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兵家不争之地一一闽南

 826271992 2023-12-16 发布于广东

       闽 ,从字体上看“门”内“虫”,虫乃蛇也,可见环境之荒野。闽南荒野到许多旧王朝不争不管、不闻不问。从严格意义上讲泉州、漳州、厦门才是标准的闽南地区,历史上变迁以及文化影响,涉及地区会更广阔,包括现在龙岩、三明以及广东省潮汕部分地区。晋江、九龙江流域是文明发源地,闽南语(河洛语)为通用语言,虽然语调口音在本地区内就有偏差,总体交流起来不会很困难,闽南语保留了相当成分的中国古代词汇,特别是唐、宋时期语言的语音、词汇,因此被海内外语言学者称为中国古代汉语的活化石。秦朝统一中国后,很快就设立闽中郡,但是对福建管理鞭长莫及,只是象征性、版图式,那时候中原文化还没有影响到福建,特别是南部地区。历代王朝多是放弃对它管理,或直接承认原有地方管治。八山一水一份田之地形,造成不容易受侵以及兵家不争之地。

       闽南这一区域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漳州莲花池山遗址,华安仙字潭等一些古迹还有待进一步考证。原本居住的是古百越族,古百越族不是一个统一的民族,而是许许多多各据一方的部落。这些部落生活在山区丘陵地带的、刀耕火种,被后人称为“山畲”(畲,即火田),生活在江海之滨、以捕鱼为生的,被称为“疍民”。自战国,越族入闽,闽越相交,语言融替,到了汉代,闽越文化渐趋形成,至魏晋唐宋,汉人大规模南迁,中原文化在闽南地区才流播传开。 五代十国时期,王审知被末唐朝任命为威武军节度使,朱温篡唐建立梁朝后,在(公元909年)封王审知为闽王,闽国正式建立。闽南则是唐高宗总章二年(公元689年),闽粤蛮乱,高宗敕(陈政,陈元光之父)进朝议大夫、统岭南行军总管事,挂印绶节钺,率府兵三千六百名,将自副将许天正以下二十三员入闽南,后陈元光接父亲陈政继续治理闽南。唐玄宗追封他为颍川侯,赐“盛德大祀之坊”;宋徽宗则赐其祠庙“威惠庙”匾额;宋孝宗加封他为“灵著顺应昭烈广济王”;至明朝,又封他为昭烈侯;清乾隆年间,陈元光则被追封为“开漳圣王”。如果说唐代基本奠定了闽南漳泉两地(那时候厦门还是一个小鱼村)的发展区域,那么五代则是闽南发展的基础,先是以泉州为立足点,泉州作为闽国发迹之地,带动闽南以及福建全面发展。正所谓兵家不争之地,乃是和平营地,经济发展基地,老百姓避难保地,祥和福地。

      闽南是一个包容、开放的地方,各种宗教信仰都能生存发展,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道教等。众多的庙其实大多数是敬拜各自先人的祖祠堂,还有那些乐善好施、医病救命有功德之人。比如,杨义中是三平寺开山始祖,尊称三平祖师,他热心为民治病,深得村民爱戴,唐宜宗赐号“广济大师”。龙海白礁村祀奉保生大帝是北宋名医吴夲,继承家父医术,为百姓解忧。泉州安溪清水祖师俗姓陈讳荣,身为出家人,为乡亲们排忧解难治病救人,这些名字在闽南、台湾家喻户晓,最典型是漳州龙文湘桥村,有中国名医华佗庙,此乃国内唯一。可见闽南人是懂得感恩,心记先辈养育之恩,怀念可敬之人。五代十国王审知(开闽圣王)把闽南地区社会生产力发展带入新起点,为后续朝代发展奠定基础。此后中原文化传播速度加快,闽南兴起的书院很多,漳州有全国最早的书院,是唐朝开漳圣王陈元光之子陈响(708年)创建于今芗城浦南的'松州书院',南宋漳州'知州事'朱熹(1190年)创建于白云岩的紫阳书院,长汀有着1200多年历史的卧龙书院,泉州著名的石井、泉山、小山丛竹和欧阳书院,号称四大书院。王阳明心学、朱熹理学思想在闽得到广阔认同与传播。

      文化的发展必然带动其它方面进步,八山一水一分田,没有土地种粮食,就养活不起太多人口,许多人只好离乡背井去外面打拼,更造成地方人口外流,社会经济发展停顿。有一个传说“福建地瓜”,不是讲福建人说话有“地瓜味”,不是说福建人长得像地瓜,地瓜在闽南叫“番薯”,这里面是有故事可说。番薯原产美洲,由西班牙人携至菲律宾,福建为何会成为番薯传入中国的第一站呢?这要说到长乐人陈振龙,在吕宋做生意的陈振龙见当地种植一种叫“甘薯”的块根作物,皮色朱红,心脆多汁,生熟皆可食,产量又高,广种耐瘠,想到家乡福建山多田少,土地贫瘠,粮食不足,决心把它引进家乡。当时菲律宾处于西班牙殖民统治之下,视甘薯为奇货,禁止出境。陈振龙经过精心某划,“取薯藤绞入汲水绳中”,并在绳面涂抹污泥,巧妙躲过检查,在1593年5月份回到福建厦门后开始种植。番薯在福建即显示出其适应力强、产量高的特性,“一亩数十石,胜种谷二十倍”,在以后多次非常时期养活许多人,救了许多生命。闽南人早餐有一道“地瓜稀饭”,香甜可口,六十年代粮食不足的时候,番薯是每天必吃主食,靠海边有一句顺口溜“吃番薯,配海鱼”。“番薯”在闽南随处可见种于田间地头,可以有许多种烹饪方法,地瓜干就是特色食品。特色风味小吃在闽南随处可见,可让你几天里每餐吃不相同,且美味香甜可口的食品,当然还有山珍海味之大餐。聪明闽南人因气候制宜,开创独特建筑风格,城里“骑楼”,沿街店面前形成通道,行人风雨无阻,不怕雨淋日晒。农村“大宅燕尾屋顶”,红砖白石双拨器,出砖入石燕尾脊,又名“红砖厝”。它形似殿宇,富丽堂皇,是中国古民居的典型。它的主要特征是,前埕后厝,坐北朝南,三或五开间加双护厝,红砖白石墙体,硬山式屋顶和双翘燕尾脊,“光厅暗屋”为闽南古厝的布局特点。宋朝时期泉州港、漳州月港对外贸易大力发展,郑和下西洋,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德化陶瓷、平和克拉克瓷,茶叶等开始走向东南亚、出口到整个世界。勤劳勇敢闽南人开始漂洋过海创世界(下南洋,过番,是指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现在东南亚一带),对外发展。他们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直至今天闽南人仍然以“爱拼才会赢”的精神,在各行各业里奋斗。

        今天的闽南,道路四通八达,县县通高速铁路、通高速公路,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名胜古迹,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地。山清水秀,四季如春,成最宜居宝地,各方面发展走在福建前列,许多行业是国内领先,甚至领先世界。由兵家“不”争之地,变成兵家“必”争之地。一个有福之地、有历史底蕴之地、有故事可述之地,居住在这里的人们是幸福的,可让人们向往、羡慕,因为它正欣欣向荣、蒸蒸日上展现在世人面前。闽南人正以“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的精神,行进在闽南大地上。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