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彭劼教授:发热待查诊治的临床思路

 茂林之家 2023-12-18 发布于湖南

发热待查(FUO)是经常规检查和治疗体温仍然不能恢复正常,诊断不能明确,称为发热待查。它是临床医生经常遇到的难题,由于引起发热疾病种类繁多,导致最终诊断比较困难。发热待查的主要病因构成有感染性发热、非感染性发热,本病病因复杂,需根据不同患者的个体病史、体征、检查结果及诊断性治疗结果,一一排查分析,但往往一些发热仍然最终不能确诊。

在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感染病分会年会暨第二届华南感染病论坛上,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彭劼教授,分享“发热待查诊治的临床思路”。感染前沿将精华整理成文,以飨读者。

发热待查的概念

经典的不明原因发热:

① 体温多次>38.3℃;

② 发热时间持续≥3周;

③ 经≥1周完整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常规实验室检查后病因仍然未明。

常见引起发热的疾病中,感染、肿瘤、结缔组织病最常见,其中感染性疾病占50%。常见引起发热的疾病多达150多种。

常见引起发热的疾病谱

发热性质

病因

疾病

感染性发热

各种病原体(细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和寄生虫等)

急性、慢性全身或局灶感染

非感染性发热

血液病

淋巴瘤、噬血细胞综合征、白血病等

变态反应及结缔组织病

风湿热、药物热、SLE、皮肌炎、多肌炎、结节性多动脉炎、结节性脂膜炎、成人Still病等

实体肿瘤

肾癌、肾上腺癌、肝癌、肺癌、肠癌等

理化损伤

热射病、大的手术、创伤及烧伤等

神经原性发热

脑出血、脑损伤、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

其他

甲亢、内脏血管梗塞、组织坏死、痛风

临床思路

  • 详细询问病史,仔细体格检查;
  • 丰富的临床经验与串联思维;
  • 病后诊疗经过:用药不热,停药发热;用药发热,停药不热。

诊断思路

感染病学科当今的挑战

  • 中国走出疫情大流行后的学科布局;
  • 经典急性传染病偶发;
  • 新发突发传染病,公卫责任重大;
  • 三大慢性传染病:病毒性肝炎、结核病、艾滋病;
  • 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留下来的都是硬骨头;
  • 重症救治能力的提升。

抗菌药物的种类繁多,150多个品种,需要掌握的抗菌药特性:①药效学PD:抗菌谱、抗菌活性、联合抗菌作用、抗生素后效应;②药动学PK:吸收、分布(组织浓度)、排泄途径(肝胆、肾脏);③临床应用:适应证,各类部位感染、各类细菌感染应用的注意点;④不良反应:常见不良反应,注意点,特殊病理、生理人群的应用。

***

感染病科的出入口

感染病科:入口-“垃圾桶”

开设非传染性的感染病房,要敢于成为“垃圾桶”。

感染病的“垃圾桶” (difficult-to-treat infections)

有多种基础病如糖尿病、结构性疾病的复杂性感染;高龄、合并用药;肿瘤化、放疗后的复杂感染;大手术后的脏器感染如器官移植后感染、脑膜炎、腹膜炎。

非感染病的“垃圾桶”

收治发热待查 (40%仍为感染病,60%为非感染病)。

感染病科:出口-“黄金屋”

经过努力,将“垃圾桶”最终变为“黄金屋”。

  • 感染病得到有效诊治--成就感
  • 感染病得到有效诊治--双向转诊
  • 非感染病指明方向--加强兄弟科室互动
  • 仍然无效者--安然接受或等待时机
  • 仍然不明者--耐心等待或试验性治疗

尿路感染

1. 尿路感染的分类

尿路感染根据有无复杂因素分为复杂性尿路感染和非复杂性尿路感染,根据是否反复发作分为反复发作性尿路感染(每年发作≥3次或6个月内发作≥2次)和非反复发作性尿路感染,根据是否发热、腰痛等分为单纯性膀胱炎和肾盂肾炎。

2. 尿路感染的复杂因素

尿路梗阻:

  • 结石(肾、输尿管、膀胱)
  • 前列腺梗阻(良性、肿瘤)
  • 囊肿、多囊肾
  • 狭窄(尿道、输尿管)
  • 肿瘤(肾、膀胱、前列腺)
  • 先天性异常

功能异常:

  • 膀胱输尿管反流
  • 神经源性膀胱

某些基础病:

  • 糖尿病、恶性肿瘤、肾移植术后

异物:

  • 尿道或尿路插管或其他引流装置、外科手术所致的回肠襟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各种生物性病原体侵犯CNS实质、被膜及血管等引起的急性或慢性炎症(或非炎症性)疾病。感染途径包括血行感染、直接感染、神经干逆行感染。临床分类如下:

根据部位分:

  • 脑炎、脊髓炎或脑脊髓炎
  • 脑膜炎、脊膜炎或脑脊膜炎
  • 脑膜脑炎

根据发病情况及病程分:

  • 急性、亚急性、慢性

根据特异性致病因子分:

  • 病毒性、细菌性、真菌性、脑寄生虫等

细菌性肝脓肿

细菌性肝脓肿是指由于化脓性细菌入侵肝脏所形成的肝内化脓性感染灶,是一种十分严重的继发性感染性疾病。肝脓肿的高危因素包括糖尿病、免疫抑制剂、皮质激素、肝胆胰系统手术后慢性肠道疾病等。

病例分享

男,59岁,“发热1周”于2017-10-17入院;

2017-10-14外院WBC 17.06 109/L,NEU% 89.2%,HGB 115g/L,PLT 88 109/L,CRP 257.33mg/L,PCT 28.45ng/ml,CT示“肝内占位,性质待查”,ALT 169U/L,AST 236U/L,AFP正常,HBsAg阴性;

“亚胺培南+莫西沙星+万古霉素”抗感染,血培养口头报告“有革兰阳性菌生长”,经上述之处理后热峰下降,体温38°C左右。

  • 血培养结果回报为:中间链球菌;
  • 用头孢唑林+莫西沙星治疗后热退,感染指标降至正常,肝脓肿逐渐缩小,改为口服莫西沙星+头孢呋辛出院;
  • 一周后再次发热;
  • 入院后查大便潜血(+);
  • 体重明显减轻;
  • 肠镜:直肠肿瘤伴狭窄,直肠息肉;
  • 术后病理:(直肠)中分化腺癌;

终末期肝病

何为终末期肝病? 终未期肝病(end stage of liver disease,ESLD)至今仍无严格定义。

ESLD指各种慢性肝脏损害所致的肝病晚期阶段,肝脏功能不能满足人体的生理需求,包括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肝硬化失代偿、慢性肝功能衰竭和肝细胞癌。

ESLD合并感染抗菌药物可选用β-内酷胺类(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碳青霉烯类)、氨基糖苷类、部分喹诺酮类(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糖肽类抗菌药物、棘白菌素类。

宋代朱熹《观书有感》: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医学研究的源头活水在临床

从临床中来,寻找科学问题,回到临床中去。

专家简介

彭劼 教授

  •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疑难感染病中心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
  •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会常委
  • 广东省医学会第九届感染病分会主任委员
  • 中华医学会细菌感染与耐药防治分会委员
  • 中国艾协HIV合并肝病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 中国防痨协会结核与肝病分会副主任委员
  • 中华预防医学会感染性疾病防控分会常委
  • 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感染病分会主任委员
  •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参加国家“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重大专项等多项研究,发表科研论文100余篇
  • 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1项,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3项

整理/感染前沿 审校/彭劼教授

*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为了解资讯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