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俨然辅导讲义-关于诗词用典的初步理解<一>

 guovff2ny5j9tr 2023-12-15 发布于广东

俨然辅导讲义-关于诗词用典的初步理解<一>

前几日有看到诗友问诗词用典的问题。诗词用典是我们日后肯定会学到的一章。所以我这里打算跟大家分享的是,关于诗词为什么要用典,古诗词是什么时候开始用典的等诸如此类的本源性问题。

典,原义指重要的文献、书籍。又指法制、制度。引伸指前代的文物、制度、故事。还有“典雅”等其他词义。

用典并非诗词的专利,文赋辞章都会涉及用典。

用典也叫“用事”,一般有两类:事典句典。这里,事典包含了事和物,句典也称为语典,但一些时候这两者也会混杂着用。因此事实上是有三类的:事物典、语典、语事混合典。

朱自清先生的理解,诗词中的典故即是广义的比喻。而诗的含蓄,诗的多义,诗的暗示力,主要建筑在广义的比喻上。

诗歌是一开始就会用典么?明末的冯班在《钝吟诗录》中云:“古人比兴都用物,至汉犹然。后人比兴都用事,至唐而盛。”诗经开始到汉乐府的诗歌,大多就是用物比兴的。

而初唐的陈子昂是复古派,崇尚汉魏诗风,比如他的诗《感遇诗三十八首·其二》中,“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翡翠巢南海,雄雌珠树林”,都是用“物”——“兰若”和“翡翠”比喻高洁有才能的志士。

但同样是他的《感遇诗三十八首·其二十》中,“一绳将何系,忧醉不能持。去去行采芝,勿为尘所欺。”其中“一绳”就用了事典:汉严遵《道德指归论》:“胎之新乳也,一绳制之”《后汉书·徐稺传》:“大树将颠,非一绳所维,何为栖栖不遑寧处?” “采芝”化自离骚,或者说是用了语典《思玄赋》中“留瀛洲而采芝兮,聊且以乎长生。”

而同样是复古派的李白,也不能免俗大量使用典故,“祖龙浮海不成桥,汉武寻阳空射蛟。”用了秦始皇于海中作石桥和汉武射蛟的典故。“”汉水波浪远,巫山云雨飞”,分别用了《诗经·汉广》中汉之游女和《高唐赋》中巫山神女两位神女的典故。

因此,朱自清先生讲唐诗时,就将诗词的典故,分作事物的比喻、历史的比喻、神仙的比喻,这样三足鼎立的三类。我们可以有个概念事物典的内容,大致是来自古代名物、史书和神仙志怪博物这些范畴为显著。

但何以用典在汉魏诗歌中并不显著,闻一多先生在研究初唐诗时提出了,唐代诗歌发展的一个重要走向——由于初唐类书的极大发展,从太宗时期到开元时所编修的数量众多、篇幅浩繁的类书:《文选》注,《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初学记》……诗歌走向学术化。盛唐及之后的诗人们认为用“物”来做比是浅薄的。比如他们绝少会写“游丝暧如网,落花雰似雾。”这样的句子,而会是“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其二,近体诗的发展成熟,近体诗在格律上要求的非常严谨,调声、协韵和对偶都要。如何在有限的篇章里自如地表现出丰富的内涵,用典这一类修辞手法,可以通过几个字词指代丰富的含义,就可以做到“言有尽而意无穷”。

北宋的魏泰(其论诗与叶梦得齐名),在其诗话《临汉隐居诗话》中以“余味”为论诗的艺术标准,指出:“凡为诗,当使挹之而源不穷,咀之而味愈长。”又说:“诗者述事以寄情,事贵详,情贵隐,及乎感会于心,则情见于辞,此所以人人深也”。这里的所谓“余味”,就是指诗的韵味、趣味,要求诗歌必须具有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而要做到这一点,应该做到“事贵详,情贵隐”。详,指描写的细腻;隐,指抒情的含蓄蕴藉。"

用典的引入,让古诗更少的文字含义更为丰富、而表达更为曲径通幽。可以说用典产生的间离的效果,也是扩大诗歌美感的途径之一。

这样一说很容易令人联想到李商隐。据说他有个绰号叫“獭祭鱼”,就是讲他写诗的时候,为了找到跟他这首诗相契合的一个典故,把所有的书都找出来摆倒地上,然后他自己坐在地上。一本书一本书的去翻。

我们用典的两大方式就是,一个是平时自在胸中,用时随意而出,自然拈来;另一种就是像李商隐这种现用现查了,也是我们如果平时积累的少的话,必要采用的办法。

因此,唐诗中用典较好的诗人,我认为杜牧是更胜过李商隐的。

因为杜牧实在是家学资源太好了,他在勉励自家小侄的诗中就自述道,“第中无一物,万卷书满堂。家集二百编,上下驰皇王。……高摘屈宋艳,浓薰班马香。

他有资格这么说是由于他爷爷就是写《通典》的杜佑,而像《通典》这样的历史典章,统共上能够与之齐肩的书从古到今只有两部,《通志》和《文献通考》,且都是在《通典》基础上发展出来的。

