把时间拉回到茅台上市之初。

2001年,贵州茅台在 A 股上市。上市前的 1999 年,贵州茅台发起设立股份公司。季克良决定为茅台引入北京、上海、江苏三个经济发达省市烟草糖酒背景的战略股东,各持有0.54%的股份,计100万股,并列第五大股东。

季克良此举颇具战略眼光,在世纪之交,地方国营糖酒公司的渠道优势突出,是消费者心目中的正宗购货渠道。三家入股,将保证茅台酒在北京、上海、江苏等主流消费市场站稳脚跟。

为此,季克良甚至受了一些非议,尤其是引入江苏省糖烟酒总公司。因为季克良是江苏南通人,毕业于无锡轻工业学院(现江南大学),有些人怀疑他在特殊关照江苏糖酒。

然而,茅台上市初期,股价表现并不好。2001年8月,茅台股价收于37元/股。之后,由于大盘一路下跌,到2003年9月,贵州茅台股价跌至21元/股左右。

在当时的白酒股中,茅台地位不及五粮液。五粮液单瓶价格高于茅台,营收规模居行业第一,是明星股。贵州茅台则相对落寞。

不仅仅是二级市场股价低迷,在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前,江苏糖酒持有的茅台法人股更是无法在二级市场流通。

这让不少人认为茅台法人股是鸡肋。

2002年,江苏糖酒改制,走向市场化,决定将辅业投资剥离。贵州茅台法人股被列入剥离资产之列。

经过贵州茅台上市时的国有股东减持、2001年10转1,此时江苏糖酒持有贵州茅台股票105.879万股,占茅台总股本的 0.385%,仍并列第五大法人股东。

2003年6月,江苏糖酒持有的茅台法人股被悉数拍卖。

接盘者,林劲峰。

他是何许人也?

长话短说,林劲峰是来自深圳的一位股票投资者、创业者以及未来的一级市场收购者。他的经历与巴菲特有某些相似之处,都干了买股票、做生意、收购公司的活。不同之处是,他先有丰富的股票投资经验,之后才开始做生意。

林劲峰在投资过程中形成典型的林氏三步曲:

第一步,文案工作。读上市公司招股书、年报、报纸等一切相关的文字资料。这一步可以获取关于一家公司80% 左右的信息。

第二步,市场调研。通过走访市场,印证文字信息,或者上市公司公告之外的信息。

第三步,上市公司走访。见公司高管,了解公司管理层质量。

1996年前后,茅台上市5年前,林劲峰就已经关注到这家隐藏于贵州深山的名酒。不仅如此,他还关注了五粮液、沱牌(即舍得酒业)、金种子等酒企。此后的时间里,他将市场上所有上市白酒的招股书、年报以及各类介绍材料通通仔细阅读过,连备注文字都不放过。

一番对比之下,他对茅台产生了浓后的兴趣。随后,林劲峰在深圳四处找茅台经销商、消费者聊天,进一步了解茅台的信息。

多达几百位消费者的一个共同反馈让他产生极大触动:喝茅台的消费者很少换别的白酒品牌,喝其他白酒的消费者会换喝茅台。

甚至有部分消费者表示,“喝了茅台的人,不会喝其他白酒;但喝了其他白酒的人,一旦喝过茅台则会持续喝”。消费者对茅台的忠诚度极高,但对其他白酒的忠诚度则没有这么高。

此后,林劲峰在北京、上海、深圳三地,选取36家经营商,定期监测茅台酒的终端价格。

接下来,林劲峰开始想办法去茅台,见公司高管。

贵州茅台在A股上市之后,林劲峰买入100股,获得参加茅台股东大会的入场券。2003年6月12日,贵州茅台2002年度股东大会在遵义仁怀召开。林劲峰由深圳到贵阳,又坐上茅台在贵阳的一台面包车,经过七八个小时盘山公路的颠簸,来到股东会现场。

作为唯一自发到来的投资者,林劲峰在台下第一次见到季克良、袁仁国、乔洪等高管。他对季克良印象颇佳,“谦虚,很有能力,对茅台的品质孜孜以求。”

2003年6月,江苏糖酒持有的茅台法人股拍卖在上海产权交易所举行。这是贵州茅台有史以来最大的一笔法人股拍卖,季克良作为董事长,亲临拍卖会现场。

被五粮液光环笼罩的贵州茅台,此时尚是“灰姑娘”。这次拍卖,举牌者寥寥。

时年32岁的林劲峰,在季克良见证下,以12元/股的低价拍下江苏糖酒公司所持全部贵州茅台法人股约105.88万股。通过旗下的盈信集团,林劲峰跻身贵州茅台第五大法人股东。

季克良在现场看完整拍卖的全程,只对随同人员说了一句话:“这个年轻人有眼光!”

