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太太打扫房间,发现墙里有字,专家大惊:这屋子住过大人物

 冬不拉拉 2023-12-18 发布于安徽

图片

来源:晚读书房(ID: DC001234)

图片

1971年4月的一天,住在北京香山正白旗39号院的老妇在打扫卫生。可当她搬凳子时却不小心磕破了一块墙皮。然而,随着墙皮的脱落,隐藏在墙皮下面的斑斑字迹也显露了出来。

已经在这间屋子生活了几十年的老妇,若不是今天意外磕到了墙面,估计这辈子也发现不了这墙里的秘密。

彼时,老妇人还以为自己老眼昏花了,这墙皮里面怎么还会有字?老妇小心翼翼地将墙皮一点点揭下来。

没想到越往下揭,字迹越多,一会儿的功夫,这一面墙上的字几乎完全呈现了出来。

妇人吓得不知如何是好,好不容易等到天擦黑,老伴儿也从外面回来了。

老妇名叫陈燕秀,他的丈夫名叫舒成勋,与陈燕秀不同的是,他是一个文化人,退休前曾在一所中学任教师。

舒成勋回家后,还没等进屋坐下休息,陈燕秀赶紧把他拉到墙边,让他仔细看看这些文字究竟写的是什么。

图片

舒成勋仔仔细细看了墙壁上这些密密麻麻的文字,他感觉到有些吃惊,随后又仔细地端详起来。

他看到墙上的毛笔字颇为讲究章法,有的写成了扇面,有的写成条幅,还有的竟然写成了菱形,因为书写年头太久,墨迹已然褪色斑驳。

墙上一副写成菱形样式的文字吸引了舒成勋的目光,他仔细一看那竟然是一副对联。

“远富近贫以礼相交天下少,疏亲慢友因财而散世间多”。在其后还写着3个字:“真不错。”

这句话他好像在哪里见过,只不过一时想不起来,但当他看到离这句话不远处的一个带有“拙笔”字样的落款时。

他眼皮跳了一下,喊了一句“曹雪芹”

自己所在的村子名为正白旗村,清朝时期属于正白旗麾下。而曹雪芹又恰巧是正白旗人,自己眼前这些诗文有没有可能是他所写?

图片

为了证明自己的猜想,第二天,他就请来了知名红学家来印证自己的猜测。

然而,让他失望的是这些红学家在看完墙壁上的字迹后都纷纷摇头,说这不像是曹雪芹的笔迹。

听到这话,舒成勋虽然有些失望,但还是好好保管起来。

后来,有一个叫张行的人慕名而来,看到墙皮上的字惊呼道:
“这是曹雪芹的真迹!”

张行来的时候手里还带了一个箱子,他表示这个箱子就是曹雪芹使用过的,他收藏了很久,箱子上出现了“芹溪”和“拙笔”。

值得一提的是,木器专家在对书箱进行鉴定之后,证明这些刻字都是乾隆年间的,且刻字为同一时间,并无先后之分,也就是说,这箱子确定是乾隆年间所造。

众所周知,“芹溪”指的是曹雪芹,那么,出现在同一处的“拙笔”自然也是他。那么,这书箱也极有可能是曹雪芹本人的。

图片

而箱子上面的刻字和舒成勋家墙上的字一比对,两者十分相似,有些字甚至一模一样,张行得出结论:这些字迹很可能就是出自同一人,换一种说法就是,这些字极可能就是曹雪芹亲自写的。

于是,他们又请来了一位资深的文检专家李虹前来鉴定。李虹在经过仔细地比对书箱上文字、墙壁上文字以及曹雪芹所著的典籍后,最终下了定论:
这题壁诗确实是曹雪芹所写,三者字迹是一样的!

专家们非常兴奋,他们研究了曹雪芹多年,一直想证实北京西郊是曹雪芹故居。可是多年来,迟迟都找不到具体的位置,没想到这次舒教授老伴误打误撞下竟然发现了这面墙壁。

至此,题壁诗之谜被破译,经考证,房屋的位置、结构都符合曹雪芹当年的居住情况。因此,正白旗39号西轩成为了曹雪芹故居。

曹雪芹的真迹背后代表着整个华夏文明,东方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体系永远耐得住岁月考验,果不其然时间证明了一切让曹雪芹的真迹重现人世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