然而杜牧还同杜甫有个更厉害的共同先祖,是为军事家、经学家、律学家的杜预,也是最早注释《左传》的人。这么厉害的家世,而且又懂兵法(曾为李德裕献策)又会写诗,杜牧也就成了李商隐的偶像之一。

我们捡最好的学,今天就来看这首杜牧的诗《河湟》,刚好我上一讲好像也带出过这首诗,四联皆对仗,并用典,显得庄重谨肃,较适合用于议政的题材。

河湟  杜牧

元载相公曾借箸,宪宗皇帝亦留神。

旋见衣冠就东市,忽遗弓剑不西巡。

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

唯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

用典的乐趣之一就是,可以就典故所带来的故事或史事作进一步的发想。标题《河湟》的背景,如果看过《长安三万里》的电影,应该并不陌生,其中石堡城之战就是大唐和吐蕃为争夺河湟地区而进行的关键性战役。经过玄宗时哥舒翰短暂收复之后,很快河湟地区又失陷于吐蕃。

元载曾为宰相故称相公,“借箸”,谋划意,用张良典,也可当做暗典。(暗典的好处之一是,用于对仗句式时,上下句可以不必都用典)衣冠就东市既是用晁错典,又实写元载后来遭遇;遗弓剑为黄帝典,回扣宪宗皇帝未能收复失地就驾崩,句句不离河湟,且带出时间前后推移的故事,以重要人物铺垫河湟命运之背景,用典之后,颇有左传中处处引用《诗经》以为外交辞令之婉转庄重和典雅之仪。非杜牧之家学深厚者而不能为之。

颈联“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用苏武牧羊典故,正面描写河湟地区的百姓生活遭遇和心之所向。上下句用同典,而造出转折关系反对,又兼用了当句对和互文对。

而常见的上下句用同典,至多是造流水对或流水句,如李白的“青门种瓜人,旧日东陵侯。” “应化辽天鹤,归当千岁馀。” “若教月下乘舟去,何啻风流到剡溪。”似杜牧这般工整精巧的实不多见。颈联内,已是小转,尾联则是流水句大转。八个分句的抑扬关系是“扬,扬。抑,抑。抑,扬。抑,抑。”颇有一唱三叹之悲剧力量。但是用词庄重,哀而不伤,正合诗之六义。

关于暗典,此处也夹带说明一下。宋人诟病此诗“宪宗皇帝亦留神。”“留神”词用得随意了。大约也有上句用典下句不用典的缘故。但是不把留神看做一词而是看做二字,“留”-“神”,也是确切符合指示帝王行为的。杜牧此处非不能为用典,不愿为也。他的诗作用典都很节制,绝不刻意堆砌。但是当用典时绝不含糊。比如杜牧的一首杜秋娘诗,就曾让李商隐拜服不已,曾写诗相赠:

赠司勋杜十三员外

李商隐

杜牧司勋字牧之,清秋一首杜秋诗。

前身应是梁江总,名总还曾字总持。

心铁已从干镆利,鬓丝休叹雪霜垂。

汉江远吊西江水,羊祜韦丹尽有碑。

李商隐此诗用典亦是精当,可自己分析。我们回到杜秋娘诗,此诗前有序,可以帮助理解诗之背景。

“杜秋,金陵女也。年十五,为李錡妾。后錡叛灭,籍之入宫,有宠于景陵。穆宗即位,命秋为皇子傅姆。皇子壮,封漳王。郑注用事,诬丞相欲去己者,指王为根。王被罪废削,秋因赐归故乡。予过金陵,感其穷且老,为之赋诗。”

诗中“”濞既白首叛,秋亦红泪滋。”一联用典堪称经典。“濞”指西汉吴王刘濞。《史记·吴王濞列传》载:吴有铜山,濞招致天下亡命者盗铸钱,煮海水为盐,以故无赋,国用富饶。景帝前三年,濞与楚赵等国发兵反汉,兵败自杀,时年六十二。后因以“老濞”称之。正诗中所谓白首叛,对应序中杜秋娘的旧主李錡。“红泪”用魏文帝所招致的美人薛灵芸的玉壶红泪典。上下句典都恰当照应人物身份及遭遇,用于背景铺垫简赅而端雅。

诗中还有很多不同的用典手法,比如萧后去扬州,突厥为阏氏。用萧皇后故事典,五言句短,遂拆为流水对。

“射钩后呼父,钓翁王者师。”用管仲与齐桓公典对姜尚与周文王典。“无国要孟子,有人毁仲尼。”用《孟子》典对《论语》典。“苏武却生返,邓通终死饥。”亦是字、典工整相对。其它用典尚有许多。典故虽多,却各有抑扬褒贬刺讽。实咏杜秋娘,同时又代入了自身对于文士和政治家国命运紧密联系的隐忧。结尾篇章更是有超出时代之哲思发问,其警醒不输于屈原的《天问》。怪道李商隐对其脑残般崇拜。

发现讲不完了,用典是一个大话题,除了唐诗,宋诗中于唐诗基础上更着重多了一味化用,所谓北宋《西清诗话》引杜少陵云:“作诗用事,要如禅家语'水中着盐,饮水乃知盐味’,此说诗家之秘藏。虽然“化用”是包含在“语典”中的,但其重要性,值得分列一章去说。下期再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