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楼疑案 探索·发现 CCTV.com

 Lx庆 2011-07-11

红楼疑案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是一部中国产生的能与世界第一流不朽名著相媲美的作品,称《红楼梦》为天下第一奇书也不为过。然而,它的作者——曹雪芹,这位生活在200多年前,距离今天并不遥远的人,对于后人来说,却简直就是一个谜。因为,除了《红楼梦》,他留在这个世界上的痕迹实在太少了。
  那么,《红楼梦》这部著作,曹雪芹最终是在什么地方完成的呢?
  1971年4月4号下午三点,舒成勋的爱人在家收拾屋子。
  搬凳子的时候,不小心把墙皮碰掉了一个口,她看到墙皮的剥落处里面还有一层白灰墙,上面居然有毛笔写的斑斑字迹!舒夫人是山东青岛人,有一定的文化,也是很细心的人。她很好奇,开始慢慢地剥,没有想到墙皮很好剥开,而且越剥字越多,半天功夫就把大半墙壁揭开了,墙上面写满了字。
  这个时候正是中国的文化革命时期,政治形式十分紧张,家里的墙上出现了这么多莫名其妙的文字,可能会有人说你有什么不轨的行为,舒夫人开始害怕了,墙上的这些文字会是什么呢?
  这时候舒成勋从城里回来了,他70年退休,有一个特点,除了工作之外,最大的业余爱好就是看《红楼梦》。
  舒成勋拿了把手电来到那面墙壁前,只见大半部墙壁上满是文字,写的似乎是一些诗词,还有对联,文字比较陈旧,应该有些年头了。这些诗词字句布局有序,排列整齐,文字还有组成菱形的,还有排成扇面的。
  香山正白旗村三十九号老屋中发现题壁诗的消息不胫而走,所有的人都感到很纳闷,因为这个村早年是清朝正白旗的兵营,当时清王朝规定,八旗子弟只能整日习武,以备战时之需,舞文弄墨是被明令禁止的。在这样一个崇尚习武的军营里,是谁写下了满墙的诗文?为什么要在小屋的墙上写诗?这些诗又要表达什么呢?
  公元1724年,也就是清朝雍正二年,四月的一天。江宁织造曹頫家里传出喜讯,夫人生下一个男孩,这就是后来的曹雪芹,《红楼梦》的作者,世界文学之林中第一流的小说家。
  "织造"是清朝内务府派出的官员,专管监制和采办宫廷所需的各项物品,是个美差。按照清朝旧制,织造的任期最多三年就得轮换,但是江宁织造却成了曹家的专利品,从康熙二年起,直至雍正五年,曹家三代人垄断江宁织造,前后长达六十余年,曹頫已经是第三代了。原因很简单,曹家一直是清朝康熙皇帝的家奴,曹雪芹的曾祖母还做过康熙的保姆。
   墙上的诗文中主要有两种笔体,其中出于 "拙笔"之手的就有七组。
  仔细阅读题壁诗的内容之后,一个意想不到的发现震惊了舒成勋。
  题壁诗文的中心位置书写了一副对联,"远富近贫以礼相交天下少,疏亲慢友因财而散世间多,真不错。"文字排成了菱形。
  早在1963年的时候,吴世昌、吴恩裕等一些红学专家,专门在香山进行过调查, 当时的几位红学专家访问了在香山地区生活了一辈子的张永海先生,录到了张永海的一段口述资料:“曹雪芹按八旗归营的惯例来到香山,有一位叫鄂比的人和他交往甚密,竟能背讲全部《红楼梦》。鄂比曾送曹雪芹一副对联:远富近贫以礼相交天下少,疏亲慢友因财而散世间多”。
  老屋墙壁上发现的这副对联和张永海老人所说的,几乎99%一样,稍微不同的是,这副对联是用一个棱形的图形排列起来的,最后多了句大白话,“真不错”。
