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大层面出发,有效设计指向深度理解的单元评价

 课程教学研究 2023-12-14 发布于浙江
新课改强调健全评价体制,转变评价观念,创新评价方法,以素养为导向全面落实评价育人。一个单元的教学结束后,仅靠一张单元试卷无法全面检测与评价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因此教师需要设计更为有效的评价任务,发挥评价的促学功能,实现学生的深度理解。

单元评价如何精准评估学生的理解程度?教师如何开发有效的单元评价任务?本文针对此问题,给出了具体可行的参考路径和设计模板。



图片

本文共4818字,仔细阅读11分钟

编辑/肖静  统筹/孙习涵
本文为思维智汇852篇原创文章

周四

视野

阅读本文,你将收获以下内容:

 设计单元评价首先要注意什么?

设计单元评价的流程是什么?
如何基于理解的六个维度开发单元评价任务?
新课改要求教师开展素养导向下的单元整体教学,发展学生对学科的深度理解,实现“教学评”一体化。教师如何准确地判断学生理解知识的程度?这就要求教师清楚理解的基本指标,选择合适的评价标准,开发有效的评价任务,从而全面检测和评估学生核心素养的落实情况。

为帮助教师更好地设计单元评价,哈佛大学教育学博士格兰特·威金斯和杰伊·麦克森特别强调教师要像“评估员一样思考”基于理解的六个维度进行单元评价设计;随着时间的推移,教师在设计评价时要提供越来越少的提示、手脚架、暗示和提醒,从而不断提升学生自我指导、自我监控及自我调整的能力。

图片

明确评价设计的两个要点

逆向设计的第二阶段,要求单元设计者以评估者的身份来思考预期的结果是否已经达成,确保评估办法和教学目标保持一致。因此教师在进行单元评价设计的时候,首先要明确以下两点:
1

理解=自我提示

真正的理解并不是学生能够正确回答与知识或技能相关的问题,而是学生面对一个全新的考试题或是不熟悉的现实问题,能够自己意识到什么时候应用哪个事实和技能-——在没有提示的情况下。换言之,真正的理解要求学生能够从自己所有的知识和技能存储库中自我提示和筛选。现实世界中不会有老师或者作业单来建立支架、 给出提示。如果一个人需要不断地被提醒“此时此刻” 具体要做什么,那么他就没有真正理解这个学科。

因此判断学生是否理解,要求注意两点: 不仅要看学生是否可以得出结论并成功迁移, 还要看他们在只有最细微的提示、线索及指导建议时, 是否可以正确释义并成功应用。

图片

2

评价=可靠的证据, 而不只是形式

在设计评价办法时,教师常犯的错误是首先考虑评价方式,并认为这是唯一重要之处。“嗯,你问我评价办法是什么?哦,我会让他们写一篇论文,关于……”等等!教师要关注的是什么样的证据,可以证明学生已经理解了学习内容。学生是写一篇论文、做一个演讲、开展一个项目,还是画一幅立体模型都不是设计的重点,重要的是发现什么样的证据可以证明学生已经真正理解并可以应用学习内容,以及什么样的证据可以显示学生还没有获得理解。

下面是一段对话,可以帮助教师明确评价重要的是可靠的证据,而不是评价形式。

A:

你的预期结果是什么?

B:让学生理解线性关系。

A:那么你打算在阶段二做什么?

B:我们将做一份线性关系的课堂测验。

A:不,我问的不是这个。你想通过课堂测验发现什么?不管你是让学生写一份多项选择的试卷还是依据开放式问题来写文章,什么用来证明“已经理解线性关系”?

B:看他们在做随堂测验的试题时,回答正确还是错误。

A:是的,但是哪些问题最能表明学生已经理解或者还不理解呢?这才是我所指的评价性问题。对你来说,什么样的评价办法可以证明他们已经获得理解?

B:哦,他们能够画出 y=3x 这样的函数图。

A:等等。难道没有人可以在还没真正理解线性关系的状态下,只通过上课认真听讲就画出吗?