至于拍卖的另一个主角江苏糖酒。多年后,季克良回忆起这场拍卖时,不禁感慨:“一想起这笔交易,我为林劲峰感到高兴,但也为江苏糖酒公司感到可惜。”

    02    
 其人

1971年,林劲峰出生于重商之风颇盛的广东潮州。

1983年,12岁的林劲峰跟随父母,来到改革开放的最前沿——深圳。这次迁居,彻底改变了林劲峰的命运。

在深圳读完初中,进入高中后,林劲峰开始在一位潮汕老乡林基秀的电器店实习。这家店主要卖彩电,林劲峰在店里任零售员,其实就是打杂。客人来了,端茶送水。

林基秀出门,他也跟着一起去玩。

1988年夏天,林基秀带着还在上高一的林劲峰来到深圳特区证券。正是跟着林基秀,让林劲峰第一次知道股票——未来将成为他毕生的事业。

林基秀是中国最早的一批股民,其股龄比沪、深证券交易所都早,而且是第一批大户。

他习惯带着一麻袋现金,到特区证券友谊城营业部的大户室,上来就把黑板上写的所有卖出名单擦掉,直接全部买进。

林劲峰深受震撼。

1990年,林劲峰考入深圳大学,成为马化腾的师弟。不同的是,林劲峰上的是国际金融贸易系,1989年入学的马化腾则进入电子工程系计算机专业。

进入深圳大学后,林劲峰第一时间到特区证券友谊城营业部开户,开始股票投资生涯。他的本金6000元,是家里给的生活费。当时的6000元,不算太少了。

林劲峰的股票生涯,在狂热的深圳股票市场开始。深发展、深万科、深金田、深安达、深原野,大名鼎鼎的老五股,成为他反复买入卖出的对象。

赚钱,一直赚钱。

不过,林劲峰并未飘飘然。

初入股市的林劲峰,虽然稚气未脱,但有一点颇具资深投资人的气质,而这一点,也成为伴随他一辈子的投资第一原则:安全

此时的林劲峰,操作手法是技术派,自己画K线图,感觉不对就立即卖出。

难能可贵的是,林劲峰有着朴素的直觉,在市场情绪极度火热时,会坚决离场。多年以后,他依然如此。这与巴菲特的警句不谋而合:别人贪婪我恐惧。

股市的暴涨,带来的财富效应,让部分人红了眼,梦想一夜至富。券商顺势推出资金透支服务。

1994年,尚未大学毕业的林劲峰已经进入大户室,也被券商推荐使用杠杆资金,但他坚定地拒绝了。林劲峰从一开始就严格执行另一条交易纪律:远离杠杆。

炒股生涯来到1994年7月,大学毕业的林劲峰进入证券航母君安证券工作,但是未能进入投资相关的资产管理部,而是并无兴趣的投行部。

忍受一段时间后,林劲峰不顾父亲的反对,从君安证券辞职。父亲不同意他以炒股为业,于是介绍他入职中化香港,任石油部门的跟单员,又是一份了然无趣的工作,自然不能长久。

回到深圳大户室的林劲峰,虽然在股票操作上依然犀利,成为周边大爷大妈的超级偶像,但颇感无聊。

一个偶然的机会下,他与同学做起了服装店的生意。从虎门进服装,贴上“罗马世家”的标牌,涨价两倍后对外出售。尽管初期生意不错,但一年后,“罗马世家”赚了一堆存货,却无现金流,只能关门大吉。

持续一年左右的服装店生意,林劲峰亲力亲为,从进货出货、库存管理、员工管理、市场判断等环节,都仔细琢磨,积累起宝贵的商业经验。

林劲峰从生意模式角度考虑投资,寻找现金流充沛的生意,最早的经验来源便是这次失败的服装店生意

此后,林劲峰与人合作,做了一段时间的石油贸易生意,以喝酒为通行证,从新疆拿到石油指标,销往四川。没有意思,撤。

1996年,林劲峰创办巨万公司,主要从事饮用水代理,从中国三大饮用水品牌之一的华润怡宝做起

时间不久,巨万成为深圳市场规模最大的饮用水代理商,中国另外两大饮用水品牌农夫山泉、娃哈哈进纷纷上门谈合作,宗庆后、钟睒睒亲自约见年轻人林劲峰。

饮用水生意,让林劲峰对消费行业的逻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他日后的投资事业产生深远影响,包括对茅台为代表的白酒行业投资

