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水婆简史(二)

 新用户49248511 2023-12-17 发布于贵州

​水   婆   简   史(二)

                              韦万辉

      “水婆”古地名儿,承载着人们诸多的记忆和乡愁。今钩沉水婆简史,或能抚慰众亲们心藉。

       今之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廷牌、恒丰社区、和勇村及独山塘立南面水族村寨等这一水乡,古曾称水婆。她唐之前为谢氏元深属地。到唐代,在平定北方之乱后,才于南方设治。    据《黔志》载:“唐初,唐太宗平实厥,西南诸番及蛮夷稍稍内属,即以其部落列置州。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然声教所暨,皆边州都督、都护所领,著于今式。”《唐书·南蛮传》载:“贞观三年(公元629年),东谢蛮①首领谢元深入朝,以其地为应州②,拜元深为刺史,领黔州③都督府”。“贞观三年,以东谢蛮谢元深地置县五:都尚、婆览、应江、陀隆、罗恭。”《贵州通志》则进一步说明:“都尚即今都江,婆览即今水婆(后改为恒丰)、烂土,应江即今榕江之平江,陀隆即今之台拱(后改为台江),罗恭即今之雷公山(后改为雷山)等地。”这是唐初及之前所见的当地史载。即唐太宗贞观年间平定了北方之乱以后,才在当地初始设治,所命名的“婆览”,在之后的《宋史·蛮夷传》中仍可见一斑,即依当时当地民族的生产、生活习俗给予命名的,是当地早期人们生活习俗的鸟照。《荔波县历史沿革》也载:“…婆览,治水婆(今恒丰)”。经考,治所即在今廷牌镇新仰村上的鸭寨,今衙署屋基、古农贸市场、军教场、官道、驿站(凉亭)等,遗址尚存。唐代天宝三年(公元744年)于荔波增设莪州(水角一带)和劳州(捞村)。可见,在当地不但早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也早有朝廷统治,历史悠久。

       到了宋代,地方行政区划不断变更和细化。宋开宝三年(公元970年),合并婆览县、莪州、劳州设置“荔波州”和于乡间设置“埲”,而有荔波十六埲之一的婆览埲,并和独山(含三都)隶属广西省庆远府(治在环江),水婆成为广西的边地县。

      元代,大行土司统治,荔波则为雷、蒙、皮三姓土司割据地,人民受土司统治,但不上百年为明所取代。

      明代初,据《荔波县志载(郑珍)》载:“洪武元年(即公元1368年),灭三姓土司,以其地并入庆远府之思恩县。十七年(公元1384年),仍析置荔波县,属庆远府。弘治间,改土归流,易十六埲为十六里,裁县,置方村、蒙村、穷来村三巡检司,改属庆远府之河池州”。即明代初消灭了荔波三姓土司后在荔波废除土司统治,准备在实行朝廷任命、有一定任期的所谓“流官”统治。然而,土司势力依然强大,“凡之官者,皆坐府城,不身历其地。”即所派官员不敢到荔波来就职,都住庆远府(环江),荔波仍处土司势力所笼罩中。到了明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明对都匀卫(府)辖地等多地以及广西部分县的人民反抗进行“非大更张不可”的残酷镇压。之后,另设一些府、州、县,派朝廷任命的官员进行统治,即所谓的“改土归流”④。故《明史邓廷瓒传》载:“遂设府一,曰都匀。州二,曰独山、麻哈。县一,曰清平。”这《荔波县志(郑珍)》载,“宏治间,改土归流,易十六埲为十六里,裁县,置方村、蒙村、穷来村三巡检司,改隶庆远府之河池州。”明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又才改巡检司设县。直到明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知县刘邦征在军队护送之下,才作为第一个到荔波县来任职的官员,清定土司土地和建立县衙署。

       明代,水婆水族人已经得到了一定发展,并在此次“改土归流”的易“埲”为“里”中,婆览埲以水民族为主体,改婆览埲为“水婆里”,水婆又得一新名。到明代的中晚期,水婆人已经开始向周边迁居发展,“水婆”一名传播各地,至今不忘。

       明末,因恶劣气候“小冰河期”天灾和战争等天灾人祸的影响,造成人口大量减少,土地略荒,也加速了明朝灭亡。清军入关进入中原建立大清帝国,在清朝廷诏谕下,重灾区实行招人垦荒和配以一些让步政策,而出现了“康乾盛世”。和各地一样,荔波各埲人民北徙垦荒谋生。 水婆人又再次北徙和得到休养生息,使水婆里社会、人口、物质、文化得到一定发展。例如,北徙的荔波各埲水族人口的增长,组成了“十六水”人群。清前期的盛世及中期地方的治理有方和人民团结,又为物质和文化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这在其时水婆地区留下的石碑墓葬,(水婆地区绝大多数古墓都是清康熙时期的出生人石碑墓),就是一个具体体现,没有一定物质基础是难以实现的。

       在文化上,自乾隆朝起水婆当地文化教育得到较好发展,基本与县城同步。例如,本求寨人韦仕荣已延师在自已家中办了私塾学校,开起了水婆教育之先河,

       清初的墓碑文字都为汉文字。据目前所知,清代,水婆里科考中试的举人就有四十多位,其中,五品奉政大夫一人,从五品奉直大夫三人,贡士五人,委有官职(散官⑤)十人。民国中期恒丰乡塘党寨人韦学霖就在寨上办班授学,当上方村区长后于太来村办校,成为地方上率先办学先行者,民国三十年开始在廷牌办办班招生。解放后学校的发展很快,为国家和地方建设培养不少人才,一九七四年之后,廷牌和恒丰还先后办起了初中班(公元二0二0撤离)。