B:嗯,我是这样认为的。

A:好,那么回到基本定义部分:他们应该解释或应用什么来向你证明他们已经真的理解线性关系了呢?

B:嗯,如果你这么问的话,我好像把技能目标和理解目标混淆了。在有些情况下学生完全可以画出那个函数图,即使并没有真正理解为什么这种关系下就会形成这种图,以及这种图或者其他的图真正意味着什么。

A:是的,如果他们想要向你证明自己已经理解线性关系,那你通常需要他们做什么?

B:他们可能要解释为什么我们叫它“线性”关系,并意识到这个关系的本质是两个事物之间总是有一定的比例关系--这就是为什么函数图应该是一条线。他们还必须能够解释线性关系和非线性关系两者之间的不同,并说出如何判断某些数据是否具有线性关系。

A:就是这样!你有没有明白为什么这样的分析对开发可靠的评价办法很重要?

B:是的。这会让我认真思考我的目标是什么,然后考虑什么样的测验可以检验这些目标;问题并不只是问我有关画函数图或分析函数图的技能,还要明白为什么会这样以及有什么意义,只有真正理解了的人才能做到。

A:非常正确!这就是你保证评价办法可靠性的方式,即根据阶段一的目标及其意义,逆向设计来考虑需要的证据。

三个步骤,确定恰当的评价办法

1

设立评价标准

对理解的评价要求教师在选择或设计任务时,学生需要证明自己在学会迁移和理解意义方面已达到某种理解程度。鉴于这些评价方式非常开放,即通常没有唯一或标准的答案或方法,因此教师需要设立评价标准来判断学生的表现。

这些评价标准通常会放在具体评价办法的前面,将具体的任务与预期学习结果连接起来。如表1.1学习驾驶的例子中: 熟练、 文明、 防御、 准确预见等标准可以用于判断所有和开车有关的学业表现,可直接用于说明迁移目标和其他预期结果。

图片▲表1.1:学习驾驶单元

2

以传统评价方式检测知识与技能

教师可以在阶段二“学业表现任务” 下方, 列出“其他证据” 一栏, 此栏都是比较传统的评价方式,可以将知识、 技能、标准以及其他学业表现任务无法检测的目标列在其中。例如,如果想检查学生是否记得乘法表或各国首都的名称,以采取常用的客观测试题来有效证明,比如多选题、配对题、 简答题、 判题或者填空题。

同样,也可以通过技能测试或简单的演示来评价学生具体技能的掌握程度。或者,也可以要求以一两个核心问题为主题写一篇文章来衡量学生是否已经真正理解。但不要只是将评价办法直接列在这里,首先应在每一栏的开头总结这些证据大概可以评价什么,例如课堂小测验可以证明学生能记住数字口诀和解决简单的减法题。

图片

3

基于真实情境,评价迁移能力

单独或零散地检测知识和技能不能证明学生已达到高级别、 长期的目标。正如足球训练或五段式写作一样, 大多数测试项目考察的都是学会迁移的手段而不是最终目标, 这些测试项目对于培养实际能力很有必要但还不够充分。

如表1.1中驾驶课程的例子,其最终目标是学习者能够在真实道路中顺利开车, 所以评价要检测真实或模拟情境下的驾驶 ( 超越了“其他评价” 一栏中的纸笔测试和对具体技能的单独测试所能考查的范围)。

因而这个例子揭示了各种评价办法和逆向设计的一个重要思想, 即要想从评价结果中得出可靠的推论, 评价办法必须能够精确地检验既定目标。这些真实情境任务不能是学习之前就可以做到的, 而必须是学习者“真正理解” 之后才能完成的任务。

图片

迁移并不意味着只是将内容嵌入熟知的格式、 合适的问题和熟练的练习。迁移能力的有效评价需要两种要素,而这两种要素仅在复述中是难以发现的: 外观与感受都比较新颖的任务和让学生将先前知识运用于具体情况的环境。最后, 学生必须能够独立地作出判断与应用。

