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呼吸训练,可改善心血管健康!潍坊医学院学者综述

 杨进刚阜外 2023-12-11 发布于北京

心血管相关指标是反映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现有研究发现呼吸训练可以通过影响心血管相关指标,从而影响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近年来,呼吸训练在康复治疗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受到关注。呼吸训练主要包括应用非线性阻力呼吸器、阈值压力负荷训练器、限速阈压力负荷及靶流量阻力装置等器械辅助呼吸训练和以腹式呼吸、深呼吸、缩唇呼吸及组合应用等为主的非器械辅助呼吸训练。

潍坊医学院康复医学院学者结合既往国内外研究结果,指出呼吸训练具有降血压、降心率、提高心率变异性、增加压力反射敏感性、降低血管阻力、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等影响。呼吸训练可以作为改善心功能的高效康复方法纳入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方案之中

有研究提示呼吸训练对增大血流量有一定潜在效果,有利于将呼吸的生理效应转变为更好的心血管表现。然而呼吸训练对心输出量的具体效果也有待使用适当的心脏成像方法(如超声心动图或实时心脏磁共振成像)进一步研究探索。

血压与组织的氧供平衡、组织器官的灌注及微循环息息相关。多数研究支持缓慢、深度、高强度的呼吸训练对血压具有更加明显的降低效果,且不论有无高血压都同样有效。尤其是对收缩压效果更加显著。干预效果是否具有长期影响,可能与训练强度不同有关。

目前普遍认可的呼吸训练降压机制主要集中于神经调节方面,包括呼吸可以直接刺激心肺感受器,并通过中枢系统间相互作用影响心血管中枢神经系统的交感及迷走神经系统的活性。

值得关注的一点是,在吸气肌训练(IMT)中,女性的交感神经抑制程度和持续时间比男性更大。这或许意味着其作用于女性的降压效果更加理想。

除神经调节外,由于心肺相互作用影响,呼吸训练的降压机制也与动脉压力反射敏感性的提高、心率变异性的改善、外周阻力的降低、心肺反射的敏化、动脉顺应性的增加等有关。

高静息心率会增加疾病和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和死亡率。近年来,规律的呼吸训练在慢性心力衰竭、高血压等疾病中效果良好,可以有效降低静息心率。且在 30%和60%最大吸气压(PImax)负荷下心率降低效果更加明显。

主要原因是心脏活动受到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的共同控制,而呼吸训练能够刺激迷走神经活性,抑制心脏活动,这是神经控制优化、心脏活动趋于“经济化 ”的表现。

呼吸训练确有利于迷走神经介导的心率变异性增加,大部分的研究日认为即呼吸训练通过加强副交感神经的活性,降低静息心率,增加心率变异性。

高血压的发作与较高的血管阻力直接相关。有研究采取每天 5 min、每周 5 d、持续6周的 75%PImax 的训练方案,结果发现 17~21 岁的受试者外周血管阻力显著降低。

由于交感神经活动是外周血管阻力的有效调节因子,所以外周血管阻力的下降可能是呼吸训练降低静息交感神经活性,使血管舒张的结果,也可能与内皮细胞功能改善或动脉顺应性的增加相关。

此外,虽然在血流阻力中血管舒缩起关键作用,但血液流变学可能也与外周血管阻力存在关系。有氧运动可以通过增加红细胞的变形性降低外周血管阻力,而呼吸运动作为有氧运动之一能否以影响红细胞的变形性来降低外周血管阻力,期待更多的研究来发现。

动脉压力感受反射功能是心血管系统最重要的自身神经调控机制之一,在血压发生波动时可迅速维持稳定。研究发现,将缩唇呼吸、左右单侧鼻呼吸以及负荷深呼吸四种不同呼吸训练方式进行对比发现,在影响压力反射敏感性增加方面,各呼吸条件之间无差异,这可能与测试内容过于简单导致的天花板效应有关。

而与之不同的是,有研究者指出缓慢的呼吸频率会导致压力反射敏感性的增加,而正常和更快频率(15 次 /min)的呼吸不会产生这种效应。

由此进一步发现,产生阴性结果的研究大多以呼吸强度为变量,对呼吸频率未有明确,而 Cernes 等研究指出,在 6 次/min 的缓慢呼吸时,通过压力反射,心率一开始上升,血压就开始下降。

由此可见,在缓慢呼吸时,每次呼吸都会刺激压力反射,压力反射敏感性的增加就此依赖于缓慢的呼吸频率。

内皮功能对于血管稳态的维持至关重要,内皮功能障碍与血管收缩、血栓形成和炎症状态的病理,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标志。

有研究发现,以肱动脉血流介导的扩张(FMDBA)直接评价内皮功能的改变,进行每天30 次吸气练习,每周6 d,持续6周,可平均增加45%的FMDBA,提示内皮功能改善。

研究者发现内皮功能改善与呼吸训练使一氧化氮生物利用度的整体提高有关。

还有研究提出适当呼吸训练可以促进内皮细胞剪切力的增加。而剪切力的确可以促进内皮细胞一氧化氮合酶活性并且对内皮素产生重要影响。

除上述主要指标外,也有个别研究指出呼吸训练分别对 B 型利钠肽(BNP)、C反应蛋白、动脉僵硬等有一定影响。

研究者表示,对于不同训练频率、强度、方式可能带来的效果存有差别,尤其在训练强度方面似乎是主要影响因素;在心输出量、内皮功能的影响等方面仍存有不同观点;机制尚不明确等。

因此,期待有更多的研究以明确呼吸训练的疗效、最佳呼吸“处方”、相关影响机制等,制定更加标准化治疗方案以使其更适于临床治疗指导之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