生意步入正轨,并非林劲峰的归宿,他的心思仍在投资。股市里日复一日的操作,为本金安全而长时间盯盘,稍有风草动就赶紧跑,让他失去了投资的乐趣。

林劲峰的投资之路越走越窄。

   03   
破局

2002年的一天,喜欢读书而又有些迷茫的林劲峰在书店闲逛。一本书吸引了他的目光:罗杰·洛温斯坦的《巴菲特传:一个美国资本家的成长》。

这本书被巴菲特称为关于他的最佳传记。当然,当时的林劲峰并不知道这么多。

读完《巴菲特传》后,林劲峰顺藤摸瓜找来《证券分析》、《聪明的投资者》、巴菲特致股东的信阅读。一番探索,让他大悟:原来买股票就是买公司,股票的价值源于上市公司的内在价值。

从此以后,林劲峰告别技术分析,直正走入价值投资之路。在日后的投资中,他集中精力研究上市公司所属行业的经营规律、判断公司的内在价值。他的目标转变为投资内在价值稳定增长的企业

股价的波动已经不会再让林劲峰如坐针毡,他开始盯住企业内在价值这个锚。

再次回到茅台上。

2003年6月,林劲峰以12元/股的低价拿下江苏糖酒持有的全部贵州茅台法人股,较二级市场价格低差不多1/3。如此大的折扣,是因为股权分置改革前,法人股无法流通

在事前并不知道股权分置改革能否成功的背景下,这意味着,如果将来林劲峰想转手,也可能被迫打折出让。

为何在合伙人建议买流通股时,去买无法自由流通的法人股?这时的林劲峰已经采用了巴菲特的思维方式,买股票就是买公司的一部分,即使长时间无法交易,也不影响其内在价值

这是体现林劲峰投资理念转型的第一层

2003年9月,林劲峰出手茅台法人股后的三个月,贵州茅台股价触底。10月,茅台酒提价。2004年,贵州茅台业绩大增,净利润大增近40%。2006年2月,茅台酒继续提价,单价超五粮液,全年业绩增长超过30%。

自此,贵州茅台一骑绝尘,股价屡创新高。

2007年底,茅台股价突破200元/股。而此时,林劲峰旗下的茅台股票成本经除权后仅约2元/股。

考验投资者真知的时刻来了:茅台股价已经这么高了,要不要卖?

此时股权分置改革已经完成,盈信持有的茅台股票可以直接在二级市场交易。

合伙人力主卖掉茅台股票,因为它的股价已经这么高了,未来的增长空间不会太大了。

林劲峰力排众议,反对卖出,他认为茅台股价高(当时的每股200元在A股鹤立鸡群)不代表企业内在价值被高估,那只是一张一百块与十张十块的问题。

投资只需要盯住企业内在价值,不能因为已经获利而卖掉价格合理的好企业股权。

正因为如此,林劲峰才能长期持有茅台股权。

2012年,白酒行业进入调整期后,他非但没有抛售,反而在二级市场继续买入茅台股票。

一切皆因为他盯住企业内在价值的锚,以此决定是否挥杆。

   04   
安全

回顾林劲峰的投资生涯,他向来遵循“安全第一”的原则

在做出投资决策之前,“安全空间多大是我考虑的第一要素”。安全意识,反映出林劲峰天生的投资人嗅觉。

在接触到巴菲特的投资思想后,他的“安全第一”原则有了内在逻辑的支撑:股价与企业内在价值之差,就是安全边际。安全边际的大小,决定他是否采取投资决策。

对安全重视到什么程度?林劲峰竟然用上了“杞人忧天”这个词语,这是他做出一项投资决策前真实的心理写照。

倾向于高估损失的概率,低估收益的概率。

对安全的重视并非一句空洞的口号,林劲峰从格雷厄姆、巴菲特、塞思·卡拉曼的安全边际思想出发,提出双重安全机制

一般的价值投资者强调以内在价值的折扣价买入优秀公司股权,公司商业模式优秀、管理层卓越等都有助于构筑安全边际。

但是林劲峰会思考:为什么这样优秀的公司会被低估?要找到市场尚未发现的原因,比如当时的市场尚未认识到消费者对茅台口味的忠诚度。这是第一重安全机制。

接下来,林劲峰会换位思考,从企业管理层、消费者或者其他投资者的角度反复思考,这家公司有没有尚未被发现的潜在风险点?这是第二重安全机制。

以安全为第一原则,林劲峰将价值投资浓缩为一句话:识别和积累廉价货。

当然,此处的廉价不是指一般价格的烂公司,而指优质公司出现的好价格。

既然市场都不傻,如何才能发现具有好价格的好公司?

