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一起国学 2023-12-15 发布于重庆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语 译

孔子说:“夏朝的礼,我能谈一谈,但杞国不足证实;商朝的礼,我也能谈一谈,但宋国不足以证实。都是因为留下来的文献不足啊,如果文献充足,那我就能证实它们。”

解 析

杞:春秋时代的杞国。杞国是中国历史上自商朝到战国初年的一个诸侯国,国祚延绵1000多年,国君为姒姓,相传为禹的后裔。商汤灭夏后,分封夏朝的后人于杞,此后杞国时存时灭

周朝初年,周成王再次赐予杞国封号,自东楼公起,有史料可考的传了二十位国君。直到公元前445年,杞国亡于楚国。

宋:春秋时代的宋国。武王灭商后,封君商纣王之子武庚于殷,以奉其宗祀。武王死后,武庚叛乱,被周公东征而杀死(另一说武庚北逃)。后来,有封纣王的大哥微子启,国号宋,以奉商朝的宗祀,为周朝的二王三恪之一,是等级最高的五个诸侯国之一。

宋国地处中原要冲,富商巨贾云集,宋人以善于经商而闻名。公元前286年,宋国为齐所灭。

证明、证实。

文献:跟现代“文献”的意思略有不同,既包含文字记录,还包含继承文化的后人。

孔子用礼来研究历史,见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这一章谈研究的素材,文献,一方面是文字的记录,一方面是存世的活人。夏和商的文字记录,孔子找到了一部分,《论语述何》说:“夫子于杞得夏时,以言夏礼。与宋得坤乾,以言殷礼。”国是夏朝的后代宋国是商朝的后代,存世的活人也有

但有了这些还不够形成夏商两代的礼乐系统,“不足征也”,所以说这里说“言之”而不是“知之”。

杞国年代久远,殷商灭夏的时候封了一次,后来几乎被打没了。周武王伐纣的时候,又开始找禹的后人,到周成王的时候才找到,又封了一次。这个时候的杞国文化就有断代,没有完全继承下来。

宋国实力强大,王室在婚姻关系上不太注意,“三世内娶”,有三代王侯是娶了本国士大夫的女儿,子姓王室的血脉被稀释,文化留存估计更够呛。

文字记录不完整、夏商后人又不正经,这可能就是孔子说“文献不足”的原因。

有学者揣测,这段话是孔子著《春秋》的时候发出的感叹。

引 申

可能会有人疑惑,殷商灭周、武王伐纣,不是都已经把敌人灭了吗,为什么还会封为诸侯国。这跟中国人的整体战争观念转变有关。

按照分封制的礼法,朝代虽然灭亡,胜利者仍然不能让以前的贵族宗祀灭绝,允许战败者以天子礼乐祭其始祖,在他们的分封地行使故国文化礼仪,甚至还允许他们保留一些军队。

春秋时期,周王室衰败,各个诸侯国一言不合就开打,那时候的战争也不是冲着灭国去的,其战争宗旨就是“我打败你,给你一个教训,以后老实点”。比如齐鲁、秦晋这种有姻亲的国家,相互攻伐多次,最终还会归于好。

直到云波诡谲的战国时代,战争的目的才变成“焚尔宗祠、断尔国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