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神经影像定位诊断(4)基底节、内囊与胼胝体

 忘仔忘仔 2023-12-13 发布于山西

基底节包括尾状核、豆状核(壳核、苍白球)、屏状核和杏仁核。广义的基底节还包括红核、黑质与丘脑底核。

一、横断解剖

图片

图片

图片

二、损伤后神经定位

1.尾状核

参与运动调节同时与认知功能有关。

  • 病变后导致对侧舞蹈样动作(舞蹈样动作是肌张力减低,动作增加具体表现为不自主、无规律、较快速的运动)或非锥体系半侧运动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运动不灵活、自发性运动及伴随运动减少、轻偏瘫。

  • 还会表现为基底节失语(语言流畅性下降)、语音障碍、呼名轻度障碍、复述相对保留、情感障碍、情绪反应减少、淡漠、抑郁、记忆力下降

2.豆状核

a.苍白球受损后出现震颤、肌张力升高、运动迟缓、运动减少(苍白球和黑质同时病变则出现肌力升高、僵直少动、震颤

b.壳核受损后与尾状核受损类似,但一般没有认知功能的下降

3.内囊

内囊内有大量神经传导束纤维在此经过

图片

图片

a.内囊前肢内有丘脑前辐射和额桥束,也与运动调节有关。同时也参与协调咽喉肌运动。病变后可出现构音障碍。一侧内囊前肢病变出现对侧肢体共济失调,双侧病变可出现情绪障碍、不自主哭笑

b.内囊膝内有皮质核束,单侧内囊病变可出现对侧中枢性面瘫、舌瘫。双侧病变出现神经双侧性瘫痪、假性延髓麻痹(吞咽困难、饮水呛咳、构音障碍、咽反射亢进等)

c.内囊后肢内有皮质核束、皮质脊髓束、丘脑皮质纤维、听辐射、视辐射

   病变后出现出现“三偏综合征”(偏瘫、偏盲、偏身感觉障碍)

4.胼胝体

是连接左右大脑🧠半球的联合纤维束板

是两侧运动中枢、运动性语言中枢、双侧视听中枢、情感认知功能区等部位的联系整合通道。运动、语言、视觉、听觉、共济运动、情感认知等各种活动大多都需要双侧大脑半球的整合,胼胝体病变后,相应区域的功能会陷入孤立。所以胼胝体病变后出现的临床表现十分多样,主要症状是精神障碍,如注意力不能集中、记忆力减退、智力障碍、人格改变等。当胼胝体大面积病变后,可出现意识障碍。

经胼胝体膝部的纤维主要连接左右额叶,经胼胝体干的纤维连接左右额叶后部、顶叶,经胼胝体压部的纤维主要连接左右颞叶、枕叶,病变后可出现相应区域的功能障碍。

a.胼胝体前1/3病变

   ①左侧失用(通路详见顶叶缘上回部分)

   ②步态异常、肌力减退、语言障碍(胼胝体前部主要连接运动、运动性语言中枢)

   ③认知功能障碍、精神障碍

   ④异己手综合征。异己手综合征(alien hand syndrome,AHS)表现为一侧上肢或手不自主地、不能控制地、无目的性地运动,伴有患者对自己受累肢体的陌生感和拟人格化(体象障碍是患者感觉不到患侧肢体,多由于非优势侧角回病变所致;异己手综合征多表现为控制不了不自主运动的患侧肢体,导致对患肢具有敌意,二者注意鉴别)。

b.胼胝体中1/3病变:假性延髓麻痹、共济失调、精神相关症状

c.胼胝体后1/3病变:偏盲、听觉障碍、精神相关症状

本文参考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