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北京香山正白旗村里,有个陈燕秀老人搬动木床时,不小心刮下来一块墙皮。让人吃惊的是,墙皮里边还有一层墙皮,上边还写着毛笔字。陈燕奇觉得很神奇,继续扒拉墙壁,出人意料的时墙壁上露出的字越来越多了。 陈燕奇没有什么文化,她也看不懂墙壁写了一些什么。因为当时正值特殊时期,她担心这些文字会不会给家里带来什么危险,所以她也不敢声张,只能胆战心惊地等着。晚上,等到老伴舒成勋回家,她才自己的发现告诉他。 舒成勋看到墙壁景象,他都愣住了,因为他家大半面的墙壁上全都写满了字,这些字还非常有规律,长方形的,善行的,还有不少的诗文和对联。 舒成勋自身有一些文化底蕴,虽然这这些字不至于给家里带来麻烦,但他还是想自己先研究看看。 对于这些突然出现的文字,舒成勋很困惑,因为他们居住的这个存在叫正白旗村。正白旗是清朝八旗军队之一,这里也就是当年正白旗的兵营。按照规定,八旗子弟只能习武不能学文,所以为何还有人不顾规矩私自题诗作词呢? 舒成勋一边思索,一边看墙壁,一副对联“远富近贫以礼相交天下少,疏亲慢友因财而散世间多”引起了他的注意,因为他刚好在报纸上看到过这副对联背后的故事。 就在8年前,著名的红学家吴恩裕、周汝昌等人到香山拜访了一位叫作张永海的老人,这个老人祖上以唱“莲花落”为生,所以他知道很多关于曹雪芹的故事。 张永海说乾隆16年,曹雪芹住到香山用心开始写《红楼梦》,在这里他认识了一个叫作鄂比的好友。 有一次,曹雪芹去亲戚家借钱,可是他却空手而归。他的朋友鄂比这件事后,就送给他一副对联:远富近贫,以礼相交天下有 ;疏亲慢友,因财绝义世间多! 既然墙壁上这副对联与曹雪芹有这样的渊源,那么这间屋子和曹雪芹又有什么关联呢?想到这里,舒成勋老人非常兴奋,他迫不及待的把房间里的秘密上报。 很快就有一群红学家来到老屋考察,但是经过他们的一番研究,他们认为墙壁上的诗文和曹雪芹无关,只是题诗者不知道从哪里抄来写上去的。 得到这个结果,舒成勋很失望。等到众人离开后,他打算把剥落的墙皮清理掉,但是他发现这些墙皮的背面,居然还贴着一层印花白纸。上面写着一些字:“苏秦”、“今日无米为炊”等字。 老屋经历多年,前人想要刷墙自然是平常事,可是一般直接用新墙灰刷一遍就可以了,何必在墙上贴了一层白纸再刷墙呢?是不是这就意味着墙壁上的文字很珍贵,原主人不愿意破坏上边的内容,所以才贴上了一层白纸。 有了这个意识,舒成勋老人决定自己找寻这面墙壁的秘密。他让外甥把墙壁上的文字拍照,洗出来相片,并且把它们贴到残墙上,直接把这件屋子做成了对外的展览室。 没过多久,很多红学爱好者都来这里参观,只是所有人都没有说出一个所以然。 舒成勋自己在墙壁上观察,他发现有一个明确的名字“拙笔”,一次是拙笔学书,另一次是学题拙笔。可是“拙笔”与曹雪芹好像没有什么联系。 但是,经过走访调查,舒成勋发现在乾隆年间,他们村里真的有一个叫作鄂比的八旗兵,他不仅喜欢舞文弄墨,还是曹雪芹的好友。 这个“拙笔”,虽然不是曹雪芹,但他会不会是曹雪芹的好友“鄂比”呢? 1977年,一个叫作张行的年轻机械工人,他来到正白旗村解开了舒成勋心中的疑惑。 原来张行的家里有一对祖传的书箱,其中一只箱子的盖子上有一个落款,就是“拙笔”,还写着乾隆二十五年的字样。 他说这对箱子是他太爷爷在时就出现在他家了,因为是朋友寄存在这里的,所以就他们好好保存着,但是一直都没有人来取,他们家也不敢卖了,所以就留到现在了。 乾隆二十五年,这与曹雪芹生活的年代相符。舒成勋对比墙壁上的字迹后,他发现书箱上的字和墙壁上的字,是同一个人写的。 而且在另外一个书箱盖子上,居然发现了赠予“芹溪居士”的几个小字。这让舒成勋非常高兴,因为芹溪居士就是曹雪芹的号。 那么这对书箱就是友人“拙笔”送给曹雪芹的,“拙笔”的名字出现在老墙上,那么是不是意味着舒成勋家的老宅就是曹雪芹住过的地方呢? 舒成勋老人打开书箱,在箱子盖的背面,他发现了用毛笔写的几行书目。若果箱子属于曹雪芹,那这些书目就该是他亲笔写的。
经过这一番推论,最后终于舒成勋的老屋就是曹雪芹住过的地方,上边的诗文是他和朋友一起留下的。 1984年,舒成勋的家——香山正白旗39号,被复原建设成曹雪芹纪念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