布卢姆和他的同事们(1956)早在几十年前就在教育目标分类中提出了这一观点:
如果情况涉及我们这里所定义的应用时,那么它们要么是对学生来讲是新的环境或者是需要新的要素来对比所学的抽象知识的环境。理想情况下,我们在寻找一个测试个体以实际的方式来运用抽象内容的问题。

相对于即学即用,这两个短语强调了真正迁移所需要的:“我们在寻找一个对学生来讲比较新颖的问题设置环境;我们在寻找一个测试个体以实际的方式来运用抽象内容的问题。” 教授一个概念、 公式、 方法、 原理、理论或者策略时, 教师需要弄清楚学生在没有指导的情况下,能否在不熟悉但最终可控的环境下加以灵活运用。

图片

下面是与抽象观点相关的迁移任务的例子:

◇运用写作技能(真实的技能)给父母写一封有说服力的信,来争取更多的零花钱(具体任务,目的,对象)。

◇运用你对牛顿运动定律的理解(抽象观点)设计一个刺激但又安全的游乐园并解释所涉及的不同种类的力(具体任务)。

◇制订一个公式和图示(一般数学知识)来比较不同手机通话计划的价格(具体环境数据)。

图片

六个维度,开发评价任务

当教学的目标是理解时,就需要证据表明学生已经成功完成了内容的理解意义。要想提出一个有效的理解性评估,想要让所设计的任务或测试发挥作用,就必须要关注学生的理解程度,而不仅仅是机械的记忆、准确的复述、创造好的产品或在别人面前注意表现技能这么简单。换句话说。作为评估者,教师必须清楚理解的基本指标并且不能被无关紧要的学生表现的质量和特点所影响。

迁移作为理解的一种表现形式,可以通过以下理解的六个维度来加以揭示。这六个维度可以来帮助教师认识理解是如何在行动中被揭示的——表现、 作品、 词语或行为,它们为确定学生理解深度与广度的多种评价提供了一个实用框架。

解释(explanation)是指学习者能够运用概念或原理,结合所提供的系统而又合理的现象、事实和数据,来建立深层次的联系并能够给出合理的说明与论断。解释是一种复杂的、恰当的说明和阐释。

释义(interpretation)是能够有意义地叙述情节,提供合适的翻译以及从客观或自己角度来揭示事物的意义。学习者通过想象、听取轶闻、类比和模仿等方式揭示事物的含义,其目的在于表现“理解”而不是解释。特别强调用自己的语言来讲述。

应用(application)是指能够在复杂的真实环境中运用和调整所学的知识,也就是能够真正地将课程知识迁移到实际环境中。应用维度注重所学知识与具体环境的联系,或者说应用是一种情境性技能。

洞察(perspective)是指评判性地看待或听取想法与观点,能够从整体上认识并理解事物之本质,学生能够运用多种不同的方式来分析某个出现的问题,并从多个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加以解决。

移情(empathy)强调从他人角度看待问题,即能够深切体会别人的情感,同时又能很好地控制自身的情绪。移情意味着站在别人的立场,以别人的眼光,换位思考地看问题。

自知(self-knowledge)即展示元认知意识的智慧,能够意识到个人风格与思维偏见以及思考习惯对自身理解力的影响,正确地认识自我。能够意识到自己所不理解的内容并反思学习和经验的意义。

图片

关于理解的六个维度及其应用有两种常见的误解,是教师在运用六个维度开发评价任务的时候所必须要明确的。首先这六个维度并不是按照一定的等级所列出的,它们只是简单的代表了基于理解表现型任务设计的有趣可能。

其次是教师在评价理解的时候,并不用运用所有的六个维度,教师应该根据内容本质或理解需要选择一个或几个方面。例如:释义和移情适合用来评价学生对小说理解的维度,而应用和解释则适用于自然数学运算。下表是基于六个维度的表现型任务设计思路,为教师设计单元评价提供参考。


图片▲表1.2  基于六个维度表现型任务思路

来源 | 《理解为先模式》单元教学指南(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