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骨质疏松症中医理论推断

 xcaq 2017-06-04

论文精选

骨质疏松症中医理论推断


中医无“骨质疏松症”这一明确名称,但历代中医文献对骨病的记载中,骨痿、骨枯、骨痹、骨蚀、骨极、腰痛、虚劳等的描述与现代医学之骨质疏松症的病因病机及临床症状极其相似,其中定性定位较准确的当属骨痿。依据祖国医学的整体观念,笔者认为本病是伴发人体衰老,机体生理顺应性下降的全身性、退行性骨病,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五脏虚损和气血功能紊乱与其发病密切相关,二者互为因果,共同导致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病。

1五脏虚损是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病基础

①肾虚是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发病的根本原因。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根。肾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肾所藏的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所以称肾为“先天之本”,后天之精指脾胃运化而生成的水谷精气和脏腑所化生的精气。肾所藏之精气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其精化阳为人身之阳,化阴则为人身之阴,化气则为元气,同时主宰着天癸的“至”和“竭”,为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可以促进、激发、维持人体的机能活动。天癸来源于肾精,属于精血一类,是促进性腺发育成熟的物质,肾气盛而天癸至,天癸至则性机能逐渐成熟,肾的精气盛衰,直接支配着人的生长、发育、生殖与衰老,肾气在生理不同阶段存在规律性的变化。《素问·上古天真论》曰:“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 《素问·上古天真论》又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人越中年,由于自身肾气的衰变以及外界因素的影响,肾气由盛渐衰,天癸由于不能得到肾气的滋养而由少渐至衰竭,精血日趋不足,肾的阴阳平衡失调,不能激发、推动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进而导致脏腑经络功能失调,人的正常生理顺应性下降,其生殖力、体力、智力、甚至生命力也随之下降,《医学正传》曰:“肾元盛则寿延,肾元衰则寿夭。”可见,人的生长发育和衰老的全过程均由肾气及天癸的盛衰所主导,生、长、壮、老、已的自然规律与肾中精气的盛衰存在着密切关系,机体退变的主要生理病理改变是肾虚元气不足。

肾主骨生髓,骨骼的生长、发育、修复均有赖于肾中精气的充盈、滋养与推动,《素问·六节藏象论》曰:“肾者主蜇,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充在骨”。《医经精义》曰:“肾藏精,精生髓,髓生骨,故骨者肾之所合也,髓者,肾精所生,精足则髓足,髓在骨内,髓足则骨强。” 肾中所藏的先天之精是骨髓产生的物质始基,后天之精是骨髓充盛的物质保障,《灵枢·五癃津液别》曰:“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于骨空”。由脾胃运化输布而来的水谷精气,必须与肾中所藏的精气相合,在肾中所藏先天精气的激发作用下,才能生成骨髓滋养骨骼,肾精充足,则骨髓生化有源,骨骼才能得到骨髓的充分濡润而坚固有力。若肾精虚少,骨髓化源不足,不能濡养骨骼,便会出现骨质失养,引发骨质疏松。《素问·痿论篇第四十四》曰:“肾者,水脏也,今水不胜火,则骨枯而髓虚,故足不任身,发为骨痿。”《素问·脉要精微论》曰:“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乃坏。”《素问·长刺节论》曰:“病在骨,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由此可见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病机关键是肾虚精衰,骨髓亏虚,骨骼失养。从症状上看,老年人常因肾精亏损,不能充养骨髓和脑髓,不能循阳脉上荣耳面发瞳,可导致身材变矮,驼背弯腰;脊痛肢酸,活动不利;动作迟缓,易于骨折;以及神疲健忘,面焦形坏;耳鸣眼花,发堕齿槁等骨质疏松综合表现。

②脾虚是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发病的主要环节。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升清和统摄血液。机体生命活动的持续和气血精液的生机,都有赖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因而称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素问·灵兰秘典》曰:“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人的生长壮老过程中需不断摄取自然界的营养物质,维持其的正常发育及功能活动,这一过程中脾胃的运化功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饮食入胃,必须依赖脾的运化功能才能将水谷化为精微,同时也有赖于脾的传输和散精功能,才能把水谷精微输布至全身。因此,脾胃运化水谷的功能旺盛,则机体消化吸收水谷才能化生气血、津液等精微物质,营养五脏六腑、以及筋肉、四肢百骸,维持正常的生理过程。反之,若脾胃虚弱,即脾胃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衰退,则使气血生化不足,而影响到人体的各种正常功能,出现相应的病理反应。