  香山正白旗村三十九号老屋的墙壁诗中出现了一副对联,而这恰巧就是传说中送给曹雪芹的一副对联,舒成勋于是认为,自己居住的这个老屋可能是曹雪芹曾经住过的地方。但是不少人在私底下议论纷纷,认为这是舒成勋老人编造的,根本就是一个骗局。
  听到这个消息后,北京市文物工作队非常重视,专门派了一个人来对老屋进行考察。他看过后认为,房子是清朝的八旗营房,诗文是八旗落魄子弟为了发牢骚写上去。至于说这个房子有什么典故,有什么故事,他认为那都是没影儿的事。
  康熙皇帝六次南巡,有四次驻跸于曹家所在的江宁织造府。《红楼梦》第十六回赵嬷嬷回忆当年太祖皇帝南巡的故事是这样描写的:"嗳哟哟,好势派!独他家接驾四次,若不是我们亲自目睹,无论如何是不会相信的。别讲银子成了土泥,凭是世上所有的,没有不是堆山塞海的,‘罪过可惜’四个字竟顾不得了。"这正是曹家四次接驾的真实写照。接待皇帝的巨大开支,从哪里来?曹家不得不挪用公款,以至造成巨大的亏空。
  康熙死后,雍正皇帝一上台,就没给曹家好颜色。雍正五年十二月二十四日,雍正下旨查封曹頫家产,罪名是"行止不端"。他家为了赔补欠款,几乎倾家荡产。
  红学家对舒成勋的话,一开始也将信将疑,但是早在1963,经红学家访问了张永海老人后,这副传说的对联就在北京日报上登了出来,那么八年以后,也就是1971年,舒成勋家的墙壁诗中又出现了这副对联,这就让红学家们觉得这是个不容回避的问题。
  墙壁上的文字都剥离出来后,舒成勋和夫人开始清理地上的灰土,这时,舒成勋又有了令人吃惊的发现,大块的墙皮下连着一层纸,由于年深日旧,纸与白灰溶连在一起。舒成勋恍然大悟,正是因为这层纸,墙上的字才保留了下来。
  当年写诗的人,把一层纸盖到墙壁的题诗上,然后再在纸上抹一层泥灰。因此才会有连着纸的墙皮出现,这说明,有人故意要把这些墙上的题字保留下来。
  雍正六年,曹頫全家被逮问进京。曹頫及寡母寡嫂和曹雪芹等人,就住在崇文门外蒜市口的老宅里,曹雪芹这时约不过五岁年纪,这次的抄家,在他的心灵上,深深地烙上了可怖的印象。
  雍正死后,乾隆即位,乾隆五年,发生了一件大事,康熙当年所立太子胤礽的儿子弘晳,认为皇位应该是属于他的,于是纠集了皇室的一帮子弟,准备争夺皇位,密谋乘乾隆秋猎外出的时候,行刺皇帝。
  但计划最后败露了。在这次案件中,曹家再次受到牵连,这回曹家再次被抄,彻底宣告败落了。
  在经历了家庭的巨变后,曹雪芹被迫离开蒜市口,最后来到了北京西郊香山脚下的一个山村中。
  香山正白旗村三十九号老屋墙壁上的对联不像是假造出来的, 在张永海老人的口述资料中,这副对联是一位名叫鄂比的人送给曹雪芹的,那么,鄂比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在香山地区老人们的口头传说中,鄂比是当地清军一个旗营的普通兵丁,却喜好舞文弄墨,而且不满朝政,整日以酒浇愁。
  当地人传说,破落潦倒的曹雪芹搬迁到香山一带居住后,鄂比成为他为数不多的朋友之一,这副对联正是鄂比为赞扬曹雪芹远离富贵,接近贫民的生活状态和高尚人格而作。
  但是,在三十九号老屋这面写满诗文的墙壁上,却没有找到传说中的鄂比两字,只是发现了两处落款,表明这些诗是一个叫拙笔的人题写的。
  鄂比是送曹雪芹对联的人,但是题壁诗中鄂比没有出现,出现的是拙笔,这两者是不是有关系呢?会不会拙笔和鄂比就是同一个人呢?