      在交通上,古时沒有公路,只有官道、驿道、驿站。其中,贯通水婆腹地南北的五尺道有二条,横穿五尺道成“丰”字形的石板驿道有九条,其中,从榕江过坝街经三洞、水婆、阳安、基长通独山和南从广西经荔波或方村经腹地恒丰、廷牌往塘州的官道是重要的二条,据资料载,坝街经三洞过水婆、羊安、基场往独山的官道曾有一日过往行人千人之记载。据传,沿线石板路和的牛石拱桥系水乡名人韦仕荣领衔修筑。境内有石拱桥和条石石板桥二十三座。可以说,古时的水婆里道路交通十分便利。另外,据传,韦仕荣(本求寨人)还清理有当地重要交通运输线的都柳江来牛河至榕江境暗礁险滩“荣滩”和“岩鹰滩”两处,为都柳江航运排险和行船提供了便利。

清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荔波县改隶都匀府,正式隶属贵州。

       清代中晚期,朝廷懦弱腐败和奸臣弄权挡道,加上列强入寇。国势趋衰,人民困苦。爱国人氏和人民受曲辱、压迫,反侵略的抗清反清运动此伏彼起,水婆里周边抗清反清轰轰烈烈,生灵涂炭。唯水婆里在众举公和众贤者们的群策群力之下,并采取了许多有效措施,人民团结一心,水婆里相对较为平静。同时在乡间也出现了一些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例如,生活于清乾隆年间的水乡名人本求寨人韦仕荣和众举公,民族感很强,为保乡护民,献计献策,与官府和剝削者周旋。韦仕荣(或许时任乡长,约生于1742年左右)假以民为兵,争得官府同意免纳地方粮赋,借以养兵。在清代,水婆周边“讯”、“塘”⑥密布(15一20里一设),驻有清兵控制地方,而水婆里、羊安里无塘无兵。生活于清嘉庆年间的雅问寨人韦国兴(1790一1870)是当时水婆里团练首(乡长),组织人们于边界各路口及制高点设碉设卡设栅栏门,派人守护。将近于官道边上的军教场移至中心地,加强乡民(团练)保乡技能训练。据《荔波县志》(郑珍)载,特别是在清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十月,当清荔波知县赵煦探知抗清民军进入水婆里,便下令荔波县总团练首邱树桐进攻水婆里,进住“干衡洞”(即干坤洞),侍机进攻。时任水婆里团练首(乡长)的雅问寨人韦国兴和的空寨人韦玉龙(1833一1869)及众举公献策献计,在官军进攻水婆里的之际,智支民军离开水婆里,使水婆里人民免除了一场战事摧残,保住了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官府认为不战而胜,水婆里治理有方,使水婆里恒治久安,丰衣足食,将水婆里又改名“恒丰里”⑦,故韦国兴墓志首句有“翁恒丰叟也”的记载。

       民国时期,民国三年实行行政区划调整,恒丰里属方村四区。民国十二年塘党人韦学霖(1886一1952)任方村区长,十三年在太来村创建恒丰国民小学校和他的住房,他将“恒丰里”从廷牌移往太来办公,而有今恒丰。民国二十年荔波县设六区二镇,改里设乡,共五十二小乡,恒丰乡改设为董党、太来、廷牌、鲁训、洗旧五小乡(新仰归羊安乡),在廷牌乡在廷牌寨民房办公,而有“廷牌乡”一名。之后又析设和气(和勇)乡。民国二十七年,荔波设五区三十三联保,有恒丰和廷牌两联保,属方村四区。民国三十一年至解放前夕,廷牌乡又并为恒丰乡。

       一九四九年十二月荔波解放,一九五一至一九五三年,恒丰乡属周覃区。

       一九五四年至一九五六年恢复恒丰乡、廷牌乡、和勇乡,一乡变三乡,属周覃区。

       一九五七年二月,三都水族自治县成立,周覃、九阡两区划入三都,廷牌乡成为三都西南毗邻独山、荔波三县三角地带的一个乡。

      一九五八年建立人民公社。一九八四年政社分开,改社称乡。

       一九六三年“册三”公路修建,过廷牌境通周覃。

       一九六七年秋开设廷牌中寨农贸市场。

       一九八五年于今廷牌中学西侧公路边建政府办公楼,政府正武搬入公房办公。

       二000年“塘尧”公路北南贯通,在廷牌形成“十”字路口,接着在廷牌小学坎下公路两侧始进行小城镇开发。

       二00一年撤乡建镇,阳安乡并入廷牌,设廷牌镇。

       二0一三年廷牌第二期移民街开发,开通中寨往干牛寨和现球场通中学与独荔公路形成“日”字形街市。并于当年在街中心今广场(球场)东面坎上修建廷牌镇政府办公楼。

       二0一四年六月,廷牌镇并入周覃镇,廷牌和恒丰成为周覃镇两个社区。也于当年,一年一度的水乡年节一一端节赛马娱乐活动的“拱构”端坡道路硬化,失去跑马功能,而恢复高丰坡赛马。

    水婆里从东谢一一婆览一一水婆一一恒丰一一恒丰、廷牌、和勇等一路走来,经六朝一代,历五名,共近一千四百年之沧海桑田,如今,在党的英名政策指引下,水婆人步入了国家富强,民族团结,社会和谐,人民安康之康庄大道,运用自己聪明的才智和勤劳的双手创造了今天美好的生活和家园,明天将会变得更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