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骨质疏松症的中医治则探讨

 负鹏载舟 2023-12-16 发布于河南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降低、骨组织显微结构改变和骨折的危险性增加为特征的一类疾病。其发病率高,危害性大,目前已与动脉硬化、高血压病、糖尿病、肿瘤等并列为老年人的重要疾病。西医主要采用雌激素、钙剂、降钙素等治疗。虽有一定疗效,但有较大的副作用。因此,探讨用中医药防止本病,有较大的临床意义。

1 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1.1 肾虚是本病的主要病机 中医理论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肾生骨髓”、“其充在骨”。骨生长发育强劲衰弱与肾精盛衰关系密切,肾精充足则骨髓生化有源,骨骼得以滋养而强健有力;肾精亏虚则骨髓生化无源,骨骼失养而痿弱无力。《灵枢.经脉》指出:“足少阴气绝则骨枯……故骨不濡则肉不能著也,骨肉不相亲则肉软却,……发无泽者骨先死”。从根本上认识到了肾虚是骨质疏松症的主要病机。

1.2 脾虚是本病的重要病机 肾所藏之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主生殖繁衍;后天之精来源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主生长发育。骨与脾胃二脏关系密切,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肾精依赖脾精的滋养才能源源不断得以补充。若脾不运化,脾精不足,肾精乏源或肾精亏虚,骨骼失养,则骨骼脆弱无力,必致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1.3 血瘀是本病的促进因素 国内学者在对衰老机理的研究中,充分认识到血瘀在衰老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认为肾虚是衰老的主要机理,而血瘀加速了这一过程。老年人临床脉诊多见弦细。这在骨质疏松症中亦为常见。实验观察表明,微循环的生理功能与络脉的渗灌气血、濡养组织以及营血、津液互渗作用相似,并且认为弦脉细脉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微循环障碍,表现已“虚”、“瘀”为特点。这与《灵枢》在论述不尽天年的原因时除指出“五脏不坚”等虚的一面外,又指出“脉不通”亦是重要原因的观点基本一致。肾虚与血瘀互相影响,从而促进骨质疏松症的产生。


加一条,
肝,
肝与肾,乙葵同源,肾主骨,肝主筋.
肝与骨质疏松虽无直接关系.但筋(韧带还有很多组织)维持骨骼的位置形态有很重要的意义.可以说筋失养可以祸及骨骼.
但由于肝肾的关系,很多滋养肾精的药可以滋养肝.
尽管如此,并不影响肝与骨质疏松的关系.

理论我也不是很好,自己总结的,望前辈们多指点.
一般临床对此类病人的治疗,补益肝肾,强筋骨,活血化瘀.
喜欢加点桑寄生,狗脊 续断 之类的.效果不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