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宋名相——寇准,为宋立下大功、两度为相,结局却异常悲惨

 茂林之家 2023-12-19 发布于湖南

寇准可谓北宋时的一位“牛人”,

太平兴国五年进士,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县,从19岁做县令,一直做到大宋宰相,

曾两度入相、一任枢密使,可谓高官得坐、位显权重。

然而,他的结局却异常的悲惨。

寇准 (962—1023) , 北宋华州下邽 (今陕西省渭南市) 人, 一生历宋太宗、真宗、仁宗三朝为官。

他在仕途上经历了五次大的贬谪:淳化四年 (993) , 出知青州;

至道二年 (996) , 罢知邓州;景德三年 (1006) , 出知陕州;天禧四年 (1020) , 贬道州司马;

乾兴元年 (1022) , 贬雷州司户参军, 卒于雷州。有学者认为“寇准的遭遇在古代知识分子参政者中并不鲜见, 宋代尤其如此。”

太平兴国五年 (980) , 19岁的寇准考上进士, 被宋太宗破格使用, 授大理评事, 知归州巴东、大名府成安县。

端拱元年 (988) 任右正言、直史馆、充三司度之推官, 开始进入北宋政治中心。

淳化二年 (991) , 年仅30岁的寇准拜左谏议大夫, 充枢密副使。“在太平兴国五年进士中, 有六人位至宰辅大臣, 寇准是最早入宰辅者。

此后李沆、向敏中、苏易简、宋湜、王旦亦相继位列宰辅大臣之列。”

寇准入宰辅时, 与同一年也被任命为同知枢密院事的温仲舒要好, 时人称之“温寇”。

比寇准年长22岁的张逊, 任枢密副使早于寇准, 常与寇准观点不一。

年轻气盛的寇准不给张逊面子, 在议事厅上总与他争执, 二人关系不和。

淳化三年 (992) 六月的一天, 寇准与温仲舒骑马到郊外, 一疯子突然来到马前, 跪拜, 狂呼“万岁”。

寇准一向粗疏, 未放在心上。

右羽林大将军王宾与枢密副使张逊交往深厚, 知道张、寇有矛盾, 听说此事立刻告知张逊。

张逊让王宾向太宗奏报。太宗询问, 寇准自我辩白说:

“我当时与温仲舒同行, 而张逊令王宾单独奏报臣一人, 可见他居心叵测。”

张逊拿着王宾的奏言斥责寇准, 寇准指责张逊的不是。两人在太宗面前互揭隐私、争吵。

太宗极为生气, 贬张逊为右领军卫将军, 将31岁的寇准出知青州 (今山东益州) 。

张逊善于攀附权势, 寇准可能看不惯。

同为枢密副使, 若非原则问题, 寇准最好避免与年长的张逊针锋相对。

寇准出知青州, 除了北宋初期激烈的政治斗争外, 他粗疏的性格及为官过于锋芒毕露, 对年长同僚缺乏必要的尊重与谦让, 也是不容忽视的原因。

寇准被贬青州后, 宋太宗常思念他,

淳化五年 (994) 九月, 把寇准由青州召回, 官左谏议大夫、参知政事。

寇准用人主张“进贤退不肖”, 确实提拔了一些品端学粹、尽忠守职的人才。但官员的贤能与否, 很难评判。

至道二年 (996) , 宋太宗在京师南郊举行祭祀天地的大礼, 朝中和地方官员都得到加官进秩。

寇准身为副宰相, 多把自己引荐的官员升到位高重职上, 而自己不喜欢或不了解的人, 不能正常升职。

彭惟节的官位一直在冯拯之下, 这次寇准把彭惟节升为屯田员外郎, 把冯拯升为虞部员外郎。

在转官资序上, 屯田高于虞部。

但寇准看到的奏章上排列的名字官衔, 彭惟节仍在冯拯之后。

寇准因之发怒, 警告冯拯不要扰乱朝廷制度。

冯拯气愤至极, 上书弹劾寇准擅权, 参知政事张洎本与寇准关系不错, 害怕受牵连, 也检举寇准诽谤朝政。

寇准当着太宗的面在朝廷上与他们争吵, 宋太宗不满, 认为寇准不识大体, 罢免了寇准, 让他出知邓州 (今河南省邓县, 当时称穰县) 。

寇准罢知邓州, 与寇准的为相风格有关。中国古代官员迁转是按照考课制度进行的。

寇准身为副宰相, 大胆擢用人才, 进贤退不肖, 实属可贵, 这只能用于部分官员, 大多数官员迁转仍需按考课制度执行。

《宋史》载“准在相位, 用人不以次, 同列颇不悦。”