  老屋墙上的对联似乎说明不了什么问题,这位拙笔可能和曹雪芹有关系,也有可能是随手抄写了这样一副赞美曹雪芹的对联。
  那么,能不能单单凭借一副与传说相符合的对联,就认定正白旗村39号老屋是曹雪芹曾经居住过的地方呢?更多的人对此表示怀疑。
  曹雪芹离开蒜市口以后,来到了北京西郊,虽说居住在哪间房,哪间屋没有确定的说法,但他落脚于香山正白旗村却是肯定的。
  北京香山两翼的山麓之下,至今还有正白旗、正黄旗、正蓝旗、镶黄旗、镶红旗等地名,这些都是过去清朝八旗军营的旧址,现在仍然被保留了下来。
  在香山,曹雪芹真正成为了落魄的八旗子弟,但这并未影响到他的追求,他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小说《红楼梦》的写作中。
  作为旗营的在册兵丁,曹雪芹每天还必须到营房里上岗,但回到家中后,他把所有业余的时间都用在了写作上,他的家境也不富裕,但作为八旗子弟,他有应得的俸禄,可以暂时不用为生计发愁,这正好给曹雪芹创造了一个很好的写作环境,他可以每晚挑灯写到深夜。
  曹雪芹当年曾经在香山地区创作红楼梦,他必然要在当地留下许多线索,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香山地区找到许多证据。
   香山正白旗村中有一所四王府小学,清朝时期这里是清军的旗营的一座家庙,这座家庙中一间屋子的屋檐下,有许多当年的壁画,描绘的都是红楼梦的故事,有“晴雯补裘”、“宝钗扑蝶”、“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等。
  《红楼梦》中贾宝玉初会林黛玉时曾经调侃她的名字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香山地区确有一种黑石,据当地人传说,清朝时期,妇女们会专门到这里采集这种石头,拿回家可以做成描眉的黑墨。
  《红楼梦》中对于贾宝玉这一名字的来历,也有这样的描述“形体倒也是个宝物了,还只没有实在好处”。在香山正白旗村北边不远的樱桃沟中,有一块大石头,外形非常像一个巨大的元宝,正对应了“外形是宝物,只是没有实在好处”这一句话。
  如果说贾宝玉的名字来源于这块石头有些牵强的话,那么,巧合的是,在宝玉石的不远处,还有一处有意思的景观:石上松。这样的情景在黄山或者泰山并不稀罕,但在北京地区却并不多见,而巧的是,它出现在了元宝石的旁边。
  《红楼梦》中描写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关系用了一个说法是“木石姻缘”,或者是“木石前盟”,是用树和石头的关系来做的比喻。樱桃沟离正白旗村不远,曹雪芹饭后散步就能走到这里,当年有可能看到了眼前的石上松,才做出了这样的比喻。
  在红楼梦当中,出现了很多香山地区的景观实物,包括黛玉石,石上松,元宝石,以及四王府小学内的红楼梦的壁画,这些都说明了曹雪芹晚年在香山地区生活居住创作,香山地区与曹雪芹的创作红楼梦是密不可分的。但是用这些素材来证明认定正白旗39号就是曹雪芹故居,这个是不能作为证据的。
  要证明曹雪芹曾经在香山正白旗三十九号老屋中居住、写作,必须有更加有力的证据,谁也没有意料到的是,接下来,果然又出现了重要的线索。
  1971年4月的一天,舒夫人在家里收拾屋子时,发现墙皮下写满了许多诗句,其中有一首对联竟然是传说中送给曹雪芹的,舒成勋看过后,认为这间屋子可能是曹雪芹当年写作《红楼梦》时居住的地方,但是更多的人对此表示怀疑。
  《红楼梦》是曹雪芹在哪里写成的?这个听起来有点鸡毛蒜皮的事情实际上对于《红楼梦》的研究十分重要。因为对于一个作家来说,除了身世经历之外,居住环境也是他创作的重要背景。了解了这个背景,人们对《红楼梦》的读解将获得前所未有的突破。
  李强当初只是因为喜欢《红楼梦》,所以开始了解曹雪芹,随着研究的深入,他的兴趣越来越浓,寻访曹雪芹线索的足迹踏遍了香山附近。而且,他对香山正白旗村三十九号老屋更加着迷了,不久,又出现了一个重要的线索。