《景岳全书》曰:“盖人之始生,本乎精血之源;人之既生,由乎水谷之养。非精血无以立形体之基;非水谷,无以成形体之壮,……是以水谷之海本赖先天为之主,而精血之海又必赖后天为之资。故人之自生至老,凡先天之不足者,但得后天培养之力,则补天之功亦可居其强半。此脾胃之气所关于人生者不小,……故人自有生以后,无非后天为之用,而形色动定,一无胃气之不可。”精藏于肾,而先天之精依赖后天之精的不断培育和充养,才能日渐充盈,发挥其生理功能。脾胃运化水谷,化生气血,以濡养脏腑,供养先天。《素问·玉机真藏论》曰:“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 人体脏腑无不仰仗脾胃,脾主运化水谷,化生气、血、精、液以濡养脏腑、器官、形体,骨骼。脾胃健旺,水谷精微化源充足,精气充盛,脏腑功能强盛,则形健神旺。《医宗必读·痿》曰:“阳明虚则血气少,不能润养宗筋,故弛纵,宗筋纵则带脉不能收引,故足痿不用。”若脾胃虚衰,功能衰惫,气化失司,枢机不利,血不化精,则精微亏不能灌溉,血虚不能营养,气虚不能充达,无以生髓养骨,而致骨质疏松症。

脾主四肢、肌肉,归百骸之母,《素问·生气通天论》曰:“是故谨和五味,则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灵枢·决气篇》曰:“谷气入满,淖泽注于骨。”说明饮食五味影响骨的生长,且与脾胃功能关系密切。《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之“清阳实四肢”谓四肢运动有赖于清阳之气,清阳之气则由水谷精气所化生,所以脾旺则四肢强健。若脾胃功能衰惫,则会导致肢体之骨骼肌肉因得不到充分濡养而发生痿弱无力。

③肝脏虚损是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发病的重要因素。肝藏血,主疏泄,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肝的疏泄功能正常,血和津液才得以正常运行和输布代谢,脾胃才能正常运化和腐熟水谷精微。肝性喜条达,恶抑郁,主升主动;肝气条达则气血宁和,五脏协调,生机健旺,筋骨强利。《灵枢·天年篇》曰:“四十荣华颓落,发颇斑白,平盛不摇,故好坐;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灭,目始不明。”人至老年,五脏功能相续衰退,肝脏首当其冲,肝血不足、肝气郁结,或升泄太过,常常导致肝失疏泄, 五脏气机紊乱,升降悖逆,就会影响血和津液的生成及运行, 血运失常而成瘀,气不行津而成痰,进而影响对筋骨的营养。

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同源”,精血相生。血的化生有赖于肾中精气的气化,肾中精气的充盛,亦有赖于血液的滋养。肾精亏损,可导致肝血不足;肝血不足,也可引起肾精亏损。肝主筋,肾主骨,筋骨相连。肾精亏虚,则骨髓生化乏源,骨髓空虚,骨骼失养;肝血不足,脉络空虚,则筋骨失于濡润,最终导致筋迟骨痿,发生骨质疏松。

④心和肺与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发病密切相关。主身之血脉,全身的血脉统属于心。《素问·五脏生成》曰:“诸血者,皆属于心。”《灵枢·邪客》曰:“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水谷精微津液之所以能变化为血液,既要有脾胃的气化作用,更要有心阳的气化功能,心气旺盛,心血充盈、血脉通利,血液化生不息,随着气的升降而运行全身,发挥其濡养和协调五脏的功能。同时,心气有调畅通达血液运行的作用,心主血脉对人体的功能活动具有总体调控的作用。心藏神,精神情志是生命运动中心理活动外显的表现,属于“神”之范畴。神,即心(脑)之神。《素问·灵兰秘典》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也。”“心者,精神之所舍也。”人的一切精神、情志、意识、思维活动均由心主导,《灵枢·天年》曰:“六十岁,心气始衰,善忧悲,血气懈堕,故好卧。”年老则心气渐弱,御神不利,反应迟钝,动作迟缓,在骨质疏松的基础上易发骨折。

肺主一身之气、司呼吸。《素问·五脏生成》曰:“诸气者,皆属于肺。” 肺以诸气之本,五脏之天,宗气所聚,一呼一收,精邪之气夹杂,其精气之输布,邪气之排除,悉赖肺气来完成。肺朝百脉,主治节,是鼓动心脏搏动和推动血液运行的动力。肺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参与水液代谢,若肺气不足,气机升降失调,呼吸、循环、代谢紊乱,最终导致五脏虚损,骨质代谢紊乱发为骨质疏松,故肺气为维持机体生物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医学实在易》曰:“气通于肺脏,凡脏腑经络之气,皆肺气之所宣。”