寇准根据自己的好恶随意升降官员, 难免引起皇帝及一些大臣的反对。

寇准罢知邓州, 先任邓州知州, 又调任河阳军 (今河南孟县) 、同州 (今陕西大荔县) 和凤翔府 (今陕西凤翔县) 等地方长官。

咸平五年 (1002) 寇准被召回京师出任权知开封府。

从至道二年 (996) 七月出贬到咸平五年 (1002) 回到京师, 寇准结束了五年多的外任生活。

经过几年地方磨炼, 寇准的言行举止稍微收敛了一些。

景德元年 (1004) 七月, 唯一的宰相李沆病逝, 宋真宗擢毕士安为吏部侍郎、参知政事,

真宗采纳了毕士安推荐寇准担任宰相的建议, 要求毕士安用德高望重来制约寇准。

不出一个月, 毕士安与寇准共同被拜为平章事, 兼修国史, 位居寇准之上。

景德元年 (1004) 九月, 契丹攻宋, 直指澶州, 威逼京城, 宋真宗犹豫不决。

与寇准同岁的王钦若揣摩透了真宗的心思, 力请暂迁金陵 (今南京) 避敌锋。

他希望皇帝采纳他的建议, 以便爬上更高权位。

寇准认为迁都涣散军心, 团结高琼、王旦等主战派, 经激烈斗争, 战胜了以王钦若为首的主和派。

在危难的紧急关头, 寇准挺身而出, 拥帝北征, 力挽狂澜, 使宋军取得了对契丹战争的初步胜利, 为缔结澶渊之盟打下了良好基础。

澶渊之盟后, 寇准功盖群僚, 朝野尽知, 王钦若等人非常嫉恨。

一次, 王钦若与真宗谈起澶州一战, 王钦若说寇准把真宗作为赌博的“孤注”。

澶渊之盟的功劳已使寇准受到了真宗猜忌, 王钦若的谗言更使真宗想疏远寇准。

景德三年 (l006) 二月, 真宗罢免了45岁的寇准宰相之职, 命他到陕州 (今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县) 为知州。

《宋史》载, 王钦若以“奸邪险伪”著名, 与丁谓、林特、陈彭年、刘承号称“五鬼”。

大敌当前, 寇准考虑国家利益, 反对迁都, 力主迎战, 触犯了王钦若的利益, 王钦若在真宗面前多次搬弄是非, 为他的贬谪埋下了伏笔。

宋真宗罢免寇准相位后, 改任参知政事王旦接替宰相之职。

寇准被贬后, 王旦常为寇准在宋真宗面前美言, 盼望真宗再把寇准宣诏回来。

天禧三年 (1019) , 真宗再次起用58岁的寇准为相。

六月, 丁谓迁吏部尚书参知政事, 当了副宰相, 丁谓声名狼藉, 对寇准毕恭毕敬, 企图借寇准的威名震慑反对派。

一次, 寇准、丁谓等人在中书省吃午饭, 寇准的胡须被菜汤弄脏, 丁谓躬身用衣袖帮忙擦拭。

丁如此逢迎, 寇准嘲笑说:“参知政事是国家的大臣, 怎能为官长拂胡须呢?”

丁谓无地自容, 当场不便发作, 但对寇准怀恨在心。

天禧四年 (1020) 六月, 宋真宗得中风病, 刘皇后干预朝政。

一天, 寇准入宫看望真宗, 请示:

“陛下中风不能主持朝政, 皇太子为人们所仰望, 希望皇上想着以国家为重, 把帝位传给他, 并选择正直的大臣辅佐他。丁谓、钱惟演, 是奸佞小人, 不可用来辅佐少主。”

真宗称是。寇准走后, 丁谓来了, 真宗将寇准的话说给了丁谓。

丁谓想伺机报复寇准, 对真宗说, 寇准眼里根本没有陛下, 立太子主持朝政是想夺取拥立新主之功。

对皇权还有留恋的真宗经丁谓挑拨, 对寇准十分气恼;而刘皇后因寇准不徇私情命地方官将她犯下大罪的哥哥处斩, 早与寇准有宿怨。

天禧四年 (1020) 六月真宗罢了寇准宰相之位。

接着, 刘皇后和丁谓又借周怀政密谋一案, 将寇准远贬, 贬为道州 (今湖南道县) 司马。

寇准贬知道州, 主要因为他建议真宗传位给太子。

他的建议虽有利于宋王朝统治, 但触犯了真宗最痛的那根神经———不愿轻易放弃皇权。

封建专制时代, 哪个皇帝不是咽下最后一口气才肯交权?

其次, 他处事不讲求策略。

丁谓帮寇准擦胡须上的菜汤, 确实有失身份。

寇准应私下与他交流, 没必要当众羞辱。受羞辱的丁谓在关键时刻落井下石, 寇准被贬也就难免了。

乾兴元年 (1022) 二月宋真宗卒, 仁宗即位。

丁谓加司徒, 他利用真宗去世刘后主政之机, 于二月戊辰, 再贬61岁的寇准为雷州 (今广东海康) 司户参军。

宋代贬为司户参军的官员, 多为曾任宰执者, 赴贬谪地时乘驿而往, 无人解送。

从道州到中国最南方雷州, 路途遥遥, 寇准走了两个月。

到达雷州府后, 当地官吏把雷州地图及文献资料拿给寇准阅览。

寇准一眼看到雷州府东南门离海仅10里, 愕然说:

“噢!我年少时曾写过这样的诗句:'到海只十里, 过山应万重’, 想不到竟预测到今日啊!人生得失难道是偶然的吗?”

寇准初至雷州, 身体较健康, 曾寻幽访胜, 宴会宾僚, 写下四首诗——《广教寺》、《题曹氏园亭》、《和陈司马见招》、《留题英灵陈司马宅》。

天圣元年 (1022) 二三月间, 寇准身体欠佳, 写下《闻杜宇》、《偶书》两诗。

《闻杜宇》慨叹“愁杀天涯去国人”, 其悲切心情, 跃然笔端。

在他生命的最后时限写下了《病中书》:“壮志销如雪, 幽怀冷似冰。”

流露了愿意继续效忠朝廷, 却又无路可走、无计可施的无奈。

天圣元年 (1023) 闰九月七日戊戌, 寇准卒于雷州, 享年62岁。

寇准在雷州留下许多胜迹:旌忠祠、西馆、莱泉井、瑞星池、真武庙、寇竹渡等。

他生前住过之处, 盖起了寇公祠, 一尊寇准石雕像立在祠前;寇准饮用过的水井, 名曰“莱泉井”, 寄饮水思贤之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