  作为曾经富贵一时的世家子弟,曹雪芹不想追逐名利、升官发财,却埋头写作小说,他的兄嫂、亲戚都无法理解,小说在当时被认为是闲书,是绝对不如流的东西,曹雪芹把平生的精神都用来“写闲书” 所以当时有人称他为“疯子”。而且这不是一般的闲书,而是一部怨世骂时的书,曹雪芹在书中含蓄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黑暗和罪恶,这是十分惊人的“不肖”!。曹雪芹的写作完全是在甘范众怒,身冒危险的情形下进行的。
  1977年的一天,一个陌生人的到访再一次让三十九号老屋成为人们瞩目的焦点。
  这个人名叫张行,由于受家庭的影响,他自幼爱好绘画。当时在一家机械厂当工人的他来到香山游玩,看到三十九号老屋中的题壁诗后,他开始不断地问舒成勋,芹溪是谁,曹雪芹的号是什么,并且还仔细看了看题壁诗的落款。
  其中里头就有拙笔二字,我看了这个,我当时心里很纳闷,当时我心里,哟,我家那书箱上有拙笔这名,跟这个有没有关系,我不敢确定。
  张行的家里保留着一对祖上传下来的书箱子,已经有些年头了,在书箱上面,刻有一处落款,和三十九号老屋墙上题诗的落款完全一样,也是“拙笔”。
  后来我又去了一趟,跟老舒说了一下,我说我跟您实话实说,我说我家有这么一对书箱。大约没过几天舒老师才来的,看完之后太喜出望外,当时那种喜悦心情,舒老那劲跟孩子似的,简直如获至宝啊。当时脑子里头,没有很多的一些思想,现在考虑来讲,因为这对书箱的出现,(是)对他的题壁诗的一个旁证。
  张行说当初这个箱子里装了很多旧书,他母亲有病,家里没钱,就找了文物店的人来看,准备把它卖了,结果文物店的人只对书出了价钱,因为他们能鉴别这些书是哪个年代的,有康熙、雍正、乾隆、道光年间的,对箱子却不感兴趣,结果这对箱子一直保留在他们家,街坊邻居都知道他们有这么一对箱子。
这是两个黄松木箱子,第一个书箱右下角刻有怪石兰花一丛,箱子的上部刻诗一首为 《题芹溪
处士句》:"并蒂花呈瑞,同心友谊真;一拳顽石下,时得露华新。"芹溪是曹雪芹的号,题芹溪处士句,这足以说明这对书箱正是送给曹雪芹的。这是一件了不起的、破天荒的发现,如果这两个书箱是真的,这是关于曹雪芹生前有名字记录的珍贵文物的第一次发现。
第二个书箱左下角也刻了兰花一丛,箱子的上部刻有两行小字:"清香沁诗脾,花国第一芳"。年款为"乾隆二十五年岁在庚辰上巳",乾隆二十五年,这正是曹雪芹生活的年代。
  曹雪芹住在香山正白旗村时,除了在旗营中例行上岗值班、执行公务外,喝酒是他最喜欢的事情,他经常打酒回家,和朋友一起饮酒畅谈,朋友也大多和他一样,都是落魄的文人,大家聚在一起,感情相投,互为知己,喝到酣畅之时,常常酒性发作,难以自已,于是拿起笔来,在墙壁上吟诗作画。
  在第二个书箱的落款处,赫然有“拙笔写兰”四个字,竟然又是 "拙笔",这个拙笔和香山正白旗村三十九号舒成勋家墙壁上的“拙笔”到底有没有关系呢?
  这对200多年前的书箱不但证实了拙笔的真实存在,而且透露出拙笔与曹雪芹非同一般的关系。那么,拙笔是不是传说中送给曹雪芹对联的那个鄂比呢?
  专家们经过研究发现,虽然题壁诗中的菱形对联没有落款,但它的字体和其他两首落款拙笔的题诗是一样的。
  按照古人的习惯,送友人对联,当然可以把对联书写在友人的房间里,这样,推断香山正白旗村三十九号老屋是曹雪芹故居也就有证据了。
  谁也没有想到的是,接下来的发现让前面的推理有了更加有力的依据。
  (公元1763年)乾隆二十八年的春末夏初,北京的城内、郊区,出了一桩百年未有的大事:痘疹成为惨祸。从三、四月起,直到十月,北京内外,数以万计的儿童死于这场灾难。
最让人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曹雪芹的儿子也染上了痘疹,由于付不起昂贵的的医疗费,那年秋天,孩子不治身亡。曹雪芹只有一个儿子,是前妻留下来的,他是曹雪芹生活中惟一的寄托,孩子的去世让曹雪芹的整个世界都倒塌了。
  新的线索是在张行的书箱中发现的,原来在书箱盖板的背面,还有另外一种笔迹的几行字,罗列了原来书箱里所装的书稿。并且反复提到一个女性,叫做芳卿。传说曹雪芹在西山生活的时候,曾经与一个叫张芝芳的女人重婚过,芳卿显然是对张芝芳的爱称,这些字会不会是书箱主人曹雪芹的笔迹呢?