林劲峰依赖于三大要素:

一是市场环境,或者说机遇。最典型的莫过于股权分置改革前价值尚未被充分挖掘的茅台。在A股估值长期偏高的今天,这种机遇是可遇而不可求了。

二是洞悉企业内在价值并识别企业“假风险”的慧眼。他是如何形成这种能力的?如果简单的给一个公式,我们或许可以说,林劲峰的慧眼=80%海量的阅读+20%对生意的理解

为了理解生意,除了早年做生意积累的经验外,林劲峰会走进市场,第一视角观察企业的真实生意状态,走进企业观察管理层,看看“这个人行不行”,与阅读获取的信息交叉验证。

比如,研究茅台时,他花费大量时间调研消费者对茅台酒的忠诚度,长期跟踪茅台酒的终端价格;研究腾讯时,在微信问世前,他持续统计每天12:00和17:00的QQ在线人数。

三是极度的耐心。林劲峰将自己比作一个拿着钓竿在湖边溜达的人,可以看一整看而下竿次数寥寥。如果没有合适的价格,林劲峰可以大部分时间持有现金。当机会出现时,他会像猎豹一样,迅速出击。

    05   
洞见

如何看消费品公司?

林劲峰眼中的优秀消费品公司必须具备两个要素:品牌强大,商业模式正确。有一定品牌的消费品公司,即使走向衰落,也是一个相对较慢的过程。

消费品公司,要增强品牌影响力,需要持续在品牌上投资。老说一件事,消费者开始可能不相信,说多了就相信了。

投资消费品公司,最优时机是有一定销售规模,但还未广为人知时。此时,如果认定其商业模式良好,再具备优秀的管理层,就有较好的投资价值。

消费品公司的研究,务必要走进市场,与消费者交流。

消费品行业最常见的牛奶,基本没有差异化,不同品牌一个味道,也没有文化故事可讲,谁做促销,消费者买谁。

从长远来看,高端消费品空间大于大众消费品。高端产品毛利高,在同等销量下,投资力度(生产、广告等)比大众消费品大。后者的门槛低一些,竞争压力大。

有人认为定价权意味着企业可以随意涨价,其实不是。对消费品行业而言,产品的定价水平很关键,定价相对较高的有优势。较高定价还能被消费者接受,说明它具备一定的定价权。

如何看腾讯为代表的科技公司?

林劲峰长期跟踪BAT(百度、阿里、腾讯)等互联网公司,一直对它们的年报、季报数据了然于胸。

其中,腾讯是林劲峰很早便深入研究并看好的一家公司,但等到他准备下手时,股价已经涨起来了。当然,这是在2004年腾讯上市后不久,林劲峰认为按照当时的市价买入,安全边际不够,就打算等一等。

这一等,就再也没等来腾讯股价的回调。他就此错过这一大牛股。当然,如果以后视镜角度看当看的腾讯股价,我们发现,那时尚在珠穆朗玛峰的山脚呢。

林劲峰在腾讯上市初期,通过跟踪12:00和17:00的QQ在线人数,发现腾讯核心产品的用户黏性很强,即便在工作日的不同时段也是如此。因此,对投资腾讯是有信心的。

但在价格上,他当时认为腾讯的安全边际不足,也是有充分原因的。

多年以后,林劲峰虽然有些遗憾,但他并不为恪守安全边际原则错失腾讯而后悔。他认为,高科技公司的商业模式变化太多、变量太多,让人看不清楚。

“没有我想要的确定性,我就不敢投。”

至于腾讯本身,他盛赞马化腾这位学长的同时,也表达了一种担忧:如果没有马化腾的居安思危,如果没能步步精准踏对,又会是怎样?

“腾讯这样的高科技公司,其实生存得挺紧张的。如果微信没起来的话,整个腾讯在移动互联网的今天都会非常危险。腾讯走到今天,可以说是步步踏准,没有错失一步,这主要应该归功于马化腾是个'居安思危’的人,如果没有马化腾,腾讯就悬了。”

林劲峰这位师弟的分析,与马化腾的话有异曲同工之处:

“互联网时代、移动互联网时代,一个企业看似牢不可破,其实都有大的危机,稍微把握不住社会趋势的话,就非常危险,之前积累的东西就可能灰飞烟灭了。”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