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Biotech的时代眼泪:港股18A大溃败

 嘟嘟7284 2023-12-20 发布于北京

2018年4月,香港联合交易所迎来重大政策更新,其在主板上市规则中新增第18A章《生物科技公司》,允许未有收入、未有利润的生物科技(Biotech)公司在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

彼时科创板尚未创立,对于大量的处于研发期、尚没有收入的Biotech企业来说,港股18A毫无疑问是打开了一扇金光闪耀的大门。

虽然18A的本意并非如此,但是客观上,其彻底点燃了资本的套利热情,也确实引发了一段时间内的IPO盛宴。

无论是做创新药还是创新医疗器械,成立之后迅速融资,迅速推进临床,迅速启动IPO,动作快一点的3~5年就能迎来IPO敲钟的鲜花与掌声,以及此后更为激动人心的二级市场套现时刻。

美好的获利预期,很难不让人为之心动。

在这种逻辑驱动之下,相当一部分的创新药械研发,从一门需要精雕细琢乃至百转千回的“慢生意”,迅速切换为以IPO为目的、尽快向二级市场击鼓传花的“快生意”。

但是没有一个行业可以一直被套利逻辑驱动前行,当发展趋势显著偏离行业基本规律之后,套利逻辑便会迅速崩塌,剩下来的就是事故,甚至灾难。

2018年9月,时值港股18A板块开启之际,香港交易所集团行政总裁李小加,在某次行业会议上做了主旨演讲,他明确地提出:会不会出现有一天出现一地鸡毛、上市破发、投资者伤心?我们认为这是大概率的事件,一定会

李总的水平确实领先全市场,他说对了,并且全中。

没有真正核心价值的资产,二级市场终究还是不会买账,击鼓传花的游戏也就到了结束的时候。

截至5年之后的2023年12月16日,在港股18A的50来个带“B”的公司中,仅有2023年上市的来凯医药、科伦博泰和宜明昂科的股价尚处于发行价之上,其余40多家公司大面积的破发。

说是“一地鸡毛”,非常形象且准确。

破发的具体程度也触目惊心:在破发的40多家港股18A公司中,其平均破发程度大约69%,其中近20家公司的股价,已经在发行价基础之上下跌了80%。

不仅参与这些IPO的资金无一幸免,甚至很多在一级市场参与其早期投资的资金,也亏得伤筋动骨。

以港股18A公司北海康成为例,这家专注于罕见病治疗领域,于2021年12月10日在港交所18A板块成功上市,发行价为每股12.18港元,对应总市值约51亿港元。

上市首日,北海康成便跌破发行价,其以9.80港元/股的价格开盘,截至收盘,北海康成收报8.90港元/股,单日跌幅为26.93%,所有参与其新股发行的投资者都遭遇当头棒喝。

更为糟糕的是,此后北海康成的股价再未回到发行价之上,而是飞流直下三千尺,青冥浩荡不见底。

图片

截至2023年12月15日收盘,北海康成股价仅0.74港元,相比于发行价已经跌去93.92%,其市值只有3.14亿港元,成为港股18A市值最低的公司。

即使不考虑IPO募集的资金,仅仅在IPO之前的一级市场,北海康成获得的投资就超过10亿人民币。

但是从股价破发的角度来说,北海康成并非最惨的公司,还有其他公司股价破发幅度更大。

图片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股价破发程度超过北海康成的公司,至少还包括堃博医疗、三叶草生物、嘉和生物三家公司。

著名生物医药行业投资人、Casdin Capital 的创始人Eli Casdin曾说过,“纵观生物医药行业的历史,一直就是在高度泡沫化和极度萧条化之间反复切换,周而复始”。

目前的港股18A板块,用“极度萧条化”来形容,丝毫不算夸张,那么现在是一个底部时刻吗?

从各种指标来看,存在着这种的可能性。

一方面,从行业本身来说,经过市场的惨烈的下跌过程,此前的泡沫已经出清了相当一部分,比如说拥有近10条在研管线的北海康成,市值3个多亿港元,这个价格是高估还是低估,相信很多人要费一番思量才能回答。

另一方面,从市场情绪来说,经过了持续2年的杀跌,很多投资者已经从此前的恐慌和质疑情绪中平复,逐渐开始重新审视港股18A的价值。

最后,从资金角度来说,伴随着美联储11月利率决策暂停加息,美国可能很快结束四十年来最激进的加息周期,市场或许在未来1~2年迎来资金面的逐渐缓和。

当然,即使触达底部,也并不意味着很快就会反转,作为治病救人的创新药械研发行业,最终驱动行业重新进入向上周期的,还是对于临床价值的实质性满足以及由此带来的正向现金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