  不久,一个叫孔祥泽的人被请来鉴定这些笔迹,因为他曾经在1943年期间抄录过一本叫做《废艺斋集稿》的书。
  如果吴恩裕的结论正确的话,到目前为止,《废艺斋集稿》可能是曹雪芹留在人世的唯一手迹,因此,孔洋泽也成为少数几个见过曹雪芹真迹的人之一。
  高见嘉实借这本书的目的是要让孔祥泽抄录其中制作风筝的内容,由于知道了此书非同寻常,金田查一点就不同意外借了。
  孔祥泽对《废艺斋集稿》临摹、抄录了26天后,金田把书寄回了日本。从那时起,可能是曹雪芹唯一真迹的《废艺斋集稿》就不知去向。1949年之后,文物专家们曾经在日本开展过大量的搜寻工作,但是没有任何结果,而且,孔祥泽的临摹本在文革中也遗矢了。
  今天要想证明书箱上的字迹是不是曹雪芹的真迹,孔祥泽似乎是唯一能做出判断的人。
  幼子死后,曹雪芹悲痛万分,他每天都要伤心落泪,酒也喝得更凶了,虽然有朋友相劝,也无济于事,加上各方面的煎熬,不久曹雪芹就病倒了。他的病情从秋天开始,日益严重。乾隆二十八年的除夕,别人家正是香烟爆竹、欢腾笑语的时刻,曹雪芹在极其凄凉悲惨的情境下离开了人世,年仅四十八岁。
  这一看那字就是雪芹的墨迹,比如说它的言字旁吧,曹所有的他写的这个(言旁),又是章草,又是楷书的结合体,他就写三口,言字旁就是三口,这样的。比如说他在写芳卿的芳字,访字吧,来访的访字吧,方字的这个写法,他写的是,他先写一横,这一横,这笔带回去,就写的那个点,那个点保留一点的形象,一直穿过那个横,到这儿连写晚起的这勾的挑,末了再写这撇,咱们写不是应该先写一点一横,写撇,再写这勾吗。像他写这个捺就是隶书的法子,他不是像咱们这么写,这个隶书,因为漆书当中是拿漆写,逆着笔下去,横着啪往下一下子就把这个摁下来,啪横着抬上去,是走像蚕头燕尾的那种意思,但是他是按照咱们楷书的捺的写法一结合,就是你既瞅得出来他是隶书的用笔的法子,又不是,这些东西也是我们学不了的。
  由于当年抄录时对书中的字体印象太深刻了,孔祥泽认定,书箱盖背面的字和当年他抄的《废艺斋集稿》是同一个人的手迹。
  红学家吴恩裕曾经考证流失日本的《废艺斋集稿》是曹雪芹的遗作,而孔祥泽证明书箱盖板上的字和《废艺斋集稿》又出自同一个人之手,那么书箱确有可能是曹雪芹的遗物,而书箱上的落款“拙笔”又和香山正白旗村三十九号屋墙上题诗的落款笔体一样,这环环相扣的证据链说明,曹雪芹晚年可能确实在正白旗村39号老屋居住、写作。
  《红楼梦》中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罪恶,曹雪芹的叛逆思想引起了统治者的恐慌,这本书已经引起了高层统治者的注意,乾隆皇帝也看到了这本书,他认为《红楼梦》是一本非常危险的书,他派人查访,最终找到了曹雪芹的全稿,为了减弱这本书对当时统治的破坏,统治者想出了一个办法:毁掉原书的后四十回,物色适当的人选,编造后四十回,凑成全本,因此,今天的人们只能看到一部拼凑的《红楼梦》。
  斯洛伐克翻译家玛丽纳.恰尔诺古尔斯卡说过,《红楼梦》是一部天才的小说、散文和诗的交响曲,它是一部集所有重要的中国文化之大成的百科全书,它是一部蕴涵重要的人生哲理和世界观的小说,而这样大师级的文学作品在世界上任何别的地方均不存在。
  许多专家在长达几年的考证之后,基本认定香山正白旗村三十九号老屋就是200多年前曹雪芹居住和创作《红楼梦》的地方。虽然仍然有很多人不认同这种观点,但是就在1984年,人们决定在三十九号老屋的原址上建立一个曹雪芹纪念馆,来纪念这为伟大的文学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