2气血功能紊乱是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病理基础

①气血功能紊乱是引发机体退变性病变的基础。气血由脏腑产生并运行于经脉之中,营养和调节全身各种组织器官的正常生理活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源于肺吸入的清气和脾胃运化的水谷之气结合而成,不仅有推动呼吸和心血运行的作用,而且有温煦、防御等多种生理作用。血是脾胃中的水谷精微所化生,血运行全身,对全身组织器官起营养和滋润的作用。《灵枢·决气》曰:“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灵枢·天年》曰:“血气已和,营气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必具,乃成为人。”《灵枢·本脏》曰:“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 《素问·五脏生成篇》曰:“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气血调和周流全身,供养五脏六腑,两者可分而不可离,作为一个整体完成其生理效用,正如《张氏医通·诸血门》曰:“气主煦之,血主濡之,虽气禀阳和,血禀阴质,而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不能截然两分。”《素问·调经论》曰:“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 《世医得效方》曰:“人之有生,血气顺则周流一身,脉息和而诸疾不作,气血逆,则运动滞涩,脉息乱而百病生。”由此可知,气血功能紊乱是引发机体退变性病变的基础。

②气虚、血瘀是引起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病理变化的关键因素。在脏腑功能活动中,气居主导地位,气是脏腑功能活动的具体体现,是推动人体呼吸和循环的动力。《难经·八难》曰:“气者,人之根本也。”《医林改错》曰:“人行生转动,全仗元气,若元气足则有力,元气衰则无力,元气绝则死矣。”元气者,肾气也,乃肾精所化。《医林改错》曰:“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肾虚元气不足,无力鼓动血脉,血液运行迟缓,脉络瘀滞不通,必然导致血瘀;血液瘀滞,经脉不畅,水谷精微得不到布散,不仅脏腑因濡养不足而衰弱,骨髓也因此不得充润,骨骼失养,发为“骨痿”。《景岳全书》曰:“凡人之气血犹如源泉也,盛则流畅,少则壅滞,故气血滞,虚则无有不滞者。” 载气者血也,运血者气也,老年人常常气血两虚,血海无盈,脉道滞塞不畅而“瘀”,是其导致骨质疏松症的主要病机之一。

3气血紊乱与五脏虚损互为因果,共同导致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病 

气的生成和功能的发挥与五脏都有密切的关系。水谷(清气)在五脏功能作用下化为气血,气血周流五脏,化生五脏之精;五脏之精在其本能导向下,气化为不同功能,即五脏之气;五脏之气升降出入,新的水谷清气被摄入,化为气血……如是无已,周而复始。气的升降出入有序,脏腑的各种生理功能才能得以正常发挥。而脏腑功能失调,主要是表现为气血阴阳失调。人至老年,肾气日衰,天癸渐绝,精血日趋不足,阴阳失去平衡,故出现肾阴不足,阳失潜藏;或肾阳虚衰,经脉失其温养等阴阳失调的现象,从而影响脏腑的功能。肝肾同源,肾阴亏虚,水不涵木,则呈现阴虚阳亢之病机;肾阳虚,命火衰,脾土失煦,则表现脾肾阳虚之病机;肾精不足,心阴虚而心阳亢,则可致心肾不交的病机。

血运行于脉中,周流全身,循环不休。老年人常常肾虚元气不足,血液运行无力,致气虚血瘀;肾阳不足,不能温养血脉,致血寒而凝;肾阴不足,虚火炼液,致血稠而滞。肝肾阴虚,经脉失养,血流涩滞而瘀;脾胃气虚则气血生化无源,血虚而瘀。《素问·生气通天论》曰:“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能禀水谷之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 《灵枢·本脏》曰:“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血瘀滞塞经脉,导致气血不能“内溉脏腑,外濡腠理”,脏腑肢体功能因而下降,并逐渐出现衰弱。

可见老年因脏腑功能虚衰,必然引起气血运行紊乱而致“瘀”,同时瘀血的形成又将影响水谷精微的转运和布散,加重脏腑功能的减退,血瘀即是病理产物,同时又可作为病因阻滞人体气血的正常运行,进而导致骨骼的失养,加速机体退变,促进骨质疏松症的发展。

综上所述,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是伴发人体衰老,机体生理顺应性下降的全身性、退行性骨病,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五脏虚损和气血功能紊乱与其发病密切相关,其中肾虚、血瘀等为其核心病机。肾虚是本,血瘀是标;肾虚为因,血瘀为果;同时,瘀血又构新的致病因素,从多方面加重肾虚的程度,形成恶性循环,成为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主要因素和病理生理基础。

上文已在相关学术期刊正式发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